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移植肝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介绍有关移植肝再灌注损伤发生机制的研究动向,方法:复习有关文献并进行综述性报告。结果:移植肝冷保存后的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主要有:(1)内皮细胞损伤和Kupffer细胞激活,导致一系列细胞因子的产生,引起移植肝损伤,并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2)白细胞,血小板与肝血窦壁的粘附而损害肝细胞,并可阻塞肝血窦造成“无复流”现象;(3)pH值的变化,再灌注后移植肝的代谢恢复正常后,组织内pH值的改变可引起肝细胞损伤,并可造成线粒体的肿胀,使肝细胞的功能降低,(4)复氧损伤,主要与白细胞释放活性氧(ROS)有关,结论:移植肝再灌注损伤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再灌注前后提高肝细胞和内皮细胞的活性,抑制Kupffer细胞的激活,减少ROS及肿瘤坏死因子(TNF)的产生将是今后预防移植肝再灌注损伤研究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前5%~15%的肝移植患者因出现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而被迫再次移植,研究发现这与供肝冷保存后枯否细胞的活化及肝血窦内皮细胞的损伤密切相关[1,2].我们用含有银杏叶提取物(银杏黄酮苷,EGB761)的Euro-Collins液冷保存供肝,观察其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并探究其机制.  相似文献   

3.
肝脏缺血再灌注见于许多临床情况。在缺血再灌注过程中,不但肝实质细胞发生损伤,而且肝微循环血管细胞也遭受损害。肝血窦内皮细胞是肝脏微循环毛细血管的主要组成细胞。本文简述了正常肝血窦内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特征;对肝缺血再灌注期间肝血窦内皮细胞损伤的基本表现、损伤的进程以及损伤的意义等有关问题的研究进展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4.
甲基强的松龙对家兔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作者测定了各组动物肝缺血再灌注前后肝组织及血中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并行组织学、硝酸镧示踪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肝缺血再灌注后有氧自由基的产生及抗氧化酶的抑制,并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白细胞浸润、氧自由基的产生及肝窦内皮细胞,Kupffer细胞的损伤可能在这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MP可减轻这种损伤。  相似文献   

5.
常温肝缺血再灌注肝血窦内皮细胞损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Xiong C  Hu H  Wei W  Chen X  Wu Z 《中华外科杂志》2000,38(4):297-299,I017
目的 探讨肝脏常温 因再灌注稆肝血窦内皮细胞的结构变化及其在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将44只大鼠在常温下分别阻断人肝血流20、40、60和90min,然后再开放血流2h,制备成缺血再灌注模型,对肝血窦内皮细胞进行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正常对照组大鼠5只。结果 肝血流阻断20、40min时内皮细胞受损;血流开放后2h内皮变化可恢复。肝血流肝断60、90min后内皮细胞出现损伤,使部分内皮缺损,上直接  相似文献   

6.
雷抑素对肝移植大鼠肝Kupffer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观察移植术前应用雷抑素(Lef)对大鼠肝Kupffer细胞形态及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对照组肝移植术后3小时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ALT活性显著升高,肝组织丙二醛(MDA)水平也显著增加,有药组血清TNF,ALT活性及肝组织MDA水平显著下降,电镜检查,对照组肝Kupffer细胞呈典型“活化”表现,而用药组肝Kupffer则呈非“活化”表现。结果提示,移植术前应用Le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后肝窦内皮细胞凋亡及异丙酚对肝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选用健康SD雄性大鼠24只,随机分为三组(n=8):A组,肝脏缺血30 min再灌注6 h,再灌注即刻从股静脉输入生理盐水10ml·kg-1·h-1 60 min;B组,再灌注即刻静脉注射异丙酚20 mg/kg,继之输入5%异丙酚50 mg·kg-1·h-1 h;C组,给予假手术处理,未予缺血,余处理同A组。再灌注6 h后取肝组织标本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同时测定血浆ALT活性和肝组织MDA含量的变化。采用DNA琼脂糖凝胶电泳、TUNEL染色观察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与C组相比,A组凋亡的肝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明显增加,且凋亡的细胞主要是肝窦内皮细胞,肝细胞凋亡和坏死则较少。与A组相比,再灌注6 h B组TUNEL阳性肝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肝组织DNA片段形成也明显减少。同时,B组肝组织坏死程度、血浆ALT活性和肝组织MDA含量均明显低于A组(JD<0.01)。电镜显示B组肝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损伤也明显轻于A组。结论 细胞凋亡是再灌注早期肝脏细胞死亡的重要机制,肝窦内皮细胞凋亡是再灌注早期肝脏细胞死亡的主要特征。异丙酚可以减少再灌注后的肝脏细胞凋亡和坏死,其抗氧化作用是其减少再灌注后的肝脏细胞凋亡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3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利用SD大鼠建立全肝血流阻断动物模型,肝血流阻断20rain后恢复血流灌注,再灌注后4、24h处死大鼠收集标本,分别进行病理切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了解肝组织炎症反应及TIMP-3的表达。结果 病理切片见再灌注后4h汇管区间质内少数炎症细胞浸润,24h炎症反应更为剧烈,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小血管腔内及血窦中明显充血,部分肝细胞呈点状坏死。再灌注4h后肝细胞中TIMP-3的表达增加,24h后的表达明显强于再灌注4h组,同时分泌到细胞问质中的TIMP-3也逐渐增多。结论 TIMP-3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9.
Kupffer细胞在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双重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Kupffer细胞足定居于肝内的巨细胞,在月十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门静脉恢复血流后刺激Kupffer细胞激活,释放活性氧族、多种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对肝脏造成损伤.另一方面又可上调HO-1的表达,保护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因此,Kupffer细胞在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着双重效应.  相似文献   

