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某院首次住院抑郁症患者药物使用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首次住院抑郁症患者应用抗抑郁药及合并用药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对我院2002年1月~2003年6月住院的300例首发抑郁症患者临床应用抗抑郁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首次住院的抑郁症患者在使用抗抑郁药物治疗中,第二代抗抑郁药物使用频率远远高于第一代抗抑郁药物。联合丁螺环酮占18%,SSRI类药物合并阿米替林占49.3%,苯二氮Zhuo类药物应用较普遍占61.7%。结论:第二代抗抑郁药物越来越多地被临床医生和患者接受。我院对首次住院的抑郁症患者抗抑郁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应减少联合用药。  相似文献   

2.
抗抑郁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丽娜 《医学综述》2011,17(24):3777-3779
抑郁症在临床上很常见,近年来抗抑郁药物发展很快。目前抗抑郁药物主要有5大类,不同类型之间的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不同,用药时应严密监测,新型药物与传统药物相比具有药效高、不良反应小的特点,临床上应注意合理用药。了解各类抗抑郁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对于提高抑郁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抑郁症(MDD)是儿童及青少年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然而,抗抑郁剂在儿童和青少年患者中的应用具有临床实证数据少、疗效不确定等特点。此外,抗抑郁药物与青少年自杀风险的关系,也是一个倍受关注的问题。因此,本研究归纳及总结国内外抗抑郁剂在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疗效及安全性,旨在为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临床用药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分析我院门诊抗抑郁药物的使用现状及用药特点,观测用药趋势,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限定日剂量法对我院门诊2008年7月—2011年6月抗抑郁药物的用药频度、用药金额和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门诊抗抑郁药物的使用数量和金额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使用较合理。结论 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是临床主要应用的抗抑郁药。  相似文献   

5.
临床治疗过程中,对于抗抑郁药物的选择和应用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一般来说,在各科患者中,抑郁症的发生概率都是存在的,因此在很多疾病的建议治疗方案中都建议通过抗抑郁药物的辅助治疗来对提升这些疾病的治疗效果.但是不得不说,当前阶段在理论研究角度,我国的学术界一般热衷于探讨抗抑郁药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情况,而对抗抑郁类药物在其他疾病中的应用情况则没有多少涉及.笔者观察本院门诊病人抗抑郁药物使用情况后,对常见抗抑郁药物所具有的用药特点以及该药在以后的应用趋势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为广大的医药工作者的工作提供一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我院2005~2007年门诊抗抑郁药的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销售数量及金额排序及限定日剂量的分析方法,对我院2005~2007年抗抑郁药的使用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门诊抗抑郁药的使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06年和2007年门诊抗抑郁药的销售金额比2005年分别增长了317.13%和358.14%.结论 抑郁症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在门诊治疗抑郁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经典抗抑郁药由于疗效确切、价格低廉,使用中仍占用一定的地位.临床医师药师应加强用药监测,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我院抗抑郁药的应用情况及趋势。方法采用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方法,对我院2006~2010年抗抑郁药的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院临床使用的抗抑郁药主要有三大类六个品种;氟哌塞吨美利曲辛、多塞平用药频度始终保持在1、2位;文拉法辛用药频度、销售金额呈快速增长。结论抗抑郁药药物使用合理;起效快、安全性高、服用方便、价格适中的新型抗抑郁药有望成为治疗抑郁症的一线药物。  相似文献   

8.
