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控制性肺膨胀(SI)对肺部疾患、肺外疾患引起的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患者的疗效。方法:60例ALI/ARDS患者按病因不同分为两组,每组30例。A组:肺部疾患导致ALI/ARDS(primarily from pulmonary diseases,ARDSp)。B组:肺外疾患导致ALI/ARDS(primarily from extra-pulmo-nary diseases,ARDSexp)。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呼吸机辅助呼吸,实行肺保护性通气,如指氧饱和度(SpO2)低于90%,予控制性肺膨胀治疗,于治疗前后监测气道平台压(Pplat)、吸入峰压(Ppeak)、平均气道压(Pmean)、呼吸系统顺应性(Crs)、气道阻力(R)、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及动脉血气分析。结果:B组PaO2、SpO2的改善均明显优于A组(P<0.05)。结论:肺外源性的ALI/ARDS对SI的反应优于肺内源性的ALI/ARDS。  相似文献   

2.
孙冬梅  朱章华 《山东医药》2011,51(17):75-76
目的探讨外源性呼气末正压(PEEP)对不同肺部病变患者中心静脉压(CVP)、肺顺应性的影响。方法选择18例行机械通气患者,按照肺部病变分为COPD组、ARDS组及无胸肺部疾患组各6例,测定在不同外源性PEEP下CVP、肺顺应性(CL)、总顺应性(CT)及胸廓顺应性(CTh)的变化,并分析PEEP与CVP、CL、CT、CTh的关系。结果外源性PEEP对不同肺部病变CVP变化值的影响:ARDS组〈无胸肺部疾患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两种肺复张策略(LRM)治疗全身麻醉先心病术后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儿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先心术后ARDS患儿4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控制性肺膨胀(SI)组和呼气末正压递增(IP)组,各20例。在机械通气(24~48 h)内分别应用SI和PI进行LRM,并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氧合指数、肺顺应性、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的变化。结果 LRM前后患儿的氧合指数、肺顺应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及心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张后MAP、CVP及心率均很快恢复到复张前水平。结论 LRM对先心术后ARDS患儿的早期应用,可提高其肺顺应性和氧合指数。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芬太尼和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TCI)用于单肺通气的效果。方法将58例拟行肺叶切除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Ⅰ组和Ⅱ组各29例,分别施行芬太尼-异丙酚和雷米芬太尼-异丙酚TCI的全静脉麻醉。诱导插管成功后分别于平卧位双肺通气20min(T1)、左侧卧位双肺通气20min(T2)及左侧单肺通气20min(T3)、40min(T4)、60min(L)行血气分析,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并记录脉搏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HR及拔管时间。结果平卧位转为侧卧位、双肺通气转为单肺通气时两组Qs/Qt均明显增加(P〈0.05);两组Qs/Qt在T3时均最大、在T1最低,其中T3、L时Ⅰ组少于Ⅱ组(P均〈0.05);术后Ⅰ组的拔管时间长于Ⅱ组(P〈0.05);两组术中SpO2均≥92%,MAP、CVP、HR无显著差异。结论与雷米芬太尼比较,芬太尼TCI对单肺通气时肺内分流影响更小,可安全有效地用于时间〈2h的手术。  相似文献   

5.
汪洋  刘晓伟  刘志 《山东医药》2011,51(52):37-38
目的探讨不同压力控制性肺膨胀(SI)对内源性急性肺损伤(ALI)的疗效。方法选用健康新西兰兔2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4只。C组:空白对照,仅行气管插管;P0、P1、P2、P3组:气管内注入生理盐水致ALI,并分别采用0、30、35、40 cmH2O压力进行肺复张。记录实验动物造模前、后和肺复张后30 min的气体交换、呼吸力学指标。结果对于肺内源性ALI家兔,SI压力为30 cmH2O时氧合并未有明显改善,仍低于300 mmHg,当压力为35cmH2O和40 cmH2O时氧合改善较好,且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35 cmH2O的压力实施SI时,家兔肺动态顺应性(Cdyn)增加;而压力提高至40 cmH2O时,Cdyn并不进一步增加。结论 35 cmH2O为实施SI治疗内源性急性ALI的适合压力。  相似文献   

6.
