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天鹏  蒋成行  胡升安  胡朝洲 《广东医学》2020,41(21):2205-2208
目的探讨联合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ntestinal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I-FABP)、D-乳酸及D-二聚体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患者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腹痛患者93例,其中32例为通过腹部血管B超、CTA或DSA确诊的急性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余61例患者为对照组。检验93例患者入院就诊后I-FABP、D-乳酸及D-二聚体水平。对照两组间I-FABP、D-乳酸及D-二聚体水平。结果观察组I-FABP、D-乳酸及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I-FABP、D-乳酸、D-二聚体水平及三者联合在诊断急性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患者形成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810(95% CI 0.719~0.902,P<0.001)、0.806(95% CI 0.707~0.904,P<0.001)、0.695(95% CI 0.584~0.806,P=0.002)、0.918(95%CI 0.850~0.985,P<0.001)。结论I-FABP、D-乳酸及D-二聚体对早期诊断急性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患者有临床意义。三者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早期诊断急性肠系膜上动脉闭塞的特异性及敏感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D-二聚体水平在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早期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120例肝硬化患者组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形成肝硬化门静脉血栓55例(观察组),65例未形成血栓(对照组)。通过乳胶凝集试验,对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进行检测,对比、分析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的D-二聚体平均水平为(2.16±1.03)mg/L,对照组为(0.96±0.47)mg/L,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均随肝功能恶化程度加重而升高。结论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的形成与D-二聚体水平上升有密切关系,同时会对患者的预后产生严重影响,可将D-二聚体水平上升作为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早期诊断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肠系膜静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方法及术后速碧林等抗凝药物的治疗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3例肠系膜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主要采取影像学检查结合D-二聚体的含量的测定来确诊,术中、术后均采取速碧林皮下注射结合华发令口服以抗凝治疗.结果 13例患者10例患者术后无再次发生血栓形成,没有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 影像学检查结合D-二聚体的含量的测定是一种比较可靠的肠系膜静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方法,而速碧林是针对肠系膜静脉血栓术后抗凝治疗的一种简便有效而并发症轻微的抗凝剂.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检测急性脑梗死尿激酶溶栓话疗D-二聚体水平以评估疗效的观察及新鲜血栓形成的可能性。方法 对2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不同时期和20例对照者测定其D-二聚体水平,分析其相关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p〈0.01),脑血栓形成康复期轻度高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中,D-二聚体明显升高,推测新鲜血栓形成,从D-二聚体水平变化可评估脑血管新鲜脑血栓形成的可能性。急性脑梗死治疗.尤其在溶栓治疗中.动态检测D-二聚体含量对急性脑梗死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杨黄欢  王霄一  杨勇  丁敏 《浙江实用医学》2011,16(5):327-328,346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患者血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120例肾病综合征患者根据白蛋白水平分为两组,1组为血白蛋白〈20g/L,共58例,2组为血白蛋白〉20g/L,共62例,另选取6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另外,根据有无肾静脉血栓形成将120例患者再分为两组,A组为继发有肾静脉血栓形成组,共29例,B组为无肾静脉血栓形成,共91例,测定并比较两组血FIB及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结果肾病综合征患者血FIB、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血FIB升高程度与血白蛋白降低程度有关,1组血FIB明显高于2组(P〈0.05);肾病综合征继发肾静脉血栓形成者血FIB,TC(总胆固醇)、TG(三酰甘油)、D-二聚体升高程度较未形成血栓者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肾病综合征患者具有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的特点,且升高的程度与血白蛋白降低程度有关,继发肾静脉血栓形成者血FIB、D-二聚体较未继发血栓形成者高,可作为继发肾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性指标之一。此过程中,血脂水平升高可能有协同作用,加速血栓发生发展,因此早期给予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可降低血栓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肠病[1]是指结肠和或小肠因供血不足发生的缺血性肠道损害.主要由肠系膜上动脉狭窄、闭塞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所致,是临床一种较少见的急腹症,其发病急骤、病情凶险,临床医师对该病认识不足,极易延误诊治.血浆D-二聚体是已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其生成或增高反映了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其血浆中水平可代表体内凝血酶活性及纤维蛋白生成情况,可作为体内血栓形成的指标之一,在肺动脉栓塞、夹层动脉瘤、门静脉血栓形成等疾病过程中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升高[2-4].但在缺血性肠病中的应用少有报道,笔者对临床怀疑缺血性肠病的5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评价D-二聚体联合多层螺旋CT对缺血性肠病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胡东旭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5):3334-3335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脑钠肽(BNP)以及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与健康体检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相比,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CRP、BNP和D -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与健康体检者相比,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CRP、BNP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相比,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CRP、BNP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相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CRP、BNP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CRP、BNP、D-二聚体水平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病情严重程度,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预后质量。  相似文献   

8.