睡眠障碍是抑郁症的主要躯体症状之一,也是其发病早期最常见的表现之一,发生率高,临床上许多抑郁症患者以睡眠障碍为主诉就诊.抗抑郁药物是治疗的主要方法,但多数抗抑郁药物对躯体症状的改善,包括对睡眠障碍的疗效却不尽如意,特别在治疗早期,有的抗抑郁药物甚至有加重失眠的副作用,而有些则有嗜睡或过度镇静的副反应,抗抑郁药物的种种副反应都会影响治疗的依从性和疗效.中医药在抑郁症防治中能兼顾改善患者睡眠,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笔者采用中药足浴治疗该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2009~2011年南京地区抗抑郁药物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慧 《医学综述》2013,19(18):3455-3456,F0003
目的 分析南京地区抗抑郁药物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地区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抗抑郁药物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和限定日费用(DDC)等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南京地区2009 ~2011年抗抑郁药物临床用药的DDDs和销售金额继续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平均增长率为22.56%.帕罗西汀近年来继续名列榜首,占平均用药金额的27.73%;DDDs排列前3位的依次为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其他类和三环类抗抑郁药物.结论 以帕罗西汀、氟西丁为代表的SSRI类抑郁药仍是近年来南京地区医院的一线药物,用药量正随着临床上对抑郁症的逐渐重视而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抑郁症患者维持治疗期间应用抗抑郁药及联合用药情况,旨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查阅2004年10月-11月来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门诊配药,处于维持治疗期的抑郁症患者病历共339份,分析抗抑郁药使用情况.结果SSRIs已成为抑郁症维持治疗的首选品种,其中氟西汀居首位,为61.23%.联用苯二氮(艹卓)类药物较普遍,占64.01%.结论抑郁症患者维持治疗期间抗抑郁药的使用基本规范、合理,但苯二氮(艹卓)类药物在维持治疗中有滥用现象,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翟倩  丰雷  张国富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14):1712-1716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不仅存在于儿童期,大约50%以上的患儿成年后仍存在明显的症状,如果ADHD症状控制欠佳,会持续对患儿及其家庭产生不利影响,阻碍患儿的学业、社会和情感功能和正常的行为发展,造成学习成绩差、职业地位低、滥用药物危险性增加和犯罪等不良后果。严重影响患儿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严重者还会出现精神障碍或人格障碍。儿童期ADHD症状越重,共患其他疾病,治疗情况,不利的家庭和社会因素及不良的生物遗传学因素等,均与ADHD持续到成年期的不良预后有关。本文主要就ADHD成年期预后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进行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翟倩  张国富  刘敏  王晶晶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30):3701-3708
妊娠期用药对于母体健康和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备受关注。然而妊娠期用药受伦理学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难以进行科学的深入研究。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精神疾病,患病率逐年上升,其高发年龄为25~35岁,同样也是女性的适宜生育年龄。此外,情感障碍等其他妊娠期精神障碍可能涉及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可以通过胎盘对胎儿造成影响,如围生期综合征,重者可致胎儿畸形,对新生儿后期的神经行为也可能产生影响。未经治疗的精神症状本身也会对妊娠期妇女和胎儿造成影响,因此患有精神障碍的妇女妊娠期抗精神病药物应用的安全性及必要性成为临床治疗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就妊娠期抗精神病药物的合理应用进行详述,以期为临床医师制定妊娠期精神障碍的用药治疗方案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王青  刘莹  袁林  孟庆红  姚开虎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23):2815-2819
背景 百白破疫苗效价不足事件引发公众对百日咳的关注,但目前各种百日咳实验室检测方法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快速进行病原学诊断的临床需求。目的 评价一种商品化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试剂盒对百日咳鲍特菌(BP)感染的临床检测效果。方法 2016年11月-2017年4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采集无热咳嗽患儿鼻咽拭子302例,以及临床诊断为百日咳患儿鼻咽拭子50例。采用Q-PCR与细菌培养方法筛查302例无热咳嗽患儿是否存在BP感染,并比较两种方法检测50例临床诊断百日咳病例的阳性率,综合评估Q-PCR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302例无热咳嗽患儿中,以细菌培养为金标准时,Q-PCR检测的灵敏度为78.6%(11/14),特异度为95.8%(276/288),阳性预测值为47.8%(11/23),阴性预测值为98.9%(276/279)。在50例临床诊断百日咳病例的鼻咽拭子标本中,Q-PCR检测的阳性率为34.0%(17/50),细菌培养的阳性率为22.0%(11/5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25,P=0.077)。结论 以细菌培养结果为金标准,Q-PCR筛查百日咳的灵敏度及特异度较高;在为临床诊断百日咳患儿提供病原学证据中,Q-PCR与细菌培养方法检测阳性率相当。  相似文献   

14.
