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灭鼠村庄家鼠群落变化的10年观察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本文报告1981~1991年在济南市郊区两个灭鼠村庄内进行家鼠群落变化观察的结果。灭鼠前家鼠群落中褐家鼠占85.23%,小家鼠占14.77%。苏家村用毒饵盒持续灭鼠后调查13265夹夜,捕获率为2.60%;1983~1985的3年中,野栖鼠型动物分别占86.96%,92.67%和45.83%,以后的年份只捕到1只小麝鼩。宿家村一般每年彻底灭鼠1次,1993~1991年共调查11506夹夜,捕获率为7.30%;其中1983~1986的4年中,野柄鼠型动物分别占29.14%,35.80%、15.30%和27.78%,其余年份则很少发现;该村1990年冬季以后未灭鼠,1991年8月调查褐家鼠又成为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66.67%。作者认为,以褐家鼠为主,间有少量小家鼠,为北方尤其是农村的家鼠群落的顶极群落。在灭鼠的条件下,这一群落遭到破坏;而一旦停止灭鼠等人为干扰,可很快恢复原来的顶极群落。另外,野栖鼠型动物进入室内,除受室内鼠类密度影响外,还与野鼠密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长期持续应用抗凝血剂灭鼠对鼠类种群结构的影响。方法1988~2002年持续应用抗凝血剂灭鼠,同时逐年调查鼠类种群变化情况。结果大规模灭鼠前,试验区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用敌鼠钠盐、杀鼠迷灭鼠后,小家鼠比例上升,成为优势鼠种;改用溴敌隆、大隆和鼠得克后,黄胸鼠成为优势鼠种,褐家鼠比例又明显回升。结论长期持续使用抗凝血剂能导致鼠类种群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灭鼠后家鼠数量恢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 :探讨灭鼠后家鼠数量恢复情况和规律 ,为制定灭鼠巩固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 0 .0 0 5 %溴敌隆毒米饱和投毒灭鼠 ,后逐月用粉迹法和笼夜法测定鼠密度。结果 :灭鼠较彻底、环境卫生条件好的住宅区 ,低鼠密度可保持 5~ 6个月 ,8个月后鼠密度即恢复到灭鼠前的水平。环境卫生差 ,鼠密度高的农村 ,仅通过毒鼠难以把鼠密度降到较低水平 ;即使通过连续灭鼠把密度大幅度降下来 ,但 1~ 2个月后又恢复至灭鼠前的水平。不同季节灭鼠效果有明显差异。结论 :灭鼠后家鼠数量恢复的速度与灭鼠率、环境卫生条件有关 ,即灭鼠率高、环境卫生条件好的恢复慢 ;否则 ,恢复快。农村灭鼠必须把毒鼠和改造环境结合起来 ,方能有效控制鼠害。  相似文献   

4.
草原灭鼠后鼠类群落演替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1987和1988年4~5月,用0.05%杀鼠灵小麦毒饵在天然草场上同一个试验区灭鼠,每年灭鼠800公顷,对照区1987年平均捕获率57.49±1.58%,布氏田鼠占95.59%,鼠类群落由布氏田鼠 黑线毛足鼠 达乌尔黄鼠 五趾跳鼠 黑线仓鼠等组成。1988年平均捕获率为21.31±1.09%,布氏田鼠占94.87%,鼠类群落组成与1987年相同。1989年鼠密度降低,平均捕获率为4.56±0.78%,鼠类群落演替为黑线毛足鼠 黑线仓鼠 五趾跳鼠 长爪沙鼠 布氏田鼠。灭鼠区,1987年灭鼠前布氏田鼠占优势,为92.00%,鼠类群落组成与对照区相同,5月灭鼠,当月捕获率为0.76%,黑线毛足鼠占50.00%,布氏田鼠下降,该月鼠类群落组成变为黑线毛足鼠 布氏田鼠 五趾跳鼠 达乌尔鼠兔。灭鼠可引起鼠类群落演替,其过程与自然演替相同。  相似文献   

