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代谢组学分析支气管哮喘中医“同病异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NMR代谢组学技术分析哮喘肾虚痰瘀型与非肾虚痰瘀型患者血浆代谢化合物,开展中医哮喘“同病异证”性研究。方法分别取肾虚痰瘀型和非肾虚痰瘀型哮喘患者及健康人的血浆进行1 H-NM R检测,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OPLS-DA)分析图谱。确定健康组与肾虚痰瘀型哮喘组、肾虚痰瘀型与非肾虚痰瘀型哮喘组血浆中的差异性代谢化合物。结果健康组与肾虚痰瘀型哮喘组、肾虚痰瘀型哮喘组与非肾虚痰瘀型哮喘组的代谢表型发生了显著变异,肾虚痰瘀型哮喘组与健康组比较,血浆中异亮氨酸、亮氨酸、缬氨酸、乳酸、丙氨酸、糖蛋白、谷氨酰胺、肉碱、酪氨酸、肌酸、组氨酸、鲨肌醇、甘氨酸、葡萄糖、苏氨酸、肌醇、1-甲基组氨酸降低,肌酸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肾虚痰瘀型哮喘组与非肾虚痰瘀型哮喘组比较,肾虚痰瘀型哮喘组血浆中丙酮酸、甘氨酸升高;非肾虚痰瘀型哮喘组血浆中异亮氨酸、亮氨酸、缬氨酸、乳酸、丙氨酸、糖蛋白、丙酮、酪氨酸、1-甲基组氨酸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支气管哮喘肾虚痰瘀证的临床症状在微观生物学存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但仍需进一步研究与明确,中医支气管哮喘存在一定的再分性,中医支气管哮喘“同病异证”性及中医哮喘肾虚痰瘀证存在一定的生物学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哮喘患者中医辨证分型及其血浆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改变.方法 随机选取支气管哮喘住院患者84例,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应用高效液相-荧光检测分析法分析各型患者外周血浆单胺类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5-羟色胺(5-HT)的含量.正常对照组为46例健康志愿者.结果 中医分型中肾虚痰瘀型哮喘占46%,非肾虚痰瘀型哮喘占54%(其中冷痰型占21%、热痰型占15%、寒包热痰型占7%、风痰型占1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哮喘患者血浆NE、DA含量高(P<0.05);肾虚痰瘀型、非肾虚痰瘀型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血浆NE、DA三者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肾虚痰瘀型哮喘患者血浆NE、DA含量较正常对照组低(P<0.05);非肾虚痰瘀型哮喘患者与正常对照组间血浆NE、DA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肾虚痰瘀型哮喘患者血浆NE、DA含量较肾虚痰瘀型哮喘患者高(P<0.05),两组血浆5-HT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哮喘患者血浆单胺类神经递质处于紊乱状态,哮喘可能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增加,并有可能通过神经反射而加重哮喘症状.(2)肾虚痰瘀是支气管哮喘中常见的中医证型;"同病异证,异证异理",神经递质的释放因中医证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性,其中肾虚痰瘀型哮喘患者血浆NE和DA水平的降低,可能是肾虚痰瘀型哮喘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低下,而使单胺类神经递质的释放受到抑制所致,这可能是肾虚痰瘀型哮喘"本虚"之部分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基于核磁共振的肾虚痰瘀型哮喘患者血浆的代谢组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开展肾虚痰瘀型哮喘患者血浆的代谢组学研究.方法 39例肾虚痰瘀型哮喘患者和40例健康人血浆经磷酸盐缓冲液处理后进行核磁共振氢谱检测,对采集谱图进行数据预处理后,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OPLS-DA)分析进行数据解读.通过皮尔森相关系数显著性差异检测及二位谱技术确定健康人与肾虚痰瘀型哮喘患者血浆中的差异性代谢成分.结果 肾虚痰瘀型哮喘患者的代谢表型发生了显著变异,OPLS-DA分析空间分布图中健康组与肾虚痰瘀型哮喘组分类良好;肾虚痰瘀型哮喘组血浆中异亮氨酸、亮氨酸、缬氨酸、乳酸、丙氨酸、糖蛋白、柠檬酸、肌酸、肌酸酐、鲨肌醇、1-甲基组氨酸等化合物显著下降,与健康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丙酮、乙酰乙酸、肉碱等化合物含量显著增加,与健康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肾虚痰瘀型哮喘患者代谢表型的改变可能是遗传环境双因素作用的结果.肾虚痰瘀型哮喘患者代谢产物标志物的产生与气道炎症、气道超敏反应、气道重塑等哮喘的病理生理变化密切相关.