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实验观察了大鼠脑室注射SP拮抗剂[D—Arg^1,D-Phe^5,D-Trp^7·8,Leu^11)-SP(简称DADPDTL)对电针镇痛效应的影响,电针刺激后大鼠脑内SP含量的变化以及脑室或腹腔注射纳洛酮后对电针引起的SP含量变化是否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大鼠脑内P物质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及其与脑啡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颖  曹蔚鸿 《针刺研究》1990,15(2):104-108
<正> P物质(SP)在痛觉感受方面已有不少研究。多数学者认为,在脊髓水平它是传递痛信息的神经递质;而在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或脑室注射SP则出现镇痛作用。因此,人们考虑到脑内SP是否参  相似文献   

3.
大白鼠56只,共分四组,即①对照组;②电针组;③吗啡组;④吗啡+电针组。应用Sternbergel氏PAP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显示各组动物脊髓内P物质(SP),脑啡肽(ENK),及以Karnovsky-Roots氏组织化学方法显示乙酰胆碱酯酶(AChE),此外,还取已染SP及AChE的切片制作电子显微镜标本,作SP及AChE超微分布的观察,各种活性物质,并作了半定量测定及分析。电针后,在痛阈升高的同时,脊髓第Ⅱ层内SP的免疫反应性(LI)升高(P<0.001,与对照组相比),然而,与此相反在同一个部位内的ENK-LI降低(P<0.001)。注射吗啡后,SP-LI与电针组者相似;在第Ⅱ层内坛加(P<0.001),但注射吗啡动物若再进行电针,SP-LI不仅不继续升高反而降低(P<0.001,与吗啡组相比)。至于脊髓后角内AChE活性的组织化学改变,各组动物间互相差异,如:3.855±0.550(对照组),4.225±0.477(电针组),3.252±0.405(吗啡组)以及3.775±0.401(吗啡+电针组)。脊髓第Ⅱ层,不仅富于SP-LI,而且AChE也丰富、电镜观察表明“细”纤维轴终末内SP-LI见于清亮突触囊泡的周围,而由“粗”纤维(有薄层髓鞘者)AChE多分布于轴内。以上结果表明:在SP-LI改变方面,电针镇痛与吗啡镇痛的作用相似,但是在AChE活性的改变方面,二者作用相反,并认为:电针及吗啡分别对SP-LI及ENK-LI的影响可用Jessell-Iversen氏一级传入信息在脊髓内加工的模式来解释,同时,SP与乙酰胆碱之间的功能联系也不能排除。含AChE神经元可能影响SP的释放。  相似文献   

4.
5.
<正> 脑啡肽和乙酰胆碱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不少学者进行了研究,但是,它们在针刺镇痛作用中的相互关系尚不十分清楚。为了探讨大鼠脑内Met-Enk和ACh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电针镇痛作用的影响,我们进行了本实验的研究。实验方法实验动物用成年健康的大白鼠,体重150~250克,雌雄兼用。第一部分:大鼠175只,随机分成二大  相似文献   

6.
大鼠中枢P物质含量与针刺镇痛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黎海蒂  李希成 《针刺研究》1989,14(3):370-374
<正> 已知 P 物质(SP)在痛觉调制中,具有双重作用:鞘内注射 SP 拮抗剂可对抗 SP 引起的痛阈下降,将 SP 注入脑室、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可出现镇痛作用。其镇痛效应可能是通过释放脑啡肽而实现的。以往的研究多应用脑室(或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腔、肌肉以及鞘内注射或微电泳导入 SP 或 SP 抗体等方法,观察痛阈及神经元电位的变化。但在电针时,动物不同脑区和脊髓 SP 含量的变化有何不同,已有报道。为了进一步探讨中枢 P 物质与针刺镇痛的关系,本工作从三个方面进行观察:一是电针时大鼠海马、下丘脑、纹状体和脊髓内SP 免疫活动物质(Ir-SP)含量的变化;二是电针强度和频率对 Ir-SP 含量的影响;同时还观察了阿片受体和5-羟色胺(5-HT)受体在电针引起不同脑区 Ir-SP 含量变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人们发现慢性疼痛与某些不正常的内啡肽功能有关。文献报告,针刺能减轻慢性疼痛,而针刺作用的实现是否与脑脊液或血液中的内啡肽含量增加有关。为此作者研究了针刺治疗中血液内啡肽浓度同疼痛与精神病学症状减轻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针刺对慢性关节炎大鼠痛反应迟纯及其脊髓内P—物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9.
本文系研究针刺镇痛时血液电解质离子的变化。实验用大白鼠做穴位电针刺激,实验组的痛阈显著提高,血钾浓度升高和血钙浓度降低也非常显著,血钠血镁浓度未发现有显著变化。非穴位腿部肌肉电针刺激,实验组的痛阈几乎无变化,血钾和血钙浓度也几乎无变化。说明血钾和血钙浓度与镇痛有关。大白鼠肌肉注射EDTA Na_24次,使血钙降  相似文献   

10.
<正> 多年来,人们对痛觉调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阿片类物质,大量的实验资料表明,各级中枢的阿片肽均参与痛觉调制。近来,人们对非阿片类神经肽在痛觉调制方面是否起作用开始感兴趣。精氨酸加压素(AVP)是下丘脑室旁核(PVN)分泌的一种非阿片类的9肽。已有实验表明,中枢或外周给予AVP可  相似文献   

