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皮下隧道留置带CUFF导管建立血液透析通路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动静脉内瘘是最理想的血管通路。但部分患者因各种原因无法行内瘘。我们对37例患者用带Cuff导管建立血管通路,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对象37例血液透析患者。男22例,女15例,年龄24~85岁,平均64.3岁。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21例,糖尿病性肾病13例,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3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我院应用PDCA循环管理防治肾病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方法及效果进行报道.方法 2010年3月至2014年2月间行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出现动静脉瘘并发症患者46例,根据病例首次透析时间分为两组,PDCA组和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方法,谨遵人工血管内瘘的相关护理内容实施临床护理.PDCA组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于整个管理过程中融入PDCA理念和方法.结果 PDCA组血管内瘘并发症发生率5.7%,对照组为13.9%,两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DCA组患者满意度为96.4%,对照组为73.9%,两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应用PDCA循环管理法进行护理实践,有利于综合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率,获得更高的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稳定可靠的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治疗顺利进行的保证。近年来,随着老年及糖尿病等血管条件差的患的增加,经皮下隧道留置带袖套的中心静脉导管的使用率越来越高;许多慢性肾衰竭患因未能及时建立动静脉内瘘,也只能以临时性中心静脉导管作为通路开始血液透析。但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并发症,包括栓塞、感染、血流不足等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动静脉内瘘,其中导管相关性感染(catheter related infections,CRI)的发生率很高,所需的住院费用占到了慢性肾衰竭患住院费用的1/3,引起的死亡率为12.0%~25.9%。本综述了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危险因素、主要的致病菌、临床表现以及预防治疗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4.
冯睿婧 《全科护理》2014,(14):1271-1272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在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病人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采用动静脉内瘘的血液透析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PDCA循环护理管理模式,比较两组病人的自护能力、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概念、自我责任感等自我护理能力方面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运用PDCA循环护理管理能够提高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病人的自护能力,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在降低血液透析患者长期留置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6—8月我中心长期留置导管的患者90例作为对照组,选择2018年9—11月本中心长期留置导管的患者90例作为干预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PDCA循环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结果干预组患者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PDCA循环管理可预防血液透析长期导管患者感染发生率,降低患者因导管感染导致的生理、心理负担,延长导管使用期限。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PDCA循环法对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作用。方法应用PDCA循环法对中心静脉导管患者进行管理,观察其对降低医院感染的效果。结果用PDCA循环法对中心静脉导管插管患者实施管理,可使其医院感染率由管理之初的2.52%下降至0.31%,管理之初季度与以后每个季度医院感染率差异明显。结论PDCA循环法可有效地提高中心静脉导管患者管理质量,对降低其引发的医院感染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良好的血管通路是保证血液透析(血透)顺利进行和透析充分的首要条件.本院自1998年起对常规动静脉内瘘难以建立或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使用长期中心静脉双腔留置导管作为血管通路进行血液透析,共15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PDCA循环法防控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效果。方法通过分阶段实施PDCA循环法管理某医院血液透析患者,对实施管理前后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相关血流感染进行统计分析,作出比较。结果应用PDCA循环法后,半永久颈内静脉置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降低了67%,临时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总体发生率也显著降低。结论应用PDCA循环法可以降低血液透析患者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法即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4个阶段,在防治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中的意义。方法 将31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6例、常规组15例。观察组运用PDCA循环法,对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相关因素进行评估、分析,制定护理措施并实施,动态评价护理质量,将存在的问题作为下一个循环管理强化的重点。常规组采取动静脉内瘘常规护理。观察两组2年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期满,观察组共行血液透析2489例次,发生血肿168例次、感染17例次、血栓形成5例次;常规组共行血液透析2342例次,发生血肿271例次、感染33例次、血栓形成15例次,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PDCA循环管理能有效的预防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多种并发症,延长内瘘使用寿命,提高透析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血管通路类型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3年生存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纳入2017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在海南省人民医院血液透析的MHD患者216例,随访3年。根据血管通路类型分2组: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static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组和带隧道涤纶套导管(tunneled cuffed catheter,TCC)组。观察终点为患者3年全因死亡。结果(1)216例患者中年龄≥60岁者86例(39.8%),糖尿病肾病60例(27.8%),男性132例(61.1%),TCC组55例(25.5%)。(2)2组死亡原因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χ^(2)=0.676,P=0.879);AVF组第一位死亡原因是心血管事件(39.5%),其次是感染(30.2%),TCC组分别是感染(39.3%)和心血管事件(35.7%)。(3)随访期间AVF组累积生存率高于TCC组(χ^(2)=9.618,P=0.002)。(4)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OR=2.854,95%CI:1.766~4.612,P<0.001)、透析龄(OR=0.973,95%CI:0.963~0.983,P<0.001)、原发病(OR=2.296,95%CI:1.435~3.673,P=0.001)、血管通路类型(OR=2.091,95%CI:1.294~3.378,P=0.003)、白蛋白(OR=4.281,95%CI:2.050~8.938,P<0.001)和胸部CT影像(OR=0.409,95%CI:0.255~0.655,P<0.001)是影响患者全因死亡的重要因素。(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校正原发病、年龄、透析龄、白蛋白、血管通路及胸部CT影像后,维持性血管通路类型(OR=0.921,95%CI:0.545~1.557,P=0.759)对全因死亡无直接影响;透析龄(OR=0.976,95%CI:0.966~0.986,P<0.001)、低白蛋白(OR=2.898,95%CI:1.327~6.330,P=0.008)和胸部CT影像改变(OR=2.060,95%CI:1.258~3.376,P=0.004)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VF与TCC作为MHD血管通路对患者生存无直接影响;积极纠正营养不良,提高白蛋白水平及有效防治肺部炎症,改善CT影像异常可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PDCA循环护理对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保护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科室2018年9—12月使用动静脉内瘘的45例血液透析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选取我科室2019年1—4月使用动静脉内瘘的47例血液透析患者为观察组,采用PDCA循环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血流量情况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后3个月,观察组在问题解决、执行自我护理、伙伴关系、情绪处理方面的自我管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血流量大于对照组(P<0.05),内瘘阻塞、穿刺点红肿或出血、感染等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流量不足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循环护理能够提高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的自我护理能力,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促进内瘘的正常使用。  相似文献   

12.
