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介入治疗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介入治疗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coronarysyndromes ,ACS)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16 5例ACS患者 ,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 89例 ,经内科治疗病情改善后再介入治疗的 76例。所有“罪犯”病变均予治疗 ,其中 4 1例患者同时接受了“罪犯”与非“罪犯”病变血管的治疗。介入方法有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 +支架、直接植入支架及切割球囊扩张。结果  16 5处“罪犯”病变PTCA后植入支架 134枚 ,直接植入支架 4 8枚。术后残余狭窄均 <10 % ;前向血流达TIMI 3级 ;136例患者心绞痛消失 ,11例有不典型胸痛 ,2 4h后消失 ;术前仅有胸闷症状的 18例患者 ,术后 15例消失 ,3例减轻 ;无术中死亡及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病例。随访 139例患者 2~ 18个月 ,2 0例再发心绞痛 ,有 14例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再狭窄 ,其中 11例再次行PTCA ,1例PTCA +支架 ,2例接受外科CABG ;无急性心肌梗死、猝死及心功能恶化发生。结论 在条件具备的介入中心 ,由经验丰富和技术娴熟的介入治疗医生施行或在其指导下 ,对非ST段抬高的ACS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是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 ,近、远期临床效果较满意 ,手术成功率及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临床中将因冠状动脉血流突然减少引起的不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统称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现如今,又根据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情况把急性心肌梗死分为ST段抬高型和非ST段抬高型两类,进而将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称为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对于NSTEACS,人们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笔者对其进行简述。  相似文献   

3.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最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理生理机制深入了解、诊断工具的进步和危险分层标准的更新.为选择治疗方案提供更好的依据。三联抗血小板药、普拉格雷、磺达肝癸钠、比伐卢定对高危的患者均显示强大的临床益处。ICTUS试验结果的公布及药物洗脱球囊的开发使我们对介入时机的选择及防治支架内再狭窄等都有最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理生理机制深入了解、诊断工具的进步和危险分层标准的更新.为选择治疗方案提供更好的依据。三联抗血小板药、普拉格雷、磺达肝癸钠、比伐卢定对高危的患者均显示强大的临床益处。ICTUS试验结果的公布及药物洗脱球囊的开发使我们对介入时机的选择及防治支架内再狭窄等都有最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一种,隶属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NSTEACS主要由不稳定型心绞痛(UA)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两部分构成,后者80%~90%演变为非Q波性急性心肌梗死(NQWMI),10%~20%演变为Q波性急性心肌梗死(QWMI)。NSTEACS的病理生理基础是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粥样硬化斑块在一系列炎症因子刺激下发生溃疡、破裂,以激活局部血小板,使其发生聚集,形成血栓导致血管不完全闭塞,可进一步发展为完全闭塞[1]。临床可有多种表现,包括劳力后胸前区疼痛(可由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受寒引起),持续性胸前区疼痛等,其流行病学特征与冠心病一致,患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在临床特征方面,NSTEACS的患者相对于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较少发生梗死相关血管完全闭塞(20%~30%),但多支血管病变和陈旧性心肌梗死发生率较ST段抬高者多见,且更多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和外周血管疾病,故其病死率与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相似,约为12%[2]。  相似文献   

6.
许富康  池菊芳  郭航远 《心电学杂志》2010,29(3):243-244,247
目前,心血管疾病仍是人类死亡的首要原因。冠心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及时作出正确诊断,对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和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根据心电图检查结果,可对早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作出分类诊断,为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STE—ACS)的诊断提供早期依据。  相似文献   

7.
重视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这一概念的提出 ,是在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病理生理了解取得进展的基础上 ,重新认识了AMI的表现形式而提出的。ACS是指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一组临床征候群 ,有3种不同表现形式 :①ST段抬高的AMI(STEAMI) ,大多数患者最终发生急性Q波心肌梗死 ,少数发生非Q波心肌梗死 (NQMI) ;②非ST段抬高AMI(NSTEAMI) ,多数患者 1 2导联心电图上没有Q波 ,仅少数患者心电图表现有Q波 ;③不稳定型心绞痛 (UA)。虽然ACS的基本病理基础是以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性为特点 ,然而 3种形式的临床表现与治疗原则却明显不…  相似文献   