5.
溴敌隆是第二代抗凝血杀鼠剂,在我国北方农村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报道罕见。为进一步巩固灭鼠成果,我站于1992年1~3月应用该药,开展大面积灭家鼠试验研究,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6.
农田灭鼠对害鼠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明灭鼠对害鼠群落结构的影响,为鼠害预测和防制提供依据。方法:1987—2000年,每年春、秋季使用第一代慢性灭鼠剂进行大面积全方位农田灭鼠,每次灭鼠实行饱和投饵;逢双月用夹夜法调查害鼠的种类、数量和生物量。结果:灭鼠导致板齿鼠的比率、生物量显著上升,黄毛鼠的比率和生物量明显下降,农田鼠类群落结构和害鼠群落多样性指数发生变化。结论:灭鼠会使耐药力较强、体大竞争力强的害鼠数量上升,防制的主要对象增加。  相似文献   

7.
正确处理家鼠防制的几个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确处理家鼠防制的几个关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北京,102206)汪诚信我国的家鼠防制工作在近10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许多大、中城市达到了灭鼠先进指标;一些中、小城市、单位和部分农村,家鼠密度也明显下降。在登上这个台阶之后,提高...  相似文献   

8.
家鼠的味觉爱好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际灭鼠工作中,有一个鼠类对诱饵的适口性和摄食率的问题,除了灭鼠剂带来的鼠类味觉外,诱饵本身也存在对鼠类的味觉问题。往往加些矫味剂,好像可以提高适口性和摄食率。但鼠类对不同味道的食物到底爱好情况如何,过去缺乏试验,也少有报道。我们在实验室内用不同的调味剂配制不同味道的饵料(大米),对黄胸鼠(Rattus flaripectus)、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  相似文献   

9.
溴杀灵灭家鼠现场试验天津武清县卫生防病站(邮编:301700)李德山蓟县卫生防病站赵军溴杀灵是亚急性灭鼠剂,兼有快、慢性杀鼠剂的优点,一次性投放毒饵,为目前较理想的广谱、高效、安全的新型杀鼠剂。为进一步验证其灭鼠性能及灭家鼠效果,我们于1995年6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云南省德宏、保山两个相邻家鼠鼠疫疫源地小哺乳动物及黄胸鼠体表蚤类群落组成与物种多样性差异的鼠疫流行病学意义.方法 用群落内的优势种构成比、多样性及聚类分析,对1982-1996年的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两地区捕获的27种75 490只小哺乳动物可划分为3个群落:群落I[瑞丽居民区黄胸鼠(54.41%)+大臭鼩(33.37%)];群落Ⅱ[陇川、盈江居民区黄胸鼠(62.99%)+大臭鼩(23.25%)+小家鼠(10.06%)];群落Ⅲ[保山居民区黄胸鼠(48.07%)+大臭鼩(19.56%)+灰麝鼩(14.37%)].两地区所捕获黄胸鼠体表蚤类11种61 122只划分为3个群落:群落i[瑞丽居民区印鼠客蚤(83.51%)+野韧棒蚤(13.86%)];群落ii[陇川、盈江居民区印鼠客蚤(74.42%)+缓慢细蚤(22.94%)];群落iii[保山居民区缓慢细蚤(70.62%)+印鼠客蚤(22.70%)].德宏地区在10个年份内,从7种宿主和5种媒介动物中分离到鼠疫菌1471株;保山地区仅在1个年份,从1种宿主和2种媒介动物中分离到鼠疫菌36株.另外德宏地区黄胸鼠、印鼠客蚤的构成比均较高,分别为58.70%和78.97%;宿主、媒介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都较低,分别为1.010和0.625.而保山地区则与之相反,黄胸鼠和印鼠客蚤的构成比都较低,分别为48.07%和22.70%;宿主、媒介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较高,分别为1.471和0.829.致使蚤类群落ii→iii的主要优势蚤种,由印鼠客蚤转为缓慢细蚤.结论 保山地区宿主、媒介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高,而主要宿主、媒介的构成比低,是降低该地区鼠疫流行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厦门市区家栖鼠形动物的群落结构及数量季节变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厦门市家栖鼠形动物有2目2科3属4种,其群落结构为褐家鼠+臭 +黄胸鼠+小家鼠,4类生物小区的群落结构为:住宅小区与饮食小区均为褐家鼠+臭 +黄胸鼠+小家鼠;食杂小区为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臭 ;市场小区为褐家鼠+臭 +小家鼠。市区家栖鼠形动物全年数量变动曲线呈马鞍形,出现初春与夏末二次数量高峰(3~5月和8~9月).各类生物小区的捕获率差别较大,即市场小区的捕获率最高,其次为饮食和住宅小区,而食杂小区较低。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福建家鼠寄生蚤的数量及组成比进行了统计、分析、比较,1981~1990年总蚤指数比1952 ̄1066年低一倍:在北部,缓慢细蚤比1952~1966年明显减少。1981~1990年蚤类组成比以印鼠客蚤(Xenopsyllacheopis)占优势(65.90%),但南部和北部组成比有所不同,印鼠客蚤和缓慢细蚤(Leptopsyllasegnis)南部多于北部,不等单蚤(Monopsyllusanisus)的数量在我省北纬24°~28°不同纬度间依次递增,说明该蚤的分布有明显的区域性。  相似文献   

