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6 毫秒
1.
胺碘酮静脉滴注致严重肝损害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1名男性53岁患者,在接受冠状动脉搭桥及室壁瘤切除术后,给予心血管药物,利尿药和抗感染药物。术后第3天患者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先后静脉注射胺碘酮75mg和150mg,之后以胺碘酮60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ml中微量泵入(3ml/h)。术后第4~6天以及第7天胺碘酮的每日剂量分别为864mg和108mg,以微量泵入。患者术前的ALl、和TBil分别为23U/L和16μmol/L。术后第7天的ALT,AST和TBil分别为364U/L,325U/L和35.8μmol/L。术后第9天ALT,AST和TBil分别为2667U/L,2418U/L和53.9μmol/L。停用胺碘酮,其它药物继续使用,并给予保肝治疗,患者的ALT,AST和TBil分别降为24U/L,20U/L和18.7μmol/L。  相似文献   

2.
<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12岁,体重40 kg,身高147 cm。以"突发心悸、胸闷1 d"为主诉入院。患者1 d前于上课时突感心慌、胸闷,持续不缓解,遂来我院。入院查体:脉搏240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120/58 mmHg,颜面苍白。全身皮肤、粘膜及巩膜未见黄染,无蜘蛛痣。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240次/min,律匀齐,第一心音尚有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肝区无叩  相似文献   

3.
胺碘酮静脉滴注致急性肝损害1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目的:分析静脉滴注胺碘酮致急性肝损害的原因和机制。方法:对我院2005年发生的2例以及1988-2005年国内外文献报道的13例静脉滴注胺碘酮后出现急性肝损害患者的基本情况、基础疾病、应用胺碘酮指征、肝功能损害特点、合并用药情况以及转归等进行分析。结果:急性肝损害前静脉滴注胺碘酮剂量为200~1740(1073±413)mg,用药至发生肝损害的时间为12~48(24.0±7.9)h,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峰值为450~17471(5283±5217)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峰值为759~12426(4074±3508)U/L。停药后1d肝功能均开始好转,其中7例改为口服胺碘酮,肝功能继续趋于好转。结论:胺碘酮静脉滴注可导致急性肝损害,助溶剂聚山梨醇酯80可能是引起急性肝损害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胺碘酮致心动过缓、低血压及严重肝损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例69岁女性患者,因心律失常、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HR166次/min,给予胺碘酮150mg静脉推注。30min后,患者出现窦性心动过缓,低血压。HR35次/min,BP81/50mmHg。立即安装临时起搏器,静脉补液,静脉注射多巴胺,1h后缓解。后因心动过速间断发作,再次给予胺碘酮注射液3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ml,以0.6mg/min泵入。次日实验室检查:ALT1770U/L,AST1360U/L,TBil130.20μmol/L,DBil98.40μmol/L;PT17.3s,INR1.45。停用胺碘酮,给予对症、支持治疗。1周后症状好转。  相似文献   

5.
胺碘酮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之一,近年来国内有文献报道,本品可致肝损害,现概述如下。 兰安杰等报道,患女,69岁,因心律失常给予胺碘酮150mg静注,30分钟后出现窦性心动过缓,低血压,予对症治疗1小时后症状缓解。后因心动过速发作再次给予本品300mg+5%GS50ml以0.6mg/min泵人,次日查肝功能示:ALT1770U/L,AST1360U/L,TBil130.2umol/L,DBi198.4umol/L,停药后予保肝对症治疗,1周后复查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6.
胺碘酮的静脉应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胺碘酮静脉应用时通过多种作用机制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 ,尤其在终止和预防室性心动过速中发挥重要作用 ,具有起效快、有效率高、安全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胺碘酮是Ⅲ类长效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其电生理效应是通过抑制钾离子内流,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及有效不应期,减慢传导,对折返性快速心律失常有效。目前在临床上广泛用于室性心动过速及急性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的控制心律用药。静脉注射有轻度负性肌力作用,但基本不影响左心功能,所以对合并有左心衰竭的心律失常患者,首选胺碘酮。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QT间期延长、低血  相似文献   

