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77例急性毒鼠强中毒血清酶学改变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探讨急性毒鼠强中毒患者血清酶学的改变及意义,我们对本院1996年1月至1998年6月收治的77例急性毒鼠强中毒患者进行了酶的检测,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 77例急性毒鼠强中毒患者(中毒组)均为住院病例。其中男26例,女51例,年龄12~75岁,平均43.8岁,所有病例均由消化道吸收中毒。其中45例为口服混有毒鼠强的粉剂或水剂,32例为食过被毒鼠强污染的食物。对照组55例为正常健康体检者。其中男36例,女19例,年龄18~46岁,平均30.8岁。急性毒鼠强中毒者均有明确的服毒史及经本市毒物研究所鉴定为毒鼠强中毒。1.2 方法 所有病例均于入院后第2天清晨抽取空腹血作标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急性毒鼠强中毒儿童的血清LDH、CK变化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 116例急性毒鼠强中毒患儿血清LDH、CK变化并与健康儿童 5 0例作对照。结果 :中毒组LDH和CK值分别为 2 6 6 77± 10 1 7u/L和 833 74± 46 5 2 1u/L ,与对照组 177 6± 6 7 42u/L和 6 5 34± 36 2 1u/L相比 ,有显著差异。结论 :LDH、CK活性增高与病情的轻重和转归有密切关系 ,测定LDH、CK可作为诊断疾病与判断预后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5.
急性毒鼠强中毒血清肌酸激酶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院于 2 0 0 0~ 2 0 0 3年共收治急性毒鼠强中毒患者 4 3例 ,发现所有患者的血清肌酸激酶 (CK)值升高明显 ,为探索CK的变化在急性毒鼠强中毒中的意义 ,我们特别与特发性癫痫患者发作后血中CK值进行比较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毒鼠强组 4 3例 (均经防疫或公安部门血中检测出毒鼠强 ) ,男 2 5例 ,女 18例 ,年龄 5~ 4 1岁 ,平均 19岁 ,痫样发作 0 .5~ 1h者 36例 ,1h以上者 7例 ;癫痫组 35例(脑电图均为异常 ) ,男 2 2例 ,女 13例 ,年龄 8~ 4 0岁 ,平均 2 9岁 ,大发作 32例 ,持续状态 3例。1.2 标本收集 于痫样发… 相似文献
6.
急性毒鼠强中毒患者血清和尿液毒物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28,自引:7,他引:21
我院 2 0 0 0年 3月~ 2 0 0 0年 11月对17例急性毒鼠强中毒 (ATI)患者血、尿液毒鼠强 (TEM)含量变化进行动态观察 ,旨在探讨此类患者体内毒物排泄的检测指标及在病情转归中的意义。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本组男 7例 ,女 10例 ,年龄 8~ 49岁 ;均为口服中毒 ,其中误食 5例 ,自杀 12例 ;中毒至症状发作为数分钟至半小时 ,就诊时间多为发病后 10min~ 2h。2 .临床特征 :全部患者都有四肢频繁抽搐 ,其中 15例癫痫大发作伴口唇发绀、神志不清、口吐白沫。部分首发症状为头晕、乏力 ,伴恶心、呕吐。中毒程度符合重度ATI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毒鼠强中毒患者合并精神症状时血氨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经过毒物检测确诊的急性毒鼠强中毒患者30例,动态观察中毒后第1、3、5、7、10、13、16、20天血氨及精神症状(幻觉、兴奋状态)积分均值的变化,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血氨与幻觉、兴奋状态积分均值均呈高度正相关(r=0.85233、P=0.0072;r=0.85678、P=0.0066)。结论 急性毒鼠强中毒发生精神症状患者血氨有一定变化,并且具有相关性,可能对协助判断精神症状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毒鼠强中毒患者病程中血清CK、CK-MB、LDH、ALT、AST等酶的变化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测定32例急性毒鼠强中毒患者血清酶在病程过程中各值并加以统计。结果32例急性毒鼠强中毒患者血清酶在病程过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病情好转后亦恢复正常。结论血清酶活性增高与病情的轻重和转归有密切关系,测定CK、CK-MB、LDH、ALT、AST、可作为诊断疾病与判断预后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9.
急性重症毒鼠强中毒患者血淀粉酶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 0 2 - 0 9- 14南京汤山镇因人为故意投毒导致大批群众毒鼠强中毒 ,我院接诊了大批毒鼠强中毒患者。当天我们对其中 96例重症患者抽测了血淀粉酶 (AMS)值 ,发现其血AMS普遍升高。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对象 急性重症毒鼠强中毒患者 96例 ,男 5 0例 ,女 4 6例 ,年龄 13~ 79岁 ,平均 36 2岁 ,均无肾脏病、血液病、糖尿病、肥胖症等病史。所有患者血液中均抽检出毒鼠强。正常对照组 96例 ,均为来我院体检的健康者 ,男 4 8例 ,女 4 8例 ,年龄 16~ 6 5岁 ,平均 35 4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1 2 … 相似文献
10.
