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食管反流(GERD)是临床最常见的内科疾病之一。尽管大多数GERD仅限于烧心症状,但也可以发生并发症,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导致食管腺癌。目前人们普遍认为从正常食管上皮到腺癌的多步骤过程须经过被称为Barrett食管的肠化阶段,Barrett食管的患病率、重要性和适当的临床处理是胃肠病学领域最有争议的话题。  相似文献   

2.
Barrett食管放大内镜下分型与组织病理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Barrett食管的发病特点、常规及色素放大内镜下表现、病理分型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对2506例临床诊断胃食管反流病和106例Barrett食管患者行电子放大内镜观察和黏膜染色,对Barrett食管病例进行放大内镜下分型,并分析内镜表现与组织病理学之间的关系。结果106例Barrett食管主要表现为胸骨后烧灼感、胸骨后痛、反酸及吞咽梗阻感,其中27例(25.5%)患者无反流症状。Barrett黏膜放大内镜下分为点状、短棒状、绒毛状和不规则型;组织病理学上可分为胃底型、交界型和肠化型,以胃底型多见;美蓝染色阳性者多为短棒状、绒毛状和不规则型,其病理类型均为肠化上皮。结论放大内镜结合美蓝染色有助于Barrett食管中肠化上皮的检出,对Barrett食管的诊断及临床随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Barrett食管临床及内镜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arrett食管(BE)与食管腺癌关系密切,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现对我院近2年来确诊的BE患者的内镜下表现、临床特点及病理情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Barrett食管内镜和病理学诊断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30年来,食管下段腺癌在西方国家已成为发病率上升最快的内脏恶性肿瘤之一,在国内,其发病率也有上升趋势。但由于对食管腺癌及其癌前病变的认识尚有一定差异,致使大多数患者因诊断延误而失去早期治疗的机会,因此,加强对食管下段腺癌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根本上改变此癌预后差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染色放大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对Barrett食管的治疗作用。方法:对经放大染色内镜观察并经病理证实为Barrett食管的28例患者,行氩气凝固治疗48次,分别于术后半年、1年、2年进行染色放大内镜及病理复查,评价其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完成治疗并全部清除病灶,治疗总有效率100%;4例术后出现胸痛,经加强抑酸治疗后缓解;半年后复查未见复发,1年后复查有2例复发,2年后复查有4例复发,总复发率21.4%。结论:氩气凝固治疗术能有效治疗Barrett食管,方法简便易行,安全、有效,但有一定比例的复发,应定期复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增强放大内镜对Barrett食管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0例疑诊为Barrett食管的患者使用2%-3%乙酸喷洒于食管下端,然后使用放大内镜观察并根据黏膜象进行活检。所有活检切片均由高年资病理专家在单盲情况下进行阅片。结果参考2003年Toyoda在增强放大内镜下的分型黏膜象共有3型:Ⅰ型小圆型7例(17.5%),其中5例病理为胃底型(71.4%);Ⅱ型网格型24例(60.O%),其中16例病理为胃底型(66.7%);Ⅲ型脑回/绒毛型9例(22.5%),病理均为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Ⅲ型黏膜象与病理的符合率高。结论使用增强放大内镜对食管远端进行详细黏膜象观察与病理检查结果有较高符合率,有助于对Barrett食管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西方国家食管贲门交界部腺癌的发病率显著升高。许多研究发现,食管腺癌可由Bar-rett食管(BE)发展而来,BE是食管腺癌最重要的癌前病变,因此BE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BE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内镜及组织病理学检查。最近研究发现,BE的恶变过程中亦存在免疫组织化学改变,这些变化对BE的发生发展有一定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Barrett食管(BE)是食管腺癌发病的最危险因素.超声内镜(EUS)能清晰地显示食管壁各层的结构.大量研究表明,EUS可显示BE食管壁黏膜层和黏膜下层增厚,但目前不推荐用EUS诊断BE,和鉴别BE是否存在异型增生.EUS在评估有重度异型增生或有食管黏膜下层癌的BE患者及其食管壁肿瘤侵犯程度和局部淋巴结转移方面有重要意义,虽然其准确性现在还存在争议,但其可为BE患者选择进一步治疗的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Barrett食管1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Barrett食管(BE)的内镜表现、病理特征以及与食管腺癌的关系。方法 分析13例BE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诊断及病理特点。结果所有患者均有反酸、烧心感等症状,其中同时伴食管裂孔疝者3例,内镜下全周型2例、岛型7例和舌型4例。活组织病理检查均有柱状上皮化生。其中不典型增生1例,随访2年后发现癌变。结论 BE是反流性食管炎发展的一种结果,可导致食管腺癌,其诊断需内镜和活组织检查,药物治疗只能改善症状,应定期进行随访,发现恶变及早手术。  相似文献   