8.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常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患一旦并发房颤,常引起较为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使原有的心力衰竭(心衰)加重,增加病死率和栓塞的发生率。因此,对这类患迅速进行复律治疗或控制心室率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自2001年10月~2004年5月观察了静脉负荷量胺碘酮转复伴发心功能不全房颤42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胺碘酮属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临床应用于抗心律失常,对房扑、房颤、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室性心动过速有效.但该药在使用过程中对血管刺激性大,易导致静脉炎的发生,增加患者痛苦及静脉穿刺难度,严重外渗时也会引起组织坏死,影响患者康复,甚至引发医疗纠纷.我们2008年3月~2009年2月应用胺碘酮静脉滴注治疗房颤15例,现将血管反应情况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胺碘酮属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临床应用于抗心律失常,对房扑、房颤、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室性心动过速有效但该药在使用过程中对血管刺激性大,易导致静脉炎的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盐酸胺碘酮注射液致急性肝损伤(AHI)的临床特点与危险因素。方法:研究设计为集中监测,监测对象为2018年3月1日至2019年2月28日在山西白求恩医院住院并使用盐酸胺碘酮注射液的所有患者,但在进行该药致AHI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分析时,排除患有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原发性肝癌或恶性肿瘤肝转移以及用药前肝功能异常者。对用药后出现肝功能异常并经主诊医师和临床药师共同判定为盐酸胺碘酮注射液所致AHI者,由专人另行建立临床档案,并每个月通过医院信息系统对当月应用该药患者的实验室检查记录进行复核。监测期结束后,检索医院信息系统收集监测对象的电子病历,记录纳入分析患者的基本信息,基础疾病,盐酸胺碘酮注射液用药总剂量,联合用药情况,应用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前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检测结果,用药至发生AHI的时间,以及AHI的临床表现、治疗和转归情况。将患者分为AHI组和无AHI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将组间比较 P<0.2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 OR及其95 %CI。 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271例,其中发生AHI者34例,AHI发生率为12.5%。AHI组与无AHI组(237例)患者的性别分布、年龄、身高、体重、静脉用药总剂量、联用其他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抗凝血药物、激素类药物和抗肿瘤药物等)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AHI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占比高于非AHI组[58.8%(20/34)比30.8%(73/237), χ 2=10.358, P=0.001]。2组患者应用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前ALT、AST、TBil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用药后AHI组患者ALT、AST和TBil水平均明显高于用药前[341(176,1 175)U/L比25(16,31)U/L, P=0.014;439(167,1 586)U/L比36(24,56)U/L, P=0.029;36.0(15.31,42.1)μmol/L比18.6(14.8,22.1)μmol/L, P<0.001],且均明显高于用药后非AHI组( P=0.006, P=0.026, P<0.001)。34例AHI患者中,用药第2、3和5天出现肝功能异常者分别为19、14和1例,均无明显临床体征和症状。诊断AHI后,29例患者停用盐酸胺碘酮注射液,3例改用利多卡因,2例分别继续用药1和3 d后停药。34例患者均接受保肝对症治疗,32例(94.1%)好转,至出院时25例(78.1%)肝功能指标均在参考值范围内,7例(21.4%)ALT、AST水平恢复至参考值上限2倍以内,TBil水平在参考值范围内;2例(5.9%)患者进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救治后1例肝功能恢复正常,1例死亡。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合并≥3种基础疾病、联用≥3种药物是盐酸胺碘酮注射液致AHI的独立危险因素( OR=3.209,95 %CI:1.537~6.704, P=0.002;OR=2.437,95 %CI:1.083~5.486, P=0.031;OR=3.172,95 %CI:1.507~6.677, P=0.002)。 结论:盐酸胺碘酮注射液致AHI多发生在用药3 d内,起病急,临床体征和症状均不明显,诊断主要依据肝功能检查;冠心病、合并≥3种基础疾病、联用≥3种药物是盐酸胺碘酮注射液致AHI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Ⅲ类抗心律失常药胺碘酮可引起肝损伤,发生率约为14%-82%。胺碘酮致肝损伤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包括无症状性肝酶水平升高、暴发性肝衰竭甚至死亡。组织病理学表现类似于酒精性肝病,特点为溶酶体内磷脂沉积和颗粒细胞聚集。胺碘酮引起肝损伤的机制主要与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免疫介导和遗传因素相关,静脉给药引起肝损伤主要考虑为助溶剂聚山梨醇酯80作用。男性、心功能不全、血药浓度〉2.5 mg/ L 可能为胺碘酮致肝损伤的危险因素。临床应用胺碘酮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并应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选择恰当的用药方法。用药期间应严密监测患者肝功能和/或血药浓度。出现肝功能异常时,应仔细权衡治疗获益和风险而决定是否减量或停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克林霉素静脉滴注致急性肾损伤(AKI)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7年10月某院71例克林霉素致AKI和同期使用克林霉素但未发生AKI的5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t检验或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肾毒性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AKI是克林霉素严重不良反应之一,发生率为10.87%。单因素分析显示,用药前血肌酐、肌酐清除率、入住ICU、合并严重心功能不全或呼吸衰竭、联合利尿剂或质子泵抑制剂、给药浓度和用药疗程与克林霉素肾毒性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入住ICU、给药浓度、联用质子泵抑制剂或利尿剂、基线肌酐清除率是克林霉素引起AKI的独立危险因素。大部分AKI患者转归较好,无继发严重肾功能衰竭或尿毒症患者。结论:临床实践中应重点关注有独立危险因素的患者,以保证克林霉素临床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静脉应用胺碘酮对电击伤并发心房颤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2例电击伤患者,心电图证实为心房颤动.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胺碘酮150 mg静脉注射,继之用微量泵以0.5~1.5mg/min维持泵人,持续24h.观察心律转复情况、心室率、血压、QT间期及其不良反应.结果 12例患者均成功转复为窦性心律,转复成功率100%.平均转复时间为(285±75)min.心房纤颤转复为窦性心律前后心室率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1);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用药后24 hQT间期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电击伤并发的心房颤动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静脉滴注莫西沙星致肝功能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例64岁男性患者因肺部感染给予莫西沙星0.4g,1次/d静脉滴注,并口服肺力咳胶囊及西替利嗪。第2天,血生化检查示丙氨酸转氨酶(ALT)49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30U/L。第5天ALT及AST分别升至166U/L、53U/L。第9天停用莫西沙星,改为左氧氟沙星0.5g,1次/d口服,并行保肝治疗,肺力咳胶囊及西替利嗪按原剂量继续服用。第10天ALT111U/L,AST28U/L;第13天ALT77U/L,AST23U/L。2个月后肝功能恢复正常(ALT28U/L,AST21U/L)。  相似文献   

