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眼眶的应用解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眼眶包括骨性眶壁和眶内容物,左右各一,两侧对称,呈四棱锥形,前为眶口,后为眶尖,有孔裂与颅腔相通。眶内容物包括眼球、眼外肌、血管、神经、筋膜和脂肪体等,是眼科、神经外科及颌面整形外科等常涉及的部位。近年来,随着观测手段的不断改进,该区的应用解剖学研究日趋成熟,现将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眶尖结构的临床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眶尖部病变的诊断与治疗提供解剖参数。方法:应用18例无肉眼可见病变的成人头颅湿性标本,先行CT扫描,后制成0.5mm厚的切片,在放大16倍的手术显微镜下,对眶尖部进行显微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比较分别用CT和体视学法测量视神经管和视神经的体积,以及视神经管内侧壁的厚度,结果无统计学差异;体视学法测得的眶上裂面积和穿经神经的面积之比;穿经神经与眶上裂上壁,内侧壁的距离以及各神经间的距离;穿经眶上裂中央区的神经与视神经管的最短距离。结论:体视学法对眶尖部不规则形结构的测量有其独到之处;熟悉该部位的显微解剖,有助于临床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3.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手术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柏亚玲  高军  娄皓  齐柳  黄维国 《医学信息》2002,15(6):384-385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新设备的不断出现 ,耳鼻咽喉手术的范围已渗透到整形、神经外科及颌面外科 ,使护理由专科向综合性的外科系统护理、身心整体护理发展 ,形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手术新的护理方向。1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手术的发展从上世纪 60年代初起 ,耳鼻咽喉科学已向头颈外科延伸 ,以适应头颈部肿瘤治疗以及头、颈部外伤救治与形态、功能重建的需要 ,形成了耳鼻咽喉—头颈外科〔1〕。并广泛开展了耳显微外科、耳神经外科、耳鼻咽喉肿瘤切除及功能重建 ,经鼻内镜手术及显微喉科手术 ,在上涉颅底 ,下及纵隔的头颈部肿瘤患…  相似文献   

4.
眶尖部CT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通过对眶尖部CT影像表现和断层解剖标本的观测 ,探讨眶尖部诸结构出现的CT扫描层面和临床意义。方法 :用 3 3侧干燥成人颅骨行轴位横断CT扫描 ,结合 10例颅脑断层标本进行解剖学观测。结果 :眶上裂和眶下裂分别出现于CM基线上、下 15mm和 10mm范围内 ,视神经管影多见于CM基线上方 7~ 12mmCT扫描层面。结论 :颞骨岩锥上部层面是观察眶上裂和视神经管的最佳层面 ,对眶尖部病变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眶尖区的断层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眶尖区影像诊断提供断层解剖学资料。方法 应用 5 0侧成人头颅湿标本制成 0 5mm的火棉胶连续切片 ,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 3 6侧冠状位标本上的眶尖结构进行测量。结果 视神经管眶口处面积最小 ,管内段视神经从颅端到眶端逐渐变细 ,眼动脉进入神经经管从视神经内下方向外下方走行 ,眶上裂被Zinn腱环分为外侧区、中央区、下区 3部分。结论 冠状位是观测眶尖结构的理想层面 ,对眶尖部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眶尖区多层螺旋CT解剖学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韩卉  庞刚  胡玉婷  高斌  夏春华  朱友余  侯立胜 《解剖学杂志》2005,28(2):198-200,224,i005
目的:探讨眶尖区的多层螺旋CT(MSCT)解剖,为该区疾病的影像诊断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采用MSCT及三维显示技术观察10例(20侧)正常志愿者眶尖区。结果:MSCT及三维显示技术对眶尖区骨性结构显示良好。以Reid基线为准,80%的视神经眶内段和管内段可在同一层面上全程显示。结论:MSCT及三维显示技术是活体研究眶尖区形态大小的最佳方法之一。外伤性骨折时应以CT检查为首选。  相似文献   

