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为了探讨CD44V3和CD44V6 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预后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菌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S- P法),对62 例有5 年随访资料的非小细胞肺癌组织进行了CD44V3 和CD44V6 蛋白的检测。结果 非小细胞肺癌的CD44V3 和CD44V6 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1% 和67.7% ,皆与肿瘤病理分级及组织学类型无明显相关性;CD44V3 和CD44V6阳性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性;非小细胞肺癌的CD44V3 和CD44V6 阳性表达在1 年、3 年术后生存率分别与5 年比较有显著意义;结果还表明CD44V3 和CD44V6 阳性表达率与肿瘤大小有关,肿瘤直径> 3cm 者明显高于肿瘤直径≤3cm 者(P< 0.005)。结论 在非小细胞肺癌中,CD44V3 和CD44V6阳性表达提示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多见于晚期肺癌,预后较差。CD44V3和CD44V6可作为临床评估非小细胞肺癌进展的辅助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肺鳞癌,腺癌CD44v,P16基因蛋白表达与其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链霉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肺癌组织中CD44v6和P16的表达。结果 CD44v6在正常支气管粘膜表达阴性,鳞和腺癌患者的阳性表达分别为50%(18/36),57.1%(24/42,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高于无转移分别为68.18%(30/4  相似文献   

3.
CD44V6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应用免疫化S-P方法对62例有55年随访资料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进行CD44V6的检测,以探讨其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预后的意义。测得NSCLC的D44V6阳性表达率为69.3%,和组织分型无明显相关;CD44V6阳性表达和NSCLC的临床分期、淋巴结构转移以及3年、5年术生生存率有关(P〈0.005 ̄0.05)。结果还表明CD44V6强阳性表达者均为〉6cm的肺癌。提示CD44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nm23-H1及CD44v6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的意义及与预后的联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染色法,研究84例非小细胞肺癌中nm23-H1及CD44v6的表达及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59.6%的腺癌和54.1%的鳞癌有nm23-H1的表达;在有淋巴结转移的肺癌中nm23-H1表达的阳性率为21.9%,而无淋巴结转移的肺癌中其表达率高达78.8%,两者差异具非常显著性。53.2%的腺癌和56.7%的鳞癌有CD44v6的表达;在有淋巴结转移的肺癌中CD44v6表达的阳性率为96.9%,而无淋巴结转移的肺癌中其表达率仅为28.8%,两者差异具非常显著性。[结论]nm23-H1的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的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CD44v6的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的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参与和调节淋巴结的转移过程,是观察预后的重要指标,对于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粘附分子CD44v6在乳腺癌组织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CD44v6基因在不同乳腺组织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113例不同乳腺组织进行CD44v6表达的研究。结果:CD44v6阳性表达率在乳腺癌组织(96.7%)明显高于乳腺良性肿瘤(50.0%)和正常乳腺组织(13.3%)(P〈0.05),但淋巴结转移灶(22.2%)明显低于原发癌灶(100%)(P〈0.05)。结论:CD44v6基因高表达可作为判断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癌中粘附子分子CD44和癌基因cyclinD1的表达意义。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62例肺癌组织中CD44和cyclinD1的表达情况。结果62例肺癌组织中CD44和cyclinD1的阳性率分别为71.0%和50.0%。腺癌和鳞癌的CD44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小细胞癌(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组CD44的表达显著高于阴性组(P〈0.01,γ=0.54)。不同组织类型肺癌中cy  相似文献   

7.
CD44的表达与人类非小细胞肺癌淋巴转移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Zhao J  Sun Y  Zhang L 《中国肺癌杂志》2000,3(2):115-117
目的 研究CD44蛋白在人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非小细胞肺癌淋巴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SOP免疫组化染色法对44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和10例癌旁肺组织染色,光镜观察,并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仪进行胞浆光密度测量分析。结果 光镜观察:有淋巴结转移组的癌组织高表达率为75%(18/24),无淋巴结转移组的癌组织高表达率为35%(7/20),癌旁肺组织高表达率为0(0/10),三组间差异非常显著(P〉  相似文献   

8.
非小细胞肺癌nm23—H1和CD44v6表达及淋巴结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nm23-H1及CD44v6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的意义及与预后的联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染色法研究84例非小细胞肺癌中nm23-H1及CD44v6的表达及与淋巴细胞转移的关系,(结果)59.6%的腺癌和54.1%的鳞癌有nm23-H1的表达,在有淋巴结转移的肺癌中,nm23-H1表达的阳性率为21.9%,而无淋巴结转移的肺癌中其表达率达78.8%,两者差异具非常显著性。53  相似文献   

