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眶颧-海绵窦入路增加基底动脉上段显露的方法。方法:在10例成人头颅标本上模拟了经眶颧-海绵窦入路,观察该入路对基底动脉上段的显露情况。结果:磨除前床突后形成的间隙为床突间隙,在前床突下表面,存在于颈内动脉与动眼神经间的膜为颈内动脉-动眼神经膜,沿此膜即可进入海绵窦,磨除后床突后,暴露鞍背、上斜坡,即可显露基底动脉上段。结论:经眶颧-海绵窦入路中磨除前床突和后床突,可增加对基底动脉上段的显露。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临床上采用前外侧硬脑膜外入路手术的病例,验证该区域显微解剖临床应用的实际意义。资料与方法:资料1998—2003年收治的采用前外侧硬脑膜外入路的手术:前床突脑膜瘤8例,眶颅沟通瘤12例,海绵窦内肿瘤4例,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2例。方法 对前床突脑膜瘤,采用眶上翼点联合入路,肿瘤累及海绵窦者采用额颞眶颧联合入路。对眶颅沟通瘤:采用眶上入路。对海绵窦内肿瘤,肿瘤主要位于海绵窦前部或前中部,无骑跨中后颅窝,采用额颞眶颧联合入路。对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采用眶额入路,切除眶板达眶上裂,打开视神经管,磨除前床突。结果 12例颅眶区肿瘤中,全切除10例,次全切除2例,全切除率为83.33%。前床突脑膜瘤全切除5例,次全切除2例,部分切除1例。全组无手术死亡。4例海绵窦内肿瘤,2例全切除,1例次全切除,1例大部分切除。2例侵袭性垂体瘤,1例为全切除,1例为次全切除。结论 前床突脑膜瘤采用硬脑膜外入路,磨除前床突,有利于肿瘤基底部的血供阻断,有利于前床突下肿瘤与颈内动脉的分离。眶颅沟通瘤采用前外侧硬脑膜外入路,肿瘤显露范围充分,可同时处理眶内肿瘤和颅内肿瘤,眶上裂的显微解剖有利于在处理切开总腱环时保护颅神经。前外侧硬脑膜外入路可充分显露海绵窦,Zinn腱环切开并向后切开海绵窦上壁可显露海绵窦内肿瘤。侵袭性巨大垂体腺瘤采用前外侧硬脑膜外入路,可充分显露海绵窦上外侧壁,为在硬脑膜外切除海绵窦内的垂体腺瘤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磨除前床突,打开视神经管对硬脑膜下切除肿瘤可增加视神经和颈内动脉的活动度,为切除鞍内肿瘤提供了较好的手术空间。  相似文献   

3.
赵刚  徐松柏 《吉林医学》2007,28(9):1062-1064
直径超过4cm的垂体腺瘤被称作巨大垂体腺瘤.位于鞍区,即颅底部的中央,两侧为海绵窦,海绵窦内为第Ⅲ、Ⅳ、Ⅴ、Ⅵ对颅神经和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上邻视神经、视交叉、颈内动脉床突上段、下丘脑等结构,下邻蝶窦、鼻腔.巨大垂体腺瘤往往将这些重要的结构侵袭、包绕,这些都使得其治疗极为棘手[1~4].相比之下,经鼻蝶入路是最安全、成熟、简捷的手术入路,但由于入路的深、窄,光线难以照明,存有死角,手术空间小限制器械操作等因素,对巨大型垂体瘤而言难以取得良好效果[5].而内窥镜的应用弥补了不足,使该入路成为到达鞍区的最佳入路.成角内窥镜的应用使得这一入路横向可以显露海绵窦内侧壁和外侧壁,纵向可以到达中颅凹、鞍区、和下斜坡.而经颅切除侵入海绵窦的肿瘤部分路径远、需牵拉脑组织、并经海绵窦外侧壁在颅神经之间进入海绵窦,易造成颅神经的损伤.而且对于颈内动脉的破裂难以控制,因为颈内动脉的损伤不可能进行直接修补和旁路架桥手术,当内窥镜经鼻蝶入路被应用时出血可能被控制,对于破裂出血可以暂时夹闭颈内动脉的近段和远端,颈内动脉的近段和远端的控制是可以通过显露破裂孔段颈内动脉和显露上水平段颈内动脉实现.为了防止迟发性颈内动脉破裂,在海绵窦内可以应用移植材料包裹显露的颈内动脉[6].这些都表明,内镜下经鼻腔蝶窦入路在治疗巨大垂体腺瘤方面具有广泛的优势和应用前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神经导航量化观察前、后床突磨除后解剖显露的变化,探讨床突磨除的适应证。方法彩色乳胶灌注4个尸头标本(8侧),模拟翼点开颅,在显微镜下磨除前、后床突,以无框架的立体定向导航设备测量前、后床突磨除前、后视神经、颈内动脉显露长度,颈内动脉视神经间隙,颈内动脉动眼神经间隙的宽度,以及基底动脉的长度,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前床突磨除后,视神经及颈内动脉显露长度,视神经颈内动脉间隙宽度,颈内动脉动眼神经间隙的宽度(前方、后方)均较磨除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后床突磨除前基底动脉显露长度为(4.0±1.3)mm,磨除后为(6.8±1.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床突磨除可以增加视神经、颈内动脉、基底动脉、颈内动脉视神经间隙及颈内动脉动眼神经间隙的显露,可以应用于床突旁、鞍旁、海绵窦区域和基底动脉上段的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经额下入路行海绵窦手术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观测成人头颅标本30侧的海绵窦上壁及其毗邻结构.结果①眼动脉起始处距视神经管颅口(mm)4.72±0.58;②前内侧三角的三边分别长(mm) 6.02±1.20、10.27±1.60和10.00±1.21;内侧三角三边分别长(mm)9.66±2.26、7.06±1.03、5.61±0.72;动眼神经三角三边分别长(mm)9.19±2.29、14.69±4.06、10.19±1.53.③动眼神经距颈内动脉近环(mm)2.55±0.23.结论选择床突间隙和内侧三角切开海绵窦上壁较安全.  相似文献   

