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颅内外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是一种借助经皮穿刺导管技术将支架置入靶血管治疗血管狭窄的方法.近年来,随着神经介入技术的发展,血管内支架置入术作为一种微创、安全及有效的方法已逐渐应用于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1].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治疗颅内、颅外动脉狭窄以及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应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14例颅内、颅外动脉狭窄;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5例,单纯支架置入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1例.结果 14例颅内、外动脉狭窄,经支架成形治疗后10例血管直径恢复正常,4例血管直径恢复85%~90%.6例颅内宽颈动脉瘤,4例获得致密栓塞,1例疏松栓塞,1例单纯支架置入后动脉瘤腔内血流滞留.术中发生支架移位1例.随访1~36月,无发生缺血或出血性事件,10例定期血管造影检查未发现支架再狭窄或闭塞,动脉瘤无复发.结论 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颅内、颅外动脉狭窄以及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是安全、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有明确疗效,可明显改善临床预后[1-3].但是,支架置入术中及术后有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如导丝穿孔、血管破裂、支架移位、血栓形成等,严重者导致死亡.作者对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01年以来开展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治疗颈内动脉狭窄所致死亡病例进行了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的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的长期护理及随访,观察支架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将50例患者按血管病变和颅内外支架处理方式分为分为两组,甲组为单一支架置入组,共32例;乙组为多支架置入组,共18例.术后一年内每月随访一次.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易患因素、支架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较大年龄、有高血压病史,甲组患者明显多于乙组患者;而有糖尿病史、吸烟病史的患者,两组无显著差异.术后6-12个月随访再狭窄率为4.3%,术后1年随访单一支架组1例出现支架闭塞.结论 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但仍需加强术后长期的随访及护理防止远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随着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进步和发展,近年来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已逐渐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1].通过置入支架,使狭窄血管重建,脑组织重新获得良好的血液供应,可有效防止和治疗脑缺血发作和脑梗塞形成.自2002年4月至2005年10月,我科共对28例颅内外血管狭窄患者进行了介入置入支架治疗术,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疗效.方法 21例(21支)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患者接受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其中左锁骨下动脉近段重度狭窄13例、闭塞6例,右锁骨下动脉近段重度狭窄2例.支架置入路径为经股动脉穿刺插管或经肱动脉穿刺逆行插管.结果 21例患者锁骨下动脉均成功置入内支架(均为自膨式支架),术后患侧桡动脉、肱动脉搏动恢复正常,椎动脉显影良好,原有窃血现象消失.21例均先行股动脉穿刺置管,其中17例顺利置入支架,4例锁骨下动脉完全闭塞患者改用经患侧肱动脉逆行穿刺置入支架.随访发现1例患者1年后复发锁骨下动脉轻度狭窄.结论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近期临床疗效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对入选的68例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于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中动脉、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狭窄处行支架置入治疗,手术前后对患者行经颅脑多普勒超声(TCD)检查,评估颅内血流动力学情况;临床症状体征变化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血管狭窄采用华法令-阿司匹林症状性颅内动脉病变(WASID)标准计算术前术后狭窄率;对术后所有病例进行短期(3~6个月)随访.结果 68例患者共置入73枚支架,手术成功率为95.59%,其中3例因颅内血管过度迂曲,支架未能达到狭窄部位,余支架置入均一次成功,支架位置准确,膨胀良好,血流通畅.1例术中出现血管痉挛,2例出现新发颅内缺血事件,2例出现颅内出血,余患者均反应良好.结论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安全性高、创伤性小,近期疗效明显,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马健  徐耀铭 《当代医学》2021,27(27):96-99
