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早期误诊原因及鉴别诊断的方法。方法对作者所在四家医院1996年至2005年10年内收治的230例川崎病患儿的诊断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0例入院诊断为川崎病者111例,余119例被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药物性皮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败血症、化脓性扁桃体炎等儿科常见病,被误诊的病种达24种之多;入院3d内总确诊率66.9%,起病10d内确诊率73.0%。结论川崎病在早期易误诊为呼吸道感染、药物性皮炎等儿科常见病。早期的鉴别诊断方法主要是对诊断为上述常见病的患儿及早发现“川崎病面容”的线索并结合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不完全性川崎病(IKD)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8例IKD患儿的临床资料,并选取同期94例典型川崎病(KD)患儿作为对照,对两组患儿一般资料、临床表现、生化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KD患儿的年龄总体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脑钠肽(BNP)、血C-反应蛋白(CRP)、血高密度脂蛋白(HDL)、尿乳酸脱氢酶(LDH)均在IKD急性期有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BNP、血HDL及尿LDH在IKD患儿急性期有明显变化,并且有一定特异性,有利于IKD急性期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3.
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病因不明,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和特征性的实验检测指标,其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由于该病临床表现和起病形式不尽相同,易造成对此病的诊断困难,早期误诊率高,甚至延误病情,造成严重后果^[1]。 相似文献
4.
非典型川崎病2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病因不清、幼儿多发的血管炎综合征。以发热、皮肤黏膜受损、淋巴结肿大为特征,可合并冠状动脉和其他系统的病变。临床诊断依据病程中出现的一组主要临床表现进行诊断,而缺乏特异的病原学诊断依据。故非典型病例早期诊断困难。现将我院1998年-2002年收治的28例已确诊的非典型川崎病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诊断及误诊原因分析。方法对24例误诊的KD患儿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患儿有早期诊断意义的临床表现有持续高热,眼结膜充血70.8%、口唇皲裂54.2%。实验室检查中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增高、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增高4个最具参考意义的指标,及早进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避免误诊意义重大。结论提高对KD的认识,及时完善相关检查,可有效减少诊病的误诊。 相似文献
7.
8.
9.
1病例介绍
患儿,女,5岁零3个月,因“发热3d,腹痛3h”入院.查体:体温39.4℃,呼吸30次/分,心率115次/分,血压90/61 mm Hg,体质量19 kg.神志清楚,全身未见皮疹,双侧颈前区可扪及3~4个肿大淋巴结,直径约2 cm,质软,活动,无明显压痛.双侧眼结膜充血,无分泌物.口唇充血、干燥、皲裂,舌质红.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Ⅱ度肿大,无分泌物.三凹征(一),呼吸规则,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啰音,心音有力,雄齐,未闻及杂音.膜肌紧张,全腹部压痛、反跳痛,肝脏、脾脏未扪及.指(趾)端未见硬肿. 相似文献
10.
川崎病1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方法对住院KD12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1)典型及不完全性KD各种临床表现;(2)冠状动脉病变表现。结果125例中男78例、女47例,男女比例为1.7:1,年龄4岁内114例(91.2%),发病季节四季均可发病,以4~6月发病最高。KD中典型KD87例(69.6%),不完全性KD38例(30.4%),典型KD组的各种临床表现出现率高于不完全性KD组(P〈0.01),而实验室检出阳性率则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D治疗前曾做UCG115例,检出冠脉病变36例,占31.3%(36/115),冠脉瘤7例,占6.1%(7/115)。结论UCG及ECG检查能及时发现KD并发心血管病变,特别是UCG能及早发现KD并发冠脉病变。重视实验室检查有助于不完全性KD诊断,减少漏诊及误诊。 相似文献
11.
川崎病又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以皮肤黏膜出疹,淋巴结肿大和多发性动脉炎为特点的急性发热性疾病.为儿童后天性心血管病变的原因之一,早期诊断对川崎病的治疗及预后非常重要,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我院1996年6月至2001年6月住院的10例川崎病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13.
川崎病23例误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常并发冠状动脉异常,已成为儿科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1].川崎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不典型病例约占20%[2],延误诊治是心血管受累的主要原因之一[3].我科1993~2007年6月收治23例KD患儿,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常并发冠状动脉异常,已成为儿科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1].川崎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不典型病例约占20%[2],延误诊治是心血管受累的主要原因之一[3].我科1993~2007年6月收治23例KD患儿,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16.
17.
川崎病误诊漏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 探讨川崎病误诊漏诊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川崎病误诊漏诊的临床资料.结果 27例误诊漏诊的患儿中误诊为支气管肺炎8例,咽结合膜热6例,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5例,幼年类风湿关节炎(全身型)4例,败血症3例,急性胆囊炎并胆囊积液1例.主要因疾病表现不典型或被其他疾病掩盖而误诊漏诊.结论 川崎病误诊漏诊的主要疾病是发热性疾病,对那些不能用单一疾病作出合理解释的发热性疾病,应尽早作心脏B超及相应检查,以便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8.
川崎病6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川崎病(KD)尤其是不完全川崎病(IKD)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特点,以早期诊治,减少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方法对2003年7月~2011年7月我院儿科收治住院的川崎病患儿61例,其中典型川崎病(KD)45例和不完全川崎病(IKD)16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1例KD中男36例,女25例,男女比例为1.44:1,其中5岁以下发病占80.3%I,KD占26.2%。典型KD和IKD 2组病例在皮疹、眼球结膜充血、口唇及口腔黏膜改变、四肢硬肿脱皮、颈淋巴结肿大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实验室检查及冠状动脉损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KD与典型病例的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相近,一旦疑为川崎病,应尽早做超声心动图检查。 相似文献
19.
马新晓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24):75-75
目的分析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28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症状和对症治疗效果。结果患儿均有发热症状,白细胞(WBC)、血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高于参考范围,其中球结膜充血15例(53.57%)、伴有手足硬肿12例(42.86%)、阴囊红肿10例(35.71%)、杨梅舌9例(32.14%)、冠状动脉扩张8例(28.57%)、皮疹7例(25.00%)、趾/指端脱皮5例(17.86%)、颈淋巴结肿大4例(14.29%)。治疗后患儿均治愈出院,与治疗前比较,患儿治疗后WBC、ESR、CRP均降至参考范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典型川崎病易漏诊或误诊,如在发热症状之外出现手足硬肿、阴囊红肿、趾/指端脱皮、球结膜充血、杨梅舌、皮疹、颈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及抗生素治疗无效时应考虑可能为不典型川崎病,结合WBC、ESR、CRP、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可早期确诊。早期积极对症治疗可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