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神经组织移植治疗帕金森氏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已在许多国家广泛开展,并对移植中的某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一些新观点.本文就神经移植治疗帕金森氏病的机理,适应症、移植部位及手术方式等方面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帕金森病的颈动脉体细胞自体移植和GDNF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常见的老年人神经系统进行性变性疾病,源于中脑黑质一纹状体通路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退行性变性坏死,导致纹状体内DA递质含量减少而产生系列锥体外系功能障碍临床症状。其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多年来使用的左旋多巴类口服药、定向毁损等治疗也仅使部分症状缓解,深部电极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疗费用高昂,而且这些方法的长远效果仍不尽人意。细胞或组织移植替代退变的多巴胺神经元,并使其长久分泌和保持纹状体内DA含量的方法,是帕金森病治疗的初步设想,也是多年来研究始终坚持的方向;肾上腺髓质细胞、异体或异种胚胎中脑DA能神经元、胶囊化PC12细胞、颈交感神经节细胞等都曾被作为移植体,但均因移植物存活少、疗效短暂等多种原因而被废弃。由于颈动脉体细胞有分泌多巴胺的特性,成为帕金森病移植治疗的又一新颖途径。  相似文献   

3.
帕金森氏病的神经生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纹状体和黑质内多巴胺的缺失不是帕金森氏病的唯一发病基础,脑内NE、5-HT、DA、ACh以及其它生化异常相互复杂作用导致该病的多样化症状,使治疗更为复杂化.  相似文献   

4.
帕金森氏病的神经保护性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对帕金森氏病的神经保护性治疗的研究正方兴未艾。这被称之为帕金森氏病治疗的第 二次革命。帕金森氏病治疗的第一次革命是运用左旋多巴进行替代性治疗。本文就神经保护性治疗中神经元变性的可能发病机理,以及运用MAO-B抑制剂、DA受体激动剂、EAA受体拮抗剂等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结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由中脑黑质中多巴胺神经元变性,导致纹状体系统多巴胺(DA)含量下降引起的神经病变。其特征性症状包括震颤、僵硬和运动徐缓等。目前为止,帕金森氏病神经元死亡的病因仍不清楚。具体的神经变性机制包括自由基生成、氧化应激、线粒体异常、兴奋性中毒、钙中毒、营养因子不足、炎症过程、一氧化氮毒性和细胞调亡。这些因素相互增强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神经功能异常、萎缩,最终导致多巴胺神经元死亡。大量实验提示在PD病理过程中,自由基的生成和氧化应激起关键作用。目前,药物疗法并不能治愈PD。尽管左旋多巴(L-Dopa)替代疗法一直是控制PD症状的标准,但其只能缓解临床症状,并且L-Dopa长期治疗会引起多种副作用。目前尚无可行的疗法能遏制或减缓神经元变性。因此,研究不仅要致力于改善和延长L-Dopa对PD的治疗效果,还要研发兼具抗PD与神经保护功能的药物。本文综述了当前各种PD疗法的优缺点。这些疗法包括DA治疗、DA激动剂、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抑制剂、抗谷氨酸药、胆碱能药物、外科手术(深部大脑苍白球或丘脑术)和干细胞移植术等。同时,基于PD病理过程,对未来的...  相似文献   

6.
不同载体系统介导GDNF的基因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多种神经元具有营养作用,本文就不同载体的特性及介导GDNF基因 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帕金森氏病(porkinson'sdisease,PD)患者长期多巴胺治疗产生运动机能的波动和不自主的异常运动,治疗十分棘手。目前根据基底节生理功能的进展已向人们提供了多条新的治疗途径[1—4]。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耗竭可能是由于丘脑底核(subth...  相似文献   

8.
帕金森氏病的脑内移植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2年脑内移植治疗帕金森氏病(PD)在临床取得疗效以来,这一领域的研究迅猛发展。目前这项课题已发展成为神经科学的前沿和热点之一。各国学者先后将肾上腺髓质、胚胎黑质、交感神经节及培养的细胞系细胞植入脑内,以期恢复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系统功能。特别是近年来开展的包被细胞及遗传修饰细胞移植,为PD治疗开辟了新途径。本文综述了该领域当前的现状及最新进展,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9.
例1住院号306,女61岁,工人。因步态不稳、四肢抖动20年。病后就诊均诊断为帕金森氏病,并服安坦、美多巴等药物无效。近4年,出现精神异常,其诊断均符合CCMD-2-R中帕金森氏病所致精神障碍诊断标准,先后接受多种抗精神药物合并安坦治疗效果均不佳。后改用氯氮平(100mg/日)合并安坦治疗,精神症状消失,躯体症状改善,能自理生活。随访近两年精神症状无复发。例2住院号955,女,48岁,工人。因步态前倾,四肢强硬,抖动16年。于8年前出院乱语、疑人害她、哭笑无常,求治于各地医院均诊断为帕金森氏病所…  相似文献   