目的 评估上矢状窦(SSS)支架置入术治疗非血栓性颅内静脉闭塞性疾病(VO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19例因症状性上矢状窦狭窄而行SSS支架置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经DSA明确诊断并采用静脉窦内测压.收集所有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及临床资料.均采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并通过临床随访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11例(57.9%)为原发性SSS狭窄,8例(42%)为横窦支架置入后继发性SSS狭窄.支架植入后SSS的最大平均静脉压(MVP)由16.2 mmHg降至13.1 mmHg(P=0.037).狭窄两侧的压力梯度由4.2 mmHg降至1.5 mmHg(P<0.001).未见术中并发症.术后随访平均(6.2±2.3)个月,未见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及血栓形成.结论 SSS支架置入术安全性高,可改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张亚丽  周慧杰  李丹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42(10):1229-1234,F0003
目的:对比研究脑供血血管狭窄患者颅内和颅外支架置入术的手术安全性及治疗效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支架术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分析赤峰地区252例实施支架置入术的脑供血血管狭窄患者病历,将252例患者依据支架置入部位分为颅内和颅外两组,分析两组病例血管狭窄的好发部位,比较两组病例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再狭窄率及近期预后情况。结果:①颅内组53例,占总病例数的21.03%;颅外组199例,占总病例78.97%。颅外组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者84例、椎动脉起始段狭窄者95例,分别占颅外组的42.21%和47.74%;颅内组椎动脉颅内段狭窄者22例、基底动脉狭窄者20例,分别占颅内组的41.50%和37.73%。②颅内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2.08%;颅外组为2.51%,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术后1年颅内组发生脑梗死1例、TIA 2例,发生率为1.89%和3.78%;颅外组发生脑卒中1例,发生率为0.50%,无TIA病例,两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①脑供血血管狭窄颅外血管发生率高于颅内血管;②颈内动脉和椎动脉起始段为颅外脑供血血管狭窄的好发部位,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为颅内血管狭窄的好发部位;③颅内血管支架置入操作较颅外复杂,操作风险大,并发症发生率高;④颅内血管支架术术后再狭窄率及近期发生脑梗死和TIA的比例较颅外血管支架术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APOLLO支架置入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包头市中心医院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经全脑血管造影术检查狭窄程度>60%的颅内动脉狭窄接受APOLLO支架置入治疗的住院患者52例。临床随访采用NIHSS评分。影像学随访主要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及颈部血管超声。结果 50例患者成功进行了支架置入术,手术成功率为94.55%(52/55)。术中、术后即刻总的血管事件发生率为9.62%(5/52)。术后30 d内总的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1.76%(6/51)。随访(21.84±13.64)个月,考虑症状性支架内再狭窄2例,再狭窄率为3.92%(2/51)。结论 APOLLO支架置入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中远期随访症状性再狭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经皮下腔静脉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下腔静脉(IVC)狭窄或闭塞的疗效.方法对16例IVC狭窄或闭塞患者,应用经皮股静脉穿刺术,行IVC造影、测压,用球囊加压扩张IVC狭窄或闭塞段,通过支架释放装置将金属自扩张支架置入病变部位,再次行IVC造影、测压.结果16例IVC压从术前平均(4.6±0.3)kPa,下降至术后平均(2.1±0.1)kPa;IVC狭窄段内径从术前平均(3.8±1.7)mm,扩张至术后(14.9±2.0)mm.结论经皮下腔静脉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是治疗IVC狭窄或闭塞的可靠方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内支架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或大动脉炎所致锁骨下动脉狭窄及梗阻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9例锁骨下动脉狭窄及梗阻性病变患者中,5例为动脉粥样硬化,4例大动脉炎。其中,锁骨下动脉狭窄2例,完全闭塞7例,均成功的置入血管内支架治疗。结果9例行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的患者均获成功,有5例置入Wallstent支架,4例置入Palmaz支架。术后即刻桡动脉搏动恢复正常,双上肢平均动脉压差降低至2.0kPa,介入治疗后,血管恢复通畅,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未发生严重并发症,9例介入治疗成功者随访6~18个月,无1例发生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或大动脉炎所致锁骨下动脉狭窄梗阻性病变,安全、可靠、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临床疗效好,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可以作为锁骨下动脉狭窄的一线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9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方法 9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DSA显示:4例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4例椎动脉颅内段狭窄,1例基底动脉狭窄,平均狭窄78.2%,选用球扩式支架.结果 9例患者血管内治疗获得成功,支架释放后平均狭窄从术前的狭窄率78.2%下降到10.5%,未发生严重并发症.9例患者术后随访2~20个月,未发生卒中事件.结论 采用血管内支架置入技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疗效可靠,操作简单安全,术后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置人术治疗鼻咽癌放疗后的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的疗效.