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胸部CT征象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SLE 患者胸部CT征象,结合临床表现,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SLE 患者常见CT征象中肺实变(12例)、磨玻璃样影(37例),小叶间隔增厚(35例)、界面征(23例)、胸膜下线征(20例)、胸膜肥厚(39例)、心包肥厚(10例)、肺内蜂窝样改变9例、肺囊肿样改变4例、肺粟粒样结节1例、胸膜腔积液8例、心包积液5例、纵隔及两侧腋下肿大淋巴结(大于10mm)19例、肺动脉主干增粗2例。SLE肺部小叶间隔增厚、界面征、胸膜下线征、胸膜肥厚和心包肥厚等为常见病变CT征象。结论通过分析HRCT可以有效检查出SLE胸部侵犯的表现征象,有利于临床医生及时诊断,尽早治疗,减少并发症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CT(HRCT)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肺部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有肺部浸润的SLE患者16例肺部CT及HRCT表现。结果:16例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肺间质纤维化,以两肺外周分布为主,小叶间隔增厚及磨玻璃样密度为其常见表现。结论:应用HRCT检查可以帮助确定SLE浸润肺的程度,并能初步估计预后。小叶间隔增厚、磨玻璃样密度影是病变的早期活动性表现,蜂窝状囊腔改变为后期表现。  相似文献   

3.
类风湿性关节炎肺间质病变的HRCT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HRCT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肺间质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5例类风湿关节炎肺间质病患者的胸部平片、常规CT及HRCT表现。结果15例患者胸部平片主要表现为:肺纹理增粗,肺间质及胸膜改变不明显;常规CT检查表现为:部分肺间质改变及胸膜病变;HRCT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像学改变,其主要表现为:肺磨玻璃样密度影、蜂窝样囊腔改变及牵引性支气管扩张影、数毫米至1.2cm大小之胸膜下结节。结论磨玻璃样密度影是病变的早期活动性表现,蜂窝样囊腔改变为后期表现,胸膜下结节为其仅有的特异性肺部表现;应用HRCT检查可以明显提高类风湿性关节炎(RA)肺部病变的检出率,了解类风湿性关节炎浸润肺部的程度及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对类风湿关节炎(RA)胸部CT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明确诊断的RA胸部CT资料。所有病例均行胸部常规CT检查,其中4例行高分辩CT扫描。结果胸部CT主要表现为胸膜增厚3例,胸腔积液2例,磨玻璃影3例,纤维化2例,实变影2例,结节样改变1例;外周型为主4例,中央型及无明显区域分布各1例。2种及以上肺部病变并存5例。结论RA胸部CT无特异性,主要表现为胸膜病变、结节样改变,磨玻璃影及纤维化。明确诊断需结合临床、影像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分析肺结核伴咯血患者的胸部CT表现与咯血责任血管来源之间的关系,提高依据胸部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寻找咯血责任血管的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8年10月间64例肺结核伴咯血患者的临床、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及CTA资料,着重分析肺部结核病灶表现、邻近胸膜受累情况及其与咯血责任血管来源间的相互关系,总结肺结核不同胸部CT表现与咯血责任血管间的相关性。结果:结合DSA确诊的咯血责任血管,64例患者CTA检查均可见病理性扩张的支气管动脉(bronchial arteries,BA),其中41例合并有非支气管性体动脉(non-bronchial systemic artery,NBSA)分支参与供血,最常见的NBSA为肋间动脉(37例,40.2%),其次为锁骨下动脉(22例,23.9%)。64例患者中,肺部病变以增殖、渗出、纤维化为主者,胸膜无/轻度增厚、明显增厚者以及病灶与胸膜无/轻度粘连、紧密粘连者分别为17例(26.6%)、15例(23.4%)、32例(50%),26例(40.6%)、38例(59.4%)及25例(39.1%)、39例(60.9%),其中各组中伴有病理性NBSA者分别为6例(35.3%)、6例(40.0%)、29例(90.6%),4例(15.4%)、37例(97.4%)及2例(8.0%)、39例(1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灶的累及范围及其内有无支气管扩张与咯血责任血管来源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肺结核患者胸部CT表现与咯血责任血管来源紧密相关,对于肺部病灶以纤维化为主,邻近胸膜明显增厚且二者紧密粘连者,CTA除要评价BA外,还需进一步全面评估有无NBSA供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探讨胸部结节病影像学诊断的图像特征和关键性问题。