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退变性腰椎不稳症(DLIS)是由于腰椎的退变,使得退变节段十分软弱,刚度下降,不能正常负荷,出现以下腰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症状.目前,DLIS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由于腰椎的退变、代偿及不稳的出现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故其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临床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案上亦存在争议.本文对近几十年来DLIS的研究进展做一系统性综述.  相似文献   

2.
姚煌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3):3173-3174
目的:探讨腰椎椎小关节退变的CT诊断表现及临床价值。方法:对50例腰椎椎小关节退变的临床表现与CT所见特征回顾分析。结果:根据不同的CT表现特征,把腰椎椎小关节退变分为:关节突骨质增生43例;关节腔出现真空征30例;关节退变性滑脱6例;合并腰椎其他退变38例。结论:CT扫描是检查和诊断腰椎椎小关节退变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初步研究腰椎退行性病变与原发件单膝骨关节炎发病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1至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科115例原发性单膝骨关节炎和119例原发性双膝骨关节炎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腰椎退变的体征和放射学改变将单膝、双膝患者分为上腰椎退变、下腰椎退变、伞腰椎退变及无腰椎退变组,进行X2榆验,比较单、双膝患者的腰椎退变情况有无差异.结果 原发性单膝骨关节炎患者腰椎间盘突出或神经根管狭窄侧与膝关节病变侧相同.单膝患者的腰椎退变发病率(60%)高于双膝骨关节炎患者的腰椎退变发病率(31.1%),X~2=19.723,P=0.000;单膝患者的上腰椎退变发病率(29.6%)高于双膝患者的上腰椎退变发病率(6.7%),X~2=20.720,P=0.000;单膝患者的下腰椎退变发病率(17.4%)高于双膝患者的下腰椎退变发病率(8.4%),X~2=4.227,P=0.040;全腰椎退变发病率没有差异,X~2=0.402,P=0.526.结论 同一老年患者的原发性单膝骨关节炎发病与腰椎退变相关,特别是上腰椎退变会诱发单膝骨关节炎的发生和加重;原发性膝骨关节炎的屈曲畸形可能会导致下腰椎、甚至上腰椎退变的加重.  相似文献   

4.
麦甘树 《河北医学》2011,17(6):796-799
目的:从影像学角度探讨腰椎小关节炎、腰椎椎间盘退变和年龄的相关性及机制.方法:将240例腰椎间盘退变患者的腰CT及MRI影像资料,按Pfirriman标准和按weishaunt标准,分别将椎间盘退变和腰椎小关节骨关节炎进行分级.分析腰椎间盘退变、腰椎小关节骨关节炎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腰椎间盘退变分级与腰椎小关节骨关节...  相似文献   

