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童青少年自我意识与行为问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甘肃省5 435名8~16岁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及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分别调查学生的行为问题及自我意识水平。结果CBCL检出有行为问题的儿童青少年中有46.3%~63.4%同时检出自我意识水平异常;儿童自我意识与行为问题呈负相关,8~11岁男女生r值为-0.060~-0.317,12~16岁男女生r值为-0.048~-0.381(P<0.01);进入青春期(12~16岁)这种相关性更明显,自我意识焦虑及行为因子与行为问题总分间的r值均<-0.3(P<0.01)。结论青春期后儿童自我意识逐渐完善,可以据此进行自我心理及行为的评判。  相似文献   

2.
肥胖儿童自我意识与心理行为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儿童肥胖的发病逐年上升,不仅威胁儿童的躯体健康,还影响儿童心理健康。自我意识在调节儿童心理健康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与儿童的社会适应、自觉幸福密切相关。肥胖臃肿的外形影响着儿童自我意识形成。肥胖儿童自我意识受损,可引起焦虑,抑郁,自我评价过低,社会交往退缩等心理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3.
儿童行为量表筛查儿童行为问题界定标准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使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不同的界定标准筛查儿童行为问题对行为流行病学调查的影响。方法:使用3种界定标准,(1)一个因子或/和两个以上因子分大于中国常模;(2)一个因子分大于常模式(和)CBCL总分大于P90;(3)一个因子或(和)二个以上因子分大于本研究样本P98。结果:第1种与第2种界定标准比较,后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前。第1种界定标准显示男女行为问题检出率差异有显性,后两种办定标准男女检出率无差异,而学校间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差异有显性,3种界定标准年龄分布基本相同。结论:使用CBCL不同的界定标准筛查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低、男女性别及学校分布均不同。使用CBCL筛查儿童行为问题时,应考虑总分。  相似文献   

4.
儿童自我意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我意识在调节儿童心理健康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自我意识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儿童的健康个性的形成,同时也标志儿童个性的发展水平。随着社会性研究的兴起,儿童自我意识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从定义、发生发展、实践性研究和促进措施等4个方面,阐述了儿童自我意识的研究状况和进展。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 探讨流浪儿童自我意识与问题行为及亲社会行为的相关关系。方法 采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长处与困难问卷对60名流浪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结果 (1)自我意识各维度低于常模水平的比例分别为73.7%,22.2%,63.2%,28.9%,42.1%,63.2%;(2)问题行为各维度的检出率分别为5.3%,21.1%,21.1%,7.9%,亲社会行为的异常检出率为22.2%;(3)除行为与情绪症状、焦虑与同伴交往问题不存在相关外,自我意识与问题行为的其他因子均存在显著的两两负相关关系(P<0.05),行为适当性、智力与学校与亲社会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流浪儿童自我意识水平偏低,自我意识与行为有较高的相关性,提升自我意识水平可以预防和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在松江城区9211名小学生中调查应用,调查资料与徐氏和美国艾氏进行初步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7.
儿童自我意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自我意识在调节儿童心理健康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自我意识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儿童的健康个性的形成,同时也标志儿童个性的发展水平。随着社会研究的兴起,儿童自我意识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从定义、发生发展,实践性研究和促进措施等4个方面。阐述了儿童自我意识的研究状况和进展。  相似文献   

8.
Conners量表在儿童铅暴露与行为效应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寻找反映个体长期铅暴露水平的指标及特异的行为效应指标。方法 选取铅工业污染区1 ̄4年级学生98名为暴露组,非污染区学生100名为对照组,测定血铅,发铅,锌卟啉以评估铅暴露水平,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电化学法联检测定尿中高香草酸和香草扁桃酸的浓度,采用Conners量表评定铅暴露儿童的行为效应。结果 暴露组血铅,发铅和锌卟啉水平增高,分别平均为2.39 ̄2.42μmol/L,81.81 ̄83.7  相似文献   

9.
通过设立对照组应用Aehenbaeh量表对74例有多动行为的儿童进行了研究.观察组行为总分及各因子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对行为问题总分与9个因子分进行多元线性相关分析.发现总分与交往不良及社交退缩无相关性外,与其他7个因子均有相关性.本文还对行为问题的诊断及治疗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在松江城区9211名小学生中调查应用,调查资料与徐氏和美国艾氏进行初步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1.
儿童行为与家庭环境的偏相关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儿童行为发展与家庭环境的关系,为儿童家庭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评价儿童行为,采用Moss家庭环境量表(FES)评价家庭环境。结果 ①儿童行为与家庭情感表达程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②儿童反社会行为(A行为)与家庭环境的相关不显著(P>0.05)。③儿童神经症行为(N行为)与情感表达和组织秩序有显著的负和正相关(P<0.05)。结论 儿童行为与家庭环境有密切关系,不同类型行为的家庭环境特征有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教师职业自我概念与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的关系,以提供缓解职业倦怠的方法。方法对广东省520名中学教师进行职业倦怠的问卷调查,然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教师职业自我概念对职业倦怠的情感衰竭和去人格化维度有调节作用,而失效感维度上,不存在调节作用。结论可以通过提高教师职业自我概念以有效地缓解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  相似文献   