7.
正眶是一个窄小的解剖空间,内含许多重要结构,特别是眶内有丰富、疏松的脂肪组织,对手术野是一个干扰。眶尖部神经、血管和肌肉密集,解剖层次复杂;而且眶又被副鼻窦、脑和眼球等器官围绕,位置深,使眶部手术更具困难性~([1])。眶尖区是指由视神经管、眶上裂及眶下裂所围成的解剖区域。它是沟通眶颅的重要解剖结构,又是前、中颅窝底相邻结构。此区空间狭小,结构复杂,神经血管密集,汇集了经此出入颅的重要血管神经和其他的组织结构。该区病变常向眶内和  相似文献   

8.
张美勤 《解剖学杂志》2018,41(1):126-126
正去掉成人颅盖10个,发现有一男性颅底,左、右"视神经管"的下外侧有并行且有较细的管道,暂称第2视神经管;每侧属完全型二分视神经管。伴右侧筛窦前群膨大及中鼻甲与鼻中隔并行下垂。为颌面外科和眶内手术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1左、右二分视神经管上、下并行左、右二分视神经管内口在交叉前沟的间距为19.1mm。二分视神经管由内口行向前外6.5mm开口于眶尖;内口呈椭  相似文献   

9.
眶内血管瘤为常见的良性中胚叶眼眶肿瘤,眼眶肿瘤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途径一般有眶前路切开、眶外侧壁切开、额径开眶及颞额径4种术式。眼球后段肌圆锥内肿瘤多采用眶外侧壁切开术,但该术式复杂,患痛苦大,术后螃复慢;因此,我们采用经皮肤一结膜切开法,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眼轮匝肌蒂颞区皮瓣移位术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为眼轮匝肌蒂颞侧皮瓣转位修复中颌面软组织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3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头颅标本 ,解剖观测眼轮匝肌形态及血供。结果 :①眼轮匝肌眶下部的中部、内侧部及外侧部宽分别为 (2 .5± 0 .3)cm、(0 .8± 0 .2 )cm和 (2 .6± 0 .5 )cm。②眼轮匝肌眶下部血供主要来源于内眦动脉、眶下动脉及颧眶动脉等分支 ,其外径在 0 .2~ 0 .8mm之间。这些动脉相互间形成丰富的吻合。结论 :以眼轮匝肌眶下部为蒂的颞侧皮瓣可用于转位修复中颌面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1.
张旭东  能玲玲  李楠  姚书霞 《解剖与临床》2009,14(4):304-304,F0003
上颌骨囊肿是颌面外科中常见的疾病,复发性上颌骨囊肿合并口腔粘膜瘘临床上处理较棘手。我科自2002年8月-2007年2月收治17例该类患者,均采取鼻内镜辅助经口、鼻双径路手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眶上锁孔入路提供临床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1例福尔马林固定尸头上测量各有关解剖结构距离及夹角,在9例新鲜尸头上进行模拟手术,进一步验证其观察及操作范围。结果:提供了角突及眶上孔至盲孔、视神经管颅口、前床突尖、后床突尖距离,两点与上述结构连线与中线的成角,视交叉前缘至鞍结节距离,视神经颅内段长度,颅口处视神经内侧缘之间距离,第一间隙面积,颈内动脉床突上段长度等数据及入路的观察、操作范围。结论:眶上锁孔入路有广泛的视野及充足的操作空间,熟悉入路到各结构的距离对术中定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犬的颌面正常解剖,为动物实验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10只犬颌面诸骨,沿骨缝仔细分离各连接骨块,解剖出较粗大的血管、神经束。结果犬的颌面部可完整解剖出切牙骨、上颌骨、颧骨、鼻骨、腭骨,眶下神经血管束、腭前、腭后神经血管束。结论详尽了解犬的颌面部解剖有助于进行犬的口腔颌面外科动物实验。  相似文献   