8.
早期危险分层对于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十分重要。心电图是临床工作中十分常用的一种辅助检查工具,已被广泛应用于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危险分层,ST段压低对心脏事件有显著预测价值。此外,有研究表明QRS波增宽、avR导联的ST段抬高也是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左主干/三支血管病变非常有价值的预测因子。现就心电图在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2007年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2个最新指南相继颁布,分别由欧洲心脏病协会(ESC)、美国心脏病学院/美国心脏协会(ACC/AHA)在各自2002年版指南基础上重新修订,汇集了近5年来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以进一步更规范的指导临床实践.现重点阐述ESC 2007年指南所建议的NSTE-ACS的处理步骤.  相似文献   

10.
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ACS)是由于冠脉易损斑块的破裂或溃烂,引起血小板聚集并激活凝血系统,进而诱发血栓形成,加之冠脉强烈痉挛引起急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心肌梗死或心脏猝死。近年对ACS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直接导致了治疗策略的巨大变化,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尽管不同国家和地区都依据最新的研究进展重新修订了ACS的治疗指南,但多数研究成果都来自于65岁以下的男性患者。老年患者因为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其治疗多数仍然停留在包括减少药物使用的保守治疗基础上。北京阜外心  相似文献   

11.
美国学者Savonitto等研究发现,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心电图ST段压低的导联数是30天全因死亡率的强预测因子,与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和程度密切相关。在前壁或下壁导联,即使ST段抬高<1mm,亦独立与不良结果相关。本研究对GUSTO-Ⅱb试验中5192例心电图没有溶栓指征的  相似文献   

12.
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治疗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non-STE ACS)主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和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与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相对比,该组患者发病率高,合并症多,预后差,有约10%的患者在半年内死亡,另外还有20%的患者出院后还会患心肌梗死、再次发病或需要血管再成形术.  相似文献   