方法选取23例胸部结节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进行X线平片检查和CT检查,回顾性分析其基本临床资料以及临床影像学图像特征,总结其诊断要点。结果患者经胸部X线平片检查与CT扫描均有淋巴结及肺部异常的影像学表现,CT的检出率91.30%显著高于X线平片检出率的69.57%(P<0.05)。且CT扫描可以发现气道和胸膜的相关改变,如胸膜增厚、结节和胸腔积液、支气管变形等。结论胸部结节病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多样化,且无一定的特异性表现,容易与肺癌、淋巴瘤、肺结核等疾病混淆,要把握诊断的要点,结合多种诊断方式,对胸部结节病进行有效的诊断。通过CT检查能够对肺内特征性改变进行清晰直观的显示,有利于诊断准确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复习20列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胸部X线表现,着重提出该病的胸部X线特征以期提高诊断准确率。材料与方法:1988-1998年本院收治的系统性红斑疮患者20例,分析其治疗前后胸部各种特征性的X线表现。结果:心脏有异常增大改变的8例,肺部有异常阴影18例,胸膜增厚和/或胸腔积液16例,结论:SLE的心脏大血管、肺、胸膜X线改变可出现在临床症状与体征之前,掌握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胸部X线特征,对协助临床正确诊断与治疗,估计预后均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胸部X线及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确诊的24例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胸部X线及CT表现.结果 (1)24例中4例患者入院时胸部X线检察无异常发现;(2)X线及CT发现肺部磨玻璃影分别占53%、67%,磨玻璃影伴实变分别占37%、62%,磨玻璃影主要位于肺周边胸膜下,磨玻璃影伴实变主要位于下肺、中部;(3)24例中X线及CT发现胸膜腔积液分别为3例、5例,发现胸膜肥厚分别为2例、9例;(4)X线及CT均未发现纵膈及肺门淋巴结肿大.结论甲型H1N1病例主要影像学表现为磨玻璃影及磨玻璃影伴实变,无纵膈及肺门淋巴结肿大,胸膜可受累,胸部CT与X线平片表现基本一致,但CT可早于胸片发现肺部病灶,对病变的形态、分布情况显示更加清楚,并可提高H1N1肺部病变的检出率,胸部X线及CT可以为临床提供更多的信息,有助于临床医师早期发现病变,及时给予治疗,观察病情发展及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肺部受累的临床表现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89例SLE患者,总结其中肺部受累6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89例SLE中肺部受累患者64例,发生率22.1%。64例中胸膜病变48例(75.0%),急性狼疮性肺炎(ALP)2例(3.1%),弥漫性肺泡出血(DAH)2例(3.1%),慢性间质性肺病(CIP)12例(18.8%);肺动脉高压7例(10.9%),肺栓塞1例(1.6%),肺部感染40例(62.5%)。SLE肺部受累临床症状轻重不一,胸膜病变多数无症状,ALP和DAH症状重,表现突发呼吸困难、低氧血症、呼吸衰竭,DAH同时有咯血、血性肺泡灌洗液。ALP胸部CT表现为肺部大片渗出病变,DAH的肺部CT表现散在的结节影,两者病死率高达50.0%。结论(1)SLE的肺部受累发生率高,可累及呼吸系统的任何部位,SLE肺部受累的临床及影像学可互相重叠。(2)SLE肺部受累中ALP和DAH,发病急,临床表现重,病死率高。(3)呼吸道感染在SLE患者中发生率高,特别要重视机会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新冠肺炎)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住院患者28例胸部CT,对其影像表现进行分析。结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28例中胸部CT显示合并肺炎27例,其中21例(77.8%)病变位于胸膜下区,6例(22.2%)病变位于中外肺野。6例表现为形态不规则或斑片状磨玻璃影,病变多以胸膜下或沿血管支气管束分布为主,其内可见增粗血管影,部分病变表现为细网格状,呈“铺路石征”,21例为磨玻璃阴影、结节、实变及纤维索条影等表现共存,肺部实变影内常见细支气管管壁增厚、空气支气管征。结论:新冠肺炎具有典型的CT表现,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有利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早期防控和早期筛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复发的CT表现特点,并分析其原因。方法 经CT诊断为术后复发病例共48例,分析其CT表现特点;查阅病例,了解切除范围,探讨术后复发的原因。结果 吻合口复发28例,在CT片上表现为吻合口区不规则肿块影;胸胃复发20例,在CT片上表现为纵隔内结节或肿块,胸胃腔变窄,胸胃壁不规则增厚,并形成软组织肿块影。结论 CT检查是诊断食管癌术后复发的重要手段之一;尽可能扩大手术切除范围是减少食管癌术后复发的较好办法。  相似文献   

12.