急性肺损伤(acutelunginjury,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ARDS)是由严重感染、创伤、休克、中毒、呼入有害气体、急性胰腺炎、病理产科等导致的急性、进行性呼吸衰竭。ALI和ARDS具有性质相同的病理生理改变,ALI的严重阶段定义为ARDS。目前对ALI/ARDS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ALI/ARDS患者能否康复取决于肺损伤的程度,肺外器官损伤,患者原有的原发性疾病,以及是否有足够的支持治疗。保守性输液和肺保护性通气策略降低了ARDS的残疾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根据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因的不同,将ARDS分为肺源性及非肺源性ARDS。不同病因所致的ALI/ARDS治疗效果与预后不同.本综述将肺内外源性ARDS不同的发病机制、呼吸力学、影象学以及对不同通气治疗策略的差异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控制性肺膨胀(SI)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后最佳呼气末正压(PEEP)。方法利用肺泡灌洗法建立家兔ARDS模型,测定静态肺顺应性(P—V)曲线,确定曲线低位转折点(Pinf),实施SI后,分别以Pinf-6 cmH2O、Pinf-4 cmH2O、Pinf-2 cmH2O、Pinf、Pinf+2 cmH2O、Pinf+4 cmH2O、Pinf+6 cmH2O的PEEP进行机械通气,监测家兔血流动力学、肺力学、肺气体交换。结果随着PEEP增加,PaO2和SaO2逐渐增加,气道峰值压、平台压、Pm逐渐升高。与Pinf、Pinf+6 cmH2O相比,Pinf-4 cmH2O时动态肺顺应性(Cdyn)最高。结论ARDS进行机械通气时,在实施SI后以静态P—V曲线Pinf-4 cmH2O为ARDS早期最佳PEEP。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低分子肝素(LMWH)雾化吸入对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的治疗作用。方法将急诊ICU收治的(ALI/ARDS)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LMWH低剂量雾化治疗组和LMWH高剂量雾化治疗组,分别测定并比较各组治疗前后的氧合指数、急性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定(APACHE)Ⅱ评分、7d病死率和凝血功能。结果低剂量和高剂量LMWH雾化吸入治疗后,ALI/ARDS患者的氧合指数提高(P〈0.05),APACHEⅡ评分及7d病死率降低(P〈0.05),凝血酶原时间(PT)以及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无显著变化(P〉0.05),高、低剂量组间无显著差异,而对照组上述指标均未见明显改变。低、高剂量LMWH雾化吸收治疗组7d病死率均为13.6%,显著低于对照组25%(χ2=0.877,P=0.349)。结论高、低剂量的LMWH雾化吸人治疗均可以改善氧合,缓解ALI/ARDS患者的症状,降低病死率,而且不会引起明显出血倾向,是ALI/ARDS的一种有前景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机械通气与急性肺损伤和多器官功能失常综合征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常因并发多器官功能失常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MOF)而使病情加重,甚至死亡。迄今从ALI/ARDS发展到MODS/MOF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机械通气(MV)是治疗ALI/ARDS的主要方法之一。有研究表明呼吸机使用不当不仅可加重ALI/ARDS已有的肺损伤和炎症反应,还可能促进肺内炎性细胞和炎症介质进入血液,从而诱发或加重MODS/MOF。本文就MV与ALI/ARDS、肺部炎症和MODS/MOF的关系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1.