6.
崔壮  沙成 《北京医学》2010,32(5):348-350
目的探讨动眼神经三角的显微解剖,为术中动眼神经的保护提供解剖参考。方法经血管灌注后观测10例(20侧)尸头的动眼神经三角及其毗邻。结果动眼神经三角由前岩床突韧带、后岩床突韧带、床突间韧带三边构成。动眼神经由动眼神经三角中央处穿入海绵窦,动眼神经入海绵窦处距离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发起处向后2~7mm,平均5mm。其外上方与脉络膜前动脉相邻,内上方与后交通动脉相邻。滑车神经从动眼神经的后外侧进入海绵窦,在海绵窦外侧壁的后方位于动眼神经下方行走。结论动眼神经三角解剖结构毗邻复杂,前岩床突韧带、后岩床突韧带、后床突、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发起处是术中较好的解剖标志。在鞍区、鞍旁、岩尖等手术时应特别辨认和保护动眼神经。  相似文献   

7.
经眶颧额颞下联合入路,显微外科技术切除鞍旁脑膜瘤18例。肿瘤全切除14例(78%),4例因肿瘤包裹颈内动脉或和入侵海绵窦,仅行次全切除;无死亡,全组术后Karnofsky记分均恢复正常或显著改善。作者认为,本入路便于广泛切除颅底受浸润骨质,毋须牵拉脑组织或牵拉甚微,便可对海绵窦侧壁与其邻近区域提供极好显露,对切除鞍旁脑膜瘤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硬膜外入路研究海绵窦(cavemoussinus,CS)外侧壁三角的显微解剖,为该区域病变的显微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 对15例30侧湿性头颅标本在显微镜下解剖并测量。结果海绵窦外侧壁及其附近的旁内侧三角、Parkinson三角、Mullan三角、外侧三角、Glasscock三角和Kawase三角,这些三角均可以从硬膜外得以暴露。结论 海绵窦三角为海绵窦病变直接手术提供了安全入路。磨开Glasscock三角可以暴露岩骨段颈内动脉,磨除Kawase三角的骨质可以从中颅底暴露中上斜坡区,为该区域病变的手术提供入路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临床提供海绵窦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避免海绵窦手术中颈内动脉及分支的损伤。  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对23例(46侧)成人头颅标本进行解剖、观察、测量和拍摄。  结果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在海绵窦内大致呈“~”形,位置固定,其主要分支脑膜垂体干、海绵窦下动脉和垂体被膜(McConnell)动脉的出现率分别为100%、86.9%和17.4%。岩舌韧带、岩尖、后床突、颈动脉沟、前床突等解剖结构与颈内动脉存在相对固定的解剖关系。海绵窦内颅神经的血液供应主要来源于海绵窦下动脉及脑膜垂体干。  结论  颈内动脉的脑膜垂体干的出现率高、位置相对固定,在临床手术的定位、记录和分段中可作为标志点。从颈内动脉的近端到远端,相对固定的5个解剖结构在海绵窦手术中可作定位标志。手术在游离海绵窦内颅神经时,应尽可能先在颈内动脉找寻脑膜垂体干和海绵窦下动脉,循其主干到分支,明确找到供血动脉后再操作。  相似文献   

10.
纪文华  滕国春  白志勇 《河北医学》2006,12(10):1014-1015
目的:分析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CT表现. 方法:本组6例,有外伤史者5例.均经DSA证实. 结果:CT主要表现为:眼球突出;患侧海绵窦扩大;眼上静脉扩张;眶内软组织肿胀;眼外肌增粗. 结论:突眼病人发现上述CT表现时首先考虑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但需要做必要的鉴别诊断,DSA检查应是诊断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