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变化在病毒性肝炎时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100例不同临床类型病毒性肝炎病人的TF,同时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血清总胆红素(SB)、血清胆碱酯酶(CHE)。结果各组慢性肝炎(CH)病人血清转铁蛋白与急性肝炎(AH)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随着慢性肝炎病情加重,血清转铁蛋白逐渐下降,下降程度依次为慢肝(轻度)〈慢肝(重度)〈失代偿性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CSH)。在慢性重型肝炎和失代偿性肝硬化病人中,死亡组血清转铁蛋白较存活组有显著性下降(P〈0.001)。结论血清转铁蛋白可以作为反映病毒性肝炎病人病情严重程度的一项指标,对失代偿性肝硬化和慢性重型肝炎的预后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检测46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镁含量,并观察了患者的血清镁与ALT、AFP变化的关系。结果:慢活型病毒性肝炎组的病人血清镁含量降低,与正常人群比较有差异(P<0.05);肝炎后肝硬化、慢重型病毒性肝炎组的病人血清镁含量明显降低,与正常人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患者ALT、AFP升高时血清镁含量显著降低(P<0.01),当患者的ALT、AFP恢复正常时,血清镁含量上升(P>0.05)。结果表明: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镁含量的高低可视为判断病情轻重,肝功能损伤的程度,同时也提供了慢活型、慢重型病毒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的病人治疗时应注意补充镁盐。  相似文献   

3.
病毒性肝炎血清胆汁酸含量变化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酶偶联化学反应方法检测413例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活动期和恢复期血清胆汁酸含量变化。结果各组肝炎活动期胆汁酸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各组肝炎恢复期胆汁酸含量较活动期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除急性肝炎和慢性迁延性肝炎外,余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胆汁酸含量以50μmol/L为界诊断慢性活动性肝炎符合率为83.9%(P<0.01)。提示血清胆汁酸含量变化程度与肝炎病变严重程度相关。肝炎越严重胆汁酸含量升高越明显,恢复越慢。胆汁酸含量的持续异常对肝病预后判断有一定价值,在慢性迁延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中有辅肋鉴别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少华  王虹 《铁道医学》1996,24(5):305-306
用ELISA方法对70例各型病毒性肝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水平检测分析,结果显示各型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TNF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尤以重症肝炎TNF值升高显著,与其它各级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指出TNF水平高低一肝炎活动明显相关,并与病情轻重程度相平行,TNF指标可作为肝实质损害轻重的一项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在各种慢胜病毒性肝炎中含量的变化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对280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标本进行PT检测。结果各种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胛值不同程度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各类病例间PT含量也不相同,与病情呈正相关。结论检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有助于了解肝内炎症活动程度及肝细胞受损的状况,为慢性病毒性肝炎病情发展和预后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急性病毒性肝炎血清透明质酸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放射免疫测定法,对39例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透明质酸(HA)含量进行检测,发现急性病毒性肝炎早期肝功能异常时,血清HA明显升高,与正常人相比差异显著(P〈0.01)。而肝炎后期,肝功能正常后,血清HA明显下降,与治疗前肝功能异常时相比差异显著(P〈0.01),但与正常人相比,则无明显差异(P〉0.05)。同时发现,急性肝炎血清HA含量与ALT、TSB呈正相关,与AST、白蛋白、球蛋白均无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胸苷蛋氨酸治疗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5例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早,中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采用腺苷蛋氨酸加综合治疗,对照组30例单用综合治疗,比较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等生化指标变化,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2.9%,对照组为36.7%,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对改善症状、退黄、降酶效果明显,降低血清总胆红素、血清总胆汁酸和改善凝血酶原活动度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Ⅲ度以上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的发生率和实际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结论:腺苷蛋氨酸作为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综合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各型病毒性肝炎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仪器选用美国Coulter-JT型全血细胞计数仪;结果:RDW在急性肝炎组为13.8±2.8,慢性轻型肝炎组为14.2±3.0,慢性中型肝炎组为17.0±5.7,慢性重型肝炎组为24.8±3.4,肝硬化组为20.3±3.6,分别与对照组13.9±2.7相比,除急性肝炎组、慢性轻型肝炎组P>0.05外,其它各组P值均<0.01,RDW与血清白蛋白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966)。重型肝炎存活病例RDW平均值为19.2±3.4。重型肝炎死亡病例RDW平均值为24.8±4.6,两组相比较P<0.01。结论:病毒性肝炎患者RDW的改变可以反映肝病病情及肝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9.
用ELISA方法对70例各型病毒性肝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水平检测分析,结果显示各型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TNF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尤以重症肝炎TNF值升高显著,与其它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指出TNF水平高低与肝炎活动明显相关,并与病情轻重程度相平行,TNF指标可作为肝实质损害轻重的一项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肝病患者血清脯氨酸肽酶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血清脯氨酸肽酶(PLD)与肝细胞损伤及肝纤维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比色法检测26例急性病毒性肝炎,16例慢性病毒性肝炎和28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PLD活性,并与健康人进行对照。结果: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PLD活性明显升高(P〈0.01),而三组患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清PLD活性检测可作为肝病患者肝细胞损伤程度的一个诊断指标,对肝纤维化的存在及活动程度诊断无价值。  相似文献   