14.
眼眶是容纳视器及视器血管、神经的锥形腔隙,其周围毗邻关系非常复杂:4对鼻旁窦位于眶周,眶尖的眶上裂及视神经管向后通颅中窝,下壁的眶下裂向后与颞下窝、翼腭窝相通。因此,眶内与眶周毗邻结构的疾病可相互影响。在眶区手术中,医生掌握详尽的解剖学知识将可避免手术对病人视力及眼球运动功能可能造成的副损伤。本文综述了眶的骨学特征、眼动脉的分支及临床意义、视神经眶内段的应用解剖、眶内手术入路及选择依据。 1 眶的骨学特征 成人眶容积25~28ml,眶口宽40mm,高35mm,眶的最宽部并不在眶缘而在眶缘后约10mm处。眶深(眶轴长)40~50mm,当做球后麻醉时,针刺深度不可超过40mm,以免刺入颅腔。内眶距(两眶内侧缘间距离)男性平均20.8mm,女性20.3mm;外眶距两眶外侧缘间距离)男性平均96.0mm,女性93.1mm。 1.1 眶的构成 眶呈四面锥体形深腔,分一底、一尖、四壁。(1)底:即眶口。略呈四边形,向前下外倾斜。眶缘较厚,而且各缘并非处于同一平面上:眶外侧缘较内侧缘后退约1.5cm,眶下缘也较眶上缘稍居后方。在眶上缘中、内1/3交界处,距正中线约2.5cm处有眶上切迹或眶上孔,其中两侧均呈切迹者  相似文献   