与此同时,肾虚痰瘀型哮喘发作状态下机体的能量代谢过程也发生了显著改变,具体表现为脂肪酸与支链氨基酸代谢增强、三羧酸循环抑制、糖异生增强、肌酸合成代谢减少.预示着肾虚痰瘀型哮喘患者可能存在长期持续耗能状态与免疫功能紊乱的状态.气道炎症刺激持续迁延可能是导致这种状态的主要原因.这为进一步认识肾虚痰瘀型哮喘的微观物质基础,评价中医药对肾虚痰瘀型哮喘的干预效果提供了初步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肾虚痰瘀型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的分布情况及其肝功能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将103例COPD急性发作期的患者分为肾虚痰瘀组和非肾虚痰瘀组,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COPD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GPT)、碱性磷酸酶(ALP)、总蛋白(TP)、白蛋白(ALB)及球蛋白(GLB)。结果(1)103例COPD患者中以肾虚痰瘀型患者多见,共70例,占68%,其它证型患者共33例,占32%;肾虚痰瘀组与非肾虚痰瘀组比较,性别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非肾虚痰瘀组比较,肾虚痰瘀组患者年龄偏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肾虚痰瘀组TBIL水平显著升高(P〈0.01),非肾虚痰瘀组TBIL水平虽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虚痰瘀组和非肾虚痰瘀组GPT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0.05),而肾虚痰瘀组GPT升高更明显;肾虚痰瘀组和非肾虚痰瘀组ALB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0.05),而肾虚痰瘀组ALB降低更明显。ALP、TP、GLB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肾虚痰瘀是COPD的一个主要证型;COPD患者存在肝功能的异常,肾虚痰瘀型COPD患者表现更为明显;COPD患者肝功能的改变可能与肝郁气滞有关。临床治疗COPD尤其是肾虚痰瘀型COPD时,可酌情加用疏肝、解郁、理气的药物,以增强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肾虚痰瘀型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的分布情况及其肝功能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103例COPD急性发作期的患者分为肾虚痰瘀组和非肾虚痰瘀组,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COPD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GPT)、碱性磷酸酶(ALP)、总蛋白(TP)、白蛋白(ALB)及球蛋白(GLB).结果 (1)103例COPD患者中以肾虚痰瘀型患者多见,共70例,占68%,其它证型患者共33例,占32%;肾虚痰瘀组与非肾虚痰瘀组比较,性别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非肾虚痰瘀组比较,肾虚痰瘀组患者年龄偏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肾虚痰瘀组TBIL水平显著升高(P<0.01),非肾虚痰瘀组TBIL水平虽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虚痰瘀组和非肾虚痰瘀组GPT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0.05),而肾虚痰瘀组GPT升高更明显;肾虚痰瘀组和非肾虚痰瘀组ALB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0.05),而肾虚痰瘀组ALB降低更明显.ALP、TP、GLB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肾虚痰瘀是COPD的一个主要证型;COPD患者存在肝功能的异常,肾虚痰瘀型COPD患者表现更为明显;COPD患者肝功能的改变可能与肝郁气滞有关.临床治疗COPD尤其是肾虚痰瘀型COPD时,可酌情加用疏肝、解郁、理气的药物,以增强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常见心血管易损因子水平的变化。方法:对409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血压分级及危险分层;分别检测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高敏性C反应蛋白(hs-CRP)、高半胱氨酸(Hcy)、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B型钠尿肽(BNP)的水平。结果:痰湿壅盛组血清Hcy、hs-CRP、BNP平均水平显著增高;夹痰瘀组血清Hcy、BNP水平显著高于夹瘀、夹风组;血浆vWF平均水平在阴阳两虚组最高;夹瘀组血浆vWF水平显著高于夹痰组。结论:阴阳两虚证、痰湿壅盛证及夹痰瘀患者易损因子水平较高,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7.
