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25株产AmpC酶大肠埃希菌中整合子的分类、结构及其在介导AmpC酶基因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20种抗生素对试验菌株的敏感性。利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整合酶基因(intI)及其定位,对其阳性菌株可变区(Int)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这25株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20株Ⅰ类整合酶基因阳性(80%);所携带的耐药基因盒绝大多数为aadA5和dfr17;未发现携带AmpC基因盒的整合子。结论:Ⅰ类整合子广泛地存在于产AmpC酶的大肠杆菌中;耐药基因盒是整合子阳性菌株对氨基糖苷类、磺胺类药物及氯霉素耐药的主要原因,但对介导AmpC酶基因转移,不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Ⅰ型整合子参与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的分子机制。方法收集2007年至2010年某院临床分离的297株肺炎克雷伯菌,应用K-B纸片扩散法检测耐药性,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进行I类整合子整合酶基因的检测;整合子可变区扩增、克隆测序,分析I类整合子基因结构。结果 297株肺炎克雷伯菌中,除MEM、IPM外,对其余11种抗菌素,Ⅰ类整合酶基因阳性菌株的耐药率明显高于Ⅰ类整合酶基因阴性菌株。57.91%(172/297)的菌株I类整合子整合酶基因阳性,共检测出10种不同基因盒。可变区编码耐药基因有aadA2、aadA1、aadA5、aadA3C、aacA4,介导氨基糖苷类抗菌素耐药;dhfrhI、dfrA12、dfrA14、dfrA17、dfrA1、dfrA25、dhfrhI,介导磺胺类抗菌素的耐药;aar-2,介导利福平耐药。结论Ⅰ类整合子在本院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菌中分布较广泛,主要介导氨基糖苷类和磺胺类抗菌素耐药。整合子与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有关,在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的形成和播散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鲍曼不动杆菌Ⅰ类整合子与多重耐药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状况、Ⅰ类整合子的分布情况,探讨Ⅰ类整合子与多重耐药的关系.方法 检测20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对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PCR扩增Ⅰ类整合酶基因.对部分Ⅰ类整合酶阳性菌株进行耐药基因盒序列分析.结果 鲍曼不动杆菌呈现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IMP和MRP耐药率分别为0.9%和1.8%,对CPZ/SB的耐药率为35.7%,对其它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大于60%,多重耐药率为76.8%(86/112),但对COL和MIN均敏感.80.4%(90/112)的菌株检测出Ⅰ类整合子.Ⅰ类整合子阳性株对多种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阴性株,且Ⅰ类整合子阳性株多重耐药率(90%)明显高于阴性株(22.7%)(P<0.01).Ⅰ类整合子基因盒序列分析显示,Ⅰ类整合子携带aacA4,catB8和aadA13种耐药基因.结论 Ⅰ类整合子在鲍曼不动杆菌中检出率很高并与其多重耐药性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中整合子和耐消毒剂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肺炎克雷伯菌整合子携带耐药基因状况及其对常用消毒剂的耐药性。方法:采用PCR方法检测77株产ESBLs和71株非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Ⅰ整合酶基因,分析Ⅰ类整合子与耐药性关系,并用耐消毒剂试验对耐消毒剂基因予以证实。结果:产ESBLs和非产ESBLs菌株中Ⅰ类整合酶扩增阳性率分别为66.2%(51/77株)和10.0%(2/20株),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合子阳性株对磺胺类、氨基糖苷类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较高,与整合子阴性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耐消毒剂基因阳性株对常用消毒剂耐药能力高于阴性株。结论:Ⅰ类整合子在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中的分布明显高于非产酶株,并参与产ESBLs株多重耐药性的形成,携带耐消毒剂基因的菌株具有抗常用消毒剂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产质粒介导AmpC酶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及相关耐药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安徽省35所医院2005年随机月份临床分离402株大肠埃希菌产质粒介导AmpC酶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揭示其相关耐药机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三维试验筛选产AmpC酶株;多重PCR检测产质粒介导AmpC酶菌株,对产质粒介导AmpC酶菌株用PCR方法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基因、1类整合子基因盒插入序列和主动外排系统acrAB-tolC基因。结果检出产质粒介导AmpC酶菌株28株(7.0%),其中2株经测序证实为新的质粒ampC基因型(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EF054895,EF417572)。产酶菌株对12种常用抗菌药物,除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全部敏感外,对其他大多数抗菌药物耐药率均高于非产酶株。28株产酶菌株中有23株表现为多重耐药,20株检测出各型ESBLs基因,21株扩增出Ⅰ类整合子基因盒插入序列,20株主动外排系统acrAB-tolC基因阳性。结论产质粒介导AmpC酶大肠埃希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高,多重耐药现象普遍,同时存在多种耐药机制,其中以产生灭活酶和Ⅰ类整合子介导的耐药机制为主。对产酶株临床经验用药可选用碳青霉烯类、阿米卡星及第四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6.