急性重症呼吸衰竭(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是由于肺外或肺内的严重疾病引起肺损伤导致气体交换障碍,产生严重的低氧血症和/或高碳酸血症,其病情较重,病死率高。尽管在呼吸危重病治疗方面已取得一些进展,但由于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lung injury/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LI/ARDS)病因复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氧合指数、血管外肺水(EVLWI)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ARDS患者101例,检测患者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氧合指数和EVLWI。结果 本次治疗28d内死亡24例,存活77例;存活患者MAP治疗72h MAP为(64.53±5.91)mmHg,明显高于入院时和死亡患者(p<0.05);存活患者氧合指数随治疗时间增长而明显增加(p<0.05),其中存活组治疗48h和72h氧合指数为(180.30±31.56)mmHg和(220.16±29.90)mmHg,明显高于死亡患者(p<0.05);存活患者EVLWI随治疗时间增长而明显降低(p<0.05),而死亡患者EVLWI随治疗时间增长而明显升高(p<0.05),其中存活患者治疗48h和72h EVLWI为(10.80±3.06)ml/kg和(8.43±2.41)ml/kg,明显高于死亡患者(p<0.05);死亡患者MAP、CVP和氧合指数治疗72h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氧合指数和EVLWI呈负相关(r=-0.342,p<0.05)。结论 氧合指数和EVLWI动态变化可在判断ARDS患者预后中有一定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病因所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应用俯卧位通气(PPV)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44例ARDS患者,采取前瞻性对照研究方式,按照病因分为肺内源性组(23例)和肺外源性组(21例),给予俯卧位通气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P0)、治疗后1h(P1)、治疗后2h(P2)呼吸动力学指标(肺容积、Cst、PIP、Pplat)、血液动力学指标(MAP、CVP、HR、CI)、血气分析(Pa O_2、Pa CO_2、Pa O_2/Fi O_2、Sa O_2)及心、肾、凝血功能。结果:(1)应用PPV后1h、2h,2组患者肺容积、肺静态顺应性(Cst)均升高(均P0.05);(2)肺外源性组P1、P2与P0比较,MAP、HR均下降明显(均P0.05);肺内源性组P2与P0比较,MAP、HR均下降明显(均P0.05);组间比较,P1时间点肺外源性组比肺内源性组MAP、HR均下降明显(均P0.05);(3)肺内源性组P2时间点各指标优于P0(均P0.05);肺外源性组P1、P2时间点各指标优于P0(均P0.05);组间比较,P1时间点肺外源性组血气指标优于肺内源性组(P0.05);(4)2组各时间点PT、APTT、D-二聚体、BNP、Cr、BUN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俯卧位通气可改善肺内/外源性ARDS患者氧合功能、血液动力学指标,肺外源性ARDS患者可较快改善患者氧合指数,提高回心血量;PPV对ARDS患者心、肾、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ES)时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成分、功能等均发生变化,研究这些变化对防治ALI/ARDS的发生、发展及预后,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肺表面活性物质在ALI/ARDS中的组成成分、代谢、功能改变以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为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不同呼气末正压(PEEP)控制性肺膨胀法(SI)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负压吸痰后肺复张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6年10月中建三局武汉中心医院ICU收治的ARDS患者13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44例,分别给予150、175、200 mmHg负压吸痰;之后将每组患者随机分为4个亚组,每个亚组11例,采用SI进行肺复张,PEEP分别设定为0、35、40、45 cm H_2O。比较A组、B组和C组患者吸痰前后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和呼吸力学指标,比较相同负压吸痰条件下不同PEEP患者肺复张前后呼吸力学指标和血流动力学指标,并观察A组、B组和C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A组、B组和C组患者吸痰前后动脉血氧饱和度(SaO_2)、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PaCO_2)及氧合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和C组患者吸痰后SaO_2、PaO_2、氧合指数均低于吸痰前,PaCO_2均高于吸痰前(P<0.05)。(2)A组、B组和C组患者吸痰前后肺容积、肺静态顺应性(Cst)、气道峰压(PIP)、气道平台压(Pplat)、气道平均压(P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和C组患者吸痰后肺容积均小于吸痰前,Cst均低于吸痰前,PIP、Pplat、Pm均高于吸痰前(P<0.05)。(3)A组、B组和C组不同PEEP患者肺复张前肺容积、Cst、PIP、Pplat、P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复张后,A2、A3、A4组患者肺容积大于A1组,Cst高于A1组,PIP、Pplat、Pm低于A1组(P<0.05);B2、B3、B4组患者肺容积大于B1组,Cst高于B1组,PIP、Pplat、Pm低于B1组(P<0.05);C2、C3、C4组患者肺容积大于C1组,Cst高于C1组,PIP、Pplat、Pm低于C1组(P<0.05)。(4)A组、B组和C组不同PEEP患者肺复张前心率(HR)、平均肺动脉压(PAP)、中心静脉压(CVP)及心脏指数(C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复张后,A2、A3、A4组患者HR、PAP、CVP及CI高于A1组,A4组患者HR和PAP高于A2、A3组(P<0.05);B2、B3、B4组患者HR、PAP、CVP及CI高于B1组,B4组患者HR和PAP高于B2、B3组(P<0.05);C2、C3、C4组患者HR、PAP、CVP及CI高于C1组,C4组患者HR和PAP高于C2、C3组(P<0.05)。(5)A组、B组和C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压吸痰可加重ADRS患者肺损伤,但其肺损伤程度与吸痰负压无关;PEEP为35、40 cm H2O时,SI对ARDS患者的肺复张效果较好,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6.