11.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NO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一氧化氮(NO)在生肝炎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检测了不同病毒性肝病患者外周血NO及血清胆红素(STB)浓度。结果显示:亚急性重型肝炎(SFH)组患者NO浓度高于其它各组(P〈0.05);慢性重型肝为(CFH)、肝炎后肝硬化(LC)、慢性肝炎中度(CAH)、急性黄疸性肝炎(AH)组患者NO浓度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除急性黄疸性肝炎外,皆有明显差异(P〈0.01);各组血清NO水平与STB水平呈显著正  相似文献   

12.
对急性肝炎(88例)、慢性适延性肝炎(121例)、慢性活动性肝炎(57例),肝炎后肝硬化(55例)中层得进行血清MDA水平测定,结果表明急性、慢性迁延性、慢性活动性肝炎和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MDA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00例献血员血清)(4P<0.01),肝炎后肝硬化组血清MDA升高更显著(P<0.01),同时测定肝炎后肝硬化症状减轻与肝硬化症状加重患者腹水与血清的MDA比值,结果显示肝硬化症状加重患者腹水MDA与血清MDA的比值明显增高(P<0.05)。其比值大于1者11例,其中有8例死亡。因此MDA浓度的增加与肝细胞损伤密切相关,结果提示腹水MDA和血清MDA水平的比值对肝硬化病情的发展、预后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戊型病毒性型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8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动态检测了45例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L-8含量,研究发现:戊型病毒性肝炎急性期IL-8水平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恢复期相比处于高活性状态;IL-8水平与ALT呈明显相关(γ=0.5762,P〈0.05)。IL-8水平与BIL呈明显下相关(γ=0.5064,P〈0.01),提示:IL-8与戊型肝炎的肝细胞损伤及炎症程度相一致;重症型较黄疸患者血清IL-8升高更明显,有显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理,应用ELISA方法分别对75例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为,慢性重症肝炎,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进行了检测,同时探讨了IL-6含量变化与血清胆红素水平及凝血酶原活动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各组病人血清IL-4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各组病人中IL-6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1),以慢  相似文献   

15.
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8与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观察血清中TNF-α、IL-8水平与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TNF-α、IL-8。结果:慢性肝炎轻度,慢性肝炎中度及慢性重型肝炎血清中TNF-α、IL-8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慢性肝炎中度血清中TNF-α、IL-8水平的变化趋势与ALT,TBiL水平的变化趋势呈正相关。各组患者TNF-α含量的变化与IL-8含量的变化呈  相似文献   

16.
对212例病毒性肝病患用RIA法检测血清甘胆酸,发现其值交正常值1.13±0.75mg/L显升高(P〈0.001),其增高值依次为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原发性肝癌、肝硬化、慢性延性肝炎,各组与慢性延性肝炎间差异有显性(P〉0.001),另急性肝差异也有显性(P〈0.01),其余各组差异无显性(P〉0.05)。从此顺序特点可看:CG值值增高与肝细胞受损程度有关;与谷丙氨酶(ALT)增高  相似文献   

17.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干扰素水平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清干扰素(IFN)水平的变化规律,为正确应用外源性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测定了610例不同临床类型和不同病原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FN—α和IFN-γ水平。结果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FN—α和IFN-γ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q=40.96 P〈0.01,q=44.65 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慢性病毒性肝炎轻型、中型和重型患者血清IFN—α和IFN-γ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q=7.44P〈0.01,q=11.63 P〈0.01,q=12.84 P〈0.01和q=6.02 P〈0.01。q=8.41 P〈0.01.q=10.36 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慢性肝炎中型和重型患者均显著低干慢性肝炎轻型患者(q=6.63 P〈0.01,q=8.45 P〈0.01和q=3.94 P〈0.01,q=6.79 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病原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FN—α和IFN-γ水平之间均存在差异(F=597.44 P〈0.01,和F=590.43 P〈0.01),均有统计学意义,由高到低分别为急性甲型肝炎、急性戊型肝炎、急性乙型肝炎和急性丙型肝炎。丙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FN—α和IFN-γ水平显著低于乙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t=9.64 P〈0.01和t=6.19 P〈0.01),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干扰素水平明显升高,急性甲型和戊型患者最显著,血清干扰素水平越高者,越不易发展为慢性肝炎。而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干扰素水平明显降低,丙型患者降低更显著,病情越重其水平越低,血清干扰素水平下降可能是形成慢性肝炎的原因之一,适合用外源性干扰素治疗。  相似文献   

18.
促肝细胞生长素佐治重症肝炎近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43例重症病毒性肝炎综合治疗加促肝细胞生长素(HGF)治疗。结果,血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恢复快于对照组(P〈0.01),ALT下降两缚无差异,未发现甲胎蛋白上升,亚急性重症病毒性肝炎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  相似文献   

19.
对101例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检测,结果:肝炎后肝硬化及重型肝炎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阳性率较高,分别分31.5%和50%。提示该项检测对判断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病情和预后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20.
病毒性肝炎患者补体抑制免疫沉淀作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辣根过氧化物酶(PO)作抗原,与相应抗体抗-PO混合后,加入血清,通过孵育、离心,取上清液加入邻苯二胺,以光电比色法对116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补体抑制免疫沉淀作用(IIPC)进行了研究。结果,与正常对照组(OD值0.507±0.069)相比,急性肝炎IIPC有所降低,但无显著差异(P>0.05);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重症肝炎IIPC均显著降低(P<0.001);肝硬化IIPC下降亦较明显(P<0.05)。上述各种肝脏病患者IIPC低下的发生率分别为32%、52%、71%、72%、28%。表明各种肝脏疾病IIPC均有所降低,并与其严重程度有关。因此认为IIPC的降低在肝脏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