诱导痰技术在检测哮喘气道炎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诱导痰技术在哮喘气道炎症检测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例正常人,11例缓解期哮喘患者及10例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进行痰液诱导测试,并对受试者血浆及诱导痰白细胞介素-8(IL-8)、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丙二醛(MDA)水平进行测定比较。结果:33例受试者中32例完成了测试;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的血浆及诱导痰IL-8水平、ECP水平、MDA水平与缓解期哮喘患者相比显著增高(P均小于0.01):而缓解期哮喘患者的血浆及诱导痰IL-8、ECP、MDA水平仍明显高于正常志愿者(P均小于0.05);且哮喘患者诱导痰的IL-8、ECP、MDA水平明显高于其血浆的IL-8(P<0.05)、ECP(P<0.01)、MDA(P<0.01)水平。结论:诱导痰技术安全、可靠;诱导痰IL-8、ECP、MDA水平可用于监测哮喘气道炎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脑震荡(concussion)患者的临床特点、中医证型分布及用药规律。方法 采用临床病例分析法,分析54例脑震荡患者的临床特点、中医证型,基于关联规则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算法分析中医治疗脑震荡的用药规律。结果 54例脑震荡患者男女比例1.5:1,平均年龄(39.69±16.34)岁,20~50岁的青壮年人群占70%;车祸伤居外伤原因首位;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头晕、头痛、失眠、健忘、烦躁易怒、情绪低落、纳差、恶心等;痰瘀阻窍是脑震荡的核心病机,主要的中医证型包括气虚痰瘀(38%),心肾不交、瘀血内阻(13%),肝郁痰瘀(11%)和肾虚痰瘀(9%),气虚痰瘀为主要证候类型;桃仁、石菖蒲、茯苓、川芎、清半夏是治疗脑震荡的基本用药。结论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脑震荡的关键,痰瘀阻窍是脑震荡的核心病机,中医辨证以气虚痰瘀为主,基础用药是桃仁、石菖蒲、茯苓、川芎、清半夏,不同证候类型随证加减用药。  相似文献   

9.
慢性肾功能衰竭血脂质紊乱与肾虚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CRF)血脂质紊乱与肾虚的关系,将57例CRF分为肾虚明显组与肾虚不明显组,观察各组血脂质变化情况,并探讨其与痰,痰兼证的关系,结果发现,(1)CRF患者TG,apoB,apoB./apoAI比值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2)与对照组比较,CRF肾虚明显组与肾虚不明显组TG的均非常显著升高(P<0.01),肾虚明显组TC,apoB,apoB/apoAI比值均显著升高(P<0.05),肾虚明显组TG,TC升高与肾虚不明显组有显著差异(P<0.05),(3)肾虚明显组痰湿兼证百分率肾虚不明显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 ,痰,瘀不明显组脂质紊乱较痰,瘀明显组更趋严重,说明CRF存在以TG升高为主的脂质代谢异常,CRF脂质紊乱与肾虚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支气管哮喘急性期患者不同气道炎症表型在临床特征、肺功能和血浆炎症因子方面的差异,探索炎症表型分型的风险因素。方法:前瞻性选取洛阳市中心医院2019年5月至2020年7月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09例急性期哮喘患者作为哮喘组,根据诱导痰将其分为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eosinophilic asthma, EA)、中性粒细胞型哮喘(neutrophilic asthma, NA)、混合粒细胞型哮喘(mixedgranulocytic asthma, MA)和寡细胞型哮喘(paucigranulocytic asthma, PA),另纳入同期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收集受试者一般情况、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肺功能、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值,ELISA法检测血浆IL-5、IL-8水平。结果:对照组与哮喘组在过敏史、肺功能、FeNO、血浆炎症因子方面均有差异(P均<0.05)。与NA比,EA有过敏史比例及FeNO水平明显高,但吸烟患者比例明显低(P均<0.05)。PA肺功能(FEV1%及PEF%)和ACT评分均高于其他3组(P均<0.05),NA、MA组肺功能(FEV1/FVC、FEV1%、PEF%)均分别较EA、PA组差(P均<0.05)。嗜酸性炎症哮喘组(EA和MA)血浆IL-5含量高于非嗜酸性组(NA和PA),嗜中性炎症哮喘组(NA和MA)血浆IL-8含量高于非嗜中性组(EA和PA,P均<0.05)。分别按是否为嗜酸性炎症或嗜中性炎症对哮喘组行Logistic回归,提示FeNO及血浆IL-5含量增加、伴有过敏是嗜酸性炎症哮喘的危险因素(P均<0.05);肺功能严重程度和血浆IL-8含量增加、ACT评分降低是嗜中性炎症哮喘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肺功能和血浆IL-5、IL-8在哮喘表型间有明显差异,肺功能分级、IL-5、IL-8、FeNO、伴过敏史和ACT评分是表型的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分型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患者不同临床分型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 将132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根据睾酮(T)水平及体质量指数(BMI),分为高雄组、非高雄组及肥型、瘦型、正常型;根据中医四诊分类,将PCOS患者辨证分型,主要分为肾虚肝郁证、肾虚血瘀证、肾虚痰阻证、肝郁血瘀证、脾虚痰湿证、肝经湿热证、痰瘀互结证七大证.