10.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食管腺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除目前常规内镜检查加病理活检诊断之外,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内镜诊断技术.该文主要针对其内镜诊断及新的内镜成像技术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是食管下端的正常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BE本身并不引起症状,内镜检查结合黏膜活检是其最可靠的诊断手段。近年来,我国和西方国家的食管腺癌的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考虑到肠上皮化生与癌变的潜在关系,对BE进行及时诊断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现代内镜检查技术的发展,对BE的识别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在临床处理中,我们应首先诊断出BE,然后再确定出癌变高危人群,并将其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进行严密随访,控制食管腺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Barrett食管(下称BE)是指食管下段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取代的一种病理现象,1950年由Barrett首先提出.自纤维胃镜广泛应用以来,发现本病并非十分罕见,多认为胃食管返流(GER)所致,由BE转变为食管腺癌的机会较正常人高出30~125倍,因而引起临床医生高度重视;目前国内报告渐见增多,但随访逆转消失病例尚少。现将1例内镜所见经病理证实的岛型BE,从发现至消失随访复查治疗经过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Barrett食管内镜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rrett食管发生食管癌的危险性比较高。现行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抑酸药物治疗和外科食管切除术,两者均有不足之处。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很有发展前景的内镜治疗技术,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本文就Barrett食管内镜治疗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Barrett食管与食管腺癌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Barrett食管(Barrett's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性柱状上皮所取代的病理现象。因BE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之一,且近年Barrett食管腺癌(下称BE腺癌)的发病率有增高趋势[1],因此临床须重视BE的诊治。BE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在众多的发病因素中,慢性胃食管反流病(GERD)作为BE的原发危险因素倍受重视。病理酸反流分三种类型,即直立位反流,卧位反流和联合反流。国内研究提示,卧位反流在BE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2],然而并非GERD患者均发展为BE…  相似文献   

15.
Barrett食管内镜下氩气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5年我科对6例Barrett食管患做了内镜下氩气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是目前所知的唯一的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近20年来,尤其在西方国家,食管腺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因此Barrett食管越来越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17.
Barrett食管是一种癌前病变,有发展为食管腺癌的风险,近年来其患病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Barrett食管的内镜下治疗有了更多的新手段和新认识.本文就Barrett食管内镜下治疗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Barrett食管是指食管末端的正常鳞状上皮被有恶性倾向的柱状上皮取代的病理现象 ,其癌变的危险性较一般人群高 30~ 12 5倍[1 5] 。我们通过对不同组织中p2 7kip1及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表达、PCNA指数的测定 ,旨在揭示食管腺癌、胃食管交界处腺癌的发病机制。一、材料和方法1 实验对象 :收集 1996年 1月 1日~ 2 0 0 0年 6月 1日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二医院、唐都医院、陕西省肿瘤医院的食管腺癌标本 15例 ,男 8例 ,女 7例 ,平均年龄 (6 1 5± 10 4 )岁 ;胃食管交界处腺癌标本 30例 ,男 2 4例 ,女 6例 ,平均年龄 …  相似文献   

19.
Barrett食管的诊断和随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 20多年,食管腺癌和贲门癌的发病率在西方国家和亚洲地区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北美和西欧 [1]。食管腺癌的发生和 Barrett食管 (BE)有直接的关系。大量的研究发现,食管末端的腺癌几乎都产生于 BE,而 40%的贲门(胃-食管交界处)癌同 BE有关 [2,3]。   一、 BE的定义 :BE是在 1950年由一位名叫 Norman.Barrett的英国心胸外科医生首次报道,并以他的名字命名 [4]。   BE的最初定义 [5]:食管远端的正常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所替代,其受累长度≥ 3cm,也称为长节段 BE( Long- segment Barrett's Esophagus,LSBE) [6]。 …  相似文献   

20.
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sus)是被公认的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一般认为,Barrett食管肠化生上皮癌变过程包括柱状上皮化生、低度异型增生(LGD)、高度异型增生(HGD)、食管腺癌的阶段性改变。明确诊断的食管腺癌多数存活时间不到1年,放化疗结合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5年生存率不到20%,且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较高。因此,通过对普通人群筛查发现早期病变,以及对癌前期病变有效的干预是降低食管腺癌发病率和控制死亡率的关键。近20年来,多种内镜治疗技术应用于Barrett食管和食管腺癌的治疗,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