DVT患者血浆蛋白C活性和D-二聚体测定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深部静脉血栓(DVT)患者血浆蛋白C活性和D-二聚体水平及意义。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蛋白C)和免疫比浊法(D-二聚体)对28例DVT患者血浆蛋白C活性和D-二聚体进行了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n=20)进行比较。结果DVT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蛋白C活性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减低(P〈0.01)。结论DVT与蛋白C活性减低有关。D-二聚体增高对于诊断DVT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蛋白C和 D-二聚体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蛋白C活性和D-二聚体水平及意义。方法 采用发色底物法(蛋白C)和免疫比浊法(D-二聚体)对2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蛋白C活性和D-二聚体进行了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n=20)进行比较。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蛋白C活性检测与正常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别(P〉0.05)。结论 蛋白C不是引起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因素,D-二聚体增高对于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张鹏  吴萍 《中原医刊》2011,(18):F0004-F0004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5例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有腹膜刺激征者及1例保守治疗症状加重者均进行了手术治疗,无一例死亡。结论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缺乏特异性,诊断困难,病死率高,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关键,及时手术行肠切除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切除足够范围肠段及早期抗凝治疗是预防复发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1.
背景 Framingham心血管评分是目前普遍应用的评估方法,可以预测高危人群10年的心血管病发生风险。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是目前国内外新提出的一种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炎性标志物。NLR与Framingham心血管风险等级的相关性及其对高危心血管疾病的预测价值尚不明确。目的 探究NLR和Framingham心血管风险等级的关系及其对高危心血管疾病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门诊诊治及住院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168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于河南省人民医院体检科健康体检的非高血压人群55例为对照组。根据Framingham心血管风险评分将观察组分为低危组66例、中危组53例、高危组49例。比较不同组纳入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Framingham心血管风险等级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LR对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预测价值。结果 四组体质指数(BMI)、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酐(Cr)、空腹血糖(FB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性别、年龄、收缩压、舒张压、糖尿病患病情况、药物〔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CEI/ARB)、利尿剂〕使用情况、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NLR、同型半胱氨酸(HCY)、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危组NLR高于对照组,中危组NLR高于对照组和低危组,高危组NLR高于对照组、低危组、中危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收缩压、舒张压、TC、LDL-C、HDL-C、NLR、LVEF是Framingham心血管风险等级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当NLR为2.86时,约登指数最大(为0.560),对应的灵敏度为0.796、特异度为0.764,ROC曲线下面积为0.836〔95%CI(0.775,0.897)〕。结论 NLR与Framingham心血管风险等级相关,其对高危心血管疾病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背景 当前养老机构内老年人患病率高,但对养老机构提供的卫生服务利用率低。