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中风从火热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风病因颇多,治法亦繁,近代多趋向从瘀从虚论治,而河间主火之说,渐被淡忘。笔者认为中风从火热论治,仍有其重要学术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对此作一阐述。1 文献古籍的论述关于火热引发中风的理论,经云:“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又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中风属《内经》中“大厥”、“薄厥”、“煎厥”、“偏枯”范畴。薄厥、煎厥等,皆阳气亢逆所致。亦属“诸逆冲上”,性质属火无疑。《金匮要略》中风篇中的风引汤治热瘫痫,瘫痫既然…  相似文献   

2.
“中风”一病源于《内经》,病名有大厥、仆击、偏枯等称,如《素问·调经论》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中风也称脑卒中,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约占中风患者的80%[1].历代医家认为其病因多以风、火、痰、瘀、劳倦、气虚等为主,而现代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炎症参与其中[2].与全身细菌感染类似,脑缺血后炎症反应也与先天免疫相联系.  相似文献   

3.
通腑祛瘀、清化痰热疗中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代对中风病理因素的论述,虽有风、火(热)、痰、瘀等多方面,但究其病理基础,总由人体阴阳偏盛、气血逆乱、平衡失调所致。如《素问·调经论》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均翔实地指出了中风的昏厥,是因血与气并,冲逆上至巅顶,而致充血、溢血,精明失用所致。轻  相似文献   

4.
中风病 ,古有“薄厥”、“偏枯”等名称。《内经·生气通天论》云 :“大怒则形气绝 ,而血菀于上 ,使人薄厥”。强调了郁怒伤肝 ,肝失条达在中风病发病上的重要性。现代多数学者一致认为 ,本病有痰、火、风、瘀、虚五端 ,痰瘀互阻为主要病机。风指病势而言 ,说明起病急骤 ,而痰热血瘀互阻为生风之源。生活历程多坎坷 ,抑郁恼怒之情无时不有。郁怒伤肝 ,肝郁化火 ,火盛伤阴 ,肝肾阴虚 ,肝阳上亢 ,阳化而风动。肝失条达 ,气滞则血瘀。肝气郁结 ,风木过动易克脾土 ,脾失健运 ,痰浊内生。正如《临证指南医案·中风·华岫云按》云 :“更有风木过动…  相似文献   

5.
梁瑞凤教授研究治疗缺血性中风病30余载,经验丰富,现概要介绍如下。1 急性期清热化痰祛瘀通络为主 梁教授认为,中风病急性期以痰瘀阻络多见。中风患者大多素体肥胖,嗜酒肥甘,致湿热内蕴,伤及脾胃。如《丹溪心法·中风》云:“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此即肝旺盛脾虚,脾失健运,聚湿热而生痰。痰湿内留,阻碍气机,气滞血瘀,或心火暴甚,大怒“而血菀于上”,瘀阻血脉。痰瘀为患,阻滞经络,蒙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病的临床见证种种不一,病理机制较为复杂,其病变主要与肝、肾、心及阴阳失调攸关,病理演变往往是风、火、痰相互影响,治疗应根据病因、症情的轻重主次而异。如病延日久,或治之失当,可使症情日渐加重,导致心脉瘀阻而见胸痹、心痛,甚至因“血之与气并走于上”而为中风。因此,及时正确的治疗,阻断其病理演变,有寓防于治之意。兹将个人的临床辨治体验,略作浅述。  相似文献   

7.
<正> 中风又称“卒中”,是临床常见的危急证候之一。其中以中经络较为轻浅,中脏腑最为危笃。中脏腑之脱证乃元气大衰,阳气欲脱,阴精将竭,命在旦夕,多属难救。而闭证乃风阳痰火兼并气血上冲于脑而内闭(血菀于上),其症虽危,正气尚存,若药中病机,尚可速愈而不留后遗症。故闭证是为中风论治之关键证候,其治法大有讨论之必  相似文献   

8.
一、中风有可下之证中风的治疗关键在闭、脱二证,当其猝然昏仆,面红气粗,痰鸣肢掣之际,血之与气,并走于上,机窍闭塞,壅而不通。此时此证,不论风也,火也,痰也,瘀也,悉奔于上,冲激入脑,总属“留而不去,其病为实”的病变;治之之法,当在“通”字上着眼,不遑它顾。笔者认为此病瞬息万变,当此壅闭不通之紧要关头,苟有可下之证,  相似文献   

9.
中风之证起病急,昏迷速,常可迅速危及生命。本病以肝肾亏虚、气血亏耗为本,痰瘀壅塞、风火上扰为标。若痰随火升,血菀于上,则宜急煎泻心汤取汁服之,以泻心通腑,速降风痰。临床试之,每每奏效。林某,男,50岁,住院号870365。神识昏迷已3个小时,现神识昏蒙,面色红,口眼斜,舌强语謇,右半身瘫痪,喉中痰鸣,腹胀痛拒按,躁扰不宁,舌质红绛,苔黄腻,脉弦滑。血压20.0/12.0KPa。诊为中风(痰热腑实、风火上扰),治以泻火通腑,用泻心  相似文献   

10.
康冰 《国医论坛》1999,14(4):10-11
业师符为民系江苏省中医院急症中心主任医师,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血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数十年,成绩卓著。其对神经系统疾病颇有研究,我有幸师从符老师,受益非浅,现举符师从瘀论治神经系统疾病验案4则如下。工出血性中风中风有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之分,前者临床多用活血化瘀之法以施其治,而对出血性中风用活血化瘀之法,医家常顾虑重重。符师认为出血性中风的发生多为肝肾阴虚,凤阳痰火上抗,导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离经之血,瘀于脑府,瘀血不去刚闭脱难解,因此,血瘀脑府是本病的病理…  相似文献   

