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经肝动脉热灌注化疗栓塞治疗肝转移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经肝动脉热化疗栓塞治疗肝转移癌的临床效果.方法:63例肝转移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热化疗组30例,经动脉超选择性热化疗栓塞,将5-氟尿嘧啶、丝裂霉素及顺铂分别与生理盐水混合,用热疗机加热至65℃后经导管缓慢注入肝动脉,注射完成后用超液化碘油栓塞肿瘤供血动脉.常温组33例,经导管将与热化疗组相同化疗药常温灌注后用超液化碘油栓塞肿瘤供血动脉.术后观察体温、肝功及有无并发症出现.所有患者每间隔1月重复1次,最少完成3次治疗.每月复查CEA及肝脏CT,观察肿瘤内碘油沉积及病灶大小、数目及CEA变化并统计患者生存率.结果:热化疗组生存率:6月、12月、18月、24月分别为100%、93%、73%、60%,与常温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热化疗组肿瘤数目及大小较常温组明显减少和缩小,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之间碘油沉积、体温、肝功能、并发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经肝动脉热化疗栓塞治疗肝转移癌能显著提高疗效,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经肝动脉介入治疗肝转移瘤的疗效的因素。方法115例肝转移瘤患者共经肝动脉介入治疗274次,化疗药物依原发肿瘤组织类型确定,肿瘤血供丰富者行栓塞治疗,栓塞剂采用超液化碘油和(或)明胶海绵,对可能影响经肝动脉介入治疗疗效的因素行COX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COX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转移瘤单发或多发、经肝动脉介入治疗前是否有其他部位转移、肿瘤血供状况、介入治疗后是否行辅助化疗、原发肿瘤的来源与肝转移瘤介入治疗的累积生存率关系非常密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单发、富血供、无其他部位转移、经肝动脉介入治疗后行辅助化疗、原发肿瘤的来源是影响介入治疗疗效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Wu P  Li L  Zhang Y 《中华肿瘤杂志》1998,20(5):391-393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CT地向下碘油乙醇注射的疗效。方法 原发性肝细胞癌102例,分为两组进行治疗:(1)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组,52例;(2)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CT导向下碘油乙醇注射治疗组,50例。结果 TACE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主68.3%,41.2%T 21.4%,组织学检查,仅26.1%的病变完全坏死;联合治疗组1,2,3年生存率分别达100.0%,85.2%和68.4  相似文献   

4.
经皮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是中晚期肝癌非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法.最常用的方法是将抗癌药物与超液化碘油制成混悬乳剂经肝动脉注入肿瘤内,起到栓塞化疗的作用.但由于栓塞化疗对肝、肾功能以及白细胞、血小板的损害,使多次重复介入治疗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近5年来,我们采用以THP及MMC超液化碘油乳剂肝动脉栓塞化疗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对271例肝癌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晚期肝癌经肝动脉灌注化疗与化疗加栓塞治疗的近期疗效。材料与方法原发性肝癌59例,均为失去手术指证的中晚期肝癌。22例行选择性肝动脉灌注化疗;17例肝动脉化疗加含药碘油检塞治疗;20例肝动脉化疗加合药碘油和明胶海绵栓塞治疗。结果单纯化疗组总有效率为77.3%,1年生存率为13.6%;化疗加含药碘油栓塞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2%,1年生存率为52.9%;化疗加含药碘油和明胶海绵栓塞组总有效率为95.00%,1年生存率为60.0%。结论肝动脉插管灌注化疗与化疗栓塞治疗是中晚期肝癌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肝动脉化疗加合药碘油和明胶海绵复合栓塞治疗近期疗效优于肝动脉化疗加合药碘油栓塞治疗和单纯肝动脉灌注化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微导管超选择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HACE)在转移性肝肿瘤治疗中造影表现、疗效、副作用及生存率。方法 对60例肝转移瘤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插管,在DSA机下先非超选择后,超选择插管行肝动脉造影,并随机分超选择与非超选择组各30例行栓塞化疗,前者以微导管嵌入肿瘤血管注药,后者以"低压流控法"近肿瘤血管注药。比较两组治疗1个月后肝转移瘤大小、碘油沉积程度及治疗前后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清蛋白(ALB)含量变化,并观察其生存时间。结果 微导管组造影表现更确切,疗效提高,副作用减轻;生存率高于非超选择组。结论 微导管超选择插管介入治疗转移性肝肿瘤更确切地反映肝转移性肿瘤血供表现,疗效更好,副反应轻,可提高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7.