5.
有症状退变性腰椎侧弯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有症状的退变性腰椎侧弯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对本院2005年10月至2008年7月间31例行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弯患者的症状、体征、影像学、手术方法、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时间0.9-3.5年,平均2.5年。术后平均侧弯矫正率为58.0%,硬脊膜囊撕裂2例,深部组织感染1例。随访期间矫正度数、椎间隙高度无丢失。融合器无移位,内固定物融合良好,植骨融合率100%。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弯是腰椎退变的严重病理变化,其主要临床症状是下腰痛;如合并有腰椎管狭窄症会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治疗有症状退变性腰椎侧弯的主要目的是稳定腰椎,重建腰椎序列,彻底神经减压;手术方式的选择要根据腰椎退变程度、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资料、个体化差异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和小关节退变程度与曲度变化的关系。方法通过改良Pfirrmann分级系统评价腰椎间盘退变程度,采用Seze判定法取MRI正中矢状位T2WI图像评估腰椎变直与否,运用Weishaupt分级标准评价腰椎小关节骨关节炎程度。结果椎小关节骨关节炎影像学分级与椎间盘退变分级显著相关(P<0.01);腰椎曲度变直与曲度正常2组间椎小关节骨关节炎影像学分级及椎间盘退变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腰椎间盘各节段退变形式与腰椎曲度变化相关(P<0.01),并且在椎间盘退变较明显的患者中,腰椎曲度变直与曲度正常2组间椎小关节骨关节炎影像学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腰椎曲度与椎间盘和椎小关节组成三关节复合体相互协调作用,同时腰椎间盘各节段退变形式可能影响腰椎曲度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 CT扫描对腰椎小关节退变的诊断及临床意义.方法 268例临床疑诊腰椎小关节退变患者于临床症状出现后就诊,均接受了CT扫描.结果 CT扫描证实,268例中有406个腰椎小关节发生改变.腰椎小关节退变的CT表现主要是关节突增生肥大合并骨赘形成,椎小关节间隙变窄或消失,关节腔内"真空征",关节面毛糙硬化,小关节半脱位,以及伴发椎间盘突出、膨出,黄韧带肥厚和钙化等.结论 CT扫描可准确显示腰椎小关节的形态、结构及其异常改变,对椎小关节退变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依据,对临床诊断及治疗评估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荣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2):64-66
目的 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椎体终板Modic退变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2年6月在我院进行诊断治疗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97例,分析其影像学资料,并对患者腰痛进行评级,分析Modic改变与疼痛的关系,分析其与性别、体重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97例患者中54例出现终板Modic退变,占55.7%,终板Modic退变患者腰痛评分显著高于无终板Modic退变的患者(P < 0.01).女性的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体重超重患者显著高于Ⅰ级和Ⅱ级(P < 0.01).超重的患者Modic退变Ⅲ型显著高于体重正常和超重的患者.结论 退变性腰椎侧凸椎体终板Modic退变以Ⅱ型最多,性别和体重均与退变的发生有关,而体重还与分型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腰椎生物力学失衡与椎问盘退变之间的关系.方法:设计并建立了大白兔腰椎的生物力学失衡的实验模型后,处死实验动物,暴露出相应椎间隙,切下L3、L4、L5椎问盘,分别进行腰椎阍盘组织形态学观察、炎性介质测定、胶原酶活性测定.结果:静力失衡组和动力失衡组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级评分值高于对照组;动静力失衡组椎问盘炎性介质含量明显高于单纯动力失衡或静力失衡组;动静力模型组椎问盘胶原酶活性较动力组和静力组均高.结论:腰椎生物力学失衡导致腰椎间盘退变,故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所致疾病的关键在于恢复患者腰椎的动力平衡,代偿其静力平衡.重建腰椎正常的生物力学系统.是防治腰椎间盘退变所致疾病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0.
黄智标 《中外医疗》2013,(34):191-192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老年腰椎退行性病变的诊断情况.方法分析该院影像科诊治的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60例临床资料,分别通过CR和螺旋CT进行检查,观察两种检查方式的老年腰椎退行性病变结果情况.结果 螺旋CT组诊断腰椎间盘退变、腰椎骨质退变、腰椎管狭窄、腰椎小关节退变、腰椎韧带退变及腰椎失稳结果稍高于CR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螺旋CT可以一次性检查腰椎间盘膨出、髓核突出、侧隐窝狭窄和腰椎退行性病变引起的腰椎管狭窄,黄韧带的肥厚和钙化,关节囊内的真空征等变化,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X线片与螺旋CT对腰椎退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8例腰椎退变X线片与螺旋CT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在显示腰椎骨质增生方面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即X线片优于CT.在显示椎间小关节退变方面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X线片优于CT.在发现许莫氏结节方面CT与X线片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CT优于X线片.在发现椎间隙变窄方面,X线片优于CT,椎间隙变窄与椎间盘突出关系密切,椎间隙变窄与椎间盘膨出关系不密切.结论 腰椎X线片能发现并诊断腰椎退变;CT检查能发现X线片不能或不易显示的某些退变征象.当需了解椎间盘本身病变情况及周围软组织与神经改变时,行CT检查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顾庆丰 《大家健康》2013,(11):18-19
目的探讨腰椎小关节退变的CT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3月-2012年6月诊治的80例腰椎小关节退变患者,利用螺旋CT进行检查。结果腰椎小关节退变的CT的主要表现为关节突增生肥大、关节间隙狭窄、关节面骨皮质硬化、关节不稳,半脱位、关节囊钙化。结论 CT是诊断腰椎小关节退变的重要方法,具有图像清晰、检查无痛苦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李晓峰  陆铁军 《当代医学》2010,16(18):96-97
目的分析CT对腰椎小关节退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0例小关节退变的发病与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腰椎小关节退变的主要CT表现为:①小关节增生肥大及骨赘形成,关节间隙狭窄,小关节不对称,关节面硬化。②关节间隙内真空现象。③关节囊肥厚或钙化。④关节不稳。结论腰椎小关节退变是一种发病率很高的病例,CT为小关节退变诊断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学根据。  相似文献   

14.
周海燕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0,35(11):1157-1158
腰椎是脊柱退行性变的好发部位,与腰椎的解剖特点、活动度大及负荷重有关。腰椎退行性变是随年龄而增加的,老年人的腰椎均有不同程度的退变,但也可见于30岁左右的青年人。  相似文献   