9.
肺癌组织CD44和TSP-1基因表达与肿瘤进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You J  Zhang X  Zhang J  Chen H  Liu Y  Sun L 《中国肺癌杂志》2000,3(3):175-179
研究肺癌组织中CD44和TSP-1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12例肺癌组织中CD44和TSP-1表达,其中25例标本同时用RT-PCR法检测TSP-1表达。结果TSP-1在肺腺癌中的表达(74.36%)明显高于鳞癌和小细胞癌(47.17%,P=0.03;35.71%,P=0.02),CD44H及CD44v6在小细胞肺癌中均表达极低;CD44H在肺腺癌中的表达(61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CD44V6在乳腺癌中表达规律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60例有随访结果的女性乳腺癌组织进行CD44V6检测。结果:乳腺浸润性癌CD44V6阳性率(804%)显著高于非浸润性癌(25%),(P<005);乳腺癌有淋巴结转移组CD44V6阳性率(895%)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545%),(P<001);CD44V6阳性组乳腺癌患者术后5年或10年生存率(565%,217%)显著低于CD44V6阴性组(100%,71%),(P<005);CD44V6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及分化程度无相关性。结论:CD44V6表达状况,可作为临床判断乳腺癌转移潜能及患者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CD44v6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二步法测定 40例原发性胆囊癌和 1 2例慢性胆囊炎 ,6例胆囊腺瘤、4例胆囊腺肌症等良性病变CD44v6表达。结果 CD44v6在胆囊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 72 .5 % ,胆囊良性病变阳性表达率为 0 % ,胆囊癌组织与胆囊良性病变CD44v6表达水平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且CD44v6表达与胆囊癌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有关。结论 CD44v6基因的表达 ,有望成为判断胆囊癌淋巴结转移、病变发展以及评估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细胞黏附分子CD44v3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检测42例原发口腔鳞状细胞癌及其中13例转移淋巴结内CD44v3的表达,并分析其与口腔鳞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13例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病例中,在原发灶内CD44v3表达强度高于对应的转移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42例原发灶中CD44v3表达强度,在有淋巴结转移组与无淋巴结转移组之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4v3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分级等因素均无相关性.结论:CD44v3的表达可能与口腔鳞癌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CD44v6、p53、PCNA三种基因蛋白与非小细胞肺癌 (NSCL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用S P免疫组化检测 74例NSCLC三种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 CD44v6阳性表达与淋巴结有无转移、PTNM分期有显著差异 (P <0 .0 5)。p53阳性表达与肺癌细胞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有显著差异 (P <0 .0 5)。PCNA染色强度指数与肺癌分化程度、淋巴结有无癌转移、PTNM分期有显著差异 (P <0 .0 5)。结论 CD44v6、p53、PCNA过表达与NSCLC的预后不良有密切关系 ,可作为临床评估、预测肿瘤转移潜能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CD44V6 mRNA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外周血微转移的关系及临床意义,及其与CK19 mRNA在外周血中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6例NSCLC癌组织中CD44V6 mRNA的表达情况,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外周血中CD44V6 mRNA与CK19 mRNA的表达情况.采集20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正常肺组织和外周血作对照.结果 CD44V6 mRNA在NSCLC癌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良性病变正常肺组织(P<0.001),其阳性表达率在各病理分期间、有无淋巴结转移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各病理类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SCLC患者外周血中CD44V6 mRNA阳性表达率高于对照组(P<0.05),其阳性表达率在各病理分期间、有无淋巴结转移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4V6 mRNA在NSCLC组织中表达与外周血中表达呈正相关,NSCLC外周血中CD44V6 mRNA与CK19 mRNA表达呈正相关;CD44V6 mRNA与CK19 mRNA联合检测灵敏度为75.0%,优于单基因检测(P<0.05).结论 NSCLC外周血中CD44V6 mRNA的高表达与其侵袭转移有关,CD44V6 mRNA可作为检测NSCLC外周血微转移的分子肿瘤标志物,并有望成为判定NSCLC预后的分子标志物;CD44V6 mRNA与CK19 mRNA联合检测可提高NSCLC血行微转移诊断的敏感度.  相似文献   