11.
急性毒鼠强中毒患者血清β-EP、ET、NO与TNF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血清β-内啡肽(β-EP)、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与肿瘤坏死因子(TNF)在急性毒鼠强中毒患者病程中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48例急性毒鼠强中毒患者分别在入院后即刻、中毒后1、3、5、7、9、11、13、15、17、19d抽静脉血2ml,测定血浆中的阻EP、ET、NO与TNF;以30名健康者为对照。结果①在45例治愈患者中,β-EP、ET、NO与TNF在轻、中、重三组均于入院后即刻非常显著性升高,于中毒后1d达高峰,随后缓慢下降。β-EP恢复正常时间在轻、中、重三组分别为中毒后9、13、17d。ET恢复正常时间在轻、中、重三组分别为中毒后7、13、15d。NO恢复正常时间在轻、中、重三组分别为中毒后7、11、11d。TNF恢复正常时间在轻、中、重三组分别为中毒后9、11、17d。②3例死亡者pEP、ET、NO与TNF在入院后即刻均已非常显著性升高,在治疗过程中继续升高。结论①血清pEP、ET、NO与TNF水平与急性毒鼠强中毒程度及病情转归相关。②血清β-EP、ET、NO与TNF水平在治疗过程中稳定下降提示预后良好,而其持续升高提示预后不良。③采取相应措施降低β-EP、ET、NO与TNF水平可改善毒鼠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13.
14.
急性氟乙酰胺中毒患者血清心肌酶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肌酶水平在急性氟乙酰胺中毒患者血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 44例急性氟乙酰胺 (CK ,CK -MB ,AST ,LDH ,α HBDH)中毒者进行连续动态观察。结果 :急性氟乙酰胺中毒患者入院时的心肌酶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中毒后第 1~ 7d血清心肌酶均明显升高 (P <0 0 1) ,第 3~ 7d达到高峰。入院时中、重度中毒患者血清心肌酶明显高于轻度中毒患者 (P <0 0 1) ,重度中毒组与中度中毒组差异也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氟乙酰胺中毒确可引起心肌损害 ,且中毒程度越重 ,心肌酶升高越明显。心肌酶可作为一个判断氟乙酰胺中毒病情变化、预后和指导治疗的重要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5.
毒鼠强又名没鼠命、四二四等,其化学名称为四亚甲基二砜四胺,为剧毒神经毒性杀鼠剂,一旦急性重度中毒,病死率极高。我院1998年7月首次成功救治了5例急性重症毒鼠强集体中毒患者。现将其急救处理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我国虽严禁使用毒鼠强,但中毒仍时有发生。为探讨急性毒鼠强中毒患者肝脏、心脏实质性器官受损程度,我们检测了23例急性毒鼠强中毒患者早期血清心肌酶谱及ALT的活性,并进行中毒患者与健康人比较,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从1985年5月20024年9月间来我院抢救的且经司法部门毒物分析鉴定为毒鼠强中毒的患者23例,其中男10人,女13人,年龄20~42岁,平均27.7岁;均为口服中毒。对照组20人,男10人,女10人,年龄22~45岁,平均年龄27.5岁,无实质性器官病变健康体检者。1.2方法患者入院后,立即采静脉血3ml,健康对照组于体检时采集静脉血3ml,及… 相似文献
17.
急性毒鼠强中毒患者血清心肌酶动态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阮海林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4,9(3):225-225
毒鼠强(四亚甲基二砜四胺)属强烈的神经毒杀鼠剂,是一种中枢神经兴奋剂,对人畜的危害极大。由于社会不稳定因素及管理的不尽完善,投毒事件不断发生,因而对其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我院对30例急性毒鼠强中毒患者进行了血清心肌酶学检测,并以25例健康人作对照,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毒鼠强作为一种灭鼠药物,被不少地方广泛应用,由于管理不当,造成误食中毒人数逐年增多.作者收集 1997年 7月~ 2001年 7月毒鼠强中毒致继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 45例.现把临床观察和护理要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毒鼠强中毒患者病程中血清CK、CK-MB、LDH、ALT、AST等酶的变化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测定32例急性毒鼠强中毒患者血清酶在病程过程中各值并加以统计。结果:32例急性毒鼠强中毒患者血清酶在病程过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病情好转后亦恢复正常。结论:血清酶活性增高与病情的轻重和转归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杀虫脒中毒患者血清组织释放酶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速率法测定94例急性杀虫脒中毒和50例正常人血清CK,CK-MB、LDH、AST、GPT的浓度。结果 急性杀虫脒中毒患者血清CK、CK-MB、LDH、AST、GPT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这些变化与急性中毒的严重程度明显相关、死亡组高于存活组。结论 急性杀虫脒中毒时血清组织释放酶增高与病情的轻重和转归密切相关,测定血清组织释放酶可作为诊断疾病与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