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高气道压力机械通气治疗危重型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方法 32例急性危重型支气管哮喘呼吸衰竭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同时行高气道压力机械通气,吸入氧浓度(FiO2)100%,以使血氧饱和度(SPO2)>90%,或氧分压(PaO2)>60mmHg为目标。氧合改善后逐渐减少FiO2至50%,降低气道压力至35cmH2O以下。结果治疗有效30例(93.8%);因心肺复苏后中枢性无自主呼吸2例(6.3%)。治疗后血气分析提示呼吸功能逐渐改善,气道峰压逐渐下降,4h后气道峰压降到40cmH2O以下,潮气量逐渐增加。通气过程中发生低血压12例(37.5%)。结论严重气道痉挛的支气管哮喘,使用高气道压力机械通气治疗,改善后及时降低压力,并发症小,相对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应用双水平气道无创正压机械通气(BiPAP)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 将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抗感染、平喘止咳祛痰、持续低流量鼻导管吸氧及营养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无创机械通气.无创机械通气模式:BiPAP,S/T,吸气压8~22 cmH2O,呼气压4~8 cmH2O,氧浓度40%,在保证动脉血氧饱和度(PaO2)在90%以上,再进行调节,通气时间10d,每天2次,每次2~5 h.结果 无创机械通气对提高PaO2和降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双水平气道无创正压机械通气(BiPAP)对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郭忠  周晓辉  沈策 《河北医药》2003,25(5):326-327
目的 分析长期机械通气撤机困难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患者撤机成败的因素。方法  2 4例COPD伴Ⅱ型呼吸衰竭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3d ,平均 ( 15 .3± 9.6)d。其中脱机成功组 :17例 ,失败组 :7例 ;监测并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时间、动脉血气分析、肺功能及呼吸力学的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血气分析、急性生理慢性健康评分 (APACHEⅡ )、氧合指数、气道阻力均无差异 (P >0 .0 5 )。成功组患者的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浅快指数 (f VT)、最大吸气负压 (MIP)和内源性呼气末正压 (PEEPi)分别为 ( 6± 2 )d、( 70± 2 5 )min- 1 ·L- 1 ·次 - 1 、( -2 2± 3 )cmH2 O和 ( 6± 2 )cmH2 O ;失败组患者分别为 ( 16± 5 )d、( 110± 2 2 )min- 1 ·L- 1 ·次 - 1 、( -12± 3 )cmH2 O和 ( 11± 3 )cmH2 O ,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COPD呼吸衰竭长期机械通气患者 ,决定脱机是否成功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时间长短、呼吸肌泵功能指标优劣、呼吸肌储备能力强弱有显著的关系 ,应着力于解决 ,提高脱机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压力调节容量通气对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来本院进行诊治的呼吸衰竭新生儿患者120例,并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选用压力调节容量通气进行治疗,对照组选用间歇指令通气治疗,同时记录两组患者的动脉血气、气道峰压、气道平均压、并发症等情况,观察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经分析对比得知,治疗组与对照组气道峰压值分别为[(18.6±3.16)cmH2O/(23.7±2.58)cmH2O],治疗组气道平均压、动脉血气等数值于治疗1h后,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治愈55例,治愈率为91.6%,对照组治愈43例,治愈率为71.6%,两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用压力调节容量通气对新生儿呼吸衰竭进行治疗,可缩短上机时间,减少气压伤,对患儿病情的治疗及恢复情况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无创机械通气治疗重症支气管哮喘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效果及总结护理要点。方法47例患者采用无创机械辅助通气,观察通气前及通气后2、12、24、48h血气分析。结果42例患者pH、PaO2、PaCO2及SaO2上机通气后较通气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其中PaO2和SaO2在通气2h后即得到明显改善(P<0.05),2例因人机配合不良,放弃进一步治疗,3例因呼吸衰竭加重改用气道插管。结论无创机械通气可明显改善重症支气管哮喘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血气分析,纠正呼吸衰竭,且易于护理,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时发生人机对抗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在某三甲医院行机械通气过程中发生人机对抗的患者79例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 79例患者在机械通气过程中共发生人机对抗102例次。经正确处理后,有74例(93.67%)患者人机对抗消失,死亡5例。发生人机对抗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种:患者自身因素(喉部不适、气道分泌物过多、气道痉挛等),呼吸机相关因素(呼吸机漏气、呼吸机管路问题等),人工气道因素(气管插管位置不当等),操作者技术水平因素(参数设置不当等)。