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在下肢动脉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3例临床疑有下肢动脉疾病者行CTA检查。扫描层厚5mm,螺距1.15mm,重建层厚1.0mm,重叠30%。造影剂剂量90~100ml,注射速率3ml/s,高压注射器自动触发扫描,扫描时间20~30s,对全部图像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容积再现技术(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VRT)、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使下肢血管清晰显示,并对图像进行评价。结果103例血管重建图像显示良好。动脉闭塞64例,动脉狭窄32例,动脉瘤4例,3例未见异常。40例行手术治疗,术中所现与CTA结果完全一致。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能清晰地显示下肢动脉及其病变,可以成为下肢动脉疾病术前评价和筛选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用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07—2020-01间在商城县人民医院拟诊并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检查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48例患者,均行MSCT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探讨M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M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及高质量分级图像的数量与DSA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拟诊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MSCTA和DSA均有良好的颅内动脉瘤检出率及高质量图像分级。但MSCTA属于无创检查,具有操作简便、清晰度良好及可以重复检查等优势,而且费用较DSA低,对早期诊断颅内动脉瘤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用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09—2018-09间在新密市第一人民医院经M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检查拟诊为颅内动脉瘤的48例患者。以术后常规病理学检查确诊结果为"金标准",回顾性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结果 48例患者中病理学检查确诊44例(46个瘤体),其中42例为1个瘤体,2例各检出2个瘤体。其余4例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阴性。MSCTA的特异性、敏感性及准确率分别为75.0%(3/4)、93.5%(43/46)、92.0(46/50),DSA分别是75.0%(3/4)、95.7%(44/46)、94.0 (47/50)。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拟诊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MSCTA和DSA均有良好的特异性、敏感性和准确率。但MSCTA操作性强,尤其可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与比邻脑组织的关系,利于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技术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6-01—2019-01间在西平县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5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前均实施MS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术中所见为“金标准”,分析MSCTA与DSA的诊断价值。结果入选53例患者经手术确诊49例,共检出51个动脉瘤。MSCTA的特异性、敏感性、准确率,以及显示的瘤体直径和瘤颈宽度,与DS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A和DSA对颅内动脉瘤均有良好的特异性、敏感性和准确率。但MSCTA检查具有安全、无创、经济、操作性强,扫描快速等优势,并能清晰显示反映颅内动脉瘤的位置、大小,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瘤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DSA或手术证实120例主动脉夹层或主动脉瘤病人的16层螺旋CT平扫和血管造影原始资料.特原始数据传输至adw4.2工作站行后处理,重建方法包括遮盖客积重建(S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仿真内窥镜(CTVE)等各种后处理技术重建.结果:主动脉夹层79例,主动脉瘤23例,主动脉瘤合并动脉夹层18例.结论:MSCTA能明确诊断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瘤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阴部内动脉及其分支三维成像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非血管病变的男性156例,年龄20~70岁,其中20~55岁(A组)83例,56~70岁(B组)73例;另有动脉性勃起功能障碍(ED)患者7例,年龄43~70岁(C组),采用64层CT行下腹部CTA检查。