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高血压病人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和危险因素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人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43例住院高血压病患者,排除合并中风或中风历史、糖尿病、其他颅内疾病患者。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颅内动脉狭窄。结果 51例高血压病人患有颅内动脉狭窄,患病率20.99%。共检查动脉1761条,狭窄动脉94条,总动脉狭窄率5.34%。大脑中动脉狭窄频数最高.次为颈内动脉虹吸段。整个颈内动脉系动脉狭窄占总狭窄的80%,明显高于椎基底动脉系统。老年高血压患者总动脉狭窄率及单一动脉狭窄率均高于非老年病人,高血压病程和动脉狭窄率之间关系不明显。狭窄组病人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水平明显高于非狭窄组病人。结论 高血压病人最常见的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发生在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虹吸段,年龄、血脂代谢紊乱是高血压病人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人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43例住院高血压病患者,排除合并中风或中风历史、糖尿病、其他颅内疾病患者.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颅内动脉狭窄.结果 51例高血压病人患有颅内动脉狭窄,患病率20.99%.共检查动脉1761条,狭窄动脉94条,总动脉狭窄率5.34%.大脑中动脉狭窄频数最高,次为颈内动脉虹吸段.整个颈内动脉系动脉狭窄占总狭窄的80%,明显高于椎基底动脉系统.老年高血压患者总动脉狭窄率及单一动脉狭窄率均高于非老年病人,高血压病程和动脉狭窄率之间关系不明显.狭窄组病人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水平明显高于非狭窄组病人.结论高血压病人最常见的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发生在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虹吸段,年龄、血脂代谢紊乱是高血压病人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血管支架成形术在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狭窄。方法对24例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血管造影,行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并根据患者血管狭窄程度给予预扩张或后扩张。结果24例患者椎动脉狭窄和基底动脉狭窄的狭窄率从术前平均84%下降到24%,术后均没有缺血性卒中发作。随访13个月,22例患者临床症状消失,2例患者遗有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其中1例与手术有关,1例与颅内血管远端病变有关。结论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内科治疗无效时,经皮血管内支架置人术可以缓解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缺血症状,预防卒中再发生。  相似文献   

4.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我们知道多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2004年中国脑血管病指南的推测,我国每年新发卒中患者200万,其中70%为缺血性卒中,而且缺血性卒中的30%~70%与颅内动脉狭窄有关。美国每年有4万~6万患者新发作的卒中与颅内动脉狭窄有关,占10%~20%。亚洲国家报道颅内动脉狭窄是卒中发作或再发作的主要原因。目前,颅内动脉狭窄的原因还不是非常清楚,对其针对性研究报道尚不多。很多结论都是来自于假设或推断,直接证据很少。有限的文献报道也认为,中国人颅内动脉狭窄是卒中发作的主要原因。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01年5月至2005年5月15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管造影资料显示,颅内动脉狭窄850例,占56.67%,其中大脑中动脉狭窄250例,占整个颅内动脉狭窄的29.41%。  相似文献   