消化道肿瘤肝转移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评价消化道肿瘤肝转移患者经肝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 对92例消化道肿瘤肝转移患者经肝动脉介入治疗 316次。化疗药物选用EADM、PDD、MMC、CF、5 Fu联合方案 ,加超液化碘油单独或加明胶海绵栓塞。结果 近期疗效以CT检查结果作为评价标准 ,总有效率为 45 .7% ,平均生存期为 19.6个月。本组 0 .5 ,1,2 ,3,5年生存率分别为 95 .7%、73.8%、30 .9%、17.6 %和 9.9%。 9例肝内孤立性转移者疗效最好 ,平均生存期 31.2个月。综合治疗可提高疗效 ,全组无严重副作用或并发症。结论 经肝动脉介入治疗是治疗消化道肿瘤肝转移瘤的较好方法 ,其不仅能提高疗效 ,而且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对肝转移瘤以拓僖联合超液化碘油进行化疗栓塞(TACE)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对28例肝转移瘤患者以拓僖为主的化疗药物联合超液化碘油进行化疗栓塞(TACE)治疗,评价其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经拓僖为主的化疗药物联合超液化碘油进行TACE治疗后,总有效率78.6%(22/28).主要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及肝功能损害,以Ⅰ、Ⅱ度为主,其次是发热、恶心呕吐及腹泻.结论以拓僖为主的化疗药物联合超液化碘油进行化疗栓塞(TACE)治疗肝转移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其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9.
吉西他滨超液化碘油乳剂治疗晚期肝肿瘤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吉西他滨超液化碘油乳剂治疗晚期肝肿瘤的可行性及毒副反应。方法:31例肝晚期肿瘤,用吉西他滨超液化碘油乳剂栓塞治疗,部分直接灌注化疗,首次治疗后初步评估早期疗效及毒性反应。结果:31例中,4例肺癌肝转移,8例胰腺癌肝转移,7例结肠癌肝转移,12例巨块型肝癌。首次治疗后,腹痛症状及食欲情况明显好转,而且其毒副作用不明显。结论:吉西他滨超液化碘油乳剂栓塞、灌注治疗肝肿瘤,是安全的,而且能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并且未见不可耐受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59例中晚期肝癌介入治疗的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中晚期肝癌经肝动脉灌注化疗与化疗加栓塞治疗的近期疗效。材料与方法 原发性肝癌59例,均为失去手术指征的中晚期肝癌。22例行选择性肝动脉灌注化疗,17例肝动脉化疗加含药磺油检塞治疗;20例肝动脉化疗加含药碘油和明胶海绵栓塞治疗。结果 单纯化疗组总有效率77.3%,1年生存率为13.6%;化疗加含药碘油栓塞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2%,1年生存率为52.9%;化疗加含药磺油和明胶海绵栓塞组总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直肠癌组织中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侵袭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mTOR和VEGF在60例直肠癌、30例直肠腺瘤及10例正常直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并对直肠癌中两者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及两者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mTOR在直肠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0.0%(36/60),高于直肠腺瘤和直肠正常黏膜组织的36.7%(11/30)和10.0%(1/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表达与直肠癌患者的术前CEA水平、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有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和肿瘤形态无关(P>0.05)。VEGF在直肠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0.0%(42/60),显著高于直肠腺瘤和直肠正常黏膜组织的46.7%(14/30)和20.0%(2/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表达与直肠癌患者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有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肿瘤部位、肿瘤形态、术前CEA水平和分化程度无关(P>0.05)。两者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393,P=0.002)。60例直肠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39.2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9.4%、76.6%和55.3%。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术前CEA水平、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与直肠癌预后有关(P<0.05),而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分化程度、肿瘤形态、VEGF、mTOR与直肠癌预后无关(P>0.05)。