《中国抗生素杂志》2021,45(11):1148-1152
目的 了解院内奇异变形菌中各类整合子的携带分布情况、阳性菌株可变区基因盒类型以及其与宿主菌耐药表型的相关性,从而为临床治疗和院内感染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PCR扩增和琼脂糖凝胶电泳等方法,将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份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得到的150株奇异变形菌进行第1、2和3类整合子的筛选,并对整合子阳性菌株可变区进行测序分析以及宿主菌的耐药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50株奇异变形菌中携带整合子的菌株共有91株,阳性率为60.7%,其中第1类整合子阳性菌株有30株,占20.0%;第2类整合子阳性菌株22株,占14.7%;同时携带第1和2类菌株39株,占26.0%;未筛出第3类整合子;在91株整合子阳性菌株中,86株可变区出现扩增产物条带,其余5株可变区未见扩增产物;第1类整合子阳性菌株可变区携带的耐药基因盒主要为AadA2、DfrA32,第2类整合子阳性菌株可变区携带耐药基因盒主要为DfrA1;可变区携带AadA2的菌株对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的耐药率显著高于整合子阴性菌株(P<0.01),可变区携带DfrA1或DfrA32的菌株对复方磺胺甲噁唑(即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也明显高于整合子阴性菌株(P<0.01);91株整合子阳性菌株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复方磺胺甲噁唑、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头孢曲松、妥布霉素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显著高于整合子阴性菌株(P<0.01)。结论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院内奇异变形菌中各类整合子的携带分布情况、阳性菌株可变区基因盒类型以及其与宿主菌耐药表型的相关性,从而为临床治疗和院内感染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PCR扩增和琼脂糖凝胶电泳等方法,将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份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得到的150株奇异变形菌进行第1、2和3类整合子的筛选,并对整合子阳性菌株可变区进行测序分析以及宿主菌的耐药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50株奇异变形菌中携带整合子的菌株共有91株,阳性率为60.7%,其中第1类整合子阳性菌株有30株,占20.0%;第2类整合子阳性菌株22株,占14.7%;同时携带第1和2类菌株39株,占26.0%;未筛出第3类整合子;在91株整合子阳性菌株中,86株可变区出现扩增产物条带,其余5株可变区未见扩增产物;第1类整合子阳性菌株可变区携带的耐药基因盒主要为AadA2、DfrA32,第2类整合子阳性菌株可变区携带耐药基因盒主要为DfrA1;可变区携带AadA2的菌株对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的耐药率显著高于整合子阴性菌株(P<0.01),可变区携带DfrA1或DfrA32的菌株对复方磺胺甲噁唑(即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也明显高于整合子阴性菌株(P<0.01);91株整合子阳性菌株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复方磺胺甲噁唑、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头孢曲松、妥布霉素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显著高于整合子阴性菌株(P<0.01)。结论 临床分离的奇异变形菌携带整合子的比例较高,其可变区所携带的耐药基因主要为编码氨基糖苷类和甲氧苄氨嘧啶类抗菌药物的基因,整合子的携带与宿主菌产生的耐药性呈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8.
