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共同性斜视再手术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共同性斜视再次手术原因及手术方式。方法对近5年来在我院住院手术的1329例共同性斜视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2例因各种原因再次手术。结果 22例患者因手术欠矫或术后眼位回退再次手术,其中内斜视4例,外斜视18例2;0例因过矫再次手术,其中内斜视12例,外斜视8例。结论共同性斜视患者双眼视功能是否正常、是否伴有弱视、术前斜视度测定是否准确、斜视类型、手术者临床经验等都是斜视再次手术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儿童斜视矫正术后的立体视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168例儿童斜视术后有60例获得立体视觉,功能治愈率达35.7%。结果表明:斜视儿童术后立体视恢复与手术年龄、斜视度大小和术后眼位矫正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P<0.01)。作者认为,手术时机的最佳选择取决于斜视类型和儿童初诊年龄。手术正位率是立体视重建和恢复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间歇性与恒定性外斜视远期手术效果的对比唐勋伦间歇性外斜视是介于外隐斜和恒定性外斜视上间的一种斜视类型,其手术效果与恒定性外斜视相比有无差异?我们作了远期疗效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对象和方法:1.一般资料:间歇性外斜视30例、恒定性外斜视31例,均系我...  相似文献   

4.
间歇性外斜视是亚洲最常见的斜视类型,当前该疾病的临床治疗在手术时机、为获得远期满意疗效的术后近期目标眼位、非手术治疗的适应证等方面尚存在争议。笔者针对间歇性外斜视这些热点问题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展开评述,供眼科同道们参考。  相似文献   

5.
李雯  荣翱 《临床眼科杂志》2007,15(5):440-441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时机,观察调整缝线的直肌后徙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对47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施行联合调整缝线的直肌后徙术。结果术后随访3~12个月,44例患者术后获得正常眼位,3例欠矫者经集合训练后得到改善。结论联合调整缝线的直肌后徙术是矫正间歇性外斜视简便而有效的手术方式,可减少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6.
垂直斜视手术治疗的研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垂直斜视手术治疗方法的可行性。方法:1.对每一眼位无垂直斜视或垂直斜角小于10^△且合并有下斜肌亢进者,行单侧或双侧下斜肌减弱术;2.手术一般选择在高位眼、非注视眼和麻痹眼上进行;3.对单侧或双侧上斜肌麻痹患者如第一眼位垂直斜视角在大于15^△至35^△之间时,只有在对侧眼无上转受限,才可在一眼上行双上转肌减弱术;4.垂直斜视合并大角度水平斜视者手术应分次做,第一次在手术矫正水平斜视时同时做不定量的下斜肌手术。结果:29例获得双眼正位,其中11例获得功能治愈;未获得矫正的2例,1例为垂直斜视合并内斜,术后近期正位,6周随访时仍内斜15^△并出现头位,另1例术后2周仍下斜视10^△一15^△。结论:上述手术方法对治疗垂直斜视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脑性瘫痪患儿斜视发病率,类型及预后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脑性瘫痪患儿斜视发病率、类型及预后。方法连续对400例脑性瘫痪患儿进行普查,分析斜视发病率、类型,在治疗脑性瘫痪的同时根据不同病情给予适当眼科治疗,观察预后。结果400例中,168例伴有斜视,发病率为42%,其中麻痹性斜视为108例(64.3%),废用性斜视为42例(25%),共同性斜视为18例(10.7%)。经过治疗以后,多逐渐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好转或治愈。而且其恢复的程度取决于斜视的类型,脑瘫类型及智障的程度。讨论脑性瘫痪患儿斜视发病率是很高的,但大多数经治疗和训练后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好转或治愈,唯有智障较重,混合型脑瘫病人,预后差。  相似文献   

8.
不同类型外斜视的超常量手术观察曹桂莲杜本仁栾英作者单位:130021吉林省人民医院眼科在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中,近几年来有报道首选外直肌超常量后徙的方法。我们自1989年至1995年间收治了5种不同类型的外斜视患者128例,均主要采用外直肌超常量后...  相似文献   

