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低流行区HIV/AIDS管理模式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前,我国艾滋病(AIDS)的流行已进入快速增长期,疫情已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从局部散发转向全面扩散流行。做好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AIDS病人的管理是落实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控制艾滋病传播流行的关键措施。人们对AIDS的恐惧和歧视,使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HIV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贵州省全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HIV/AIDS病人)的随访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根据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中现住址属于贵州省的人员名单,分县进行调查,将调查结果进行录入。结果截至2008年9月30日,全省HIV/AIDS病人的随访管理比例为63.6%。性别、年龄、民族、地区、职业、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传播途径、样本来源,均为随访管理的影响因素。结论 HIV/AIDS病人管理难度大,在首次随访时对此类人群的信息收集应完整、详细。同时应加强与监管场所的合作,提高干警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认识,在所内收集必要的资料,防止出所后失访。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社区为基础开展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医务人员主动提供HIV检测咨询服务(PITC),建立有效发现和管理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PLWHA)的模式。方法采用定性调查方法,主要是个人访谈和专题小组讨论。结果对湖北省十堰市和襄樊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人员11人进行单独访谈,并以城市为单位组织了两次小组访谈,十堰组5人,襄樊组6人。以社区开展VCT/PITC服务既有优势又存在可克服的困难。结论以社区开展VCT/PITC服务是切实可行的,其有利于提高VCT/PITC服务的可及性及利用率,达到有效发现和管理感染者/病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湖北省HIV感染者/AIDS病人现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HIV/AIDS)病人的发病和存活情况。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湖北省671例HIV/AIDS病人进行随访调查,对调查资料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生存分析等。结果湖北省HIV/AIDS病人的男女性别比为1.37:1;治疗前的AIDS病人病死率为29.81%;HIV感染者中发病足引起死亡的危险因素;婚姻状况町明显影响HIV/AIDS病人的生存。结论HIV/AIDS病人急待社会医疗、心理、乍活等各方面的救助;维持HIV/AIDS病人的家庭稳定可延长其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进入艾滋病(AIDS)发病期,越来越多的感染者死于AIDS相关疾病。另外,随着抗病毒治疗的覆盖率不断扩大,HIV感染者/AIDS病人死于AIDS相关疾病的比例不断降低,而死于其他非AIDS相关疾病的比例却不断升高。文章就当前国内外对HIV感染者/AIDS病人死亡原因的有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医疗机构加强和提高对重点疾病的诊疗技术水平提供理论支持,也为中国AIDS死因监测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失访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又是艾防工作难题。从失访的原因分析入手,提出从自愿咨询检测环节引入心理疏导,加强宣传与监测,实施关爱、救助为主体的人性化管理以及进一步完善协作机制等四大方面人手来消除HIV感染者/AIDS病人失访现象,为整体推进艾滋病防治工作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人的AIDS咨询需求进行调查。方法 对111名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进行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和个人深入访谈。结果 90%以上的第1次咨询是在感染以后。对于期望的咨询方式,HIV感染者最希望获得面对面咨询,占81.98%。结论 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加强咨询人员面对面的咨询能力。  相似文献   

8.
农村社区HIV感染者/AIDS病人分级管理模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加强对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人的管理,是控制HIV进一步传播的重要措施。我国80%的HIV感染者分布在农村,对HIV感染者/AIDS病人管理主要在社区进行。目前已有地区在探索对HIV感染者/AIDS病人的管理方法,并提出一些好的建议。上蔡县20世纪90年代中期部分农民因不规范有偿供血而感染HIV,且造成二三代传播。截止2005年底,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达6千多人。  相似文献   

9.
HIV感染者/AIDS病人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目的 了解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的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简表中文版测量其生活质量,对215名HIV感染者/AIDS病人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 HIV感染者/AIDS病人生活质量四个维度的平均得分为50.74(生理领域)、46.01(心理领域)、53.78(社会关系领域)和43.94(环境领域)。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文化程度、收入、居住地、病情、感染途径、医疗费用占家庭收入比例、艾滋病知识水平和耻辱等因素与HIV感染者/AIDS病人的生活质量各个领域有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工作、收入和艾滋病相关知识水平是影响生活质量的有利因素,而感受到的耻辱和医疗费用占家庭收入比例则是不利影响因素(P<0.05)。结论 社会经济等因素在不同方面影响着HIV感染者/AIDS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柳州市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中"查无此人"情况,了解导致出现"查无此人"的原因及探索解决办法。方法分析材料来源于《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截至2010年底,所有随访状态为"查无此人"病例的数据资料。采用SPSS 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柳州市累计报告的病例中,2 500例随访状态为"查无此人",其中HIV感染者2 322例,AIDS病人178例。多为姓名、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职业、民族、文化程度等多项记录不准确或缺失。主要报告来源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占70.08%;感染途径以不详为主,占41.40%;其次是注射毒品和异性传播,分别占37.08%和18.88%。结论 "查无此人"由多种原因造成,应采取针对性措施,逐步摸清这些病例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11.