明确养老机构内老年人对卫生服务项目利用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养老机构合作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改善养老机构内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率,提高健康水平。目的 研究养老机构内老年人卫生服务项目利用的影响因素,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养老机构合作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2017年9-12月,选取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辖区域内的两家养老机构内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健康状况、经济条件、可利用的区域卫生服务资源及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基于Andersen行为模型,分析养老机构内老年人卫生服务项目利用的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模型中自变量相对重要性的优势分析方法,计算倾向因素、使能因素和需求因素的调整R2值和相对重要性权重。结果 共发放问卷368份,回收问卷353份,有效问卷34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3.5%。养老机构内老年人利用频率最高的3项卫生服务分别为体检(95.6%)、门诊(92.4%)和药事服务(83.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曾从事职业类型为养老机构内老年人体检利用情况的影响因素(P<0.05);入住养老机构时间、护理等级、两周内是否患病、养老机构为养老机构内老年人健康教育与咨询利用情况的影响因素(P<0.05);性别、朋友同事来养老机构探望频率、月收入、医疗保险类型为养老机构内老年人门诊利用情况的影响因素(P<0.05);医疗保险类型、养老机构为养老机构内老年人临床护理利用情况的影响因素(P<0.05);子女来养老机构探望频率、护理等级、两周内是否患病为养老机构内老年人急诊利用情况的影响因素(P<0.05);朋友同事来养老机构探望频率、两周内是否患病为养老机构内老年人转诊利用情况的影响因素(P<0.05);文化程度、半年内是否患慢性病、养老机构为养老机构内老年人药事服务利用情况的影响因素(P<0.05)。倾向因素主要影响体检服务,影响程度为67.3%;需求因素主要影响健康教育与咨询、急诊、转诊服务,影响程度分别为58.9%、71.7%和71.9%;使能因素主要影响门诊、临床护理、药事服务,影响程度分别为42.4%、65.3%和44.9%。结论 养老机构内老年人的卫生服务利用主要集中于预防保健与常见病、慢性病诊疗服务。养老机构内老年人卫生服务项目利用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服务内容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社区应根据养老机构内老年人的卫生服务项目利用决策特点为优化服务提供策略。  相似文献   

13.
背景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照护者在长期照护患者过程中常出现心理压力,生活质量也随之下降,有效的干预措施或可改善照护者的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目的 探讨关爱帮扶综合干预模式对社区精神分裂症家庭照护者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于2016年3-5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分别在无锡市梁溪区、滨湖区、新吴区、锡山区、惠山区选取已同意纳入社区管理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分别40、42、36、38、44例,共计200例,以每例患者的1例主要家庭照护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100)和观察组(n=100)。对照组给予常规随访管理,观察组采取关爱帮扶综合干预模式,干预时间均为1年。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1年后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IEF)对家庭照护者的心理状况、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 干预前两组家庭照护者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家庭照护者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家庭照护者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家庭照护者SAS、SDS评分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家庭照护者WHOQOL-BRIEF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环境领域、社会关系领域得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家庭照护者WHOQOL-BRIEF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环境领域、社会关系领域得分及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后家庭照护者生理领域得分,观察组干预后家庭照护者WHOQOL-BRIEF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环境领域、社会关系领域得分及总分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合理的关爱帮扶综合干预模式,可以缓解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照护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杨瑛  孙艳格  闫岩  李超  吕凯敏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13):1613-1617