10.
随着立体定向和功能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脑深部电极埋藏技术的应用,慢性丘脑电刺激治疗帕金森氏病的临床研究,相继在一些国家开展,并认为这一技术方法是治疗帕金森氏病较理想的方法之一。本文就慢性丘脑电刺激治疗帕金森氏病的简史、作用机理、技术方法、临床疗效观察、应用指征及并发症等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尼古丁对帕金森病(PD)大鼠纹状体脑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和多巴胺(DA)含量的影响。方法 将6-羟多巴胺(6-OHDA)立体定向注射到大鼠右侧中脑腹侧背盖部(VTA)和黑质致密部(SNpc),建立PD大鼠模型。采用生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不同剂量尼古丁对PD大鼠的作用,检测纹状体GDNF表达及DA含量的变化。结果 造模前及造模后皮下注射尼古丁的PD大鼠,纹状体GDNF表达及DA含量较PD组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尼古丁可减轻6-OHDA对黑质DA能神经元的损伤,对PD大鼠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天麻素对星形胶质细胞增殖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释放水平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海马星形胶质细胞,将其随机分为天麻素组和对照组.天麻素组细胞分别直接给予终浓度为10,15,20,25,50μg/ml 的天麻素,处理48 h 或72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星形胶质细胞活性,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检测细胞增殖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 GDNF 释放水平.结果48 h 后各组的星形胶质细胞活力、BrdU 阳性细胞数量以及 GDNF 的释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72 h 后各组的星形胶质细胞活力、BrdU 阳性细胞数量以及GDNF 的释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进一步两两比较,20μg/ml 和25μg/ml 天麻素组的上述3个指标均高于其他剂量组和对照组(P <0.05).结论一定剂量的天麻素能够促进星形胶质细胞的活性和增殖,并且上调 GDNF 的释放水平.  相似文献   

13.
帕金森氏病的胃肠功能障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帕金森氏病(PD)可引起胃肠功能障碍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口腔内唾液增加,吞咽困难恶心,腹胀及便秘。病理生理机制,不仅与PD时的肌张力异常增高有关,还与中枢和周围的Lewy体的存在,以及外周的多巴胺受体的存在有关。本文就其临床表现,病理生理及发病机理,辅助检查,诊断及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胎脑移植治疗严重帕金森氏病5例。采用脑立体定向技术把胎脑吸附于弹簧载体上植入患者的双侧尾状核及壳核。术后随访时间6~23个月,临床症状获得了显著的改善。其中2位病人在移植后经18-氟-多巴正电子断层扫描显示,移植部位有示踪物摄入。提示多巴胺递质贮存丰富。本文还讨论了临床症状获得好转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诱导分化骨髓基质细胞(BMSCs)脑内移植对帕金森病(PD)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分离和纯化的BMSCs,用5-溴脱氧尿核苷(BrdU)标记和GDNF诱导分化。分别将经GDNF诱导分化(A组)和未经GDNF诱导分化(B组)的BMSCs移植到PD大鼠模型纹状体区。另设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和PD模型对照组(D组)。于不同时间点检测大鼠旋转行为变化,运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分析比较各组纹状体内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细胞数量。结果①旋转行为检测显示,C组和D组在所有时间点未见明显变化;在移植后7~30d,A组和B组分别与C组和D组比较,旋转行为明显减少(P〈0.05);A组比B组旋转行为减少更为显著(P〈0.05)。②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检测显示,A组与B组比较,GFAP和TH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多(P〈0.05)。但各组自身各时程比较数量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组的BMSCs脑内移植有效地改善了PD大鼠模型的旋转行为,提高了移植后TH阳性细胞的数量。  相似文献   

16.
神经心理学对帕金森氏病脑移植手术疗效的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7例经脑移植术治疗的帕金森氏病患者的神经心理功能。发现患者存在一些心理功能障碍,术后某些功能有改善,有的功能改善不显著或无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帕金森病(PD)临床误诊的原因,以期提高对本病及相关疾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与PD相关的26例误诊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原发性震颤(ET)、脑血管病是误诊的最常见原因。特别是仅有震颤症状而年龄较大的病人,误诊为脑血管病者均为以偏侧症状明显的强直型PD。结论掌握PD、VP、ET以及与其临床特征相似的其他疾病的临床特征,是做出正确诊断,避免误诊误治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38例青少年帕金森氏病的临床资料,发现青少年帕金森氏病与中老年帕金森氏病的临床表现有许多不同,震颤较轻,一般不累及智力及自主神经,病程长,对安坦反应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预防性应用尼莫地平对面神经损伤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表达的影响。方法 9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单纯损伤组、尼莫地平预处理组、尼莫地平后处理组,每组24只。假手术组不损伤面神经,单纯损伤组建立大鼠面神经损伤模型。尼莫地平预处理组在模型建立前给予尼莫地平,持续给药到术后2周。尼莫地平后处理组在模型建立后给予尼莫地平,持续给药2周。应用Western blot方法观察大鼠面神经损伤后1、3、6个月BDNF和GDNF的表达。结果与单纯损伤组相比,尼莫地平后处理组造模后1个月大鼠BDNF、GDNF的表达均升高(均P<0.05)。尼莫地平预处理组和后处理组BNDF和GDNF的表达在各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预防性应用尼莫地平可以调节面神经损伤大鼠GDNF和BDNF的表达,充分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我院自1998年3月至1999年7月,对81例帕金森氏病行87次丘脑Vim核射频毁损术治疗,术中均行电阻值测定,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