第一类整合子整合酶基因intI1的定位分析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目的 整合子 ( integrons)介导的细菌耐药特性已成为研究细菌耐药机制的热点 ,在研究了来自正常人携带沙门氏菌中整合子的分布和特性的基础上 ,进一步探讨整合子的基因定位。方法 从已鉴定的整合子阳性菌株出发 ,分别提取其质粒和染色体 DNA,进行质粒的接合转移试验。对染色体 DNA进行限制性酶切 ,以第一类整合酶基因 int I1( DIG标记 )为探针 ,进行 Southern杂交。结果  4株整合酶阳性菌株不存在含有第一类整合子的接合性质粒 ,确定 4株整合子阳性菌株的整合酶基因 int I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结论 本文发现的整合子阳性菌株对耐药基因的捕获是通过染色体 DNA介导的。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 及时掌握辽宁地区沙门菌整合子的分布以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获取沙门菌整合子与耐药性的相关性,从而为临床用药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 本文对来源于食品以及病患的149株沙门菌,利用PCR扩增的方法,进行整合子类别的筛选,并将扩增的整合子基因盒进行基因测序,同时通过药敏板测定(耐药性实验)对沙门菌与15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 149株沙门菌中未发现第II类、第III类整合子,检出第I类整合子的菌株50株,I类整合子阳性率为33.6%。50株整合子阳性菌株中25株携带耐药基因盒,片段范围从1500~1800 bp。测序结果表明,其中22株整合子携带dfrA17-aadA5基因盒,2株携带dfrA12-aadA2基因盒,1株首次检出罕见耐药基因盒linG。根据整合子携带情况不同,对15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整合子阳性菌对9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显著高于整合子阴性菌(P<0.01),分别为氨苄西林、四环素、氯霉素、头孢噻肟、头孢唑林、庆大霉素、复方磺胺甲恶唑、阿奇霉素和环丙沙星。辽宁地区沙门菌多重耐药率达50.3%。结论 I类整合子在沙门菌中分布广泛,抗性基因表型与耐药结果相一致,整合子的携带与沙门菌多重耐药率高度相关。沙门菌对亚胺培南和头孢西丁保持高敏感率,可以用于对常规抗菌药物耐药的沙门菌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整合子基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分析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的整合子所携带的耐药基因的种类及特点,探讨其耐药机制,为指导临床用药,预防院内感染和流行病学调查、新药的研发提供参考。方法根据美国国家临床标准化研究所(CLSI/NCCLS)2004年标准,应用纸片扩散法(KB)进行药敏试验,采用多重PCR方法对临床分离的23株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整合酶(IntI)检测,并分析整合酶阳性菌株的耐药基因盒。结果药敏试验显示23株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全部为泛耐株,5株为Ⅰ类整合酶阳性,其中3株为缺失型,无耐药基因盒,其余2株耐药基因为blaVIM4和blaPSE-1;14株为Ⅱ类整合酶阳性,其耐药基因盒均为dfr1-sat1-aadA1;3株Ⅰ、Ⅱ类整合酶均为阳性;7株不含Ⅰ、Ⅱ类整合酶。结论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大多都具备Ⅰ、Ⅱ类整合酶基因和基因盒,这是造成它们成为泛耐株的重要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中I类整合子的分布情况,探讨整合子与细菌耐药之间的关系。方法琼脂平皿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双纸片法筛选出产ESBLs的菌株;运用PCR扩增、DNA测序及DNA序列比对等方法对其携带的I类整合子相关耐药基因进行分析。结果 36株大肠埃希菌与46株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克肟、头孢克洛、头孢氨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噻肟钠、阿莫西林纳/舒巴坦钠、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及头孢哌酮/舒巴坦钠等的耐药率分别为61%、86%、86%、50%、75%、64%、39%、47%、30%与65%、63%、78%、52%、67%、54%、48%、41%、28%;10株细菌检测出产ESBLs,其中大肠埃希菌4株,肺炎克雷伯菌6株,并全部检测出1类整合子,其整合子可变区的耐药基因排列顺序与GenBank登录号为NC010410的菌株达到100%相似,并且皆含有blaVEB-1耐药基因盒。结论Ⅰ类整合子及整合子相关基因盒在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分布广泛,整合子在细菌耐药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测定在不同培养时间下大肠杆菌BL21 (DE3)中整合子的整合频率,研究饥饿应激对整合子捕获耐药性基因盒频率的影响.方法 将整合子和氨基糖苷腺苷转移酶(aadA2)基因盒克隆到同一质粒pACYC184的不同位点,该重组质粒和高表达整合酶的重组质粒同时转化大肠杆菌BL21 (DE3),对10株此菌株培养12 h和24h后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测定发生整合作用的整合子的拷贝数和总的整合子的拷贝数,前者除以后者即为整合频率.结果 大肠杆菌BL21 (DE3)中整合子在12 h整合频率的均值为5.51×10-5,在24 h整合频率的均值为1.82×10-4.比较10株此菌株2个时点的整合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饥饿应激对整合子捕获耐药性基因盒频率有明显的提高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外膜蛋白对59株耐头孢西丁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的作用。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外膜蛋白OmpF基因;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检测外膜蛋白;微量稀释法测定20种抗菌药物对试验菌株的敏感性。