15.
姜汉国  唐慰萍  廖新波  曹军  吴冬梅  林虹 《癌症》2001,20(9):965-969
目的:探讨CD44v6、CD44v6和上皮钙粘素(epithelial cadherin,E-cd)在胃腺癌及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20例正常胃粘膜、20例胃粘膜上皮异形增生组织、185例胃癌原发灶及117例淋巴结转移灶中CD44v5、CD44v6和E-cd表达。结果:CD44v5、CD44v6和E-cd在胃粘膜异型增生的阳性表达率依次为10.0%(2/20)、20.0%A(4/20)和85.0%(17/20)。胃癌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其阳性表达率依次分别为43.8%(84/185)、66.5%(123/185)、53.0%(98/185)和71.8%(84/117)、87.2%(102/117)、26.5%(31/117)。三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CD44v5阳性表达与胃癌生长方式、组织学类型、血管淋巴管内浸润及TNM分期密切相关,而CD44v6遇上述因素在统计学上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E-cd阳性表达与胃癌生长方式、组织学类型及TNM分期显著相关。早期肠型胃癌CD44v6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弥漫性(P<0.05)。而在进展期胃癌,CD44v5的阳性表达则同弥漫性胃癌显著相关(P<0.05),E-cd的阳性表达率下降主要见于弥漫型胃癌。结论:CD44v5、CD44v6和E-cd阳性表达同胃癌分化及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是预测其侵袭转移的价值指标。同时,此结果也支持胃癌两种不同起源的假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原发部位和转移淋巴结中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配体(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特征和预后情况.方法 收集病理组织学确诊的55例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标本和40例超声支气管内镜活检的淋巴结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PD-L1蛋白和mRNA的表达.采用生存分析探讨PD-L1蛋白表达和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PD-L1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原发部位的阳性率是23.6%(13/55).PD-L1表达阳性率在病理类型(腺癌vs鳞癌,P=0.047)和病理分期(Ⅰ期vsⅡ~Ⅲ期,P=0.025)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D-L1蛋白表达阳性患者平均无复发生存时间较短(P=0.049).PD-L1 mRNA在原发部位鳞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腺癌组织(P=0.017),且随病理分期的增加而升高(P=0.029).原发部位和转移淋巴结中PD-L1蛋白和mRNA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D-L1蛋白在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在患者年龄、性别、吸烟状态、病理类型、分化程度、病理分期和总生存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PD-L1可促进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浸润和转移,在原发部位鳞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腺癌组织.  相似文献   

17.
Expression of specific cell adhesion molecule CD44 isoforms (splice variants) has been shown to be associated with poor prognosis in human cervical cancer. We used 3 different variant exon sequence-specific murine monoclonal antibodies (MAbs) to epitopes encoded by exons v5, v6 and v7-v8 of human variant CD44 to study the expression of CD44 splice variants in 35 primary squamous-cell carcinomas of the cervix and pelvic lymph node metastases by means of immunohistochemistry. Primary tumors showed expression of CD44 splice variants CD44v5, CD44v6 and CD44v7-8 in 93%, 73% and 33% of cases, respectively. Lymph node metastases expressed CD44v5, CD44v6 and CD44v7-8 in 83%, 53% and 21% of cases, respectively. Tumors with expression of CD44v6 in pelvic lymph node metastases showed metastatic spread to 2 or more pelvic lymph nodes significantly more often compared to patients without expression of splice variant CD44v6.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tumors with lymph node metastases expressing splice variant CD44v6 had a poorer recurrence-free survival compared to patients without CD44v6 expression in lymph node metastases, but this trend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Expression of CD44 splice variants containing epitopes encoded by exon v6 in primary tumors and pelvic lymph node metastases of cervical cancer patients is consistent with a prominent role of CD44 in the process of metastasis formation. © 1996 Wiley-Liss, Inc.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survivin及CD44v6的表达及意义,以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survivin及CD44v6在53例NSCLC组织、13例癌旁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53例NSCLC癌组织中survivin、CD44v6阳性表达率分别是60.38%和69.81%,高于癌旁正常肺组织的表达(P<0.01).二者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与年龄、性别均无关(P>0.05).survivin的表达与临床TNM分期及肿瘤分化程度相关(P<0.05);与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CD44v6在鳞癌的表达率远高于腺癌(P<0.05),与临床TNM分期及肿瘤分化程度无关(P>0.05).survivin与CD44v6之间无相关性(r=-0.058,P>0.05).结论 survivin有望作为评估NSCLC病变进展的指标,CD44v6可用来鉴别诊断NSCLC中的鳞癌,二者有可能成为预测NSCLC转移的指标.survivin、CD44v6可能是NSCL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两个独立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