扫描图像传至ADW4.3工作站作阴部内动脉及其分支的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重建(VR)重建及血管分析,由3名主管技师根据阴部内动脉及其分支的清晰度及连续性对MIP、VR图像分3级盲评,并在血管探针图像上测量阴部内动脉及其分支多个位置管径的大小。结果:MIP图像对A、B组间阴部内动脉及其分支的显示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VR图像有显著差异(P<0.05),但两种重建方式对阴部内动脉及其分支的显示没有显著差异(P>0.05)。两侧、同侧阴部内动脉及分支A、B组各平面管径没有显著差异(P﹥0.05)。7例ED患者其VR、MIP显示为Ⅲ级,并清楚显示阴部内动脉及其分支狭窄、闭塞的程度和位置。结论:CTA能清晰显示阴部内动脉及其分支的三维成像,对阴部内动脉病变引起的ED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是指在介入治疗周围血管动脉闭塞性疾病时,在动脉闭塞段人为造成内膜下的夹层而形成新的人工血流通道,目前已发展成较为成熟和开展广泛的治疗技术.本文就其操作原理和操作规程,以及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中应用的适应证、并发症、疗效评价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探讨炫速双源CT血管成像(Flash CTA)在下肢动脉闭塞症的临床应用方法及价值。选择27例临床疑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进行炫速双源CT血管成像扫描,检查后2周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将采集到的图像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重组(VR)及多平面重建(MRP)。血管狭窄程度分级:1级,无狭窄或狭窄程度10%;2级,狭窄程度10%~49%;3级,狭窄程度50%~99%;4级,闭塞。27例患者腹主动脉下段至小腿动脉显示对比度均可达到诊断要求,与DSA结果相比较,Flash CTA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分别为94.5%、96.2%、92.9%、93.2%、96.0%。Flash CTA能准确定位和分级下肢动脉的狭窄和闭塞程度,是一种可靠、无创的检查方法,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DCTA)进行术前穿支血管特征评估、指导“freestyle”穿支皮瓣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 2011年2月至2012年12月,对下肢软组织缺损40例术前均采用MDCTA行穿支评估,包括位置、口径、走行、与邻近结构的关系.选择优势穿支设计不同的穿支皮瓣进行软组织修复重建,并评估术前与术中穿支位置的吻合率. 结果 应用带蒂螺旋桨穿支皮瓣19例,游离穿支皮瓣21例.术后所有皮瓣均存活,仅1例膝降动脉穿支皮瓣远端出现2 cm×2 cm的坏死,经换药后治愈.供区37例直接关闭缝合,3例通过部分植皮.术前穿支定位与术中所见穿支位置吻合率为97.5%.结论 术前MDCTA可以提供准确的穿支解剖学特征信息,在下肢软组织修复重建时,皮瓣的设计更具随意和准确,手术更加简单、安全,从而减少了供区损伤并获得最佳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0.
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是指在介入治疗周围血管动脉闭塞性疾病时,在动脉闭塞段人为造成内膜下的夹层而形成新的人工血流通道,目前已发展成较为成熟和开展广泛的治疗技术.本文就其操作原理和操作规程,以及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中应用的适应证、并发症、疗效评价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探讨下肢多平面动脉闭塞症近远端动脉重建的治疗经验。方法:全组18例,男15,女3,平均67.4岁。通过测定踝/臂指数和经皮动脉穿刺插管造影,确定动脉病变范围。一期实施近、远端动脉重建16例,股-胫后动脉旁路转流2例。结果:全组术前平均踝/臂指数0.4,主、髂、股动脉病变33.3%,股、腘、小腿动脉病变55.6%,髂-小腿全下肢动脉病变11.1%。术后病死率5.6%,截肢率11.1%。术后1月,静息痛症状均得到改善,肢端溃疡愈合,踝/臂指数平均值0.94。平均随访22.5月,近端动脉重建畅通率100%,远端动脉重建畅通率80%,踝/臂指数平均0.85。结论:下肢多平面动脉闭塞症同时行近远端动脉重建安全、有效。手术成功关键在于动脉重建流人、流出道的畅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静脉动脉化手术对广泛性下肢动脉闭塞症的疗效.方法:对有慢性缺血表现的20条下肢行Doppler超声与DSA或MRA检查,确诊为广泛性下肢动脉闭塞症.然后用分期或一期静脉动脉化手术对所有患肢进行治疗.结果:术后近期3条截肢.17条患肢随访6~51个月,其中2条患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5条患肢疗效理想,症状消失.术后Doppler超声与MRA复查可见动脉血向缺血肢体灌注.结论:静脉动脉化治疗广泛性下肢动脉闭塞症疗效良好,为治疗该病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下肢血管开放性损伤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其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2001年收治的25例下肢血管开放性损伤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以及手术处理等特点,讨论下肢血管开放性损伤的诊治。结果 25例患者经急诊手术修补或重建血管,其中动脉损伤18例,动、静脉联合伤7例;修复动脉缺损时5例使用大隐静脉,5例使用人造血管。24例痊愈(96%),l例术后40天血管闭塞并失去随访。结论 下肢血管开放性损伤应尽早明确诊断并行手术修补或重建血管,以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14.