11.
中风是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其病因不外风、火、痰、虚、血、气六端,其发作则以风、火、痰、瘀标实为主,张建夫教授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认为缺血性中风中痰瘀互结是其病机之关键,辨证用药应以化痰祛瘀为主,并创立化痰祛瘀汤辨治缺血性中风,取得较为良好的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根据中医基础理论、文献及临床实践,笔者发现既往教科书指导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中风理论存在一些失误;并提出相应的观点。①中风的关键原因是“痰瘀故邪”,不是“风、火”。②“风”产生的原因是痰瘀损伤肝血;“火”产生的原因是痰瘀损伤肝血或闭阻心窍使火郁而暴亢。③中风的受病部位在“神”,表现为神机障碍,而非在经络。肝魂损伤致口眼歪斜、运动性失语、肢体瘫痪;肺魄损伤致肌肤麻木不仁;肾志损伤致感觉性失语;心包受邪,心神受蒙致神志异常。④“神”损伤为虚证,补气血是治疗中的关键,兼祛邪,平衡阴阳;肝魂损伤补血为主;肺魄损伤养气为主;肾志损伤,填精为主;心包损伤,气血双补。  相似文献   

13.
苏宁 《广西中医药》2009,32(5):42-43
出血性中风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气血逆乱,血与气并走于上,乱于脑窍,兼挟风、火、痰、瘀,导致血溢脑脉而出现卒然昏仆,不省人事,或口舌(口呙)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由于该病有较高发病率﹑  相似文献   

14.
刘川 《河南中医》2001,21(5):66-67
药对又称对药 ,是为了达到某种治疗目的 ,将两味药配伍运用 ,并形成相对较为固定的组合 ,使临证遣方用药更具有灵活性 ,临床运用 ,可收到满意效果。现将笔者运用药对治疗中风病的体会介绍如下。1 生大黄与酒大黄中医认为中风乃气血并逆于上 ,机窍闭塞 ,壅而不通所致。《内经》记载 :“血之与气并走于上 ,则为大厥” ,此时不论风、火、痰、瘀悉奔于上 ,冲逆犯脑 ,总属“留而不去 ,其病为实之证” ,上逆者必其下行 ,故以通下为主法治疗 ,以急应急 ,六腑一通 ,风火痰瘀之奔逆于上者得以下行 ,此乃平降气血捷法也 ,然单任通腑虽可解一时之急 ,…  相似文献   

15.
中风又称脑卒中,多由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外,以猝然昏倒、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为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6.
祖国医学认为中风的主要发病因素在于患者气血亏虚与心肝肾三脏的阴阳失调。加之忧思恼怒 ,房室劳累 ,外邪侵袭等诱因 ,以致气血运行受阻 ,肌肤筋脉失于濡养等 ;或阴亏于下 ,肝阳暴亢 ,阳亢风动 ,血随气逆 ,挟痰挟火 ,横窜经络 ,蒙蔽清窍 ,从而形成中风的各种证候。总之 ,中风发病的内在因素为素体气血阴阳的亏耗与失调 ,其外在诱因为情志、饮食、气候等。如情志过极 ,郁怒伤肝 ,肝郁血瘀 ,肝郁化火生风 ,引动心火 ,风火相煽 ,气血上逆 ,必神昏冒而为中风。正如《素问·生气通天篇》所云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 ,而血菀于上 ,使人薄厥”。如…  相似文献   

17.
出血性中风的证治经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中风为内科急症。稽其病机,历代诸说纷纭,河间主火,东垣主气,丹溪主痰,王履则创“中风非风”之说,近代医家张伯龙、张山雷、张寿甫则遵《内经》“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之旨,倡导“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之论。当代医家以及教科之书,则把出血性中风  相似文献   

18.
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病因病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血性中风发病前多有风阳痰火之始动诱因,而脑脉破裂,血溢脉外所形成的瘀血为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病因,水瘀毒雅互结,损伤脑髓为该阶段的主要病机,阳明腑实是出血性中风急性期转归的关键,从而指出祛瘀利水、解毒开窍为该病的治疗大法,辅以通腑泻下有助于急性期的救治。  相似文献   

19.
中风是一种常见的难治疾病,以起病仓急,如矢石之中的,又如暴风之疾速而命名,如《灵枢·刺节真邪》云:“虚邪偏客于半身,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调经论》云:“血之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关于中风,前贤今哲,阐发良多。  相似文献   

20.
脑出血早期应用活血化瘀药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脑出血的病理基础是瘀血脑出血属中医学“中风”、“头痛”范畴。乃阳化风动、气血逆乱、上冲于脑、夹痰夹瘀、横窜经络、阻滞经脉、血菀于上、逆而不下所致。脑血管破裂后在颅内形成血肿即是瘀血 ,瘀血的程度与出血量的多少和部位有关。瘀血使津液外渗 ,痰水内生 ,痰瘀互结 ,化火生风 ,扰动神明 ,蒙塞清窍 ,痹阻经脉而致半身不遂 ,窍闭神昏。实验室检查 ,脑出血患者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有黏、浓、凝、聚的特点 ,血液流变学检查指标均为异常 ,这从微观角度证明了脑出血瘀血证的存在 ,是出血性瘀血证 ,或是血管外瘀血证。再从其证候看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