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搜集临床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的患者15例,进行CT扫描并结合临床对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弥漫性病变11例,其中9例表现为脑萎缩,2例表现为多发性脑梗塞;局灶性病变3例,均为脑出血;正常表现1例。结论:CT检查可以明确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的影像表现、部位和范围,对临床治疗及疗效评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胸部CT在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的临床诊断中的价值及地位。方法选取2O09年9月至2011年12月经我院临床确诊弥漫性泛细支气管起(DPB)的患者9例,总结分析其胸部cT特征。结果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的胸部CT特征主要有:1、双肺弥漫分布的小叶中心性粟粒状结节影并见树芽征:2、远端支气管管壁增厚、管腔“双轨状”轻度支扩:3、炎性斑片状渗出病灶;4、肺间质性改变及纤维化;钆支气管粘液栓。结论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的胸部cT具有典型的特征性表现,是临床确诊DPB的重要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胸腔出入口区的正常CT解剖和CT对该区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及临床证实的117例胸腔出入口区病变的CT表现,对50例正常对照组在CT上分为5个解剖区:1区(甲状腺区);2区(甲状腺内侧区);3区(甲状腺外侧区);4区(甲状腺后区);5区(甲状腺前区)。结果:在117例中,1区11例(9.40%),2区8例(6.84%),3区72例(61.54%),4区1例(0.85%),5区3例(2.56%),跨1,3,5区15例(12.8%),跨1,2,3区7例(5.98%)。病变主要分布在3区,其中以淋巴结病变最为多见(55例);甲状腺病变(33例)主要分布在1区和跨区生长。结论:在CT上对胸腔出入口区合理的划分5个解剖区,有利于病变的定位和定性1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缺血性肠病(IBD)的诊治策略.方法 对12例SLE并发缺血性肠病患者的临床特点、腹部螺旋CT 扫描征象、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分析,并与30例不伴有腹部表现的SLE患者进行对比,并总结大剂量免疫球蛋白联合甲基强的松龙冲击对SLE并发缺血性肠病的效果.结果 12例SLE并发IBD患者均有发热、腹痛、腹肌紧张、腹部反跳痛、肠鸣音减弱,但均非SLE的首发表现.SLE并发IBD患者腹部螺旋CT 扫描显示两类异常征象:一类是肠壁异常,另一类是肠系膜水肿和血管增粗、增多以及异常的“梳状“或“栅栏样“血管排列.血补体C3及血白细胞计数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其他活动指标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大剂量免疫球蛋白联合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后IBD症状迅速缓解.结论 临床特征结合腹部螺旋CT 扫描可提高对SLE并发缺血性肠病的诊断符合率.SLE并发缺血性肠病多为腹部脏器小血管炎所致,多数不需要外科处理,及时给予免疫球蛋白联合甲基强的松龙冲击对缺血性肠病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对食管癌患者不同术式后的影像跟踪与评估价值。 方法 选取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4月—2018年6月收治的60例食管癌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研究对象分2组,其中左、右胸入路术式各30例,分别于手术后1~3 d、1周以及出院后2年内每3个月随诊复查多层螺旋CT,对术后近期和远期并发症的类型及例数进行统计,分析2组术式近期和远期不同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影像学特点。不同术式与近、远期并发症的相关性采用多元回归分析。 结果 通过128层螺旋CT检查发现,60例食管癌患者术后出现肺部炎症28例、胸腔积液58例,肺不张36例,液气胸22例,胸壁皮下气肿36例,纵隔气肿7例,吻合口瘘7例,远期发生吻合口狭窄6例、肿瘤复发7例、转移44例(包括淋巴结、骨骼、肝脏、肺、脑、肾上腺、胸腹膜等器官)。食管癌右胸入路术式组肺部炎症、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比左胸入路组低(均P<0.05),其余并发症组间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方式与肺部炎症、吻合口瘘发生率有相关性(均P<0.05),与其他近、远期并发症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 结论 食管癌患者右胸入路术后出现肺部炎症及吻合口瘘的概率较低,CT能直观且准确地评估患者术后近、远期常见并发症,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7.