结论引起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发生人机对抗的原因有很多,通过有效的方法,如吸痰、充分湿化气道;解痉;检查呼吸机管路;纠正气管管路问题;加强操作者培训管理等可以减少甚至避免人机对抗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BIPAP呼吸机联合氧气雾化给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65例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感染、平喘、祛痰对症治疗及低浓度氧疗;治疗组予常规治疗联合应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及氧气雾化给药治疗,采用通气口鼻面罩,设定参数S/T模式,呼吸频率14~16次/min,氧浓度40%~50%左右,吸气压以10cmH2O开始,逐渐增加压力至18cmH2O,呼气压2~6cmH2O。结果:治疗组动脉血pH、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心率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1),对照组仅PaO2较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BIPAP联合氧气雾化给药在提高pH、PaO2,降低PaCO2方面疗效显著,是无创性通气治疗COPD并发型呼吸衰竭的有效抢救措施,抢救成功率高,减少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及相应的并发症,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联用异丙酚治疗重症哮喘的疗效。方法将30例经常规治疗无效,需机械通气治疗的危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分为两组,异丙酚组(14例):机械通气联用异丙酚方案;安定组(16例):机械通气加安定方案。分析两组血气及气道压力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14例患者24小时内症状显著缓解,缺氧、二氧化碳潴留迅速改善,气道峰压及平台压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10天内全部撤机,治愈出院。结论使用机械通气联用异丙酚治疗危重症哮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氨溴索与痰热清针剂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过程中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 COPD并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78例.治疗组加用氨溴索与痰热清针剂治疗,监测气道峰压(PIP)、平台压(Pplat)、平均气道压(Pm)、内源性呼气末正压(PEEPi)、静态顺应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有创通气早期拔管后行无创序贯通气治疗的疗效。方法将诊断为COPD急性加重需要机械通气的36例患者随机分成序贯组和对照组:序贯组18例,对照组18例。开始时均采用有创机械通气,A/C方式,然后改为SIMV+PSV方式,逐渐减少SIMV和PSV,序贯组到SIMV和PSV分别在10次/min和10cmH2O左右,在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时,拔管应用无创通气。而对照组则将SIMV和PSV分别减少到5次/min和5cmH2O水平时直至脱机。观察两组中ICU留住时间、机械通气时间、VAP的发生情况、撤机成功率和病死率。结果序贯组和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14±7)d和(22±15)d,(P<0.05),ICU留住时间分别为(14±7)d和(25±15)d,(P<0.05),VAP的发生分别为0、9例(P<0.05)。撤机成功例数分别为16、14例(P>0.05)。病死分别为2、4例(P>0.05)。结论对COPD急性加重的患者应用有创无创序贯治疗,能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ICU留住时间,以及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早期BIPAP无创通气治疗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双水平正压无创通气(BiPAP)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呼衰)的早期治疗效果。方法 80例COPDⅡ型呼衰患者中随机分成通气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感染、平喘、祛痰对症治疗和低浓度氧疗,治疗组除了常规治疗外,加无创机械通气(BiPAP)治疗,采用通气口鼻面罩,采用S/T(自主呼吸定时模式),氧流量1.5~3.0L/min。吸气压(IPAP)由6~8cmH2O逐渐增加到14~20cmH2O;呼气压(EPAP)设定为4~6cmH2O。通气时间为每次3h,2~3次/d。结果治疗组上机24h后心率及呼吸频率减慢,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pH、PaO2和SaO2均升高,PaCO2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PaO2、SaO2升高与PaCO2下降的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无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力通气(BiPAP)是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早期治疗经济、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张峙  陈愉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5):1961-1961