15.
16.
双功彩超定量评判下肢静脉瓣膜的倒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确定双功彩超检测下肢静脉瓣膜倒流严重程度的参数。方法:对40例准备行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重建的病人,术前应用双功彩超检测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的倒流指数,将检测结果与术中探查的静脉瓣膜倒流程度相比较。结果:双功彩超探测的静脉倒流指数与术中探查的静脉倒流严重程度呈上相关(r=0.8747,P=0.000),静脉倒流指数可以区分轻中度与重度静脉倒流(P=0.000)。结论:双功彩超探测静脉倒流指数可定量地用来评价静脉倒流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7.
电凝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168例中长期随访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电凝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2000年4月~2007年4月电凝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168例238条肢体。经踝大隐静脉主干顺行插入电凝器至大隐静脉根部,高位结扎后用电凝针及电凝器分别电凝静脉曲张团块及大隐静脉主干。结果术后住院时间1~2d,无切口感染。踝周溃疡4周内全部愈合。近期并发症:局部皮肤Ⅰ度灼伤1例1条肢体,Ⅱ度灼伤1例1条肢体;浅静脉炎痛2例2条肢体;踝周麻感10例14条肢体。随访148例208条肢体,时间2~9年,平均6.6年,复发率3.4%(7/208);下肢酸胀感缓解率95.3%(162/170);皮炎及湿疹缓解85.7%(12/14);踝周色素沉着缓解率41.7%(15/36);胫前及踝周水肿缓解率为36.4%(16/44)。结论电凝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疗效可靠,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术前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后腹腔镜下。肾脏切除手术中的指导意义。方法:45例患者术前行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明确肾血管与病肾及病灶的三维解剖关系,并在其指导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14例,’肾部分切除术7例,其中肾段动脉阻断的肾部分切术2例;肾输尿管膀胱袖状切除7例,单纯性肾切除16例,上肾单位切除1例。结果: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提示动脉解剖异常占26.7%,动脉病变占6.7%。静脉解剖异常占22.4%,所提示的血管解剖异常及病变与术中所见吻合率100%,但术中发现异常的肾肿瘤静脉血管,在螺旋CT血管成像中未能清晰显示占6.7%。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提示下,术中病肾血管的处理快速准确,手术顺利。术中平均出血80ml,手术平均时间170min,无中转开放手术。结论:术前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可直观准确地评估血管。特别是动脉血管与病肾及病灶的三维解剖关系,了解可能存在的动静脉解剖变异或血管病变,拟定手术方案,指导术者快速准确地处理血管,避免盲目操作,减少出血和并发症。在后腹腔镜的肾脏切除手术中.有较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结核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4例经手术(5例)、穿刺活检(4例)或临床(5例)证实的肝结核患者CT资料,分析其CT表现,并与病理改变对照。结果14例肝结核可分为2种类型:①肝实质型12例。细分为4种亚型:粟粒型2例,增强扫描表现为点状稍低密度;结节型5例,平扫边界模糊,有2例环形强化,2例无强化,1例环形强化与无强化区混杂;脓肿型4例,平扫边界模糊,2例表现为云絮状淡薄强化,2例环形强化;纤维钙化型1例,钙化灶呈斑块状。②肝浆膜型2例,表现为肝包膜均匀性增厚或伴结节附着,呈轻微强化,肝包膜下局限积液。其他征象包括肝肿大和其他器官结核,如腹腔淋巴结、胰、脾、肾上腺、肠道及肺部可见结核病灶。结论螺旋CT对诊断肝结核有重要价值,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肝结核不同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