张军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3):247-252
妊娠合并心脏病是指妊娠妇女既往有心脏病史或妊娠期间新发心脏病,其发病率为0.5%~3.0%,是造成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妊娠合并心脏病一直居于孕产妇死亡原因非产科因素的首位,因此提高妊娠合并心脏病的诊治及管理水平在降低孕产妇病死率、改善母婴结局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妊娠合并心脏病病因非常复杂,并伴随妊娠导致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凝血机制变化、妊娠并发症等会加重原有疾病,妊娠合并心脏病的诊治涉及妇产科、心内科、心外科、麻醉、重症等诸多临床学科的专业领域,各学科之间如何沟通、有效合作是妊娠合并心脏病孕产妇诊治的关键。此外,并非所有心脏病患者的妊娠属于极高危妊娠,分层管理的概念是这类患者最基本的管理理念,基层、社区保健及大多数有妇幼保健单元的机构应在孕前、孕早期进行识别、诊断和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15.
背景 妊娠合并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尤其是糖尿病高危孕妇,早期筛查、早期预防至关重要,而目前妊娠早期糖尿病筛查方法和诊断标准仍不统一。目的 了解糖尿病高危孕妇妊娠早期的血糖情况,并分析相关高危因素对早期高血糖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7年7月-2018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产科门诊建档的糖尿病高危孕妇的资料,于妊娠14周之前采用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进行糖尿病筛查。结果 妊娠早期进行糖尿病筛查的糖尿病高危孕妇共596例,其中正常血糖(NGT)组374例(62.75%),糖调节受损(IGR)组190例(31.88%),孕前糖尿病(PGDM)组32例(5.37%)。IGR组中4例(2.11%)仅空腹血糖(FPG)升高,177例(93.16%)仅2 h血浆葡萄糖(2 hPG)升高,9例(4.73%)FPG和2 hPG均升高;PGDM组中6例(18.75%)仅FPG升高,24例(75.00%)仅2 hPG升高,2例(6.25%)FPG和2 hPG均升高。三组糖尿病高危孕妇的年龄、身高、体质量、妊娠前体质指数(BMI)、妊娠次数、分娩次数、颈围、腰围、一级亲属患有糖尿病比例、既往妊娠期糖尿病(GDM)病史比例、高血压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87,95%CI(1.043,1.132)〕、颈围〔OR=1.126,95%CI(1.049,1.207)〕、一级亲属患有糖尿病〔OR=1.763,95%CI(1.209,2.572)〕是糖尿病高危孕妇IGR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年龄〔OR=1.131,95%CI(1.040,1.230)〕、腰围〔OR=1.063,95%CI(1.030,1.099)〕、既往GDM病史〔OR=5.260,95%CI(1.641,16.864)〕、高血压〔OR=6.246,95%CI(1.336,29.188)〕是糖尿病高危孕妇PGDM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糖尿病高危孕妇妊娠早期IGR及PGDM发生率较高;妊娠早期单纯采用FPG进行血糖筛查会导致较高的IGR及PGDM漏诊率;高龄、颈围增粗、一级亲属患有糖尿病是IGR的危险因素,高龄、腰围增粗、既往GDM病史、高血压是PGDM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背景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先天性心脏畸形(CHD)的复杂程度及是否合并心外畸形对胎儿预后有重要影响,超声时间-空间关联成像(STIC)技术对胎儿心脏检查有较好诊断准确性,但关于超声新技术辅助二维超声检查中胎儿预后的研究却鲜见报道。目的 探讨超声STIC技术及三维超声在胎儿CHD及心外畸形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5年3月-2017年11月北京大学民航临床医学院共有7 707例孕妇行孕中晚期产前常规二维超声检查,共检出32例CHD胎儿,运用超声STIC及三维超声进行超声容积数据的采集及分析,并与新生儿超声心动图或病理解剖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胎儿CHD及其合并的心外畸形类型与临床预后。结果 CHD胎儿的检出率为0.4%(32/7 707);心脏有1处畸形合并心外畸形胎儿的检出率为13.3%(2/15),与心脏有2处及以上畸形合并心外畸形胎儿的检出率〔35.3%(6/1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9)。32例CHD胎儿中存活14例,心脏有1处畸形胎儿的存活率为86.7%(13/15),高于心脏有2处及以上畸形胎儿的存活率〔5.9%(1/17)〕(P<0.05)。CHD合并心外畸形胎儿的存活率为12.5%(1/8),与CHD不合并心外畸形胎儿的存活率〔54.2%(13/2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产前超声STIC及三维超声结果均与病理解剖结果一致。在1例胎儿心脏多发畸形的病例中,二维超声显示似有肺静脉异位引流,超声STIC显示胎儿心脏存在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结论 发生2处及以上心脏畸形胎儿与仅发生1处心脏畸形合并心外畸形胎儿的检出率间无明显差异,发生2处及以上心脏畸形的胎儿存活率更低。应用三维超声及超声STIC可更全面、立体显示胎儿CHD及其合并的心外畸形,结合常规二维超声检查,可为临床决策提供更准确的超声检查依据。  相似文献   

17.