浅析HIV/AIDS病人的隐私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在歧视依然很严重的情况下,保护艾滋病(AIDS)病人和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的合法权利最重要的是隐私权。该文从当前的艾滋病相关规定入手,探讨如何进一步改善法律环境,从而确保艾滋病病人和HIV感染者的隐私权及其他合法权利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监管场所发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HIV/AIDS病人)失访的原因,提出减少失访的策略。方法对监管场所羁押的HIV/AIDS病人的失访原因进行个案访谈;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对监管场所羁押人员的艾滋病随访知识和培训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对1998-2007年杭州市余杭区监管场所报告的HIV/AIDS病人出场所后随访管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名入场所后发现的HIV/AIDS病人认为,不接受随访的主要原因是害怕受到歧视,害怕泄露隐私,对治疗效果没信心和对健康不关心。213名监管场所羁押人员中,仅9.4%(20/213)的人了解随访管理的意义,10.8%(23/213)的人知道在哪里获得相关服务,2.8%(6/213)的人接受过相关培训;既往报告的120名HIV/AIDS病人中,33.3%(40/120)的人因地址信息错误或不详而没有找到,40.8%(49/120)的人因现住址未及时更新而没有获得医务人员主动提供的医学随访服务。结论应通过开展降低艾滋病歧视干预、完善和落实艾滋病信息保密制度、开展监管场所健康教育和出所前告知、加强地址信息的管理等,来提高监管场所发现的HIV/AIDS病人出所后的随访管理率。  相似文献   

13.
研究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人的生活质量,有着特殊的含义和重要性。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应用,不但大大降低了HIV感染者和病人的死亡率,而且有效地提高了HIV感染者和病人的生活质量。然而影响HIV感染者和病人生活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疾病及疾病相关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等。同时,改善社会支持也是提高他们生活质量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HIV/AIDS病人)眼底病变的发生情况,及其与CD4+T细胞计数的相关性。方法对313例HIV/AIDS病人进行间接检眼镜检查,并对其中有眼底改变的病人的临床表现及CD4+T细胞计数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 313例HIV/AIDS病人中,有120例出现眼底改变,总发病率为38.3%。其中单眼发病32例,双眼发病88例。累及视网膜的114例,占所有病人的36.4%(313/114)。视网膜受损主要表现为视网膜棉絮斑及视网膜出血。最后诊断巨细胞病毒(CMV)性视网膜炎58例,结核性眼病20例,HIV相关性眼病33例,分别占所有HIV/AIDS病人的18.5%、6.4%、10.5%。有视力改变者74例,主要表现为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等,其中66例眼底检查发现有眼底改变,占89.2%。239例眼部无症状的病人中,经眼底镜检查发现54例有眼底改变,占22.6%。所有病人经治疗后均未出现眼部症状。眼底病变在CD4+T细胞计数≤50个/μL的病人中的发病率,明显高于CD4+T细胞计数>50个/μL的病人(P=0.016)。另外,年龄≥60岁的病人眼底病变发生率为48.1%,高于年龄<60岁的病人(36.3%),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56,P=0.103)。结论眼底病变多发生于AIDS晚期病人,主要累及视网膜,有相当一部分HIV/AIDS病人在视力未发生改变时,其眼底早就发生病变,因此对于HIV/AIDS病人常规行眼底检查,对于眼底病变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改善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HAART对HIV感染者/AIDS病人短期生活质量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疗6个月时,生活质量有无变化.方法 给予安徽省两地40名HIV感染者/AIDS病人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应用病历报告表的形式收集参加治疗病人的人口学信息、流行病学、临床及实验室检查信息,同时采用MOS-HIV量表,对病人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时生活质量进行调查,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0名HIV感染者/AIDS病人平均年龄(42.2±8.8)岁(26~62岁),治疗前CD4平均为(197±41)个/μl(94~271),治疗6个月时体重平均增加(5.1±4.5)kg(t=7.24,P<0.01),CD4平均增加(122±109)个/μl(t=7.07,P<0.01).采用MOS-HIV量表评定,病人躯体状况及精神状况在治疗后均有显著改善;维度分析显示,在健康感知、认知功能、疼痛、精神健康、精力与劳累、健康压力、生活状况、健康的变化方面,治疗前后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抗病毒治疗6个月时病人CD4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体重增加、生活质量改善,躯体及精神状况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6.