方法 对3例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出现严重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的颈部血管行球囊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并进行随访.结果3例患者均为男性,其中1例为双侧颈动脉闭塞,进行了一侧颈动脉闭塞病变再通术;1例为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进行了左侧颈动脉支架成形术;1例右颈内动脉起始段严重狭窄,左侧颈动脉闭塞,对右侧颈动脉严重狭窄处进行了血管内支架治疗;经过随访并未发现有支架内再狭窄.结论 血管内支架置人术是治疗鼻咽癌放疗后颈部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病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赵忠江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6):963-964,966
目的:探讨颈动脉颅外段与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成型术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入的患者共36例,其中颅内血管狭窄患者15例,颅外血管狭窄患者21例,给予手术治疗,患者术后随访3年,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CD)及经颅多普勒超声(DSA)评价、ASPECTS量表评分,并对患者术后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本组36例患者全部放置成功,患者术后各项参考均显著改善,轻度狭窄的TCD与DSA相符率为56%,中度与重度的相符率分别为75%与78%.患者术后1月、1年、3年的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平均流速较术前减慢,而脉动指数较术前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月及术后3年的ASPECTS评分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行支架治疗后,颅内支架组患者成功14例,失败1例,成功率93.3%.术后脑出血2例,血管痉挛1例,再闭塞2例,心率、血压下降1例.颅外支架组成功20例,失败1例,成功率95.2%.再闭塞1例,心率、血压下降5例.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可以很好的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但技术要求较高,尤其是颅内血管支架成形术.和颅外血管支架成形术相比,颅内血管支架成形术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观察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在治疗椎动脉开口狭窄患者的短期疗效,探讨其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对2例经CTA证实椎动脉开口狭窄并符合支架置入指征的患者实施血管内支架置入,观察术后动脉狭窄改善及并发症的发生。术后随访6个月,复查CTA,行Malek评分。结果术后动脉狭窄改善率〉70%,无并发症发生。在6个月随访中,Malek评分显著改善。结论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可明显改善椎动脉狭窄,降低脑血管事件发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双侧颈动脉狭窄行支架置入术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 笔者所在科于2009年3月以来施行的颈动脉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患者10例,采用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行全脑血管造影显示有血管狭窄,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结果 成功置入支架后临床症状改善,术中、术后均出现并发症,经过积极有效的处理,患者康复出院.结论 加强手术前后的护理,严密观察病情,积极治疗和处理并发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冠心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PCI)是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的基础上,球囊扩张后在原狭窄部位置入支架,解除冠状动脉狭窄,降低PTCA术后的再狭窄,并作为一种急救措施用于PTCA的急性血管夹层闭塞.我院自2008年4月~2009年7月,共为43例冠心病患者PTCA治疗中置入了79支不同类型的血管支架,均获得了满意疗效,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短期效果、适应证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颅内动脉狭窄均成功置入支架,狭窄率由术前平均78.3%下降至术后平均23.3%,无颅内出血、支架内急性闭塞等手术并发症;5例临床随访6个月,无TIA或中风发生,脑血管造影复查2例,无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适应证和远期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观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通过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治疗脑缺血,在预防与延迟致死性中风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安全性、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对入选的20例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于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狭窄处行支架置入治疗。结果 20例患者所有23枚支架置入均一次成功,术后造影显示,支架位置准确,膨胀良好,支架内及远端血管血流通畅。置入后随访,均未出现TIA及其他临床症状。结论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安全、创伤性小,近期疗效明显,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