11.
It has been extensively proved that electro-acupuncture elicit analgesia in bothextensive areas and local region via supraspinal structures and spinal cord.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was to study the role of P_1-purinergic receptors in the spinal mechanisms of weak electroacupuncture-induced analgesia.Leg withdrawal latency(LWL)to noxious radiant heat focused on the ankle regionwas used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acupuncture and that of P_1-purinergic(adenosine)receptor antago-nists,theophylline and caffeine on the electro-acupuncture(EA)analgesia.EA prolonged the LWLby 16.7%±20.3%,with an after-effect lasting about 15 min.Both theophylline and caffeineblocked the EA-induced prolongation of LWL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 at the doses of 1.6-16 mg/kg.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P_1-purinegic receptor is involved in the spinal mechanisms of weak EAproduced analgesia in the rat.  相似文献   

12.
<正> 关于针刺产生镇痛效应,究竟是一种生理现象,还是由心理因素所引起,国外曾有不同的看法。在心理因素中,暗示或催眠暗示的作用曾引起特殊的注意。此外,还有工作发现,针刺主要对痛的情绪成分有较大的抑制作用。我们过去工作已经表明,针刺能使痛刺激引起的大脑诱发电位的晚成分(潜伏期为200毫秒左右的正相波)受到抑制。根据药物试验,也观察诱发电位的这一成分与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缝隙连接蛋白Cx43与针刺镇痛作用的相关性。方法:选用缝隙连接蛋白Cx43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为4组:野生型(wide type,WT)对照组、野生型针刺组、杂合子(heterozygous,HT)对照组、杂合子针刺组。分别通过热板、扭体法致痛,观察针刺对杂合子和野生型小鼠镇痛作用的不同效应。结果:杂合子和野生型小鼠的基础痛阈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针刺能明显提高野生型和杂合子小鼠热板致病的痛阈值;延长首次扭体潜伏期,减少扭体反应次数,与针刺前相比,差异分别有非常显著(P〈0.01)和显著性意义(P〈0.05)。针刺后,杂合子小鼠的痛阈值、首次扭体潜伏期和扭体反应次数与野生型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敲除缝隙连接蛋白Cx43基因可部分抑制针刺镇痛效应,提示Cx43与经络及针刺镇痛效应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针刺治疗慢性脊髓损伤的作用机理,采用大鼠后路渐进性脊髓压迫动物模型,然后手术减压,并进行电针治疗.观察联合行为评分(CBS)、体感诱发电位和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其受体的免疫组化变化.结果发现脊髓损伤后NGF和TrkA在神经元及胶质细胞表达增强,经过电针治疗后,NGF和TrkA在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表达下降;体感诱发电位检测和CBS评分显示,电针组明显优于减压组,电针组与减压组比较统计学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表明电针治疗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的行为功能恢复是通过内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TrkA介导起作用的.  相似文献   

15.
<正> 1931年Von Euler和Gaddum从马脑和小肠中提取出P物质(SP),半个世纪以来,对其生理药理作用进行了大量研究,证明P物质是一种重要的肽类神经递质,特别是在痛觉调制中起重要作用。在脊髓背角和三叉神经核中,P物质可能是初级神经元传递“疼痛信息”的物质,但在中枢神经系统(CNS)不同部位作用的特异性及其在针刺镇痛中的意义,尚未见系统报  相似文献   

16.
<正> 文献记载,杏仁核不仅同下丘脑,中脑网状结构,中央灰质,尾核头部有密切的纤维联系,也与内侧丘脑,后丘脑有一定的纤维联系.关于杏仁核同疼痛的关系,国内外已有一些报导.如:杏仁核含有丰富的内啡胀和吗啡受体,向杏仁核内微量注射吗啡和5-羟色胺可以提高动物的痛阈,抑制动物的攻击性行为,电刺激杏仁核可以提高动物的痛阈.可见,杏仁核同痛反应有一定的关系.为了探讨杏仁核及  相似文献   

17.
尾核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正> 在传统概念中,尾核属于锥体外系,参与机体运动的调节。然而近三十余年来对尾核的研究逐渐深入,从形态、生理、生化和药理等方面提供了不少资料,表明它与行为植物性机能以及感觉机能有关。针刺镇痛原理研究的开展,进一步积累了尾核参与痛觉调制的资料,提出了它在针刺镇痛中的主要作用。本文将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8.
<正> 关于针刺镇痛的原理,许多资料说明脑干中缝核系统在针刺镇痛中起重要作用,中缝核色胺能神经元轴突末梢的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是针刺镇痛的重要物质基础。中缝核神经元的轴突分布很广,其上行纤维经内侧前脑束(MFB)上达间脑和端脑各部,下行纤维广泛分布于脊髓的灰质,在脑干部分还与兰斑核,巨细胞核等其他网状结构神经核团有广泛联系.以往的工作证  相似文献   

19.
<正> 我们曾经报告,脑内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在针刺镇痛过程中都具有重要作用。应用密胆碱(HC-3)阻断脑内乙酰胆碱合成,可以明显降低针效;若在此基础上补充胆碱,又可使针效恢复。应用对氯苯丙氨酸(pCPA)阻断脑内5-羟色胺的合成,针效亦明显降低;相反,应用5-羟色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