13.
苏州市家栖鼠群落演替及其原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苏州市区家栖鼠的群落演替及其原因,制定科学、合理的防制对策。方法 夹夜法捕鼠。结果1991~2000年的10年间,苏州市家栖鼠群落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褐家鼠种群数量不断增加,成为优势种;小家鼠和黄胸鼠的种群数量逐渐减少。结论城市环境改造和人为干预活动,改变了鼠类栖息的生态环境和栖息场所,家栖鼠的群落结构也发生了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14.
厦门港鼠群结构,数量季节变动及种群演替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1986~1995年,厦门港区逐月对鼠群进行监测,其群落结构为臭+小家鼠+褐家鼠+黄胸鼠+黄毛鼠,共2目2科3属5种。4类生物小区的群落结构为:集装箱堆场和办公住宅区为臭+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粮食仓库和杂货库为臭+小家鼠+褐家鼠+黄胸鼠。各类生物小区的捕获率差别较大,以办公和住宅区捕获率最高。1995年残存鼠数量变动呈"山"字形,以8~9月份最高,黄胸鼠和黄毛鼠捕获率均为零。10年来鼠群结构不断变化,群落优势种的演替趋势是:臭→褐家鼠→小家鼠→臭,并提出今后的主要防制对象与时机。  相似文献   

15.
上海地区鼠类群落结构变化及其原因初探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了解鼠类群落结构变化及其原因,便于调整防制对策。方法:定期按房屋类型各类生境收集鼠体、分类鉴定。结果:无论居民区还是特殊行业,鼠类群落结构10年来逐渐演变为褐家鼠占优势,尤其是内环线以内的8个中心区域,褐家鼠占57.47%,但在有中央空调设施的智能化大楼中以黄胸鼠为主。分析本市鼠类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干预措施和鼠类赖以生存环境的变迁,不同时期两者分别起主导作用。另外,建筑物防鼠设施不完善,也是褐家鼠进入室内比例上升的原因之一。结论:控制褐家鼠密度,强化防鼠设施,针对不同生境采取不同的防制对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低温冷藏场所药物灭鼠措施。方法:以敌鼠钠盐为杀鼠剂,以面粉、食油和食糖为基饵,烤制成003%敌鼠钠盐饼干毒饵,连续投饵5天。结果:灭鼠率达9898%,2周后检查未发现鼠粪、鼠迹、鼠咬痕。结论:该毒饵在低温冷藏场所灭鼠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赣州市区家栖鼠类群落结构及季节消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赣州市区鼠类群落结构变化及其原因。方法夹夜法。结果共捕鼠297只,隶属2目2科3属4种,其群落结构为褐家鼠 小家鼠 臭鼩鼱 黄胸鼠,以褐家鼠和小家鼠为主要构成,鼠密度平均为3.09%。市区家栖鼠全年数量变动曲线出现初春(3~5月)与夏末(8~10月)两个高峰。结论赣州市区鼠类以褐家鼠和小家鼠为主要防制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