观察不同的临床分型与中医证型的规律.结果 132例PCOS患者中,肾虚肝郁证45.5%,肾虚血瘀证11.3%,肾虚痰阻证1.5%,肝郁血瘀证16.7%,脾虚痰湿证0.8%,肝经湿热证9.1%,痰瘀互结证15.1%;肥型18.9%,瘦型18.9%,正常型62.2%.BMI从低到高的证型依次为肾虚肝郁证、肝郁血瘀证、肝经湿热证、肾虚血瘀证、肾虚痰阻证、脾虚痰湿证、痰瘀互结证.T水平从低到高依次为肥型、正常型、瘦型.不同中医证型、体型、雄激素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组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肾虚肝郁证临床较为多见,PCOS病理因素主要与虚、郁、瘀、痰相关.肝郁者的BMI偏低,形态多瘦,而痰湿者的BMI较高,形体多肥.瘦型PCOS患者T水平较肥型高.不同中医证型分类与T水平无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从肾虚痰瘀论治阿尔茨海默病伴随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一般治疗基础上采用补肾化痰祛瘀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MMSE评分、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程度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MMSE分值均有所增加,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HCY程度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从肾虚痰瘀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提高其MMSE评分值、改善认知功能,减轻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程度和改善中医证候。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脂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冠心病痰瘀证型患者和非痰瘀证型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脂变化情况。方法:56例冠心病患者按性别不同辨证分为痰瘀证型和非痰瘀证型两组,分别与健康组对比检测血液流变和血脂指标变化。结果:痰瘀证型男性有7项指标,女性有6项指标明显高于健康人,且高密度脂蛋白均低于健康人;非痰瘀证型男性有4项指标,女性有3项指标明显高于健康人,且高密度脂蛋白均明显低于健康人;痰瘀证型患者与非痰瘀患者数项指标亦有显著差异。结论:冠心病者无论痰瘀证型或非痰瘀证型血液流变学及血脂均较健康人有显著变化,从实验角度佐证了祖国医学“痰瘀同源”之说。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三重刺激技术(TST)量化观察不同中医证型急性脑梗死患者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及电针治疗后的恢复程度,为中风病的微观辨证治疗研究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200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风火上扰型、气虚血瘀型、痰瘀阻络型、阴虚风动型、痰热腑实型。运用 TST 技术检测患者患侧肢体 TST剩余值从而了解早期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通过电针综合治疗后分析不同中医辨证分型患者 TST 剩余值检测结果的规律及变化程度。结果(1)治疗前各证型的 TST 值由高至低为风火上扰型、痰瘀阻络型、阴虚风动型、气虚血瘀型、痰热腑实型。各证型 TST 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25.078,P <0.01);各证型间 TST 值比较,风火上扰与气虚血瘀、痰热腑实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1),痰瘀阻络与痰热腑实、气虚血瘀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2)电针治疗后,各证型 TST 值由高至低为风火上扰型、痰瘀阻络型、痰热腑实型、阴虚风动型、气虚血瘀型。不同证型的 TST 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66.129,P <0.01);各证型间 TST 值比较,风火上扰与痰瘀阻络、阴虚风动、气虚血瘀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痰热腑实与阴虚风动、气虚血瘀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3)对急性脑梗死各证型 TST 恢复程度比较:痰热腑实型>风火上扰型>痰瘀阻络型>阴虚风动型>气虚血瘀型(F =26.581,P <0.01),两两比较,痰热腑实与阴虚风动、气虚血瘀间 TST 剩余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1)。结论TST 能够客观、真实反映脑梗死患者电针治疗前后皮质脊髓束功能,为临床医生评估患者电针治疗后恢复提供可靠的数据评估。  相似文献   

15.