X线平片与16排CT对胸椎小关节紊乱的评价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旨在提高胸椎小关节紊乱X线平片、CT诊断水平。方法:对40例X线平片、30例16排CT检查确诊胸椎小关节存在病变影像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X线平片不同投照体位可以评价不同胸椎小关节,表现为间隙改变、椎棘突偏斜及增生硬化,对胸椎小关节软组织病变基本无法评价;CT平扫对各胸椎小关节改变均可评价,表现为关节突肥大,骨赘样增生,关节面硬化,关节间隙改变,关节囊及韧带钙化。结论:X线平片及CT检查均能对胸椎小关节紊乱作出正确的评价,造成遗漏的原因是忽视了对胸椎小关节的仔细观察。  相似文献   

18.
胸部结节病的CT表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CT在胸部结节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胸部结节病患者的CT检查资料。5例经纤支镜活检病理证实,13例经临床随访治愈确诊。结果 15例病变累及肺门或/和纵隔淋巴结。增大的肺门淋巴结呈两倒对称性,纵隔淋巴结呈广泛分布。增大淋巴结密度均匀,边界清楚,无浸润性改变,增强扫描呈中度均匀性强化。另3例呈肺间质纤维化改变。结论 CT扫描是胸部结节病诊断和鉴别诊断有效的方法,并能观察病变的变化,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9.
系统性红斑狼疮肺部受累的临床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Shen M  Wang Y  Xu WB  Zeng XJ  Zhang FC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48):3392-3395
目的 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EE)肺部受累的发生率、临床表现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20例SLE住院患者肺部病变的临床资料。结果320例SLE患者中肺部受累142例(发病率为44.4%)。有肺部受累者死亡10例(7.0%),无肺部受累者死亡2例(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狼疮性肺炎4例,发病率为1.3%,主要表现为低氧血症、呼吸困难、发热、咳嗽,影像学表现为单侧或双侧弥漫、以肺底为主的斑片状实变影,存活率100%。弥漫肺泡出血6例,发病率为1.9%,咯血、呼吸困难、低氧血症、咳嗽、贫血、血性肺泡灌洗液是其主要表现。影像学表现为新出现的双侧弥漫斑片影或实变影。其他肺部表现包括:胸膜病变80例(25%),慢性间质性肺病22例(6.9%),肺动脉高压49例(15.3%),肺栓塞6例(1.9%),肺部感染61例(19.1%)。结论(1)SLE可以累及呼吸系统的任何部位,可以在疾病的任何阶段出现。(2)SLE肺部受累中危重症并不少见,肺部受累提示预后不良。(3)SLE肺部受累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可以相互重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胸腹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s)CT和MRI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胸腹部SFTs患者80例,进行CT和MRI检查并分析其影像学特征及诊断效能。结果80例SFTs患者共检出97枚肿瘤。其中病位在肺内、胸膜、腹膜、后腹膜分布分别为40.21%、29.90%、23.71%、6.18%。平均肿瘤直径(15.68±2.69)cm;恶性肿瘤17例,比例为17.53%。CT共检出83枚肿瘤,病位为肺内36例、胸膜20例、腹膜18例、后腹膜6例。MRI共检出96枚肿瘤,病位为肺内31例、胸膜24例、腹膜20例、后腹膜4例。MRI诊断胸腹部SFTs病位、肿瘤检出、肿瘤良恶性准确性显著高于CT(P<0.05)。MRI诊断胸腹部SFTs的AUC为0.741,CT诊断胸腹部SFTs的AUC为0.621,联合诊断的AUC为0.846。结论MRI较CT在胸腹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影像学特征、灵敏性、特异性及准确性方面优佳,能较好的反映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良恶性、形态等。但CT和MRI各有优缺点,建议联合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