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胃间质瘤9例均行手术治疗,近端胃大部切除2例,远端胃大部切除4例,胃楔形切除3例,肿瘤浸润行联合脾切除1例。姑息切除术1例。结果病检及免疫组化证实CD117及CD34均为阳性,S-100均为阴性,SMA2例阳性,均无淋巴结转移。平均住院时间(12±5)d,仅1例复发后再次手术切除。随访时间0.5~6年。死亡2例中肿瘤转移死亡1例,术后12月死于脑出血1例,余病例目前均存活。术后1年局部复发再次手术切除后康复1例。结论胃间质瘤的临床表现为胃肠道疾病非特异性症状,CT有助诊断,病检及免疫组化可确诊,治疗首选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2.
张法红  田华 《现代实用医学》2012,24(11):1239-1241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及手术预后情况。方法对30例外科手术切除的胃间质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以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上腹部隐痛不适者7例,腹部肿块2例;肿瘤位于胃底18例,胃体9例,胃窦3例;良性间质瘤质地偏硬,交界性及恶性间质瘤大多质地较软,常有出血坏死灶;免疫组化显示CD117阳性28例(93.3%)、CD34阳性23例(76.7%)。本组患者术后随访2~5年,恶性胃间质瘤5例在术后半年内因广泛转移而死亡,3例在术后2年再次出现复发及肝转移,对于肝及胰腺转移者,手术效果较差。结论胃间质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CD34及CD117可作为诊断胃间质细胞瘤的特征性免疫标记物;应高度重视初次手术的完全切除,术后密切随访防止复发转移。  相似文献   

3.
朱盛兴 《中外医疗》2012,31(30):54-54,56
目的探讨以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的胃间质瘤诊治经验。方法对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11例以消化道血为首发症状的胃间质瘤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该组病人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上腹部不适、贫血。11例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5例为急诊手术,术后均康复出院。结论对于以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的胃间质瘤,要辨别急缓,如以呕血为主,且短期内多次出血,应尽可能在出血间歇期胃镜明确诊断,积极采取急诊手术,如为慢性失血者,应尽量完善检查,充分准备后有目的进行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诊治及预后。方法回顾1998年1月~2005年6月收治的26例通过外科手术治疗的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发生部位:胃底大弯侧10例,胃底小弯侧6例,胃体大弯侧2例,胃体小弯侧2例,胃窦大弯侧2例,胃窦小弯侧2例,胃底近贲门2例,以胃底部多见;病理恶性12例,潜在恶性7例,良性7例。结论胃间质瘤的诊断主要依据胃镜及病理免疫组化诊断,治疗以广泛切除为主,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诊治及预后。方法回顾1998年1月~2005年6月收治的26例通过外科手术治疗的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发生部位:胃底大弯侧10例,胃底小弯侧6例,胃体大弯侧2例,胃体小弯侧2例,胃窦大弯侧2例,胃窦小弯侧2例,胃底近贲门2例,以胃底部多见;病理恶性12例,潜在恶性7例,良性7例。结论胃间质瘤的诊断主要依据胃镜及病理免疫组化诊断,治疗以广泛切除为主,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诊治方法。方法对10例胃间质瘤病例作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10例中,良性7例,交界性1例,恶性2例;经局部或胃大部切除术后,随访6个月~6年,全组病例均存活,无复发。结论依据病史及临床表现,结合胃镜、B超、CT等检查综合分析判断,可提高正确诊断率;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甲磺酸伊马替尼(Imatinib,格列卫)的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胃间质瘤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胃间质瘤内镜下特点 ,探讨胃镜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间质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内镜误诊为平滑肌瘤 2 7例 ,平滑肌肉瘤 4例 ,胃癌 2例 ,胃外压迫 2例 ,胃广基息肉 1例。内镜下肿瘤平均直径为 2 2cm ,巨检肿瘤平均直径 7 5cm ,两者相差 5 3cm(P <0 0 5 )。内镜观察肿瘤直径≤ 5cm者占 91 7% ,未观察到≥ 10cm的肿瘤 ;巨检肿瘤直径≤ 5cm者占 4 7 2 % ,≥ 10cm者占 2 7 8% ,两种观察肿瘤大小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表面有溃疡或糜烂者 ,5 4 5 %为恶性间质瘤 ,4 %为良性间质瘤 ,两者差异显著 (P <0 0 1)。结论 消化内镜医生应提高对胃间质瘤的认识 ;内镜观察肿瘤大小不可靠 ,不能作为判断肿瘤良恶性指标 ;肿瘤表面溃疡或糜烂为内镜下鉴别良恶性间质瘤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32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内镜、CT等检查有助于诊断;所有病例均手术治疗;免疫组化结果,CD117阳性29例(占90.6%)、CD22阳性22例(占68.7%)。结论胃间质瘤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确诊多需术后病理结果;CD117阳性是诊断胃间质瘤的关键指标;手术切除是治疗的首选方法,术中应尽量彻底切除肿瘤;结合格列卫可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32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前内镜、CT等检查有助于诊断;所有病例均手术治疗;免疫组化结果,CD117阳性29例(占90.6%)、CD22阳性22例(占68.7%).结论 胃间质瘤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确诊多需术后病理结果;CD117阳性是诊断胃间质瘤的关键指标;手术切除是治疗的首选方法,术中应尽量彻底切除肿瘤;结合格列卫可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胃间质瘤38例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GST)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收治确诊的38例G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8例GST患者,均接受手术.其中发生于胃底大弯侧13例,胃底小弯侧8例.胃底贲门2例,胃体大弯侧3例,胃体小弯侧4例,胃窦大弯侧3例m胃窦小弯侧5例.病理恶性25例,潜在恶性6例,良性7例.免疫组化结果:CD117阳性率97.4%,CD34阳性率71.1%,SMA阳性率18.4%,S-100阳性率21.1%,vimentin阳性率89.5%.结论 GS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确诊困难,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是确诊的依据,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CT特点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内蒙古阿拉善盟中心医院自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5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16层螺旋CT机行平扫或增强扫。总结CT特点及临床价值。结果本组患者全部为单发,其中良性8例,恶性5例,交界性2例;良性病例中4例直径小于5 cm,密度均匀,边界清晰;恶性病例直径大于5 cm,且呈分叶状密度欠均匀,有转移及浸润。多发于胃体部。结论 CT诊断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定性的诊断的准确性较高,可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2.