5.
Neuroform支架在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使用Neuroform支架在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1例,其中前循环狭窄2例(1例狭窄位于颈内动脉眼段交通段,1例狭窄位于大脑中动脉M1段),后循环狭窄9例(3例狭窄位于基底动脉,6例狭窄位于基底动脉交界处);均进行支架成形术治疗,术后全脑血管造影复查及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定。结果11例患者支架全部置放成功,造影复查显示动脉直径狭窄率从术前(85.6±7.4)%降至术后(35.7±12.1)%。按NIHSS评分评估,11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其中1例患者术后15天出现Wallenberg综合征,随访1~12个月,其他患者未出现脑缺血再发作及支架内再狭窄。结论应用Neuroform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合并路径血管纡曲不光滑的患者,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轻临床缺血症状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王志刚  沈寻 《山东医药》2006,46(8):69-70
目前,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及恶性肿瘤致人类死亡的的三大原因.其中颅内动脉狭窄占80%。颅内动脉狭窄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凝、抗血小板聚集以及急性期溶栓,其短期效果肯定,但缺乏长期的循证医学支持。传统手术治疗主要局限在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颅外段。主要手术方式有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颈外动脉-颈内动脉吻合术等。1964年。Dotter第一次应用经皮血管腔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获得成功。1980年,Mullan曾报道了在颈动脉外科手术时选用球囊装置辅助手术的经验.但在当时并未引起关注。近年来,随着神经介入技术设备的不断完善。支架材料工艺的改进以及脑保护装置的使用,支架成形术逐渐用于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内外血管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收集脑梗死及短暂性缺血发作(TIA)患者158例,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分布及程度、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结果(1)本组中51例存在颅外血管狭窄(颈动脉颅外段36例,椎动脉起始部15例);78例存在颅内动脉狭窄(狭窄动脉共181条,其中大脑中动脉81条、椎动脉远端及基底动脉48条、大脑前动脉22条、大脑后动脉21条、颈内动脉虹吸段9条)。(2)116例患者的颅外血管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共374个斑块形成(稳定斑块212个,不稳定斑块162个)。结论颅外动脉狭窄以颈动脉发生率最高;颅内动脉狭窄以大脑中动脉发生率最高;颅内外动脉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造影分型与支架成形术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目的 探讨支架成形术(SAA)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部位、形态学和路径分型(LMA分型)的意义。方法 42例“顽固性”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接受了SAA治疗。狭窄位于大脑中动脉27例、颅内椎动脉7例、基底动脉4例和颅内颈内动脉4例。结果 LMA分型:分叉处病变占54.8%,A、B、C、D、F型分叉处病变分别为8、11、2、1、1例;在形态学上呈现A、B、C型病变者,各为19、19和4例;路径属于Ⅰ、Ⅱ、Ⅲ型者,各为15、23和4例。技术成功率为95.2%(40/42),Ⅰ型路径者均获得成功,Ⅱ和Ⅲ型路径者各有1例失败。围手术期并发症 病死率为9.5%(急性闭塞1例,高灌注综合征3例),1例C型病变死亡;致残和病死率为2.4%(1/42)。结论 SAA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有效和安全的方法,但对于C型病变具有危险性。LMA分型有助于预测SAA结果和制定手术和围手术期计划,但长期疗效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Gateway—Wingspan支架系统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以及防治脑缺血事件发生的围手术期效果。方法 应用Gateway—Wingspan支架系统行血管成形术治疗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27例(29处)。29处狭窄中17处位于后循环,12处位于前循环。观察狭窄的部位、治疗前后的狭窄率、治疗成功率、治疗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转归、术后患者症状改善的状况,术后30d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缺血性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术前平均狭窄程度为71.8%(56.0%-87.8%),术后残留狭窄率为24.9%(0—45%)。治疗成功率为100%。4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3例为病变相关性穿支动脉梗塞,1例为非病变相关性梗塞,无出血性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4.8%,致残率为7.4%,严重致残率为3.7%,死亡率为0。术后30d内患者症状均有所好转,无新出现的脑缺血事件。结论 应用Gateway-Wingspan支架系统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安全,其围手术期临床效果较好,长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例行全脑血管造影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所有患者按发病时的临床表现,分为颈动脉系统TIA组(CA—TIA组,152例)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组(VB-TIA组,48例);按不同发作频率分为:频发TIA组(123例)与非频发TIA组(77例);按不同年龄段分为:〈50岁组(63例)、50~70岁组(112例)和〉70岁组(25例)。对存在动脉狭窄的患者计算动脉狭窄率,比较各组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比较不同发作频率间和各年龄段间患者颅内-外血管严重狭窄及闭塞的发生情况。结果 ①本研究共175例患者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占87.5%(175/200)。颅外动脉狭窄为173例,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多,占53.2%(92/173),而颅内动脉狭窄则以大脑中动脉最多,占39.3%(95/242)。颅内、颅外狭窄动脉比约为1.4:1(242/173)。②CA-TIA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者多于VB-TIA组(P=0.001),而VB-TIA组单纯颅外动脉狭窄者多于CA—TIA组(P=0.006)。但二者间颅内-外动脉多发狭窄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6);③频发TIA组颅内-外血管重度狭窄及闭塞的发生率高于非频发组(P〈0.001)④200例TIA患者以50~70岁居多,且重度狭窄及闭塞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呈升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内-外动脉狭窄是发生TIA的重要因素。对于高危人群,尤其是既往有频发TIA史的高龄患者应及早行相关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1.
粥样硬化性颅内-外动脉狭窄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将34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状动脉狭窄,并且同时行全脑血管造影的冠心病患者分成两组,A组(冠状动脉狭窄≤2支)18例,B组(冠状动脉狭窄≥3支)16例。比较两组患者颅内动脉(A组:198支,B组176支)、颅外动脉(A组:176支,B组128支)狭窄情况;又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系统(A组:180支,B组160支)、椎-基底动脉系统(A组:90支,B组80支)狭窄情况。结果①A组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性病变的检出率分别为4.6%(9/198)及13.2%(19/144);B组分别为12.5%(22/176)及28.9%(37/12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P=0.001)。②A组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分别为:轻度狭窄11支(39%)、中度狭窄9支(32%)和重度狭窄或闭塞8支(29%);B组分别为13支(22%)、14支(24%)及32支(54%),两组间重度狭窄或闭塞性病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③A组患者颈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狭窄性病变的检出率分别为8.3%(15/180)和8.9%(8/90);B组分别为21.9%(35/160)及16.3%(13/80),两组间颈动脉系统狭窄性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而椎-基底动脉系统狭窄性病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7)。结论在冠心病患者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越重,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病变亦越重,在颈动脉系统表现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2.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病率较高,并且是中青年人群发生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也是临床脑血管病防治的热点问题之一。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以往的主要治疗方法为内科药物治疗。华法林-阿司匹林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在严格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或抗凝药物治疗的情况下,颅内狭窄动脉供血区的年脑卒中率仍有8%~20%;  相似文献   