16.
1例45岁男性患者因反酸给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10 mg,1次/d。3周后因症状加重自行加倍服药。3 d后出现全身乏力、食欲减退、小便深黄。停用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实验室检查:丙氨酸转氨酶401 U/L,天冬氨酸转氨酶314 U/L,碱性磷酸酶143 U/L,γ-L-谷氨酰转移酶359 U/L,总胆红素22.7μmol/L。给予保肝治疗。1周后复查,丙氨酸转氨酶40 U/L,天冬氨酸转氨酶15 U/L。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长春瑞滨持续静脉输注加顺铂联合治疗进展期乳腺癌的疗效及毒性。方法 进展期乳腺癌60例,均为浸润性导管癌,初治25例,复治35例;21例应用过含ADM的方案,26例有2个以上部位转移,所有病例接受长春瑞滨10mg静脉注射,随后10mg持续静脉滴注24h,连续5d,共120h,长春瑞滨总剂量60mg,每3周重复。结果 60例共用131周期,完全缓解(CR)3例(5%),部分缓解(PR)22例(37%),缓解率42%(25例),其中中位生存期35周,中位进展时间为19周;剂量限制性毒性为骨髓抑制,白细胞下降率为43%,其中Ⅲ~Ⅳ度为31%(41/131),血小板和血红蛋白亦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结论 长春瑞滨持续静脉输注联合顺铂治疗进展期乳腺癌疗效好,毒性较静脉注射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朱晓静  周梁 《安徽医药》2024,28(8):1689-1693
目的探讨中成药致药物性肝损伤( DILI)的发生原因、发生特征,以期规范中成药的使用,减少中成药相关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5年 1月至 2022年 12月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成药致 DILI病人 159例,记录病人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原发疾病、用药史、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结果中成药致 DILI的发生与病人年龄分布和有无基础疾病有关,而与性别无关;涉及的中成药总共有 16种,主要用于治疗妇科及乳腺疾病、皮肤病、骨科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以及肾脏疾病。使用骨康胶囊引发的药物性肝损病人有 31例,占比 19.50%;其次是仙灵骨葆胶囊,占比 11.95%;占比排名第三的是接骨七厘片/丸( 18例, 11.32%);骨科疾病的病人服用相关中成药的时间较长。 159例确诊病人涵盖了药物性肝损伤的三种分型,包括肝细胞损伤型( 76例, 47.80%)、混合型( 51例, 32.08%)、胆汁淤积型( 32例, 20.13%),肝细胞损伤型病人占比最高。其中,半数以上为轻度肝损伤( 81例, 50.94%)。结论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严格遵循中医辨证施治的治疗原则,科学、规范应用中药,是提高用药安全性、减少中成药所致药物性肝损伤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