15.
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是头颈及肺恶性肿瘤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头颈鳞癌可以发生转移, 肺是最常见的转移部位, 肺鳞癌在罕见情况下也可转移至头颈部。头颈及肺也可发生双原发性鳞癌。与头颈及肺双原发性鳞癌相比, 转移性鳞癌患者在预后以及治疗原则上存在明显不同。因此, 准确判断双发鳞癌原发部位至关重要。目前通常根据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进行评估, 然而, 在部分头颈及肺双发鳞癌患者中, 利用上述手段仍无法判别其原发部位。近年来, 随着分子病理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 利用分子手段辅助判断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使患者受益。本文总结并归纳了近年有关头颈及肺部双原发肿瘤与转移性肿瘤的鉴别方法, 并对鉴别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6.
经颅开眶球后入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给眶内手术入路提供详细的形态学依据和显微解剖参数,分析经颅手术入路的优势及其易损伤结构。方法:用32例(64侧)成人头颅湿性标本,通过模拟额颞眶颧手术入路,在放大5—25倍手术显微镜下,运用显微解剖方法,通过颅前窝眶板开眶,观测开眶后球后结构在不同手术视野下的位置、毗邻、走行、变异、分支、分布等关系。结果:上内侧入路是经上斜肌与上睑提肌之间的问隙入路,暴露从球后到视神经管之让的视神经。上中央入路是经上直肌与上睑提肌之间的间隙入路,根据不同情况向内侧或外侧牵开额神经,暴露视神经眶内段的中部。上外侧入路是通过上直肌与外直肌之让的肌间膜入路,对眶尖深部上外侧区的暴露效果与经眼眶外侧壁的外上方入路基本相同,但前者能兼顾眶上裂与海绵窦,而后者则不能。经外下方入路可暴露肌锥间隙的下外侧区。结论:对于眶内肿瘤应根据病变在眶内的具体位置选择相应的最佳手术入路,有助于克服盲目的破坏性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鼻内窥镜手术路径提供应用解剖学数据和资料,以利于临床手术的成功开展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采用30例随机选取的国人成人无病损的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男21例,女9例),依经鼻腔鼻窦内窥镜下眶尖部手术的相同体位和路径,逐层解剖并测量各解剖标志的深度、仰角、外偏角和旁开距等,观察其正常解剖和变异情况。同时,采用“Fv”线为轴位扫描基线进行扫描并对图像径“Sharp”加工处理。结果:①视神经管眶口和颅口内上壁距前鼻棘的距离分别为62.01±5.51mm和68.23±5.82mm;②眶口内上壁和颅口内上壁与鼻底平面的仰角(前鼻棘为基点)分别为38.77±5.71°和34.08±4.94°,随着深度增加,仰角逐渐减少;③眶口外上壁和颅口外上壁与自前鼻棘的颅正中线的外偏角分别为13.25°±1.15°和8.87±0.94°,随着深度增加,角度越来越小,并向中线靠近;④眶口与颅口离颅正中矢状面的旁开距分别为(1/2)32.01±2.20mm和(1/2)22.94±2.00mm;⑤眶口和颅口外上缘与自喙突的正中矢状线的外偏角分别为26.39±1.87°和26.63±2.84°。结论:①眶尖部和视神经管的CT扫描,应以“FV线为轴位基线,进行2mm连续断层扫描。②经鼻腔鼻窦内窥镜下眶尖部手术,应以经筛窦、蝶窦、眶尖和视神经管入路为最便捷和安伞的入路,以视神经管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经颅至眶部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学及解剖参数,为临床手术入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应用10例成人头颅湿标本,在放大5-20倍显微镜下,对眶内手术入路进行显微解剖分析及测量。结果内侧入路是经上斜肌与提上睑肌之间的间隙,经此入路可切除眶尖区内侧病变。中央入路是经提上睑肌与上直肌之间的间隙,根据额神经牵向内侧还是牵向外侧分为两种术式;经此入路可行眶内段视神经中段病变的切除。外侧入路是经上直肌与外直肌之间的间隙,根据眼上静脉牵向内侧还是外侧也分为两种术式,经此入路可切除眶尖区上、下、外侧部及眶上裂区病变。结论3种手术入路为经颅至眶部手术避免损伤神经血管提供了显微解剖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鼻内窥镜手术路径提供应用解剖学数据和资料,以利于临床手术的成功开展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采用30例随机选取的国人成人无病损的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男21例,女9例),依经鼻腔鼻窦内窥镜下眶尖部手术的相同体位和路径,逐层解剖并测量各解剖标志的深度、仰角、外偏角和旁开距等,观察其正常解剖和变异情况.同时,采用"FV"线为轴位扫描基线进行扫描并对图像径"Sharp"加工处理.结果①视神经管眶口和颅口内上壁距前鼻棘的距离分别为62.01±5.51mm和68.23±5.82mm;②眶口内上壁和颅口内上壁与鼻底平面的仰角(前鼻棘为基点)分别为38.77±5.71°和34.08±4.94°,随着深度增加,仰角逐渐减少;③眶口外上壁和颅口外上壁与自前鼻棘的颅正中线的外偏角分别为13.25°±1.15°和8.87±0.94°,随着深度增加,角度越来越小,并向中线靠近;④眶口与颅口离颅正中矢状面的旁开距分别为(1/2)32.01±2.20mm和(1/2)22.94±2.00mm;⑤眶口和颅口外上缘与自喙突的正中矢状线的外偏角分别为26.39±1.87°和26.63±2.84°.结论①眶尖部和视神经管的CT扫描,应以"FV线为轴位基线,进行2mm连续断层扫描.②经鼻腔鼻窦内窥镜下眶尖部手术,应以经筛窦、蝶窦、眶尖和视神经管入路为最便捷和安全的入路,以视神经管内侧壁中段为视神经管开放的最佳入口.  相似文献   

20.
眶上裂区显微外科解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献忠  韩卉 《解剖学杂志》2001,24(6):594-596
眶上裂为位于眶尖部和海绵窦前部之间的一个重要骨性裂隙 ,内侧与视神经管毗邻。眶上裂区范围小 ,结构多 ,是颅底穿行神经最多、最复杂的区域。支配眼球运动的颅神经均经此入眶 ,损伤后可引起“眶上裂综合征”。尽管有关海绵窦及眼眶的显微解剖学研究已有许多报道[1~ 6] ,但作为两者交通的眶上裂区显微解剖学研究却很少[7~ 8] 。Morard等[7] 称眶上裂区为颅底显微解剖研究中的一块“无人大陆” ,并于 1 994年首先对眶上裂区显微解剖进行了报道。近年来 ,随着学科渗透和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 ,使临床医师逐渐地涉足这一领域而施行眶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