谢红琴 《当代医学》2012,18(22):73-74
目的 提高对胃恶性间质瘤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总结21例胃恶性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最小年龄6岁,最大年龄77岁,平均年龄57.8,男女比例4:3.病灶均为单发.21例获手术切除,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2例,术后复发1例,肝转移4例.结论 胃恶性间质瘤是一类恶性肿瘤,比较少见,临床上诊断缺乏特殊性症状,误诊率较高,术前胃镜、腹部CT、选择性血管造影,有一定的特异性.术后病理有独特的病理学形态及免疫组化.术后长期严密随诊,对复发和(或)转移灶也应采取积极的治疗,辅以肝动脉化疗栓塞及门静脉留置输液泵化疗,均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胡卫东  于立涛  梅广林  崔小鹏 《南通医学院学报》2010,30(5):387-387,389,F0002
目的:研究胃间质瘤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方法:对2005年1月-2010年1月本院收治的27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诊治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均行手术切除治疗,行局部切除7例,半胃切除19例,全胃切除1例。CD117(+)100.0%(27/27),CD34(+)85.5%(23/27)。结论:手术完整切除仍是原发可切除胃间质瘤的治疗首选,联合伊马替尼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6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胃间质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亦无明显的性别差异,免疫组化检查可见不同的阳性细胞。本组56例均经手术及术后病理证实。结论:胃间质瘤术前确诊较困难,多经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以明确。手术切除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关键是切除范围要完全。  相似文献   

15.
曹水江  杨金香 《海南医学》2011,22(10):91-92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GST)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33例经手术治疗的胃间质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中临床症状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或疼痛13例,上消化道出血、黑便14例,腹部包块3例,体检发现3例.行胃楔形切除术12例,近端胃大部切除术6例,远端胃大部切除术13例,全胃切除2例.胃周淋巴结转移1例.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16.
17.
胃间质瘤24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起源于消化道的间叶组织中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间质干细胞的一类良恶性肿瘤[1].胃是最常见的好发部位.随着免疫组化的不断发展,现在临床上确诊的病例越来越多.为了探讨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s,GST)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我们对2004年1月至2006年1月期间收治的24例胃间质瘤病人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孙钦立  甄洪伟 《河北医学》2005,11(2):104-105
目的:探讨胃恶性间质瘤的免疫组化特征和临床诊治体会。方法:对21例胃恶性间质瘤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对其免疫表现、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1例免疫组化结果示CD34均为阳性,而上皮指标细胞角蛋白(CK)和膜上皮抗体(EMA)大部分阴性;其中3例广泛转移者于术后4~6月死亡,姑息性切除2例,术后8月及9月均复发,其中1例再次手术,存活1年,其余16例均无瘤生存,生存期为3至6年。结论:免疫组化检查可确定胃恶性间质瘤的恶性程度,手术应争取行根治性切除。对预后防止复发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1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症状表现为上腹不适及疼痛8例,上消化道出血4例,术前内镜、CT等检查有助于诊断,所有病例均手术治疗,行胃楔形切除术15例,近端胃大部切除术4例,远端胃大部切除术2例,肿瘤平均直径4.5cm.结论手术切除是治疗的首选方法,术中应尽量彻底切除肿瘤,结合伊马替尼可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9月~2010年5月间所收治的52例胃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结果:本组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消化道出血(40.4%)及上腹部不适(19.2%),术前可经胃镜、CT及彩超等辅助检查发现胃占位病变,术前确诊率低仅9.8%。本组行根治性手术21例,其中全胃切除6例,胃大部切除15例,D1淋巴结清扫14例,D2淋巴结清扫7例;局部切除22例;姑息性减瘤手术3例;联合脏器切除5例;仅行活检1例。术后病理检验,良性30例,交界性9例,恶性13例。21例根治性手术患者淋巴结均为阴性。免疫组织化学检查CD117阳性48例(92.3%),CD34阳性33例(63.5%)。本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良性及交界性胃间质瘤术后3例复发,无因本疾病所致之死亡者。恶性胃间质瘤仅3例生存期超过5年,5年生存率仅23%。结论:术前胃镜、CT及彩超等辅助检查有助于发现胃占位病变,术前病理活检诊断率低,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有助于本病的确诊。胃间质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应将肿瘤完整切除,不必常规清扫淋巴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