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生理,病理,论治,调护4个方面对《幼幼集成》中的脾胃论治特色进行探讨,认为其特点是:注重脾胃介母乳:端本澄源求病因;攻补相宜治虚实;调燮善后有活法。因而对当今小儿脾胃病的调治仍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相反相成规律归属对立统一的哲理范畴 ,符合辩证法。它指的是两个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事物 ,又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之关系 ,从而维持了生命的动态过程。相反相成规律在中医之理法方药理论体系中居于相当显著的地位 ,在其与脾胃学说的关系上体现得尤为典型、精确。脾居中州 ,禀气于胃 ,二者共同斡旋饮食精微 ,化生气血 ,充养四肢百骸。故称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化生之源”、“脏腑经络之根”、“后天之本”,是人体赖以生存之重要脏腑。相反相成规律自始至终贯穿在整个脾胃学说之中 ,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 脏与腑脾属脏 ,藏精…  相似文献   

3.
1 健脾益气 (升清降浊 )案 成年王女 ,慢性肠炎多年 ,反复发作 ,诊时头昏痛 ,神疲食少 ,便稀溏 ,每日 2~ 3次 ,小腹有坠胀感 ,面色萎黄 ,语音低弱、舌质淡嫩、苔薄白 ,脉虚软。证属脾胃虚弱 ,中气不足。治以健脾益气。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党参 1 5 g,炒白术 1 2 g,茯苓 1 2 g,炙黄芪 1 5 g,淮山 1 8g,炒扁豆 1 5 g,北柴胡 9g,升麻 8g,炙甘草 6 g,红枣 5枚。服 4剂后 ,饮食增进 ,头昏痛减轻 ,大便复常。仍四肢乏力 ,精神软弱 ,再进 5剂 ,诸症悉除。嘱其服补中益气丸半月后复康。2 滋脾养胃案 张某某 ,男 ,成年 ,5 a来反复发作胃痛 ,每自…  相似文献   

4.
咽喉疾病从脾胃论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祖国医学历代文献对咽喉与脾胃关系的论述,提出从脾胃与咽喉病的关系。认为脾胃蕴热,脾失健运,痰浊困阻,胃气上逆,胃阴不足,脾胃虚弱等可引起各种咽喉疾患。对引发咽喉疾病的病机,症状作了归纳,并提出了治疗原则和方药。文中强调对咽喉疾病的治疗应从整体出发,重视辩证施治不可拘泥于“火”、“热”之说。  相似文献   

5.
仲景创立六经辨证为总的辨证纲领,但在其诊疗过程中,却十分重视脾胃的生理病理作用,以脾胃盛衰作为疾病治疗转归的重要依据,这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理法方药各方面都有着体现,该文试从《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浅析仲景的脾胃学说。  相似文献   

6.
脾胃学说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如调理脾胃,健脾和胃,顾护胃气等从脾胃论治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法则。  相似文献   

7.
脾胃生理功能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升降运动。中医学中的脾与胃,是一脏一腑,一表一里,一升一降,一阴一阳相辅相成的对立统一关系。表现在生理功能方面:一主运化水谷精微,上归于肺,而营养周身的上升运动;一主受纳腐熟水谷,传化水谷的下降运动。叶天士说:“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胃的一升一降,一运一纳,彼此协调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脾主升,脾健则能使水谷精微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机体的各个部分,以保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胃主降,胃和则能保证消化道的通畅,水谷之糟粕得以下降排出体外。故李东垣说:“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  相似文献   

8.
缪希雍乃明代中后期著名医家,现举其治疗泄泻之一例医案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张小萍教授运用脾胃气化学说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经验。认为该病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脾虚,标实为湿热、疫毒、寒湿侵犯肠腑。其发生发展与脾胃的纳化失常、燥湿失衡、气机升降出入失调有关,临床常以调升降,清内邪;理出入,抗外邪;顾纳化,复脾胃;兼燥湿,固肠腑等法治疗。   相似文献   

10.
汪绮石脾胃学术思想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末医家汪绮石《理虚元鉴》于辨治虚劳病中所论述的脾胃学术理论很有特点:在虚劳病因病机认识上,重视精气火(神)的关系,认为阳虚三夺统于脾;在辨治方面,强调了脏腑的整休整体联系,提出治虚有三本,脾肺肾也,而三者之中又特别重视脾土的作用,这充分体现了“脾为百骸之母”的重要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11.
12.
中医方剂配伍方法众多,渗透着顾护脾胃的思想。无论是汉代的张仲景,还是金元四大家的朱丹溪、李东垣,还是近代的张锡纯、黄煌等名老中医,在其遣方用药及病后调护等方面都强调顾护脾胃的思想,结合以上,从方药配伍、制法和服法及养生保健三方面对顾护脾胃思想进行初探。  相似文献   

13.
朱丹溪吸收了李东垣《脾胃论》的思想,临证用药重视中焦脾胃之气。但其这一思想常被后人忽略。就朱丹溪养护脾胃的思想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14.
朱丹溪吸收了李东垣《脾胃论》的思想,临证用药重视中焦脾胃之气。但其这一思想常被后人忽略。就朱丹溪养护脾胃的思想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15.
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起始于《内经》 ,形成于《脾胃论》 ,千百年来 ,历经历代医学家不断充实和发展 ,已形成一个新生的学科体系 ,直到今天 ,它仍指导着中医、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工作 ,现汇集其有关材料和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谈谈它的临床应用。1 调理脾胃在临床上的意义  《内经》云 :“五脏六腑 ,皆禀气于胃” ;“得谷者昌 ,失谷者亡” ;“浆粥入胃 ,则虚者活”等论述强调脾胃在发病、治疗、预后方面的作用。李东垣根据《内经》理论 ,总结前代医学家的经验 ,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 ,提出了“后天之本在于脾”、“内…  相似文献   

16.
人们通常认为,朱丹溪用药苦寒,戕伐生气。通过对朱丹溪著作的研读,阐述朱丹溪对脾胃的系统论述,说明其治病用药重视中焦脾胃,处处注意顾护脾胃之气的思想,从而表明应更加全面地继承朱丹溪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7.
付子元 《中外医疗》2009,28(13):77-77
冠心病属中医惊悸和怔忡范畴。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  相似文献   

18.
脾胃论治的妙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祖国医学中,“脾胃为后天之本”,对于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脾胃同居中焦,互为表里,一旦失其正常生理,必然引起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古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说。小儿生长发育迅速,需要大量营养,与柔弱的脾胃功能形成矛盾,如果喂养不当或其他因素影响,易招致脾胃失调而发生一系列的病证。因此,调治脾胃在儿科临床中有着重要意义。现归纳几种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9.
曲生主任医师以治疗内科杂证为擅长,尤其对治疗脾胃病、咳喘病经验丰富,本文就曲生教授从脾胃论治痹证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脾胃学说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疏理中医藏象学说中有关脾胃的论述,结合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初步提出"脾胃为脏腑核心"之观点;认为脾胃功能正常与否决定全身各脏腑的生理、病理情况,其盛衰作为内因是发病与否的关键所在;善治病者安脾胃可以调五脏、和气血.并根据湿邪的性质、致病特点以及治疗脾胃病证祛湿药物的应用,提出脾胃与湿邪密切相关,两者致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无论外感、内伤,脾胃病证的治疗均不离健脾祛湿行气之常法.同时,以"天人相应"为依据,从南、北方不同的地域气候、饮食习惯及体质差异,指出南、北方脾胃病证在病邪易感及治法、用药上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