长久性经皮下隧道留置导管是尿毒症患者长期行血液净化治疗而建立的一种血液通路。2003至2004年,我院有3例患者在使用该留置导管10、15、28次后发生透析中和透析后寒战、高热,体温波动在38-39℃之间,化验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患者导管局部红、肿,提示有感染情况。经临床观察,我们采取导管内留置抗生素的方法。3例患者连续使用2-3次,血象、体温降至正常。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针对导管室2013年6月出现的3例上呼吸道感染病例,运用PDCA循环方法查找问题、制定医院感染控制计划和目标、实施计划并检查实施效果。导管室医院感染得到有效控制,2013年7月-2014年2月导管室无医院感染病例发生,导管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质量明显提高,各项管理工作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14.
良好的血管通路是进行血液透析的先决条件,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目前仍是血透患者最为理想的血管通路,而对于急性肾功能不全临时透析、危重病例急诊血透及各种原因无法利用自身血管建立内瘘的维持性血透患者,血透深静脉留置导管确实为一种良好的血流通路,临床常见的有临时性和长期性双腔导管,现就我院近2年多来52例患者使用深静脉留置导管过程中发生导管功能不良的原因及应对措施作一回顾性探讨,以更好地延长深静脉留置导管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在内瘘扣眼穿刺法并发症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扣眼穿刺法并发症发生的病例,运用PDCA循环法通过分析原因,制定相应的培训、考核,持续改进,以提高护理效果。结果内瘘扣眼穿刺法并发症中穿刺困难和疼痛的发生率下降(P0.05),但感染的发生率在实施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A循环法能够减少内瘘扣眼穿刺法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推动扣眼穿刺法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肿瘤科医院感染护理质量控制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PDCA循环的4个阶段8个步骤,成立持续质量改进小组,对肿瘤科医院感染护理质量控制问题进行分析,针对原因进行整改。[结果]肿瘤科医院感染护理质量控制得分由2014年平均92.9分提升至2015年平均97分。[结论]采用PDCA循环进行医院感染管理的质量控制,能有效降低医院感染护理质量控制问题的发生率,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维护和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来自我院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定期透析的80例血液透析患者,根据患者接受管理模式的不同分为常规护理组( n=40)和护理干预组(n=40),常规护理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管理,护理干预组患者接受PDCA循环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内瘘并发症和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护理干预组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5.00%)明显少于常规护理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4,P=0.025),护理干预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PDCA循环管理能够明显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运用 PDCA 循环加强对医院感染监控员的培训,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方法]根据 PDCA 循环分析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培训的目的并组织进行医院感染培训,由医院感染监控员对病区存在易诱发医院感染的因素进行改进,对培训的效果进行检查和反馈。[结果]将 PDCA 循环引入医院感染的培训管理中以后,与未引入 PDCA 循环前比较,医院感染监控员的理论成绩有明显提升(P <0.05),病区手卫生合格率有明显提升(P <0.05),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P <0.05),且病房环境医院感染指标评分有明显提升(P <0.05)。[结论]将 PDCA 循环运用于医院感染培训管理中,能强化对医院感染监控员的培训效果,提高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PDCA(Plan-Do-Check-Act)循环应用于控制医院感染管理质量中的效果,为临床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医院妇产科医护人员70名.PDCA的应用时间为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比较PCDA循环管理方案应用前后的医院感染质量.结果 PDCA实施前,调查例数1 206例,感染例数19例,感染率为1.55%;实施后,调查例数1 756例,感染例数6例,感染率为0.34%,实施后医院感染率明显降低(P<0.05);PDCA实施前,手卫生合格率为77.08%,考核成绩合格率为81.48%;实施后,手卫生合格率为93.41%,考核成绩合格率为96.43%,PDCA实施后手卫生合格率和考核成绩合格率明显提高(P<0.05);为婴儿辐射台、洗婴台、阴道镜检查治疗仪在实施PDCA后物体表面菌落数明显降低,且杀菌率明显升高(P<0.05);PDCA实施前灭菌物品合格率为91.83%,实施后灭菌物品合格率为96.20%,PDCA实施后灭菌物品合格率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 PDCA循环可以有效提高管理质量,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提高医院的消毒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2003年10月-2007年11月,我们对12例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困难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单cuff(带涤纶环)双腔导管置入深静脉建立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