目的:了解双相气道正压通气在治疗老年COPD呼吸衰竭时的疗效。方法:用双相气道正压通气,吸气相压力(IPAP)9~18cmH2O和呼气相压力(EPAP)4~8cmH2O,氧流量2~4L/分,监测使用前后的血气变化。结果:使用前后PaO2、SaO2明显增加,PaCO2均有降低,对循环系统无明显影响。不良反应:纵隔、皮皮气肿1例,烦躁不安、不能耐受2例,鼻咽部干涩不适1例。结论:双相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老年COPD合并呼吸衰竭有效。使用时吸气压宜从小到大,选用适宜的双相气道压力,防止气压伤,做好气体湿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乌司他丁和糖皮质激素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方法将68例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乌司他丁治疗组和糖皮质激素治疗组,分析并比较两组不同治疗方法对呼吸力学的影响,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和转归。结果乌司他丁治疗组治疗前峰压(32.0±6.4)cmH2O、平台压(27.0±7.2)cmH2O,治疗的第48小时峰压(29.0±5.6)cmH2O、平台压(24.0±4.9)cmH2O,治疗的第72小时峰压(25.0±6.6)cmH2O、平台压(21.0±6.7)cmH:O;糖皮质激素治疗组治疗前峰压(33.0±5.8)cmHz0、平台压(28.0±6.3)cmH2O,治疗的第48小时峰压(26.0±6.7)cmH2O、平台压(22.0±3.1)cmH2O,治疗的第72小时峰压(24.0±5.8)cmH2O、平台压(20.0±6.2)cmH2O。结论乌司他丁治疗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疗效肯定,并发症少,可望代替糖皮质激素应用于COPD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救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大鼠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模型肺组织Muc5ac蛋白和P物质的分布及地塞米松对其影响。方法:30只清洁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哮喘组和地塞米松治疗组(简称治疗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和计算机图象分析技术检测肺组织中Muc5ac蛋白和P物质的分布。结果:哮喘组肺组织Muc5ac蛋白和P物质(分别1.5100±0.4149,0.39±0.11)表达均较对照组(分别为1.0639±0.2550,0.24±0.19)明显增加(P<0.01),地塞米松治疗后二者均降低(分别为1.1700±0.1947,0.25±0.01),和哮喘组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反复抗原刺激引起气道过敏性炎症,导致气道粘蛋白和P物质的大量产生,加重哮喘气道炎症和气道阻塞,地塞米松可下调Muc5ac蛋白和P物质,对气道粘蛋白高分泌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并能逆转哮喘大鼠气道SP-IR神经纤维到正常分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无创性机械通气在治疗慢性呼吸衰竭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病和支气管扩张)中的作用。方法 98例慢性阻塞性肺病和22例支气管扩张患者因慢性呼吸衰竭而住院。第1次住院时没有使用无创性机械通气,而在第2次住院时给予无创性机械通气。观察患者的肺功能、动脉血气和住院天数的变化。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病和支气管扩张患者在使用无创性机械通气的过程中:(1)大多数患者能表现很好的依从性,占92%。(2)动脉血气有所改善。PaCO2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由(63±11)mmHg降至(52±6)mmHg(P<0.01);在支气管扩张患者由(57±7)mmHg降至(45±10)mmHg(P<0.01)。同时PaO2也有上升,分别由(62±12)mmHg(、57±12)mmHg升到(72±14)mmHg、(74±17)mmHg(P<0.001)。(3)与没有用无创性机械通气的患者住院天数相比,住院天数减少(P<0.05)。结论无创性机械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病和支气管扩张的治疗中依从性好,动脉血气有改善和住院天数缩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方式预防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在机械通气治疗中并发慢性肺发育不良(BPD)的效果。方法71例VLBWI的胎龄(30±2)周,出生体重平均(1235.2±160.6)g。分别于机械通气治疗中应用方案Ⅰ为允许性高碳酸血症(PHC)组32例,方案Ⅱ为肺表面活性物质(PS)气管滴入组20例,方案Ⅲ为必可酮(BDP)气雾组19例。对三组呼吸机设置、血气分析结果、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方案Ⅰ呼吸机参数吸气峰压(PIP)和通气频率(VR)分别为(18.3±1.6)cmH2O和(35±5)bpm,显著低于方案Ⅱ、Ⅲ组(P<0.01);三组血气分析PaCO2、HCO3-有明显差异(P<0.01),但pH值、Pa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PD的发生率方案Ⅰ为16%(5/32),方案Ⅱ为5%(1/20),方案Ⅲ为5%(1/19)。病死率方案Ⅰ为6%(2/32),方案Ⅱ为5%(1/20)。结论应用允许性高碳酸血症、肺表面活性物质气管滴入、必可酮气雾均可有效地预防VLBWI在机械通气治疗中并发严重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支气管哮喘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0月至2010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支气管哮喘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的患者36例,观察组18例行无创机械通气+药物治疗,对照组18例行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哮喘症状得到明显缓解,且治疗有效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无创机械正压通气治疗支气管哮喘并发急性呼吸衰竭,能纠正患者的缺氧和高碳酸血症,改善患者的内环境,有效缓解患者哮喘症状。  相似文献   

18.