15.
腰椎滑脱症是指因腰椎间骨性连接异常而发生的上位椎体与下位椎体表面部分或全部的滑移,临床表现复杂,分类方法多样,目前应用最多的是1974年Wiltse分类法,共分为5型:发育不良性、峡部裂性、退变性、创伤性及病理性.其中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最为常见,它是一种因腰椎退变引起损害节段的上位椎体向前滑动并伴有神经根压迫症状的疾病.该病的治疗方法很多,但其疗效应依据症状的轻重、滑脱的程度、滑脱节段的稳定性及这些变化因素的发展速度而定.  相似文献   

16.
通过183例CT诊断为腰椎间盘退变的不同年龄病人的腰椎间盘的CT特征与临床表现的比较分析发现,腰椎间盘退变具有年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1)好发年龄;(2)好发部位;(3)椎间盘退变类型;(4)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不对称应力作用下腰椎小关节退变在退行性腰椎侧凸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36只新西兰白兔被随 机分为椎间盘退变组(A组),小关节退变组(B组),椎间盘及小关节退变组(C组),12只/组。A组通过穿刺抽吸髓核组织产生椎 间盘退变,B组通过切除左侧小关节囊造成小关节退变,C组同时接受A组和B组的处理。分别对三组的L3/4、L4/5、L5/6左侧 小关节加载拉簧,分别于术后3月、6月拍正侧位片测量腰椎侧凸Cobb角,术后6月取腰椎小关节,采用番红O-快绿染色,进行 Mankin评分判断软骨退变程度。结果不同组间腰椎侧凸Cobb角有显著性差异(F=24.865,P=0.000)。组内比较,各组6月时 Cobb角较3月时更大(均P<0.05);同一时间点,C组较A、B组Cobb角更大(均P<0.05),但A、B组间Cobb角无显著性差异(均 P>0.05)。不同组间小关节软骨退变程度Mankin评分有显著性差异(F=22.009,P=0.000),C组较A、B组小关节软骨退变严重 (P<0.05),B组较A组小关节软骨退变严重(P<0.05)。结论腰椎小关节退变是退行性腰椎侧凸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椎间盘、 腰椎小关节不同程度的退变可导致腰椎发生侧凸,腰椎侧凸又会加重椎间盘、小关节退变和受力的不对称,形成恶性循环,从而 导致腰椎侧凸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腰椎终板Modic退变与腰椎间盘退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椎退行性病变的形式与表现临床上多种多样,其中椎间盘退变尤其多见。腰椎间盘退变往往合并腰椎终板的病理改变,MRI检查可显示为椎间盘邻近骨(也即终板)的信号改变,往往为终板水肿、脂肪化或骨硬化所致,这种改变叫做终板Modic退变[1],也是腰痛的病因之一[2-3],但并未引起重视。对此国外已有文献报道,但国内报道较少。本文拟对终板Modic退变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作一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精确建立复杂性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的退变腰椎全节段有限元模型,与正常模型进行对比。方法选取复杂性LSS患者采集CT数据,采用专用生物力学软件建立退变腰椎全节段模型,同时构建正常材质和几何形态的腰椎模型,用相同边界条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复杂性LSS腰椎的刚度增加、活动度范围比正常模型要小,特别是后伸工况减少了25.4%。总体上,退变腰椎的应力有增大趋势,退变节段椎间盘L4~L5和邻近上位椎间盘L3~L4的终板、髓核和和维环基质应力分布趋向四周边缘集中,特别是基质应力最大增加129%。结论复杂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腰椎有限元模型的活动度减少、刚度增加,退变椎间盘四周出现应力集中,促进邻近椎间盘退变。  相似文献   

20.
腰椎后外侧融合动物模型及邻近节段的病理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文献报道脊柱融合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均集中在生物力学、影像学方面,缺少相关的实验研究,本文通过建立腰椎后外侧融合动物模型,观察其对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影响.建立腰椎后外侧融合动物模型,观察其对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影响.方法:后正中暴露兔腰4~6椎板及横突,用0.8 mm钢丝行双侧腰4~6横突间8字内固定,然后用骨水泥包绕横突及钢丝.观察术后3个月、6个月时邻近节段椎间盘的病理改变.结果:组织学观察显示术后3个月时实验组L3-4椎间盘即有退变性改变,退变程度按Miyamoto分级为2级,至术后6个月时则退变更加明显,达3级.结论:腰椎后外侧融合会引起邻近节段椎间盘的退变加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