10.
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主要方法,如何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移植肝的肝功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肝窦内皮细胞是内皮素(ET)合成、清除和作用的主要场所,而内皮素是已知最强的血管收缩剂,其三种异构体ET-1、ET-2、ET-3、ET-1的生物活性最强,多位作者均报道ET在肝硬化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但其在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尚无定论。本实验通过研究大鼠肝移植术后移植肝内皮素-1基因mRNA表达.为移植肝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
大鼠肝内胆管上皮缺血再灌注损伤及丹参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多种肝胆手术特别是肝移植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问题,国内外同行对肝脏在冷缺血或热缺血及再灌注后肝细胞、肝窦内皮细胞和Kupffer细胞等病理生理变化和损伤防护方面均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但对胆道系统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却极少有报道。然而,肝内胆管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导致的术后并发症,如胆管炎、肝内胆汁淤积、胆管狭窄、胆管消失综合征等,严重影响着术后肝脏的功能和移植物的存活。  相似文献   

12.
内皮素-1(ET-1)是肝在缺血期间和再灌注后其内皮细胞产生的21氨基酸产物,能致血管收缩。它的增加能引起肝窦狭窄和微循环紊乱,从而导致严重的组织损伤。作者假设抗ET-1单抗和抗ET-2单抗(AwETN40)对ET-1的中和能减轻血管的功能紊乱并改善肝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应用狗的2小时血管排空模型,作者检验了他们的假设。模型制作:游离狗肝周韧带,肝上下腔静脉内置管并插入肝左静脉内以收集肝静脉血样。导管通过皮下隧道包理并经两肩胛骨间引出以便于术后持续采取血样。通过依序夹闭门静脉、肝动脉、肝上及肝下下腔静脉而使肝血管排…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使用外源性药物麦角新碱预处理对减轻大鼠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 在大鼠的门静脉-左肾静脉搭桥、肝后下腔静脉内置管分流法自体原位肝移植模型中,于肝门阻断前10 min经大鼠尾静脉注射麦角新碱;观察移植肝缺血前和再灌注后5 min、30 min、2 h时血清一氧化氮(NO)和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以及NO/ET1的比值变化;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酶学差异和肝组织内三磷酸腺苷(ATP)和丙二醛(MDA)含量变化;再灌注2 h取肝组织检测肝细胞、肝小叶超微结构.结果 应用麦角新碱预处理的大鼠移植肝缺血前门脉血浆中ET1升高(P<0.01),但再灌注后5 min、30 min时,血浆中ET1水平降低(P<0.05);而缺血前NO/ET1比值降低(P<0.01),再灌注后5 min时,NO/ET1比值升高(P<0.01);再灌注后ALT的升高有逐渐降低趋势;再灌注后2 h肝细胞内超微结构的损害程度减轻.结论 使用麦角新碱预处理能减轻大鼠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靶细胞是肝血窦内皮细胞,NO/ET1比值平衡可能是影响移植肝微循环血流量变化的调节因素.  相似文献   