庞国忠  杜明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9):242-244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早期拔管改换无创通气治疗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所致呼吸衰竭的可行性,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选择AOPP呼吸衰竭需要机械通气的患者32例,按入住ICU的时间,随机分为序贯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每组有16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行经口气管插管,并常规使用阿托品、胆碱酯酶复能剂、预防感染、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等。对照组使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组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变化适时转换为无创通气。结果序贯治疗组拔管前与改用无创通气3小时后呼吸频率(18.7±1.9)次/分v(s19.2±2.1)次/分、心率(91.9±2.8)次/分vs(93.2±2.7)次/分、动脉收缩压(118.9±3.3)mmHg vs(120.2±3.1)mmHg、动脉血氧分压(82.7±2.0)mmHg vs(82.8±1.6)mmHg、动脉二氧化碳分压(39.9±1.5)mmHg vs(40.8±1.3)mmHg、pH值(7.35±0.1)vs(7.35±0.1)相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序贯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有创通气时间(3.3±0.6vs13.1±1.1)天、总通气时间(7.9±1.5)天vs(13.1±1.1)天、入住ICU时间(11.8±2.6)天vs(17.8±4.0)天、发生VAP例数(2vs8)都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对AOPP所致呼吸衰竭的患者,选择合适时机早期拔除气管插管,改用经鼻(面)罩无创通气不仅可行,还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金茹  张丹如  黄凡 《海峡药学》2013,25(1):187-188
目的探讨重症毛细支气管炎采用机械通气联系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的效果。方法两组患儿均给予相同的抗病毒、控制炎症、祛痰等综合性治疗,使用相同型号呼吸机,咪唑安定镇静减少人机对抗,对照组予以肌松剂维库溴铵24h维持静脉滴注解除气道痉挛,降低气道峰压;雾化组予以每天2次普米克令舒1次0.5mg连接呼吸机喷雾管路,呼吸机自动进行喷雾治疗15min。结果两组比较雾化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日短于对照组,PaCO2、气道峰压明显低于对照组,潮气量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机械通气联合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治疗重症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肯定,临床应用方便,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小,疗程缩短,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应用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76例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新生儿的临床资料,45例使用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为观察组,31例单用机械通气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血气分析指标、乳酸水平、氧合指数、呼吸机参数、机械通气时间、吸氧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和转归等。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第7天氧合指数为284.48±48.11,与对照组237.88±49.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为(95.46±17.41) h、总吸氧时间为(96.61±18.09) h、住院时间为(21.30±4.60)h,对照组分别为(112.58±20.21) h、(116.72±28.11) h、(27.12±5.14) h(P<0.05)。观察组呼吸机相关肺炎(8.89%)、呼吸机相关肺损伤(2.22%)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9.03%、16.13%, 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气胸发生率(4.44% vs 3.23%)、肺出血的发生率(2.22% vs 6.45%)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存活率(95.56%)高于对照组(80.65%,P<0.05)。结论: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可有效治疗新生儿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缓解临床症状,改善肺氧合功能,减少并发症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