结论 直肠癌组织中 mTOR、VEGF均呈高表达,且呈正相关,二者在直肠癌侵袭转移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诱导化疗联合放疗和辅助化疗治疗中晚期鼻咽癌的疗效。[方法]65例中晚期鼻咽癌分为治疗组45例,采用放疗前诱导化疗1次+根治性放疗+辅助化疗3~5次;对照组20例,行单纯行根治性放疗。化疗方案为氟尿嘧啶(5-Fu)0.5g/m^2,d1~3;表柔比星(EPI)60mg/m^2,d1;顺铂(DDP)30mg/m^2,d1~3;静脉滴注。两组放疗方法、时间和剂量分割均相同。[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1.0%、35.0%(P〈0.05),远处转移率分别为46.7%、75.0%(P〈0.05)。无不可耐受的毒副反应发生。[结论]诱导化疗联合放疗和辅助化疗治疗局部中晚期鼻咽癌能提高生存率,降低远处转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肠癌PKC-α,CyclinD1和Cdk4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PKC-α,CyclinD1和Cdk4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PKC-α在大肠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31/47(66.0%)与大肠正常组织3/15(20.0%)及腺瘤10/21(47.6%)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大肠癌分化程度,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及CEA水平明显相关(P〈0.05)。CyclinD1和Cdk4在大肠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6/47(55.5%),28/47(59.6%),与正常组织中表达2/15(13.3%),1/15(6.70%)及腺瘤组织中表达8/21(38.1%),9/21(42.9%)相比呈递增趋势(P〈0.05)。大肠癌中CyclinD1阳性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关系(P〈0.05),而与CEA水平关系不大(P〉0.05);Cdk4阳性表达则与分化程度,Dukes分期有关(P〈0.05),与淋巴结转移及CEA水平关系不密切(P〉0.05)。结论:PKC-α,Cy-clinD1和Cdk4的高表达与大肠癌分化程度,Dukes分期呈明显相关,对判断大肠肿瘤恶性程度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在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多肿瘤标志物系统对121例乳腺癌术后患者(其中包括49例术后复发转移患者及72例术后无复发转移患者)血清样本的12项肿瘤标志物(CA19—9、NSE、CEA、CA242、Ferritin、B—HCG、AFP、F—PSA、PSA、CA125、HGH、CA15—3)的表达水平进行测定,Logistic回归分析与ROC曲线法评价肿瘤标志物在复发转移中的应用价值。结果i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组与无复发转移组的蛋白芯片阳性率差异显著(P〈0.05)。与无复发组测定结果比较,CA19—9、CEA、Ferritin、CA125、CA15—3的表达水平及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CEA、CA125、CA15—3为监测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有效指标,ROC曲线法三者曲线下面积为0.813、0.808、0.772。CEA、CA125、CA15—3联合监测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敏感性与芯片相同(81.6%),特异性与准确性高于芯片(95.8%VS92.7%,90.1%VS87.6%)。结论:CEA、CA125、CA153联合检测可能作为临床监测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影响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总结复发后治疗经验。方法:根据46例肝癌肝移植患者术后有无复发转移分为未复发组(33例)和复发组(13例)。结果:肝癌肝移植术后随访2年,未复发组与复发组的原发肿瘤直径分别为(8.7±2.3)cm和(9.2±2.5)cm(P〈0.05);未复发组与复发组有门静脉癌栓等血管侵犯分别为12.1%和69.2%(P=0.001)。复发组经积极治疗后6个月、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2%和16%。结论: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患者的总体预后差,治疗棘手,因此,重点为预防,并尽可能早期发现,积极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 CEA)和糖类抗原19-9( CA19-9)在D2胃癌术后患者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集271例D2胃癌术后病人血清,利用免疫荧光分析法检测血清中CEA和CA19-9含量,并根据检验结果划分为CEA(-)/CA19-9(-)、CEA(﹢)/CA19-9(-)、CEA(-)/CA19-9(﹢)和CEA(﹢)/CA19-9(﹢)四个组。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率分析,利用Log-rank检验进行统计学差异性比较,χ2检验进行组间单因素分析。