1调查对象边境地区某建制村地处城乡结合部,主要居民为农民。共有1474户6108人,男性2883人,女性3225人,共有存活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伎滋病(AIDs)病人121人。2HIV感染者/AIDS病人状况121名HIV感染者/AIDS病人占全村人口总数1.98%。其中男性82人,占67.77%;女性39人,占32.23%。傣族105人,占86.78%;汉族15人,占12.40%;其他民族1人,占0.82%。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2009年新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HIV/AIDS)的随访情况,分析首次随访后的随访管理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分别使用2010年1月下载的艾滋病网络直报病例报告卡和2010年7月下载的艾滋病随访管理数据库,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截至2009年12月31日,当年报告HIV/AIDS68 249人,新发现且存活的HIV/AIDS 56 018人,其中完成首次随访48 407人(86.4%),失访3 151人(5.6%),查无此人2 646人(4.7%),未随访1 814人(3.2%)。首次随访完成后,未婚、维吾尔族和彝族、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感染途径为注射毒品、现住址为非报告地县区、样本来源于医疗机构和强制戒毒/劳教/羁押人员,检测的HIV/AIDS失访比例较高。医疗机构报告病例信息不全为病例流失的主要原因。讨论为减少病例的失访,应加强易失访人群的沟通与管理,提高医疗机构报告病例信息收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掌握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HIV/AIDS病人)的高危行为接触者(简称"接触者")的感染来源及二代传播等情况,并探讨发现新HIV/AIDS病人手段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对2008年8-10月和2009年5-8月新报告的HIV/AIDS病人及其接触者进行追踪溯源调查。结果两年溯源调查试点期间报告HIV/AIDS病人346例,完成溯源调查的224例(占64.74%),136例(60.71%)完成了CD4检测,完成溯源调查的病人68.30%(153/224)为性传播,其中异性性行为传播(61.44%,94/153)高于男男同性性行为(38.56%,59/153)。非固定性行为传播(72.54%,111/153)高于固定性行为(27.45%,42/153),非商业性行为传播(70.59%,108/153)高于商业性行为(29.41%,45/153)。溯源调查发现新HIV/AIDS的效率为9.88%,明显高于自愿咨询检测(VCT)(2.79%)。经进化树分析,绝大多数原代病例的病毒与其对应的阳性接触者的病毒具有同源性,部分病例与其原代病例的病毒不具有同源性。结论溯源调查发现新病例的效率高,但是对接触者进行追踪调查的难度大,尤其是商业性伴、婚外性伴;流行病学调查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来综合分析感染来源,能更明确地揭示HIV的传播规律。  相似文献   

19.
HIV感染者/AIDS病人的小组心理干预模式及效果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的心理支持小组,探讨小组式心理干预对HIV感染者/AIDS病人的影响和效果.方法 山西省夏县某感染者集中的村,自愿参加小组心理辅导和干预的HIV感染者/AIDS病人13人,组成1个小组.对小组成员进行为期6次、每次2-3小时的小组心理干预辅导,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医学应对量表MCMQ、社会支持量表SSS及自我评价表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干预后小组成员的焦虑、抑郁情绪明显改善,在应对问题的方式和寻求社会支持方面也有显著变化.结论 小组心理干预对改善HIV感染者/AIDS病人的心理问题,提高其社会支持和同伴支持,改善应对策略有一定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20.
嘉定区HIV/AIDS疫情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嘉定区自1999年1名劳务输出回国人员检出艾滋病病毒(HIV)抗体阳性以来,截至2003年底,已累计检出11例。为了了解嘉定区HIV/艾滋病(AIDS)的传染来源、传播模式及流行特征,现对11例HIV/AIDS进行了描述流行病学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