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学权 《中外医疗》2010,29(29):88-88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引发因素,促使我院医务工作者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49例ADR,对其发生年龄、药物种类、名称、给药途径及受损器官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生ADR,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引发ADR最多的是抗感染药,其中喹诺酮类居首位,静脉给药是最常见用药方式。结论应加强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以达到安全有效地用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抗菌药物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9~2010年上报的228例有效ADR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发生不良反应的药品以抗感染药物为主,发生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临床上ADR主要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和心血管系统反应.结论:临床必须重视药品ADR,继续做好ADR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3.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者意外的有害反应[1]。通过ADR监测、分析,将报告反馈临床,可提高临床治疗水平,减少药源性疾病,并对药物上市再评价等有重要作用。现对我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以降低外在因素引发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11年315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15例ADR中大于60岁老年患者132例(占42%);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有282例(占89.5%);涉及用药品种以抗菌药物最多,有104例(占33.0%);其次是中药制剂,有92例(占29.2%).累及气管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有102例(占32.3%).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监测工作,加强对患者用药过程的观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坚持能口服尽量避免静脉给药的原则,降低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赵欣夏  林华  杨思芸 《西部医学》2012,24(8):1613-1615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规律。方法对南充市身心医院2009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收集到的65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 653例ADR中,以抗感染药物居首位[262例(40.13%)];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见[476例(72.9%)];60岁以上患者发生ADR最高[261例(40.0%)]。结论医院应重视并加强ADR监测,合理用药,尽量避免或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2年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促进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2年148例有效不良反应报告,按照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其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48例不良反应报告中,10岁以下儿童及70岁以上老年人发生最多;静脉滴注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占81.08%;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占63.51%;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多见,占60.14%.结论 应加强不良反应监测,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我院儿童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统计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上报的372例儿童ADR资料。结果372例ADR报告中,1~3岁儿童发生率最高(38.71%),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77.96%)为主,以静脉注射为主(69.09%)。结论加强儿童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有利于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保障患儿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432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金玉  杨琳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9):2569-2571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特点与相关因素。方法:对432例ADR报告作回顾性分析。结果:药品不良反应在20岁~69岁年龄段发生率较高,其中30岁~39岁发生率最高达18.75%;ADR涉及的药品种类及例次中,以抗生素占首位,中药注射剂与中药中成药次之;ADR临床表现上,主要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47.75%),其次是神经系统损害。结论:开展和加强临床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工作,促进并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9.
149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总结医院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及正确评价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12月收集的上报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149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药品不良反应发生较为普遍,使用频率越高,发生几率越大.其中女性、老年人,抗菌药物,皮肤过敏反应发生ADR比例高.结论:要加强ADR监测,确保安全、有效、合理地用药.  相似文献   

10.
39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395例ADR报告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进行统计并分析。结果395例ADR报告中,抗感染药所致的ADR所占比例(56.7%)最高,其次为中药制剂所致的ADR(17.5%);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方式引发的ADR最多,占70.4%;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反应(占50.9%)。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以预防和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45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燕  黄海英 《中国热带医学》2007,7(10):1961-1962
目的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医院2004年2月~2007年2月收集的门诊458例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物种类及ADR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58例患者中抗微生物药物引起的ADR323例(占70.5%);静脉给药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共351例(占76.6%);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共213例(占46.5%)。结论医院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应重视ADR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2.
药物不良反应555例报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555例药物不良反应(drug adverse reaction, ADR)发生特点和相关因素,制定ADR监测工作方向。方法对我院2008年度收集的555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报告中20至59岁年龄段构成比最高。ADR涉及的药品182种,其中抗感染类药物引起的ADRs占总例数的70.43%(462例),中成药引起的ADRs次之。静脉给药的ADRs占82.17%(539例),是引起ADR的主要用药途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监测和报告工作,以保障安全合理用药、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1年多来收集的399例ADR病例资料分别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物种类以及临床具体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 399例中,女性患者较多;静滴方式给药引发的ADR最多;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占首位。ADR表现又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其次是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结论:医务工作者应加强临床用药ADR的监测,合理使用药物。  相似文献   

14.
庞洲  查赣  许尔凤 《中外医疗》2013,32(21):74-75
目的探讨药品不良反应发生原因,提出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收集的4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按照患者年龄、给药类型、不良反应等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女性发生ADR比例男性,且儿童和老年患者是主要人群。抗生素、中成药等是引起ADR的主要药品类型。配伍不当、联合用药不科学及用药间隔时间不合理等是引起ADR的主要原因。结论应加强药品质量及临床用药全程控制,尤其是抗生素、抗感染药及中成药的用药监测,强化对基层药品质量监督,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降低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情况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3年247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ADR高发年龄段为≤10岁,静脉滴注较其它给药途径更容易发生ADR,抗感染药物引发的ADR比例最高,ADR累及多个器官/系统,临床表现中变态反应最多。结论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加强ADR监测及其相关知识的宣传,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规律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2009—2011年228例抗菌药物ADR报告按年龄、性别分布、给药途径、药品分类、累及器官或系统、常见ADR症状处理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28例ADR报告中,60岁以上患者有69例(30.3%),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引起ADR的抗菌药物有38种,主要为头孢菌素类87例(38.2%)和氟喹诺酮类61例(26.8%)。给药途径以静脉输注为主,共209例(90.4%),显著高于其他给药途径(P〈0.05);ADR所累及的系统和(或)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普遍,共122例(47.3%),显著高于其他系统(P〈0.05)。结论抗菌药物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上应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ADR的监测,以达到合理、安全、有效地使用抗菌药物,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521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2009年收集的521例ADR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ADR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用药途径、临床表现,单一、合并用药ADR的发生率以及ADR的治疗结果等。结果:男性ADR发生率(282/521,54.13%)高于女性(239/521,45.87%),儿童及老年患者发生率较其它年龄段高(326/521,62.57%);334例ADR由抗微生物药物引起(334/521,64.11%),443例由静脉滴注引起(443/521,85.03%);ADR常见临床表现为皮疹、瘙痒、寒战、发热等,严重病例较少,联用药物越多,引发ADR几率越高;经治疗521例ADR患者好转、治愈率达98.08%。结论:加强ADR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临床监护水平,可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本院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4月至2014年3月郸城县虎岗乡卫生院发生的122例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对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药物种类、患者临床表现及给药途径等进行分析。结果 112例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中,女性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P<0.05);抗生素类药物发生率最高(62.50%),其次为中药类制剂(16.07%);静脉滴注用药最为常见(88.39%);药物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多见(51.78%)。结论医疗机构应加强临床用药的管理和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1月收集到的173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种类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173例ADR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82.5%),以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居首位(69.9%),其次是中药制剂(18.5%);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49.1%).结论 应加强ADR监测,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本院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09年6月收集到的552例ADK报告的临床资料.结果 ADK发生男性(290例)略高于女性(262例),但基本平衡;10岁以下儿童和60岁以上高龄患者构成比高于其它年龄段;夏、秋两季共发生380例,占全年发生总数的68.8%;发生ADK最多的是抗感染药物,占55.8%(308/552),中成药引起的ADK排名仅次于抗感染药物;静脉给药占ADR的绝大部分(65.2%);ADR所致器官损害主要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大多数预后良好,本组无后遗症病例,无死亡病例;输液室报告率最高,报告人中护士占68.8%,药师占20.3%.医师占10.9%.结论 ADR难以完全避免,应加强对临床医护人员ADR知识的宣传;医生除合理用药外,还应积极参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工作,及时上报药品不良反应;临床药师应主动收集、整理ADR信息,并及时反馈给临床医生,以达到用药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目的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