9.
共同性斜视术后普遍存在外斜漂移,所以对共同性外斜视术后早期过矫,共同性内斜视早期欠矫的手术设计被普遍采用。但斜视术后漂移还没有被很好的定量,所以不同类型的共同性斜视术中或术后早期应过矫或欠矫多少亦没有被定量。研究斜视术后的漂移可以指导斜视的手术设计及确定术中或术后早期过矫或欠矫目标量,以抵消漂移而获得远期稳定的眼位,进而提高斜视手术远期正位率。基于此,有必要将目前各类型斜视术后漂移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刘丽丽  于刚  吴倩  曹文红  樊云葳  崔燕辉 《眼科》2013,22(5):327-331
目的 探讨儿童外斜视术后继发性内斜视的特点及原因,评价手术治疗效果。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17例外斜视术后继发性内斜视并再次手术的患儿。方法 总结17例患者既往外斜视手术方法和特点,外斜视术后出现内斜视时间、术后处理、继发性内斜视手术方式以及手术中探查发现。选择间歇性外斜视50例作为对照组,以探讨继发性内斜视的原因。主要指标 第一次手术外斜视的类型、手术方法、术后处理,继发性内斜视出现的时间。第二次手术探查发现、是否合并其他类型的斜视、手术方式以及手术后眼位。结果 17例患者合并垂直斜视9例(52.9%),其合并中V征2例,合并DVD 4例;而对照组合并垂直斜视者9例(18.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3,P=0.01)。继发性内斜视出现时间为术后1~12个月,平均2个月。继发性内斜视患者16例为恒定性内斜视,1例为不典型周期性内斜视;17例中外展受限10例,手术探查发现肌肉滑脱2例,粘连综合征3例,3例术后进行缝线调整。17例患者治愈14例(82.3 %),2例过矫,1例欠矫。结论 继发性内斜视平均在外斜视术后2个月出现,外展受限、粘连综合征、肌肉滑脱以及合并垂直斜视为继发性内斜视可能的病因,合并垂直斜视的复合斜视在手术后更容易出现继发性内斜视。(眼科, 2013, 22: 327-331)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AND PURPOSE: We previously reported on acquired convergent strabismus fixus and its incomplete type of esodeviation, which we named acquired progressive esotropia. In this study, we tried to confirm that the esotropia was acquired and progressive and to determine the most appropriate surgical procedure. SUBJECTS AND METHODS: Forty-three cases, 32 of acquired progressive esotropia and 11 of acquired convergent strabismus fixus with severe myopia, were rechecked to evaluate their clinical and physiological features. Thirty-seven cases underwent strabismus surgery and the surgical results were also evaluated. RESULTS: We obtained positive proof that the esodeviation was an acquired situation and progressed into convergent strabismus fixus from some pictures at a young age. The condition of some of these patients developed into convergent strabismus fixus in a short time. Combined recession-resection operation and transposition of superior and inferior rectus muscles were effective for the patients without severe abducting disorders. CONCLUSION: We must make a certain diagnosis of progressive esotropia in the early stages, because the condition of some of these patients will develop into strabismus in a short time if we miss the appropriate time for surgery.  相似文献   

12.
曾俊  刘陇黔 《国际眼科杂志》2020,20(8):1448-1451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中远期眼位的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眼科2017-01/2018-08收治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78例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斜视类型、手术年龄、术前有无近立体视和斜视度及术后第1d斜视度等资料,探讨术后中远期眼位的影响因素。

结果:本研究纳入患者术后中远期眼位正位者47例(60%),其中术前集合不足型患者43例,术后中远期眼位正位者18例(42%); 基本型患者31例,术后中远期眼位正位者26例(84%); 分开过强型患者4例,术后中远期眼位正位者3例(7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中远期眼位正位者与无效者斜视类型、术前视近斜视度具有差异(P<0.0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斜视类型(基本型)是影响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中远期眼位的危险因素(OR=5.769,95%CI:1.790~18.595,P<0.05)。

