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急性脑梗死发病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对378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梗死发病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症、心脏病、糖尿病、吸烟、卒中史、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男性多于女性,发病部位多在基底节区。结论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吸烟、卒中史、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为脑梗死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葛英  胡向阳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4):2123-2124
目的:探讨脑梗死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对74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及74例初发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复发性脑梗死者伴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房颤、家族史、饮酒、吸烟明显高于初发脑梗死患者.结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房颤、家族史、饮酒、吸烟是脑梗死再发的危险因素,缺血性中风的二级预防应以调整血压、血脂、血糖,控制心率,戒烟酒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26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病史、血脂异常、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饮酒、卒中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男性多于女性,发病部位多在基底节区。及时采用溶栓、抗血小板、抗凝、扩血管和脑保护剂的治疗对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有效。结论高血压病史、血脂异常、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饮酒、卒中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脑卒中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预防这些危险因素并采用相应的临床治疗措施,可有效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青年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我院2010~2011年共诊治年龄≤45岁青年脑卒中患者215例,对所有病例均进行了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脏病、吸烟、饮酒)调查,并与同龄健康人群对照科学分析。结果:所调查疾病组各项相关危险因素百分率均高于对照组,疾病组相关危险因素高血压病史、吸烟、饮酒、脑卒中病史、心脏病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病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脑卒中主要的危险因素是吸烟、饮酒、高血压、高脂血症、脑卒中史等,对危险因素进行控制和干预,对于减少青年脑卒中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青年脑卒中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青年脑卒中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分析年龄≤45岁的86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青年脑卒中的临床特点,并对86例脑卒中患者与86例健康青年人进行脑卒中危险因素的调查。结果 86例青年脑卒中患者中男性居多,缺血性脑卒中为主,卒中部位多见于脑叶、基底节区,临床以急性发病、症状及体征在24h内达高峰者居多。脑卒中组的各项危险因素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均<0.05),从高到低依次为:高血压病史(30.2%)、嗜烟酒史(22.1%)、高脂血症史(16.3%)、其他(12.8%)、糖尿病史(10.5%)、心脏病史(8.1%)。结论青年脑卒中有其一定的临床特点,其发病与高血压、吸烟、酗酒、高脂血症、糖尿病、家族史、心脏病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6.
李欣 《中国实用医药》2013,8(20):130-131
目的研究青年卒中的病因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笔者收集的150例16~45岁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资料。结果青年卒中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并且缺血性卒中可有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血管炎、烟雾病、心源性栓塞、血流动力学异常、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偏头痛性梗死、线粒体脑肌病、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等病因;出血性卒中可有高血压性、血管畸形、动脉瘤、烟雾病、凝血机制障碍等病因;也有原因不明者。青年卒中主要的危险因素可有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饮酒、TIA、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糖尿病、心脏病、偏头痛、家族史等。结论青年卒中患者病因和发病危险因素复杂。  相似文献   

7.
脑梗塞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奕庚 《淮海医药》2004,22(1):28-29
目的 探讨分析脑梗塞的危险因素。方法 应用 L 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了 1 0 0例脑梗塞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 各危险因素对脑梗塞的影响大小依次为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症、糖尿病史、吸烟、心房纤颤、脑卒中家族史。结论 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症、糖尿病史、吸烟为脑梗塞患者的显著危险因素。控制好这些危险因素对预防脑梗塞的发生和改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对脑卒中发病影响的相关性分析。方法:以2012年卫生部"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为基础,选择40岁以上既往已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15例为卒中组,随机抽取该地区该项目中查体的40岁以上非缺血性脑卒中人群315例为对照组,分为香兰镇和永安社区两个亚组。评价三个卒中组与对照组高血压病、心脏病等十项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及一般情况。数据输入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三个卒中组和对照组的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2单因素分析:三个卒中组和对照组十项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有显著性差异(P<0.01)。3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卒中组和对照组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颈动脉斑块、心脏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明显超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香兰镇卒中组与对照组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心脏病、颈动脉斑块、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永安社区卒中组与对照组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心脏病、吸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缺血性脑卒中主要危险因素除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外,颈动脉斑块、心脏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明显超重也与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2香兰镇缺血性脑卒中主要危险因素除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外,心脏病、颈动脉斑块、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危险因素尤为重要;3永安社区缺血性脑卒中主要危险因素除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外,心脏病、吸烟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腔隙性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分布及个体危险因素数量与发生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80例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的危险因素及个体危险因素数量与发生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80例腔隙性脑梗死中有高血压162例(占90%)、合并血脂异常131例(占73%)、有糖尿病54例(占30%)、合并心脏病113例(占63%)、卒中病史29例(占16%)、COPD36例(占20%).1个危险因素组18例(占10%),2个危险因素组48例(26.7%),3个及以上危险因素组114例(占63.3).结论: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心脏病、卒中病史、COPD为腔隙性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其中高血压、血脂异常为腔隙性脑梗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同时,个体危险因素数量越多,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的危险性也越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小血管病危险因素及临床表现的相关分析。方法收集确诊的缺血性脑小血管病患者114例作为观察对象,同期114例非小血管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对2组的发病危险因素和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观察组中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血同型半胱氨酸、吸烟、酗酒等因素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小血管病变导致的脑梗死患者中临床表现有认知功能障碍、血管性痴呆患者明显较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长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吸烟、酗酒是引起脑小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缺血性小血管病变多为腔隙性脑梗死,在临床上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和血管性痴呆的患者较多,故控制上述危险因素是降低脑小血管病发病率及预防血管性痴呆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急性脑梗死10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分析102例不同年龄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因、症状、体征及头部CT检查结果.方法 将10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老年组和非老年组,对发病因素、症状、体征和头部CT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02例ACI发病因素中,高血压者占65.69%,冠心病者占24.51%,糖尿病者占25.49%,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者占30.39%,高脂血症者占47.06%,吸烟者占54.90%,有家族史者占31.37%,非老年组中初发者多见,有头痛、头晕及偏身感觉障碍等症状者比老年组多见,而偏瘫、四肢瘫、构音障碍及意识障碍者则老年组多见,头部CT示单梗塞灶者在非老年组多见,多梗塞灶、脑白质脱髓鞘及脑萎缩者在老年组多见.结论 脑梗死患者因年龄不同,其发病因素、临床表现及头部CT所见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影响社区脑卒中复发以及复发次数的高危因素,为社区“延伸脑卒中单元”管理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至2013年间监测的所辖社区内首发和复发脑卒中患者513例,分为复发组295例和未复发组218例,分析影响脑卒中复发及复发次数的高危因素。结果:影响脑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史、首次发病为脑梗死、冠心病史和糖尿病史,复发组平均具有(2.5±1.5)个高危因素,明显高于非复发组的(2.0±1.5)个(P<0.001),高血脂症是影响脑卒中复发次数多少的主要高危因素。结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是社区脑卒中患者复发的高危因素,高血脂症可能是导致复发次数增多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3.
