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不同时期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及病情的严重性和预后的关系,探讨脑梗死患者不同时期血清CRP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对病程在2周以内的90例脑梗死患者在入院时及1周后进行血清CRP水平的测定,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及Barthel指数记分对入选患者在入院时及3个月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结果入院时的CRP水平低于入院1周后的CRP水平,但其差异无显著意义。前者与患病当时及病后3个月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显著相关,且这种相关性存在着量化的关系,而后者则无此相关。结论根据脑梗死患者病后2周内的CRP水平可以对病情的严重性及预后进行量化的判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C反应蛋白(CRP)在脑梗死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48例急性初发脑梗死患者为病例组,行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OCSP)临床分型,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分别在发病48 h内、第7、14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MMP-2水平,同时用免疫比浊法测定CRP水平,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病例组患者血清MMP-2、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增高幅度在OCSP不同临床分型中表现不同。血清MMP-2和CRP与脑梗死体积、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血清MMP-2与CRP呈直线正相关(r=0.829,P0.05)。logistic回归显示,发病48 h内的血清MMP-2、CRP水平是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血清MMP-2和CRP可能参与脑梗死后缺血再灌注脑损伤,而且两者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3.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100例72小时内的急性脑梗死病人分为A组(分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三个亚组),80例健康对照组为B组,分别测入院当天、1月后的hs-CRP水平,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并两者比较,测A组病人入院当天的血糖、血脂、血压、D-二聚体水平,计算梗塞面积,并与hs-CRP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急性期脑梗死组的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001);急性期三亚组之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其中脑栓塞组hs-CRP水平最高,1月后仅栓寒组与腔梗组hs-CRP水平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8);(2)脑梗死急性期hs-CRP水平与急性期NIHSS评分、梗塞面积、血糖、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D-二聚体、收缩压水平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1月后NIHSS评分下降百分比呈负相关(P〈0.0001)。其中NIHSS评分、D-二聚体、血糖三项可进入回归方程。结论麻清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相关,与血糖、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收缩压等血管性危险因子及D-二聚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患者C反应蛋白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目的 探讨 C反应蛋白 (CRP)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冠心病组 (12 8例 )分为 3组 ,急性心肌梗死(AMI)组 34例 ,不稳定心绞痛 (U AP)组 49例 ,稳定性心绞痛 (SAP)组 45例。比较冠心病组各组间及与对照组(12 8例 )之间 CRP、白细胞 (WBC)、纤维蛋白原 (FIB)及血脂水平的差异。结果 冠心病组 CRP和 WBC水平高于对照组 (P分别为 0 .0 0 6和 0 .0 13) ,经调整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史、高血压病及糖尿病史、血脂指标后 ,CRP和 WBC水平仍与冠心病患病率显著相关 ,OR(比数比 )分别为 1.6 83和 1.46 8(均 P<0 .0 5 )。 AMI组及 U AP组CRP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P<0 .0 0 1) ;UAP组与 SAP组相比 ,CRP水平也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 ;而 SAP组与对照组相比 CRP水平则无明显差异 (P>0 .0 5 )。结论  CRP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CRP升高提示冠心病患者病情不稳定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病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高血压病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7例高血压病患者(高血压组)和129例血压正常者(对照组),记录两组的临床特征,测定其血清hsCRP、生化指标,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高血压组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hsCRP水平与体质量超标、吸烟、血脂紊乱及左室舒张末径增加、左室收缩末径增加、左心室舒张早期二尖瓣最大血流速度和舒张晚期二尖瓣最大血流速度之比异常有关.结论 hsCRP是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并且与体质量超标、吸烟、血脂紊乱、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脉压(PP)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动脉粥样硬化(AS)的相关性。方法对106例老年EH患者进行hs-CRP浓度测定,同时测量血压,并使用B型超声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根据IMT及斑块将患者分为非IMT增厚组(32例)和IMT增厚组(74例),结合hs-CRP及PP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和综合分析。结果IMT增厚组hs-CRP及PP显著高于非IMT增厚组(P<0.05,P<0.01),粥样斑块Ⅰ、Ⅱ、Ⅲ级hs-CRP及PP显著高于粥样斑块0级(P<0.05,P<0.01),并且IMT与hs-CRP及PP呈显著正相关,IMT增厚组相关系数分别为0.742和0.638(P<0.05,P<0.01),非IMT增厚组相关系数分别为0.553和0.425(P<0.05,P<0.01),所有患者相关系数分别为0.679和0.538(P<0.05,P<0.01)。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s-CRP、PP、收缩压与IMT增厚呈正相关。结论血清hs-CRP及PP水平与老年EH患者AS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类风湿关节炎(RA)急性期患者血清中瘦素(leptin)及相关因子水平的变化,探讨Leptin在RA急性期发生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意义。方法用高灵敏的放射免疫分析法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RA患者血清中Leptin、白细胞介素(IL)-1β、IL-2及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结果①RA组男性[(3.84±0.50)ng/ml]与正常对照组中男性[(0.89±0.13)ng/ml]相比,血清Leptin水平显著升高(P<0.05)、RA组女性[(9.77±0.52)ng/ml]与正常对照组中女性[(1.78±0.26)ng/ml]相比,血清Leptin水平显著升高(P<0.05);②RA组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清IL-1β、IL-2及CRP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③经相关性分析发现各组Leptin水平的变化与IL-1β、IL-2及CRP水平的变化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提示Leptin可能作为一种独立的炎症应答因子,在RA急性期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动态检测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组)即刻、第3、7、14天和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空腹血清VEGF浓度,观察VEGF与脑梗死病程、梗死灶大小、部位的关系。结果梗死组患者血清VEGF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在急性期VEGF浓度持续升高,至病程第7天达高峰,以后开始下降,但至14天仍维持高水平。