毛忠文  钮晋红  韦妍飞 《内科》2010,5(5):465-466
目的观察不同液体管理策略对急性肺损伤(ALI)患者肺动态顺应性、氧合指数的影响,探讨ALI患者液体管理策略。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0年2月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45例ALI病例,随机分为限制性液体管理组和非限制性液体管理组,根据中心静脉压(CVP)水平进行液体管理,临床观察15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动态顺应性、氧合指数及使用呼吸机时间。结果治疗第3天,限制性液体管理组较非限制性液体管理组患者的肺动态顺应性及氧合指数上升(P〈0.05),15d的呼吸机使用时间缩短(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管理治疗ALI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肺动态顺应性、氧合指数,有利于缩短呼吸机的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潮气量(LTV)加呼气末正压(PEEP)机械通气(MV)治疗严重胸外伤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疗效。方法以28例常规潮气量(8~12ml/kg)MV为对照组,30例小潮气量(5~7ml/kg)加用PEEP的MV模式为观察组,比较两组血气,RR、HR、MAP、CVP、呼吸机所致肺损伤(VILI)、多脏器功能不全(MODS)发生率及ARDS病死率。结果两组PaO2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观察组PaCO2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出现6例VILI、4例MODS及死亡3例,对照组13例VILI、7例MODS、死亡5例。结论在ARDS治疗中采用小潮气量加PEEP及允许范围内高碳酸血症(PHC)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可明显改善缺氧,减少VILI发生,从而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临床上多种疾患均可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并进一步发展为急性肺损伤(Au)、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及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最终导致患者死亡,在高危患者中积极预防ALI的发生,对降低危重病患者的病死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前期研究表明,预防应用全氟化碳乳剂(NPE,北京天水生物科技公司)静脉注射可显著减轻内毒素(LPS)所致ALI动物的肺病理损伤,但由于该领域研究国内外报道较少,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从肺湿重/干重、肺泡通透指数、肺病理三方面评价ALI时肺水肿的严重程度,同时对肺内水通道蛋白1(AQP1)基因和蛋白表达变化进行检测,以期探讨NPE静脉注射预防ALI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李建华  宋丰贵  王华 《国际呼吸杂志》2007,27(22):1743-1744
传统机械通气习惯选用大潮气量和低频率,有时配合低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研究表明,这种通气方式存在许多弊端:增加了炎性因子的释放或造成急性肺损伤(ALI)。近年低潮气量机械通气作为一种肺保护策略,被用于ALI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治疗;而且,一些数据表明,低潮气量通气对非ALI/ARDS也同样有益。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脓毒症休克患者早期去甲。肾上腺素(NE)降阶梯治疗对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执行和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重症监护病房(ICU)需NE治疗的脓毒症休克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去除24h内死亡及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18例,两组均有21例最终入选。两组均根据EGDT进行目标液体复苏治疗,第一组为常规使用NE组(CNE组),即逐渐加量NE至血流动力学稳定;第二组为降阶梯NE组(DNE组),开始就给予NE0.5或1.0gg/(kg·min),血流动力学稳定后再逐渐减量。在治疗前对所有休克患者进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1I)评分,记录应用NE前及应用30min,2h,6h,12h,24h后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血乳酸值、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02)。同时比较两组患者24h液量、急性肾损伤(AKI)、应用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应用镇静药物后出现血压下降和出现应激性溃疡的例数及28d内死亡例数。结果两组患者均可完成EGDT目标,MAP和CVP在用药30min和2h时,DNE组明显高于CNE组[MAP:(72.3±5.5)VS(61.0±6.8)mmHg,(71.9±6.I)vs(66.1±6.2)mmHg;CVP:(10.3±1.9)VS(8.5±2.4)mmHg,(10.5±1.8)vj(8.74-2.2)mmHg;均P〈0.051。MAP和CVP在其他时间点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R、血乳酸值、ScV02在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4h心液量DNE组较CNE组减少[(57084-934)VS(63524-1208)ml,P〈O.05]。应用镇静药物后血压下降的患者,DNE组较CNE组减少(6VS15,P〈O.05)。而两组患者在出现AKI、应用CRRT、ARDS和出现应激性溃疡的患者例数及28d内病死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E的降阶梯使用在脓毒症休克中更便于EGDT的执行,对重要脏器并未增加缺血风险,有利于复苏液体的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