结果:两种肿瘤标志物CEA和CA19-9的联合检测时,两个同时为阳性组患者生存期远远低于单一阳性组;CEA(﹢)/CA19-9(-)组与CEA(-)/CA19-9(﹢)组比较,CEA(-)/CA19-9(﹢)组患者生存期要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联合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CEA和CA19-9在D2胃癌术后患者随访中,CA19-9阳性者提示更差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TIMP-3甲基化调控与大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随机收集45例大肠癌病例、42例大肠腺瘤病例、48例非肿瘤性大肠病例标本,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specific PCR,MSP)分别检测TIMP-3基因启动子5'CpG岛甲基化状况。结果:非肿瘤性大肠病变、大肠腺瘤、大肠癌分别有0例(0.00%)、5例(11.90%)、14例(31.11%)TIMP-3基因启动子发生甲基化。大肠癌组织TIMP-3甲基化率高于非肿瘤性大肠病变(P〈0.01)和大肠腺瘤(P〈0.05)。大肠腺瘤TIMP-3甲基化率高于非肿瘤性大肠病变(P〈0.05)。大肠癌肝转移组、淋巴结转移组TIMP-3基因甲基化率分别高于非肝转移组(P〈0.01)、非淋巴结转移组(P〈0.01);Duck's C+D组甲基化率分别高于DuckhA+B组(P〈0.01)。结论:大肠癌TIMP-3基因的高甲基化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于大肠癌的早期预防、诊断、恶性程度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肿瘤型丙酮酸激酶(tumorM2pyruvatekinase,TUM2-PK)在结直肠癌血浆中的浓度变化,及其作为肿瘤指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使用Elisa方法测定16例健康对照组人群血浆TuM2-PK浓度,以及40例结直肠癌患者治疗前血浆TUM2-PK浓度(其中22例追踪测定术后血样浓度,7例追踪肿瘤复发转移后进行XELOX方案化疗1次后血样浓度)。同时期测定血清癌胚抗原(CEA)浓度。结果:结直肠癌患者的血浆TUM2-PK值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血浆TUM2-PK值与Dukes分期较晚(P〈0.01)以及复发远处转移(P〈0.01)明显相关。在接受手术的患者中血浆TUM2-PK在原发肿瘤的病理分级不良(P=0.047)、淋巴转移阳性(P=0.030)、有远处转移(P:0.022)、DukesD期(P=0.048)情况下明显升高。在特异性相同的情况下,血浆TUM2-PK敏感性比血清CEA高(80%VS52.5%),联合检测的敏感性明显上升。追踪术后及化疗后患者血浆TUM2-PK浓度变化,发现其浓度显著下降(P〈0.01)。结论:血浆TUM2-PK水平在罹患结直肠癌,尤其是发生浸润转移的患者中明显升高,并且在术后及化疗后下降明显,有望成为筛选和提示进展的诊断指标,并在检测疾病动态变化方面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脑转移的临床特点和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04—0430—2011-12-01我院在放疗科诊治的32例HCC脑转移患者,其中27例接受脑部肿瘤的放射治疗,随访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32例患者中,27例患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5例无症状即发现颅脑转移。脑转移到死亡的中位生存期为(4.53±2.12)个月,颅脑HCC后到脑转移的中位时间为14.5个月,1年生存率为15.6%。单因素分析显示,颅脑症状(P=0.008)、RPA(P=0.002)、Child-Pugh肝功能分级(P〈0.01)及肝内病灶控制情况(P=0.040)与生存时间相关;多因素分析则显示,颅脑症状、颅内转移灶数目(P=0.027)和是否接受过脑转移灶放疗(P=0.001)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20例脑转移患者已经出现肺转移,21例患者死于肝内病灶未控,5例患者因脑转移灶未能控制而死亡。结论:HCC脑转移患者生存时间短,大部分患者以伴有颅外转移灶,颅内症状、肝功能分级、颅内病灶个数和是否放疗是预后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AFPGC生物学特性及其与VEGF的关系。方法:将262例胃癌患者分成AFP阳性和阴性两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胃癌组织中AFP及VEGF的表达,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胃癌生长部位、大小、大体类型、分化程度、肝脏转移、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以及生存率。结果:AFP阳性组肝脏转移、多个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及临床IV期胃癌比例均明显高于AFP阴性组(P〈0.01);AFP阳性组的胃癌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率为90.5%,明显高于AFP阴性者的67.2%(P〈0.05),AFP阳性组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8.7%、13.1%、5.9%,显著低于AFP阴性组的92.1%、58.3%、32.5%(P〈0.05)。结论:AFPGC是一种恶性程度高、易发生肝脏和淋巴结转移的预后不良的肿瘤,联合检测AFP和VEGF,可作为判定胃癌侵袭转移能力的一项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