2型糖尿病是全科医生重点管理的疾病之一,目前已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指南,但是全科医生对指南的学习、理解参差不齐,实际工作中糖尿病诊断不规范、用药不规范、非药物治疗不规范甚至全科医疗健康档案(SOAP病历)书写不规范并不少见。本文报道了1例社区首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诊疗经过,结合相关指南与文献进行分析,以期为在岗全科医生或参加“5+3”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全科医生进行糖尿病社区干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张诗敏  王军霞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28):3468-3470
本文通过1例罕见病案例诊疗过程中患者面临的问题,分析全科医生在罕见病管理中的作用,根据世界家庭医生组织(WONCA)提出全科医生的核心能力和特质,提出全科医生不仅在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领域,而且能在人的整个生命周期全病种的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杨瑛  孙艳格  闫岩  李超  吕凯敏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13):1613-1617
背景 使用精神类药物,尤其是镇静催眠药,可增加老年人的跌倒风险。目的 了解社区规范化管理老年慢性病患者的镇静催眠药使用情况。方法 于2018年1-3月,采用系统抽样法,在北京市西城区月坛社区已接受规范化管理的老年(60~80岁)慢性病患者中选取581例进行调查,其中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患者分别为512、277、50、190例。通过查阅2017年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的镇静催眠药使用情况。结果 193例(33.2%)老年慢性病患者确诊为失眠症且使用了镇静催眠药。随着年龄、患慢性病种数的增加,患者的镇静催眠药使用率升高(P<0.05);患2种慢性病者的镇静催眠药使用率高于患1种慢性病者(P<0.05)。使用率排在前3位的镇静催眠药为艾司唑仑(63.2%,122/193)、唑吡坦(18.7%,36/193)、佐匹克隆(15.5%,30/193)。95.9%(185/193)的患者采用常规剂量,4.1%(8/193)的患者采用加大剂量。31.6%(61/193)的患者有6个月以上需要间断使用镇静催眠药,68.4%(132/193)患者的服药时间为1~2个月。结论 老年慢性病患者的镇静催眠药使用率较高,且随着年龄和慢性病患病种数的增加而增加,但长期用药率不高。应关注高龄患者及合并多种慢性病患者的用药情况并给予其健康指导,以减少跌倒等不良健康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落实医改政策的体现,是基层服务模式的转变。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需求为导向,立足社区现有的卫生人力资源,充分挖掘内部潜力,组建新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医-护-助团队,建立团队内部不同专业人员明确责任划分与分工合作机制〔医生依托医联体和院校专家资源建立纵向专家技术团队,不断加强家庭医生综合诊疗能力,提升签约管理水平;护士实施公共卫生管理能力提升,培养社区专科护士,建立护士健康管理室,保障签约患者综合性及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权益;纳非专业人员(护士助理)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协助团队承担更多事务性工作,分担团队工作压力,扩大服务覆盖〕;借助计算机智能协助定向分诊,强化、巩固医患之间的契约服务关系,落实连续性管理,提供差异性签约服务;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绩效考核的监督管理与激励机制,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向纵深发展。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过8年的实践探索,建立了一套自下而上的基层操作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践运行模式,效果肯定,社区居民签约率、规范管理率、慢性病控制率,社区就诊率、健康行为改善率、签约居民满意率、辖区居民健康素养提升率均不断提高,真实有效地推动了国家医改进程,有助于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秩序形成,值得借鉴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