13.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of cross-gender behavior during childhood, to estimate the influence of genotype and environment on variation in cross-gender behavior, and to explore the association of cross-gender behavior with maternal ratings of behavior problems as indexed by the Internalizing and Externalizing scales of the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 (CBCL). Cross-gender behavior was assessed by two items from the CBCL: “behaves like opposite sex” and “wishes to be of opposite sex.” As part of an ongoing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Netherlands Twin Registry, mothers were asked to complete the CBCL for their twins when they were 7 (n∼14,000 twins) and 10 years old (n∼8,500 twins). The prevalence of cross-gender behavior (as measured by maternal report of behaving like or wishing to be the opposite sex) was 3.2% and 5.2% for 7-year-old boys and girls, respectively, and decreased to 2.4% and 3.3% for 10-year-old boys and girls. Surprisingly, the prevalence rate of cross-gender behavior of girls with a male co-twin was lower than of girls with a female co-twin. At both ages, the similarity for cross-gender behavior was greater in monozygotic than in dizygotic twins pairs. Genetic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howed that 70% of the variance in the liability of cross-gender behavior could be explained by genetic factors, at both ages and for both sexes. Cross-gender behavior wa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scores on Internalizing and Externalizing problems, both in boys and in girls.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更科学地探讨不同因素对儿童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及自制调查问卷对儿童的行为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应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8.2%,身高、家务劳动、父母与孩子谈心、父母管教态度和父母关系等对儿童行为问题有影响。[结论]典型相关分析法科学可靠,可为分析儿童行为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儿童孤独症的脑功能影像学改变及其与行为表现关系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孤独症儿童脑功能影像学的改变及其与行为表现的关系。方法 对26例孤独症患儿和8例非孤独症患儿进行脑([99m]Tc)-ECD单光子发射型电子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检测,并采用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对26例孤独症患儿进行临床行为测量,分析比较其SPECT改变与量表总分及各单项分值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孤独症患儿有明显的局灶脑血流灌注减少(76.9%),主要发生部位是海马回13例次(13/33),颞叶12例次(12/33),额叶3例次(3/33)。孤独症患儿有局灶脑血流灌注减少组与未减少组的量表总分及各单项分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包括海马回路和岛叶的边缘系统及颞叶、额叶的功能异常与孤独症的发生及表现有关。  相似文献   

16.
吴清  俞红  龚研宁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4):1949-1951
目的:了解佛山市2~3岁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特点,研究社区儿童心理卫生综合干预措施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将所研究的社区儿童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采取儿童心理卫生综合心理措施。干预1年后用CBCL量表对适龄儿童进行调查,其中干预组儿童235人,对照组适龄儿童389名。结果:对照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9.4%,干预组为22.6%;干预组儿童6个行为因子的粗分低于对照组,其中抑郁、睡眠、攻击和破坏4因子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有行为问题的儿童中,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内向、外向型问题的内部构成亦不同。结论:对2~3岁儿童进行早期心理干预可以取得明确的近期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北京市朝阳区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制定健康教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分层随机抽取6所学校的1784名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儿童行为量表(CBCL)调查其社交能力与行为问题。结果这一群体的社交能力与美国同龄群体基本相当,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1.5%,女生社交能力3个维度分别得分7.39分、7.75分和5.38分,男生3个维度分别得分6.93分、7.08分和5.12分,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且行为问题更少;学校是影响学生社交能力和行为问题的重要因素;学校情况得分与行为问题得分相关性为-0.358。结论要积极关注存在行为问题的学生,学校健康教育是改善学生行为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龚研宁  吴清  俞红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3):1845-1848
目的:了解佛山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及行为问题的内容,探讨对学龄前儿童早期心理干预的效果,减轻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危害。方法:使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4~5岁540名儿童进行基线调查后,对整个社区的儿童分完全干预和有限干预两组进行了心理干预,并调查干预1年后的效果。采取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hildbehaviorchecklistCBCL)和忻仁娥制订的中国常模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4~5岁儿童行为问题总粗分阳性率男童为19.5%,女童为18.5%。行为问题前3位因子男孩依次为违纪、攻击、抑郁,女孩为多动、分裂、攻击。干预后儿童行为问题阳性率明显低于干预前,总粗分排序从低到高依次为完全干预组、有限干预组和干预前,方差分析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早期心理干预可以取得明确的近期效果。  相似文献   

19.
Few instrument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screen emotional and behavioural problems and mental disorders using questionnaire methods in a broad study, as will be done in the Health Survey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the context of this survey's pretest, two questionnaires--the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 (CBCL) and the 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 (SDQ)--were compared regarding their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their diagnostic power, and the study participants' acceptance of the instruments. With this comparison, the question was addressed concerning which of the two questionnaires mentioned above is more reliable, valid and acceptable to the participants in describing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nd psychiatric disorders in a population-based survey intended for a target age group of 6 to 17-year olds. The results of this methodical comparison show that both instruments are comparably useful for screening purposes. Both instruments detected mental disorders that were established in a clinical interview with equal probability. In this regard, the self-report tends to be superior to the parents' report in the age group from 11 to 17 years. The SDQ displays a slightly higher acceptance and--in comparison to the CBCL--a considerably lower number of items. It can therefore be recommended for use in the survey.  相似文献   

20.
Rutter儿童行为量表父母及教师问卷在小学生中应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寻找筛选学龄儿童不同行为问题的适合方法,以便研究者选择科学的量表和处理措施。方法选择956名小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应用英国Rutter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量表和教师问卷分别评定儿童行为问题。结果儿童不同场合表现的行为问题及不同观察者的角度发现的问题不同,父母易发现神经症性问题,教师易于发现违纪或反社会问题。结论应综合使用量表,才能全面了解儿童的问题,排除情景性的问题,以便实施不同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