13.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冠状动脉综合征(non-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NSTE-ACS);是临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常见且较严重的类型。如何能对其及早识别、正确判断、选择最适宜治疗方法,从而降低致残、致死率,提高生活质量,为当前ACS临床研究热点。对于NSTE-ACS患者及早进行危险分层对随后的临床治疗非常重要。以往通过胸痛程度、持续时间,以及心电图ST-T改变程度、血清心肌标志物(如肌钙蛋白等)可作出ACS危险分层。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分析组织评估缺血综合征策略登记试验中国地区入选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2年随访时脑卒中发生的特点以及与多种因素的关系。方法总结、分析所有入选患者自入院至2年随访时脑卒中事件的发生情况,对脑卒中和非脑卒中患者的特点进行比较,并采用生存分析(Cox回归)模型,分析就诊时一般情况、既往病史、住院与随访期间治疗等70余种因素对脑卒中发生的作用。结果中国地区共登记注册2294例患者,2年随访结束时共有93例(4.2%)发生105例次脑卒中事件,80%为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组年龄(67.6±9.6)岁,高于非脑卒中组(62.6±10.4)岁,差值5.0岁(P<0.01,95%CI:2.837~7.138);入院时平均收缩压脑卒中组(147.4±25.2)mm Hg,高于非脑卒中组138.1±24.2mm Hg,差值为9.3mm Hg(P<0.01,95%CI:4.276~14.346)。脑卒中组既往脑卒中史、高血压史患者比例高于非脑卒中组(P<0.01)。脑卒中组总病死率明显高于非脑卒中组(P<0.01)。Cox回归分析显示既往脑卒中史(RR=2.329,95%CI:1.343~4.041),就诊时胸痛持续存在(RR=1.957,95%CI:1.261~3.037),既往高血压史(RR=1.848,95%CI:1.153~2.963),出院后随访期间非心血管疾病住院次数(RR=1.823,95%CI:1.122~2.960),年龄(RR=1.056,95%CI:1.031~1.081)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入院前服用硝酸酯类药物(RR=0.537,95%CI:0.346~0.834),随访期间应用硝酸酯类药物频数(RR=0.803,95%CI:0.665~0.969)对脑卒中有保护作用。结论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发生脑卒中事件者病死率进一步增加,主要为缺血性脑卒中。既往脑卒中病史、就诊时胸痛仍持续、既往高血压病史、年龄等因素使脑卒中发生的相对危险度增加;入院前、出院后随访期间应用硝酸酯类药物使脑卒中的相对危险度降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分析组织评估缺血综合征策略登记试验中国地区入选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2年随访时脑卒中发生的特点以及与多种因素的关系.方法 总结、分析所有入选患者自入院至2年随访时脑卒中事件的发生情况,对脑卒中和非脑卒中患者的特点进行比较,并采用生存分析(Cox回归)模型,分析就诊时一般情况、既往病史、住院与随访期间治疗等70余种因素对脑卒中发生的作用.结果 中国地区共登记注册2294例患者,2年随访结束时共有93例(4.2%)发生105例次脑卒中事件,80%为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组年龄(67.6±9.6)岁,高于非脑卒中组(62.6±10.4)岁,差值5.0岁(P<0.01,95%CI:2.837~7.138);入院时平均收缩压脑卒中组(147.4±25.2)mm Hg,高于非脑卒中组138.1±24.2 mm Hg,差值为9.3 mm Hg(P<0.01,95%CI:4.276~14.346).脑卒中组既往脑卒中史、高血压史患者比例高于非脑卒中组(P<0.01).脑卒中组总病死率明显高于非脑卒中组(P<0.01).Cox回归分析显示既往脑卒中史(RR=2.329,95%CI:1.343~4.041),就诊时胸痛持续存在(RR=1.957,95%CI:1.261~3.037),既往高血压史(RR=1.848,95% CI:1.53~2.963),出院后随访期间非心血管疾病住院次数(RR=1.823,95%CI:1.122~2.960),年龄(RR=1.056,95%CI:1.031~1.081)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入院前服用硝酸酯类药物(RR=0.537,95%CI:0.346~0.834),随访期间应用硝酸酯类药物频数(RR=0.803,95%CI:0.665~0.969)对脑卒中有保护作用.结论 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发生脑卒中事件者病死率进一步增加,主要为缺血性脑卒中.既往脑卒中病史、就诊时胸痛仍持续、既往高血压病史、年龄等因素使脑卒中发生的相对危险度增加;入院前、出院后随访期间应用硝酸酯类药物使脑卒中的相对危险度降低.  相似文献   

16.
随着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理生理机制理解的不断深入,使其治疗方式不断得到提高,临床预后不断得到改善。低分子肝素、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及早期再血管化治疗对高危的患者均显示出强大的临床益处,而氯吡格雷的益处似乎覆盖了所有的低、中、高危患者,直接凝血酶抑制剂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探讨。危险分层策略是作出治疗决定的基础,为新治疗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是由于不稳定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和(或)激发血栓形成所致的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具有发病急、变化快、临床表现与危险性不均一等特征。  相似文献   

18.
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介入治疗策略包括早期介入治疗和选择性介入治疗,其治疗策略与预后密切相关,如何选择治疗策略存在较多争议,现就其介入治疗策略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9.
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是指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和非Q波型急性心肌梗死 (NQMI)。2 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 ,随着对非ST段抬高的ACS发病机理的深入研究 ,对它的治疗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本文对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治疗非ST段抬高的ACS的进展进行综述。一、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治疗非ST段抬高的ACS1 直接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治疗非ST段抬高的ACS :指在非ST段抬高的ACS患者发病早期 (2 4~ 4 8h)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 ,若无禁忌证 ,同时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 ,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  相似文献   

20.
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coronarysyndrome ,ACS)包括Q波急性心肌梗死 (AMI)、非Q波A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A)。他们的主流机制都是斑块破裂的基础上诱发急性血栓形成 ,如果形成急性闭塞性血栓则主要造成ST段抬高的Q波AMI,如果血栓为非闭塞性 ,或虽为闭塞性 ,但其远端已有侧支循环形成 ,多造成非Q波AMI或UA ,统称为无ST段抬高的ACS。梗死相关冠脉血栓性闭塞率在ST段抬高的Q波性AMI、无ST段抬高的非Q波性AMI和UA中分别占90 %、2 0 %~ 40 %和 10 %左右。急性血栓形成的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