背景 使用精神类药物,尤其是镇静催眠药,可增加老年人的跌倒风险。目的 了解社区规范化管理老年慢性病患者的镇静催眠药使用情况。方法 于2018年1-3月,采用系统抽样法,在北京市西城区月坛社区已接受规范化管理的老年(60~80岁)慢性病患者中选取581例进行调查,其中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患者分别为512、277、50、190例。通过查阅2017年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的镇静催眠药使用情况。结果 193例(33.2%)老年慢性病患者确诊为失眠症且使用了镇静催眠药。随着年龄、患慢性病种数的增加,患者的镇静催眠药使用率升高(P<0.05);患2种慢性病者的镇静催眠药使用率高于患1种慢性病者(P<0.05)。使用率排在前3位的镇静催眠药为艾司唑仑(63.2%,122/193)、唑吡坦(18.7%,36/193)、佐匹克隆(15.5%,30/193)。95.9%(185/193)的患者采用常规剂量,4.1%(8/193)的患者采用加大剂量。31.6%(61/193)的患者有6个月以上需要间断使用镇静催眠药,68.4%(132/193)患者的服药时间为1~2个月。结论 老年慢性病患者的镇静催眠药使用率较高,且随着年龄和慢性病患病种数的增加而增加,但长期用药率不高。应关注高龄患者及合并多种慢性病患者的用药情况并给予其健康指导,以减少跌倒等不良健康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戴丽娟  时高峰  杨丽  李敏  周岩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30):3683-3688
背景 非肿块型乳腺癌不具有典型的乳腺癌特征,在早期筛查中的检出率低于肿块型乳腺癌。目的 探索MRI检查联合钼钯检查诊断非肿块型乳腺癌的价值。目的 探索MRI检查联合钼钯检查诊断非肿块型乳腺癌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7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行临床触诊、钼靶检查初诊为乳腺非肿块型病变的符合研究标准的女性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为恶性组和良性组。比较两组患者MRI检查和钼钯检查结果;分析基于BI-RADS分类的MRI检查和钼钯检查结果诊断非肿块型乳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符合率,MRI检查和钼钯检查各征象及参数单独诊断非肿块型乳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符合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MRI检查和钼靶检查各征象及参数联合诊断非肿块型乳腺癌的拟合方程,并绘制其诊断非肿块型乳腺癌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结果 根据术后病理检查结果,53例恶性患者被纳入恶性组,29例良性患者被纳入良性组。MRI检查中,恶性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低于良性组,强化方式中不均匀强化比例、动态增强曲线(TIC)类型中流出型高于良性组(P<0.05)。恶性组钼靶检查为集簇状微钙化比例高于良性组(P<0.05)。基于BI-RADS分类标准,MRI检查诊断非肿块型乳腺癌的灵敏度为81.13%(43/53),特异度为65.52%(19/29),符合率为75.61%(62/82);钼钯检查诊断非肿块型乳腺癌的灵敏度为66.04%(35/53),特异度为72.41%(21/29),符合率为68.29%(56/82)。MRI检查中,ADC值、TIC类型、强化方式的符合率均>70.0%(ADC值为76.30%,TIC类型为77.80%,强化方式为74.39%);钼钯检查征象中(局灶性不对称致密影、集簇状微钙化、腺体结构扭曲或紊乱、混合征象)仅微钙化征象的符合率>60.0%(70.73%)。联合诊断模型的拟合方程为Logit(P)=-6.369×ADC值+2.580×TIC类型+1.856×强化方式+1.927×集簇状微钙化征象。联合诊断模型诊断非肿块型乳腺癌的最佳截断值为0.708,AUC为0.919,灵敏度为84.91%,特异度为93.10%。结论 MRI检查和钼靶检查诊断非肿块型乳腺癌均各有不足,而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将MRI检查结果中的ADC值、TIC类型、强化方式及钼靶检查结果中的集簇状微钙化征象进行拟合,其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非肿块型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背景 胸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后肋间神经痛常发生于老年人,其临床治疗手段多样,但周期长,效果不确定。为此研究一种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目的 探讨脊柱内镜下肋间神经切断术治疗胸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后肋间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8月-2017年12月河北省人民医院骨科行脊柱内镜下肋间神经切断术治疗的胸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后肋间神经痛患者6例,记录神经损伤以及局部血肿等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术后第1天及1、3个月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 1例患者术后肋间神经分布区出现皮肤烧灼感,后自行消失;6例患者术后肋间神经痛均缓解。