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246例复发性脑梗死与100例未复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比较。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心房颤动、酗酒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最为密切,OR值分别为2.206、2.232、2.252、2.842、2.366,均P〈0.05。预防性治疗则为脑梗死复发的保护性因素,OR值为0.294。结论脑梗死复发的危呤因素主要是高血压、糖尿病、心脑病史、心房颤动、酗酒史,而预防性治疗是防止脑梗死复发的有意义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4.
吴军 《安徽医药》2016,20(12):2294-2296
【】: 目的:初步了解探讨醒后脑卒中(WUS)的临床特点,提高对醒后脑卒中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住院急性期脑梗死患者184例,按照WUS定义对所有入组患者分为WUS组和非醒后脑卒中(NWUS)组,登记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及相关实验室指标,并以入院时NHISS评分和发病2周时mRS评分评价疾病严重程度及短期预后,比较WUS与NWUS的临床特点、脑血管危险因素及短期预后的异同。 结果:WUS组有TIA病史者9例(22.0%),高于NWUS组(10例,7.0%,P<0.05),WUS组入院时NHISS评分高于NWUS组{7[4,9] Vs. 5[3,8],P<0.05}。发病2周时mRS评分,WUS组高于NWUS组﹛3[2,4]Vs.2[2,4],P<0.05﹜。结论:WUS病前TIA发作史及血脂代谢异常者较多,其他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与NWUS无明显差异;WUS相对病情较重,短期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5.
李明军  李谧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585-586
目的观察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7d和30d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以79例TIA为观察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并按Johnston提出的7分"ABCD2"评分法给予评分,随方TIA患者7d和30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TIA发生后29例(36.7%)患者于30d内发生脑梗死,其中18例(22.8%)发生于7d内。"ABCD2"评分≥4分是TIA后发生脑梗死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BCD2"评分多的TIA患者短期内脑梗死的发生危险性较高,抗凝治疗可使TIA患者降低脑梗死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转归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2013年间收治的57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入院后采用免疫比浊法对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进行检测,以病程第7天为终点事件观察时间点,观察不同临床转归情况与hs-CRP水平的关系。结果 57例患者中,TIA继续发作所占比例最大,为(42.1%),TIA未发作17例(29.8%),进展为脑梗死16例(28.1%),其中进展为脑梗死组患者的hs-CRP水平最高,为(8.75±1.52)mg/L,不同转归情况与hs-CRP水平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CRP水平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转归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hs-CRP可作为评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在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发生和复发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测定复发及首发性脑梗死患者各60例,提取DNA做ACE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DD基因型频率和D等位基因频率在复发性脑梗死患者中明显增加(均P<0.01),伴有高血压脑梗死患者DD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无高血压患者(P<0.05),且伴有脑血管病(CVD)家族史者DI基因型明显高于无家族史者(P<0.01),结论:ACE基因多态性可能和脑梗死的复发有关,在高血压人群和有脑血管病家族史的人群中进行ACE基因调查,可及早发现脑梗死发生和复发的高危人群,对脑梗死的防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黄勇  文治成  陈于祥  付敏 《安徽医药》2017,38(2):177-180
目的 探讨尿激酶溶栓治疗后脑梗死患者颅内出血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重庆市长寿区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脑梗死溶栓治疗患者280例,按住院期间头部CT或头部MRI检查是否有颅内出血分为出血组(52例)和非出血组(228例)。对可能导致脑梗死患者颅内出血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元logisic回归分析。结果 280例脑梗死患者颅内出血发生率18.57%(52/280)。单因素分析显示:脉压差、房颤史、入院NIHSS评分、早期缺血改变、入院血糖水平、入院MRS评分和超敏C反应蛋白是引起颅内出血的可能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ic回归分析表明,入院血糖水平、房颤史、早期缺血改变和入院NIHSS评分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患者入院NIHSS评分高、血糖水平高,有房颤史、早期缺血改变是脑梗死患者发生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To study on the effect of clinical pathway (CP) on controlling pharmaceutical costs, we selected complex,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including cerebral infarction, cerebral hemorrhage,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and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s diseases to implement clinical pathways at a tertiary hospital in Qingdao. We then conducted intermittent time series analysis on pharmaceutical costs.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linical pathway, overall pharmaceutical costs of patients with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reduced significantly. The effect was not significant for cerebral hemorrhage patients. The implementation of clinical pathway has a desirable outcome on controlling pharmaceutical cos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