姜德利  李明杰  刘丽君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7):2213-2214,2218
目的:探讨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影响因素及与西医分型的关系。方法:对97例首次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为痰火内扰、气郁痰结、气滞血瘀、痰瘀交阻、痰湿内阻及气血双虚6型,并分析精神分裂症西医分型及阳性症状、阴性症状、脉搏等对中医分型的影响。结果:精神分裂症的中医分型排前三位的分别是痰瘀交阻型(30.9%)、痰湿内阻型(28.9%)、气滞血瘀型(16.5%);痰火内扰型(5.2%)最少见。中医分型与脉搏、意志减退、孤僻少动密切相关(P〈0.05),与西医分型及阳性症状无显著相关。结论:精神分裂症的中医分型与患者的脉搏及阴性症状显著相关,与西医分型无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中医痰瘀证与胰岛素抵抗(IR)的关系,为T2DM的临床辨证提供依据。方法:选取60例新诊断住院T2DM患者,分为痰瘀组、非痰瘀组各30例,入院次日晨抽血测定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凝血]因子Ⅰ(Fib),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分析上述指标与痰瘀证的关系。对照组30例为同期健康体检者。结果:两组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FPG、Fins、Fib、TC、TG、HDL-C、LDL-C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痰瘀组与非痰瘀组比较,FPG、TC、TG、HDL-C无显著性差异(P〉0.05),体质量指数(BMI)、LDL-C、Fib、HOMA-IR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痰瘀证与T2DM胰岛素抵抗相关,高胰岛素血症可作为T2DM痰瘀辨证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脑脉安胶囊对痰瘀阻络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内皮素(ET)的影响。方法将88例经确诊的痰瘀阻络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2组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加服脑脉安胶囊,对照组加服尼莫地平+阿斯匹林。观察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ESS)及ET变化。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组治疗后ESS显著改善,ET水平明显降低,并优于对照组(P&lt;0.001)。结论脑脉安胶囊对痰瘀阻络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聚类分析探索多发性骨髓瘤化疗相关周围神经病变(MM-CIPN)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纳入159例MM-CIPN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运用系统聚类分析和K-均值聚类分析方法,归纳总结该病的高频证候及其中医证型。【结果】(1)共筛选出27个高频证候,其中,频率超过50%的证候有5个,分别是肢体麻木151例(占95.0%)、肢体刺痛115例(占72.3%)、畏寒肢凉93例(占58.5%)、疲倦乏力89例(占56.0%)和屈伸不利82例(占51.6%)。(2)根据两种聚类分析方法,可将MM-CIPN的中医证型分为气虚血瘀证、痰瘀痹阻证、肾虚血瘀证、阴虚血瘀证4型,其中,以气虚血瘀证及肾虚血瘀证居多,阴虚血瘀证、痰瘀痹阻证次之。(3)中医证候分型与患者性别无显著相关性(P>0.05)。年龄方面,在34~40岁和41~50岁年龄段,均以痰瘀痹阻证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75.0%(3/4)和44.5%(4/9);在51~60岁和61~70岁年龄段,均以气虚血瘀证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56.9%(29/51)和43.6%(30/69);在71~80岁年龄段,以肾虚血瘀证所占比例最高,...  相似文献   

19.
癫狂梦醒汤治疗痰瘀阻络型血管性痴呆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癫狂梦醒汤治疗痰瘀阻络型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痰瘀阻络型血管性痴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口服癫狂梦醒汤治疗,对照组口服吡拉西坦治疗。治疗28d后进行简易智力状态速查表(MMSE)评测及检查相关生化检查情况。结果:两组患者MMSE评测及检查相关生化检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癫狂梦醒汤治疗痰瘀阻络型血管性痴呆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自拟健脾通络汤治疗气虚痰瘀型眩晕症的疗效。方法:将本院2015年6月到2016年6月收治的62例气虚痰瘀型眩晕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入院顺序划分为甲组与乙组(n=31),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后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乙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3.87%低于甲组治疗总有效率96.77%,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等指标均明显下降,但是两组之间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健脾通络汤治疗气虚痰瘀型眩晕症的疗效突出,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建议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