术后第1天平均VAS为1分;术后1个月及3个月VAS为0分。平均随访时间为9个月,随访期间肋间神经痛缓解且无复发。结论 脊柱内镜下肋间神经切断术治疗胸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后肋间神经痛,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及治疗周期短等优点,临床效果满意,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背景 目前,关于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相关流行病学调查较少,且现有的调查存在数据较少、资料欠完善等不足。因此急需大数据的病例资料统计分析,为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防、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目的 调查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选取2014-01-01至2016-12-31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住院的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4 083例,按照年龄分为<60岁组(339例)、60~69岁组(1 850例)、70~79岁组(1 421例)、80~89岁组(441例)、≥90岁组(32例),依据治疗方式分为微创手术治疗组(3 911例)和保守治疗组(172例)。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骨折情况、治疗情况等资料,测定骨密度T值,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评价。结果 男性以70~79岁高发,女性以60~69岁高发,各组女性均多于男性,<60岁组男女比例最大;平均骨密度T值为(-3.2±1.2)SD,骨密度<-3.5 SD者945例(23.14%)。3 751例患者伴至少1种合并症,最常见的合并症为心血管疾病3 278例(80.28%)、糖尿病645例(15.80%)、脑卒中后遗症529例(12.96%)。高能量损伤245例(6.00%),低能量损伤3 838例(94.00%),低能量损伤是主要致伤因素。共4 953个椎体发生骨折,胸腰椎骨折节段大致呈单峰分布,L1所占比例最高为29.09%(1 441/4 953);胸腰段(T11~L2)为多发节段,占77.06%(3 817/4 953);腰椎骨折所占比例为53.46%(2 648/4 953),高于胸椎骨折的46.54%(2 305/4 953)。手术患者无脊髓、神经和血管损伤,共79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均无临床症状。微创手术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骨密度T值大于保守治疗组,VAS、ODI均低于保守治疗组,下肢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发生率均低于保守治疗组,卧床时间短于保守治疗组(P<0.05)。结论 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女性多于男性,骨折原因主要为低能量损伤,骨折部位以胸腰段最为多见,且腰椎多于胸椎,椎体成形术或椎体后凸成形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背景 针对经导管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TACE)所致急性肝损伤(ALI)的保肝治疗,目前国内外无明确指南及用药标准。应用药物经济学方法筛选出针对TACE所致ALI的最优保肝方案,不仅能使患者得到合理、有效的保肝治疗,减少由于ALI带来的病痛,还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目的 运用药物经济学方法对原发性肝癌(PLC)TACE术后不同保肝方案进行成本-效果分析(CEA),为TACE术后保肝治疗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2016年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PLC患者180例,采用完全随机化分组将患者分为六组(A、B、C、D、E、F组),每组各30例。其中A组给予肝细胞膜修复保护剂+解毒类、B组给予肝细胞膜修复保护剂+抗炎类、C组给予肝细胞膜修复保护剂+利胆类、D组给予解毒类+抗炎类、E组给予解毒类+利胆类、F组给予抗炎类+利胆类。对比六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成本-效果比(CER)。结果 六组患者介入术后第4天、第6天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8.311,P=0.003;χ2=23.563,P<0.001)。六组患者介入术后第4天CER依次为6.38、9.38、10.05、7.70、9.86、9.26;A组患者成本最低,增量CER依次为20.19、76.30、11.09、52.95、13.99;六组患者介入术后第4天敏感度分析,CER依次为5.74、8.44、9.05、6.93、8.88、8.34;A组患者成本最低,增量CER依次为18.17、68.67、9.98、47.65、12.59。六组患者介入术后第6天CER依次为7.48、10.79、10.61、9.95、10.93、13.43;A组患者成本最低,增量CER依次为21.64、28.59、19.41、0、32.98;六组患者介入术后第6天敏感度分析,CER依次为6.74、9.71、9.55、8.96、9.84、12.09;A组患者成本最低,增量CER依次为19.47、25.73、17.46、0、29.68。结论 TACE术后应用保肝药物可有效改善患者肝生化指标水平,从疗效方面考虑抗炎类+利胆类效果最好,从药物经济学方面考虑抗炎类+解毒类最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19.