13.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有症状大脑中动脉狭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在有症状大脑中动脉狭窄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3例临床诊断脑梗死和3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发现大脑中动脉M1段存在不同程度狭窄,对狭窄段大脑中动脉行颅内支架成形术。结果:6例大脑中动脉支架成形术均获得成功。大脑中动脉M1段平均直径狭窄程度从92.8%降至6%(P〈0.01)。1例患者在支架置入10min后出现急性血栓形成,术中经微导管注入尿激酶接触性溶栓,25min后血栓溶解。术后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均无脑缺血事件发生。结论: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有症状大脑中动脉狭窄可行。  相似文献   

14.
<正>国内外研究表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我国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复发、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元凶。我国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约为51%以上,颅内、外动脉狭窄患病比率约为1.4:1,而欧美仅为9%。继发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缺血性脑卒中占全部脑卒中的60%、甚至更高。现有治疗(药物和血管内介入)不能完全控制继发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脑卒中发生和复发,使脑卒中死亡和重残率居高不下,给家庭社会造成重负。SAMMPRIS研究表明,颅内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临床预后并不比药物治疗临床转归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高分辨率MRI(HR-MRI)技术,评价Wingspan支架置入前后,颅内大动脉病变部位管壁和管腔影像的变化。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介入诊断治疗科收治的症状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狭窄率70%~99%)患者9例,病变位置包括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和椎动脉颅内段。采用头部三维HR-MRI成像技术,通过影像注册和匹配,分析和比较Wingspan支架释放前后,病变部位管壁强化面积变化;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以及Bland-Altman统计图,比较HR-MRI与DSA测量狭窄率的一致性。结果支架置入技术成功率为100%,无相关并发症。(1)Wingspan支架置入术后狭窄部位管壁钆剂强化较术前明显减弱,置入术后比术前强化面积下降了(87±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5,P=0.049)。(2)支架置入术前,HR-MRI和DSA测量的平均狭窄率分别为(82±6)%和(8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51,P=0.961);术后HR-MRI和DSA的平均狭窄率分别为(16±12)%和(21±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45,P=0.216)。(3)支架置入术前与术后,HR-MRI和DSA测量狭窄率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347(P=0.361)和0.545(P=0.129)。Bland-Altman统计图显示,大多数据点位于一致性界限内(x-±1.96 s)。结论 HR-MRI作为一种体内无创性成像手段,可用于评估颅内支架释放后病变部位管壁、管腔和原有斑块的变化,可用于评价颅内动脉管壁影像重建。  相似文献   