结论:斜视类型是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中远期眼位的独立影响因素,临床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垂直斜视手术治疗方法,评价疗效。方法回顾分析75例垂直斜视手术患者。根据原在位垂直斜度、下斜肌亢进程度及其合并症不同分别采取下斜肌截断术、下斜肌截除术、下斜肌截除+转位术、下斜肌截除+转位+同侧眼上直肌后徙/或对侧眼下直肌后徙术、伴有水平斜视者按水平斜视矫正原则联合水平斜视矫正术、对无下斜肌亢进者行上直肌和/下直肌后徙术共6种手术方式,并进行平均3年以上的随访。结果 75例患者,通过6种手术方式进行一期手术,治愈57例(76%);好转12例(16%);无效6例(8%),其中欠矫4例(5.3%),过矫2例(2.7%),总有效率为92%。结论垂直斜视临床表现复杂,没有固定的手术模式,需根据术前详细的检查结果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本文6种手术方法对治疗垂直斜视是可行的,绝大部分垂直斜视可通过一期手术获得临床治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垂直直肌麻痹性斜视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情况。方法根据不同情况对110例垂直直肌麻痹性斜视采取垂直直肌及部分配偶肌的减弱或加强,并对41例伴有水平斜视的患者进行眼位矫正。结果 110例术后斜视眼位均得到矫正,其中52例伴代偿头位和28例伴复视者的症状均已消除或减轻。结论全面细致的术前检查,准确的术前诊断,对正确实施手术矫正垂直直肌麻痹性斜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共同性斜视矫正手术前后双眼总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的变化,探讨共同性斜视手术时机及其在斜视性弱视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18岁以内在院接受共同性斜视矫正术治疗,且术后斜视矫正正位(斜视度≤±10△)的病历资料67例。按手术前斜视类型、接受手术时年龄、弱视程度分组,对各组术前、术后1,3 mo分别进行双眼总和P-VEP检测。结果以双眼反应/单眼反应( B/M)比值作为评价指标。 结果:所有病例术后1 mo B/M值均升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1)内斜视组术后3mo的B/M值升高较外斜视组明显(P〈0.05);(2)≤6岁组,术后3mo B/M值升高较〉12岁组明显(P〈0.05)。(3)重度弱视组术后1mo的B/M值升高较轻度弱视组明显(P〈0.05);术后3mo,重度弱视组B/M值升高较轻度、中度弱视组明显(P〈0.01)。 结论:经过弱视治疗后视力仍难以提高的共同性斜视患者建议6岁前行斜视矫正手术,特别是重度弱视及内斜视患儿(调节性内斜视除外)。早期手术有利于弱视的进一步治疗及双眼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改良Harada-Ito术治疗外旋转性斜视的效果。方法上斜肌附着点前1/2向前移位到上直肌的颞侧,矫正外旋转性斜视。结果10例手术后旋转复视症状均基本消失,视自然物体清晰。结论改良Harada-Ito术治疗外旋转斜视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分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手术后眼位控制能力。

方法:临床纳入我院2013-09/2015-04期间收治的146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不同分型分为三组。分开过强型患者54例作为分开过强组; 基本型患者48例作为基本组; 集合不足型患者44例为集合不足组。分析三组患者视功能情况以及术后眼位矫正情况。

结果:术前三组患者视功能无差异,术后三组患者视功能均有所好转并仍无统计学差异(P>0.05)。分开过强组、基本组以及集合不足组正位率分别为83.3%、81.2%以及54.6%。分开过强组与基本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分开过强组、基本组与集合不足组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根据分型不同手术类型不同,其中以分开过强型和基本型预后较好,集合不足型预后较差。但由于三种类型的斜视对应手术方式不同,如何进一步排除手术因素的影响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视网膜脱离手术后斜视的手术特点和效果。方法 23例26眼视网膜脱离手术后斜视,手术前后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或三棱镜映光法(Krimsky法)测定客观斜视角等,术后追踪2~28月。结果 (1)术中特点:眼外肌粘连、纤维化的程度不同;各直肌附着点距离角膜缘比正常的平均远2~3mm。(2)斜视矫正量:以单纯直肌减弱术矫正量最小,直肌减弱联合缩短再复信术矫正量最大。(3)术后眼位:第1正位率56.5  相似文献   

19.
共同性斜视术后复视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共同性斜视术后复视发生率及消失时间。方法:对456例共同性斜视术后行复视检查,分析术后复视发生率及消失时间。结果:共同性斜视术后复视发生率为665,消失时间3天-60天,平均11.6天,术后复视及消失时间与斜视类型、术后眼位、视网膜对应及隔合范围有关,与手术年龄无关,但手术年龄大者术后复视较难耐受,且消退时间较长。结论:共同性斜视术后复视发生率较高,但持续不退者极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水平肌移位术治疗水平斜视并伴垂直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诊断为水平斜视并伴垂直斜视的患者56例(83只眼),对其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采取水平肌移位术治疗,选择行内外直肌止端的上下移位量〈3 mm的患者为观察组A,共32例(51只眼);选择行内外直肌止端的上下移位量为5~7 mm的患者为观察组B,共24例(32只眼),再选择10例(12只眼)无进行内外直肌移位术的患者设为对照组,观察对比三组患者的视力矫正效果。结果观察组A平均矫正的垂直斜视度数为1.76°±0.45°;观察组B平均矫正的垂直斜视度数为4.57°±0.79°;对照组平均矫正的垂直斜视度数为1.24°±0.36°,3组患者平均矫正垂直斜视度数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水平肌移位术治疗水平斜视并伴垂直斜视的临床效果显著,水平肌的移位量均在5mm以上,平均矫正垂直斜视度数最为明显,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