背景 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的建立有多种方法,而四氯化碳(CCl4)造模法最常使用,而不同的给药途径对造模成功率也造成一定的影响,本研究选择皮下注射纯CCl4,旨在探讨建立家兔肝纤维化模型的最佳给药剂量及时间间隔。目的 探讨CCl4诱导家兔肝纤维化模型的最佳给药方式。方法 2015年4-9月,选用健康新西兰大白兔46只,随机分为4组,其中G0组10只,G1~G3组各12只。G0组皮下注射0.9%氯化钠溶液0.5 ml/kg,G1~G3组分别以0.2、0.3、0.5 ml/kg的分析纯CCl4背部皮下注射,2次/周,共16周。G2组起始剂量为0.3 ml/kg,3周后增加剂量为0.4 ml/kg,5周后增加剂量为0.5 ml/kg,此后维持剂量在0.5 ml/kg。造模后第4、6、8、10、12、14周,分别从G1~G3组随机选取1只家兔,处死并取肝组织标本。第16周处死G1~G3组家兔及2只G0组家兔,造模期间死亡的家兔立即取肝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各组家兔的死亡均发生在造模3周内,各组造模3周内家兔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检验统计量值=7.004,P=0.048);其中,G3组家兔死亡率高于G0、G1、G2组(P<0.001)。第16周时,G1~G3组造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检验统计量值=4.747,P=0.165)。结论 采用CCl4皮下注射,起始剂量为0.3 ml/kg并剂量递增,可成功建立死亡率低的家兔肝纤维化模型。  相似文献   

20.
背景 目前国内适用于孤独症儿童初级筛查的量表少。研究显示,孤独症谱系商儿童版-简化版适用于孤独症儿童的初级筛查。目的 检验孤独症谱系商(AQ)儿童版-中文简化版的信效度,为我国孤独症儿童的初级筛查提供新的有效工具。方法 选取2015年6-9月、2017年9-12月于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门诊连续就诊的孤独症儿童101名为孤独症组(低功能孤独症者58名,高功能孤独症者43名),同期按照年龄与孤独症组相匹配的原则,选取天津市一所普通幼儿园及一所普通小学的儿童124名为正常对照组。采用AQ儿童版-中文简化版评估受试者孤独症症状。孤独症组、正常对照组均由最了解儿童情况的1名家长(多为儿童母亲)填写AQ儿童版-中文简化版,同时分别从孤独症组、正常对照组中各选取10名儿童,由了解其情况的另1名家长单独填写AQ儿童版-中文简化版。2周后,再次分别从孤独症组、正常对照组中各选取10名儿童,由首次填写AQ儿童版-中文简化版的家长(同1名家长)再次填写AQ儿童版-中文简化版。使用区分效度和效标效度进行效度分析;使用评分者信度、重测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进行信度分析。结果 低功能孤独症者AQ儿童版-中文简化版总分与高功能孤独症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孤独症组AQ儿童版-中文简化版总分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以儿童精神科主任医师按照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做出的诊断为金标准,绘制ROC曲线,ROC曲线下面积为0.97(P<0.01);AQ儿童版-中文简化版总分临界值为15.0分时,灵敏度为0.94,特异度为0.89。评分者信度分析结果显示,AQ儿童版-中文简化版总分的组内相关系数(ICC)为0.90(P<0.05),各条目的ICC为0.60~0.86(P<0.05)。重测信度分析结果显示,AQ儿童版-中文简化版总分的ICC为0.97(P<0.05),各条目的ICC为0.82~0.92(P<0.05)。AQ儿童版-中文简化版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5(P<0.01)。结论 AQ儿童版-中文简化版的信效度较好,灵敏度、特异度较高,可用于孤独症儿童的筛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