16.
背景:华法令-阿司匹林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疾病比较研究(WASID)最近评价了颅内动脉狭窄溶栓治疗的疗效。WASID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明确颅内动脉狭窄区域发生脑卒中的高危因素,为随后开展的颅内动脉支架植入及内科治疗比较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及结果:WASID是一项随机、双盲、多中心研究,共入选569例TIA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这些患者的主要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均在50%-99%。发生事件到入选研究的平均时间为17天,平均随访时间为1.8 年。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与动脉狭窄区域脑卒中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106例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占19.0%;其中77例发生在狭窄动脉供应区域,占73%。颅内动脉狭窄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依次为动脉狭窄超过≥70%,(风险比率:2.03,95% CI:1.29-3.22,P=0.0025),发生事件至入选时间在17天以内,(风险比率:1.69,95% CI:1.06-2.72,P=0.028)。尽管统计学差异处于临界值,(风险比率: 1.59.95% CI:1.00-2.55,P=0.051),但女性发病的危险性也相应增加。动脉狭窄的部位、事件的类型及是否预先服用抗栓药物与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均无相关性。结论: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有动脉狭窄超过70%、近期发生过TIA或缺血性脑卒中及女性。  相似文献   

17.
颅内动脉狭窄是引起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发病率具有种族差异。有研究显示,与欧美人相比,在症状性脑血管狭窄患者中,亚洲人颅内段狭窄的比率更高(35%:13%)。我国每年新发生卒中的患者约200万人,其中70%为缺血性卒中。而缺血性卒中患者的30%-70%与颅内动脉狭窄有关。  相似文献   

18.
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颅内外动脉狭窄是引发缺血性卒中常见的病因。有研究显示,亚洲人以颅内动脉狭窄为多见^[1],我国大概每年有40-50万新发作的卒中与颅内动脉狭窄有关^[2]。尽管采用抗血小板聚集或抗凝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导致缺血性卒中的年发生率仍高达10%-24%^[3]。因此,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Gateway.Wingspan球囊支架系统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1年6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31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血管狭窄率均〉50%。根据Moil分型,A型7例,B型24例。应用Gateway-Wingspan支架系统治疗,并进行随访及评估,观察围手术期及术后的并发症。结果0)31例患者中,MoriA型患者术前平均狭窄率为(72.2±4.5)%,Wingspan支架置入后为(21.6±2.1)%;MoriB型患者术前平均狭窄率为(75.1±7.0)%,支架置入后为(24.2±3.8)%,Wingspan支架置入成功率为96.8%;围手术期并发症1例,患者出现单侧肢体力弱及嗜睡,行头部cT及MRI检查,未见明显梗死灶及血肿。②31例患者中失访2例,其余患者随访5-41个月,术后1个月内未出现支架侧脑梗死的病例。对16例患者行DSA随访发现,Moil分型A型患者术后无一例再狭窄(0/5),MoilB型患者11例中有4例出现再狭窄(4/11,P:n245),其中2例支架术后缺血事件均发生在MoilB型组,无一例死亡。结论通过严格地筛选病例,Gateway-Wingspan球囊支架系系统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其长期疗效及如何预防支架内再狭窄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导致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1,2].在北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脑卒中的发生率为8% ~ 10%;而在亚洲,这一数据为30% ~ 50%[3].颅内动脉狭窄所致脑卒中不仅发生率高,且复发率亦高[4,5],重度狭窄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脑卒中的患者尤其如此,其脑卒中1年复发率高达23%[5,6].目前,对该人群的二级预防包括药物治疗和支架治疗[7,8],近年来,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在国内外临床上应用越来越普及[9-12].指南指出,对由主要颅内动脉狭窄50% ~99%所致脑卒中或TIA患者,血管成形术和(或)放置支架值得研究[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