皮质脑梗死VEGF浓度较皮质下脑梗死显著增高(P<0.01)。脑梗死灶体积大的VEGF浓度越高;随病情加重VEGF浓度也随之升高,尤以第7天明显(P<0.01),梗死组外周血单核细胞数也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VEGF浓度的变化与病程、脑梗死灶大小、部位及病情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提示VEGF的浓度与脑梗死后新血管形成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脑血管病患者血清蛋白C、蛋白S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蛋白 S(PS)与蛋白 C(PC)是体内重要的抗凝物质。近年来发现 ,脑血管病患者血浆 PC、PS活性变化发生率高。2 0 0 0~ 2 0 0 1年我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 ISA)测定脑血管病[脑梗死、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患者血清 PC与PS活性变化并与正常对照进行比较 ,探讨脑缺血与出血时PS、PC活性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治疗的脑血管病患者 14 8例 ,其中 ,脑梗死患者 75例 (脑梗死组 ) ,男 4 0例 ,女 35例 ;平均年龄 5 8.85岁 ;均经颅脑 CT或 MRI确诊 ;急性期 5 4例 ,恢复期 2 1例。脑出血患者 2 7例 (脑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脂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58例AMI患者为AMI组,6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均测定血脂和hs-CRP水平,并将存活的96例和死亡的37例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和hs-CRP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MI组hs-CRP明显升高(P<0.01),TC、TG和LDL-C明显降低(P<0.05),HDL-C虽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存活患者hs-CRP明显降低(P<0.05),TC、TG、HDL-C和LDL-C升高(P<0.05);而死亡患者hs-CRP明显升高(P<0.01),TC、TG、HDL-C和LDL-C明显降低(P<0.05)。存活者与死亡者血脂和hs-C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AMI患者血脂和hs-CRP早期即出现异常改变,其持续性改变与病情变化相关,并有利于观察治疗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1.
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探讨其在急性脑梗死早期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2005年1月至2006年8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老年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丁苯酞组及常规治疗组,分别在确诊后24h内和治疗2周时测定血清CRP。另选20名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质量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2周后CRP均显著下降,且丁苯酞组低于常规治疗组,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早期应用丁苯酞可以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质量浓度,减轻炎症反应,对改善脑梗死病情及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前后血清尿酸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59例,均进行尿激酶治疗,根据治疗效果分为好转组36例和无好转组23例。检测2组溶栓前、溶栓第2、7天及发病3个月后血清尿酸水平。结果与无好转组比较,好转组溶栓第2天尿酸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溶栓治疗前及溶栓第7天以及3个月后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酸有可能在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存在溶栓后尿酸水平衰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血清脂联素、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变化,分析其相关性。方法检测64例ACI患者(ACI组)、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清脂联素、hs-CRP及血脂,并对三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CI组血清脂联素、HDL-C降低,hs-CRP、TG升高(P均〈0.01)。相关分析显示,脂联素水平与hs-CRP、LDL-C呈负相关(r分别为-0.358、-0.281,P〈0.01或〈0.05),与HDL-C呈正相关(r=0.286,P〈0.05);hs-CRP与LDL-C呈正相关(r=0.356,P〈0.01)。结论 ACI患者血清脂联素降低、hs-CRP升高、血脂异常,三者相互影响,在ACI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江震钦  张国忠 《内科》2009,4(1):15-17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含量变化与病情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对124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高压氧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对两组患者急性发病后及高压氧治疗10天后的血浆CRP进行测定,并测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脑梗死患者经高压氧或常规治疗后血清CRP水平显著下降;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评定,高压氧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65%,常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7.86%。结论高压氧能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降低血清CRP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老年2型糖尿病脂联素和C反应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脂联素水平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将T2DM和糖耐量减退(IGT)患者各80例分别作为T2DM组和IGT组,另选择78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测定血浆脂联素,hs-CRP、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同时采用彩色多普勒显像仪测量双侧颈总动脉IMT。结果T2DM组体重指数、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白细胞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DM组脂联素、hs-CRP和双侧颈总动脉IMT与IGT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T2DM组脂联素与hs-CRP、双侧颈总动脉IMT呈负相关(P<0.05);IGT组脂联素与hs-CRP呈负相关(P<0.05)。结论老年T2DM随着脂联素水平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增高,胰岛素抵抗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加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清高敏感性C反应蛋白(hs-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80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并检测血清hs-CRP和IL-6水平。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斑块组78例(IMT≥1.2mm)与非斑块组(IMT<1.2mm)102例。结果斑块组患者的年龄[(62±9)岁]显著高于非斑块组[(51±10)岁,P<0.01)],伴有高血压(69%)及糖尿病(35%)的比例亦明显高于非斑块组(52%,18%,均P<0.05)。两组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s-CRP水平增高的比例,斑块组(67%)显著高于非斑块组(47%,P<0.05),hs-CRP水平斑块组[(27.8±6.4)mg/L]亦显著高于非斑块组[(20.7±5.8)mg/L,P<0.01],而不稳定性斑块组hs-CRP水平[(37.5±7.2)mg/L]显著高于稳定性斑块组[(24.9±6.3)mg/L,P<0.01]。IL-6水平斑块组[(0.22±0.06)μg/L显著高于非斑块组[(0.20±0.08)μg/L,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hs-CRP和IL-6水平增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存在及其性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