14.
休克、肝脏外伤及肝移植所致肝功能衰竭都与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关,其中枯否细胞(KC)的作用不容忽视。KC可因补体系的激活和钙超载或噬作用而激活,活化后的KC除主要释放活性氧外,还可入蛋白酶及各种细胞因子,介导对肝细胞的毒性作用,导致严重的肝脏再灌注损伤。干扰KC功能的药物可能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枯否细胞在肝移植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复习文献的方法对枯否细胞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进行综述。结果枯否细胞是肝内固有的巨噬细胞,肝移植手术后枯否细胞被激活释放一系列炎症介质,包括细胞因子、活性氧中间产物、趋化因子等,启动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injury,IRI),使移植肝失功。同时,枯否细胞不仅可以通过释放NO来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也可以特异性的产生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来发挥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且有研究表明HO-1降解血红素产生的代谢产物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也有同样的作用。结论枯否细胞在肝移植术后可以发挥双向性作用,如何减少枯否细胞释放各种有害物质,增加有利物质的表达,是今后预防移植肝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是肝移植的常见危险因素,与早期移植肝的无功能和功能障碍密切相关.当发生IRI时,会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和炎症因子,引起肝脏损伤,枯否细胞(Kupffer cells,KCs)的激活与其密切相关.同时,由于肝移植供肝的需求不断增多,脂肪供肝在肝...  相似文献   

17.
细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机制之一。氧自由基除直接损害细胞外 ,还可以间接激活细胞内核酸内切酶 ,导致缺血再灌注时的细胞凋亡 ,有研究表明再灌注时 ,氧自由基对线粒体的损害可以产生凋亡诱导因子造成细胞凋亡。Burns等〔1〕证实肾小管的凋亡在低温缺血尤其是长时间缺血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尽管一些临床移植表明细胞凋亡只发生在再灌注 1h内〔2〕,但一些实验研究表明凋亡可在再灌注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存在〔3〕。最近的两项研究提供了更加直接的佐证 ,Gao等〔4〕发现低温保存的大鼠肝脏由于乏氧引发蛋白酶的释放 ,这些蛋白酶作用于肝…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抑制枯否(Kupffer)细胞核因子κB(Nuclearfactor-kappaB,NF-κB)活性对减轻大鼠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建立大鼠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实验分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和圈套寡核苷酸组,每组均为8只大鼠。圈套寡核苷酸组于移植术前2d经供者尾静脉注入120μg脂质体包裹的NF-κB圈套寡核苷酸。移植再灌注后2h,取各组受者移植肝分离枯否细胞。凝胶迁移变动分析法(EMSA)检测枯否细胞NF-κB蛋白结合活性,逆转录聚合酶链法(RT—PCR)观察枯否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mRNA的表达,同时观察肝组织病理及肝功能变化。结果缺血/再灌注组移植肝再灌注后2h,枯否细胞NF-κB活性及TNF-α、IL-6 mRNA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光镜下肝细胞大量变性、坏死,伴有肝血窦明显淤血,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胆红素总量(TBIL)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相反,圈套寡核苷酸组枯否细胞NF-κB活性及细胞因子mRNA表达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明显下降(P〈0.01),移植肝未见明显病理组织学改变,肝功能明显改善。结论NF-κB圈套寡核苷酸能高效抑制枯否细胞NF-κB活性,并抑制其下游有害细胞因子的产生,从而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对移植肝的打击和损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在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内皮素1(ET-1)单克隆抗体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应用ET-1单抗灌注移植肝,检测血浆与肝组织中ET-1,检测肝功能,测定移植肝组织的MDA及细胞凋亡:结果移植肝再灌注后血中ET-1,谷丙转氨酶(ALT)和肝组织中ET-1与MDA均明显升高,肝细胞凋亡明显增加;应用ET-1单抗后,血中ET-1,ALT和肝组织中ET-1及MDA均降低,肝细胞凋亡亦明显减少。结论ET-1单抗可通过减轻移植肝脂质过氧化反应的作用,从而减少肝细胞凋亡,起减轻到肝细胞损伤,从而保护移植肝。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低温保存肝血窦超微结构的变化及其在肝微循环障碍中的作用,方法:将63只大鼠肝脏分别在低温UW液中保存0(对照组)、2、8、16、24、32和48h,然后对肝血窦进行电镜观察,结果:肝血窦内皮细胞在保存2、8h后,筛板小孔扩大,融合成许多大洞隙,16、24h细胞胞明显回缩,呈树根状,32,48h似索网状,部分内皮细胞突起,脱落,肝细胞微绒毛在保存8h后出现肿胀并形成膜浆泡从扩大的内皮小孔突入血窦;随着保存时间延长,膜浆泡增多,变大并脱落或破裂,结论:肝血窦内皮细胞的低温保存损伤和膨入血窦内的膜浆泡可引起肝微循环紊乱,导致肝血流和肝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