结果:59株大肠埃希菌中,29株OmpF基因阳性(49%),其中在产AmpC酶25株中有20株OmpF基因阳性;OmpF基因缺失的30株大肠埃希菌均未出现OmpF蛋白条带,其中13株同时缺失OmpC蛋白条带,29株OmpF基因阳性菌中有4株缺失OmpF蛋白条带;这59株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结论:OmpF基因及蛋白的缺失是非产AmpC酶菌对头孢西丁耐药的主要原因;孔蛋白缺失主要产生头孢西丁耐药,而对试验中的其它抗菌药物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Ⅰ类整合子在住院儿童分离大肠埃希菌中分布流行情况。方法:根据NCCLS推荐的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PCR扩增临床大肠埃希菌Ⅰ类整合子整合酶基因和可变区基因盒。结果:患者整合酶检出率68%,Ⅰ类整合子基因盒检出率为65%。Ⅰ类整合子的大小约为772 bp~2360 bp,100株细菌各含1~2个Ⅰ类整合子,整合子中最常见的基因盒排列为dfrA17+aadA5和dfrA12+aadA2。结论:Ⅰ类整合子在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中广泛流行,是介导细菌多重耐药性的重要分子机制,应加强基因水平耐药监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泻综合征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血清型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选取719份未使用抗生素腹泻患者的稀便、水样便、黏脓便或脓血便标本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増菌、各种选择性培养基筛选、生化试验,对符合株进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血清型分型,然后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本次检测共检出65株血清凝集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分属EPEC、EIEC、ETEC,以EPEC为主,占83.08%,共8个血清型,其中血清型O55:H59、O128:H67占58.47%,药物敏感性高的抗生素为CFX(87.7%)、CTX(83.1%)和CIP(86.2%),耐药性高的抗生素为TET(56.9%)、GEN(69.2%)和NAL(52.3%)。结论本地区腹泻综合征中血清学阳性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以EPEC为主,常见血清型为O55:H59、O128:H67。腹泻综合征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差异较大,其中检测菌株对CFX、CTX和CIP具有较高敏感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变迁趋势,探讨抗菌药物的使用对大肠埃希菌耐药率变化的影响,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2012年大肠埃希菌耐药率变化趋势及抗菌药物年用量,计算用药频度(DDDs),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对耐药率与DDDs进行分析。结果:2007—2012年我院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耐药,未发现明显耐药变迁趋势,对碳青霉烯类始终保持低耐药性,耐药率波动于0.2%~0.5%,对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株多分离自各类重症监护室(ICU),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相对较低,波动于3.7%~28.1%;自2010年多数抗菌药物DDDs有不同程度下降;头孢唑林、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的DDDs与大肠埃希菌耐药率呈高度正相关(r>0.800,P<0.05)。结论: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较为严重,尤其是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或碳青霉烯酶菌株,抗菌药物用量与大肠埃希菌耐药率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应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和研究南昌地区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方法:收集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2年间临床分离的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CRAB)非重复株。Vitek-32型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株鉴定,K-B法进行药敏试验,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EDTA协同试验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耐药基因,并对阳性产物进行双向测序分析,确定其基因型。结果:84株CRAB对临床常用的12种抗菌药物有9种耐药率〉90%,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最低(44.0%),所有菌株均为多重耐药株。三维试验在83株菌(98.8%)中检出AmpC酶,协同试验未检出产金属酶菌株。所有菌株均携带blaOXA-23、blaOXA-51及blaADC基因,1株携带blaOXA-58基因,未检测到blaOXA-24及金属酶基因(blaIMP、blaVIM-2、blaNDM-1及blaSIM-1);外排泵编码基因adeB、调控基因adeS和adeR的检出率分别为98.8%(83/84)、81.0%(68/84)和67.9%(57/84);所有菌株均检出外膜蛋白carO基因;69株(82.1%)检测出I类整合酶基因(intI1),全部菌株携带插入序列ISAba1。结论:南昌地区CRAB耐药性及多重耐药性非常严重,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为产OXA-23型碳青霉烯酶,AmpC酶、外排泵AdeABC、I类整合子和插入序列ISAba1,可能与CRAB的多重耐药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