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年人大肠息肉的内镜治疗及五年以上随访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报道219例老年人大肠息肉的内镜治疗及5~8年随访结果。其中多发性息肉118例,单发性101例。内镜摘除后的息肉复发及再发率分别为5.5%和41.9%;平均复发及再发时间为19.4个月及19.1个月;73.5%及75.5%的病例于2年内复发及再发。随访检出3例息肉癌变,平均间隔时间为25.7个月。认为对多发性大肠腺瘤患者应于内镜治疗后半年进行随访,连续2次无病变者可适当延长随访时间但不宜超过2年。  相似文献   

2.
为着重研究大肠小的扁平瘤和非腺瘤性的早癌,本组146例大肠小的扁平隆起病变经病理活检进行内镜下形态和组织学对照研究。结果证实粘膜慢性炎19例,炎性息肉63例,增生性息肉34例,小的扁平腺瘤27例不含腺瘤成份的早癌3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老年人大肠息肉的内镜及病理特点,探讨肠镜检查中减少并发症的最佳方法。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2年9月行结肠镜检查的81例老年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81例大肠息肉患者男69例,女12例。腺瘤性息肉占76%,直径<1.0 cm内息肉占80%,息肉分布乙状结肠最多占35%。所有大肠息肉内镜下治疗后未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老年人所有大肠息肉应尽量内镜下切除。内镜检查前对患者进行术前评估可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大肠黑变病的流行病学、临床及内镜特征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大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MC)是一种以大肠黏膜色素沉着为特征的非炎症性良性大肠疾病。近20年来,随着对该病认识水平的提高以及消化内镜的普及,MC的内镜检出率有明显上升趋势。本文就我院1980年至2003年经大肠镜诊断的MC730例,进行统计分析,以探讨其流行病学、临床与内镜特点及其与大肠腺瘤和大肠癌的关系,为临床进一步正确认识和处理该病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在大肠小扁平腺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89例114个内镜下直径≤10mm,圆形或椭圆形隆起性病灶,黏膜下生理盐水注射后非提起征阴性者行黏膜切除术,全瘤病灶送病理学检查;观察手术并发症并作相应处理。对腺瘤患者术后进行6~18月随访。结果114个大肠小扁平隆起性病变中,腺瘤21个,分布于大肠各个部位,其中,以直、乙状结肠多见;其他93个为增生性息肉或炎症性息肉。21个大肠小扁平腺瘤大多伴有上皮细胞不同程度异型增生,共中轻度13个(61.9%),中度4个(19.0%),重度2个(9.5%)。89例11个病灶EMR术中,3例发生即时出血,以病灶周边渗血为主,电凝后出血停止,2例分别在第3d、第6d发生一过性出血,均因过量运动所致,保守治疗后出血停止。21个腺瘤患者随访6~18月,原发灶部位均未见病变复发。结论内镜黏膜切除术对于大肠小扁平腺瘤不仅安全、有效,而且完全彻底,对早期大肠癌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就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靛胭脂染色内镜检查在诊断大肠微小腺瘤和息肉中的价值。方法将31个大肠微小息肉分别行普通内镜及靛胭脂染色内镜检杏的结果与组织学检查结果比较,并比较2种内镜检查方法对大肠微小腺瘤和息肉的诊断准确率。结果靛胭脂染色内镜对大肠微小腺瘤和息肉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普通内镜,D组与A组、C组比较差异有娃著性(55.2%vs12%、10%),P〈0.05;D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i55.2%(腺瘤13.8%)VS50%(腺瘤10%)],P〉0.05。结论靛胭脂染色内镜检查可提高大肠微小腺瘤和息肉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259例老年大肠息肉及其恶变的内镜及病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大肠息肉及其恶变的因素。方法对结肠镜检出的259例老年人大肠息肉及其中53例息肉恶变的内镜所见与病理资料分析。结果259例老年人大肠息肉中,息肉恶变占20.5%,小于1cm以下息肉恶变率达15.1%;息肉恶变呈全肠道分布,以直、乙状结肠多见;腺瘤恶变占90.6%,以绒毛状腺瘤多见。结论老年患者大肠息肉恶变率较高,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8.
大肠腺瘤已被公认为癌前病变,并且在内镜下或手术治疗后的病例中,仍有较高的复发率。判断其是否易复发,对指导进一步治疗很有意义,但预测复发的方法较少,特别是用有效的生物学标记来预测病变的发展。我们通过检测大肠腺瘤增殖核抗原(PCNA)增殖指数,结合随访结果,了解细胞增殖动力学与其复发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前认为60%~80%大肠癌起源于大肠腺瘤,即“腺瘤-腺癌演变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息肉的检出率呈增加趋势,且大肠息肉与肠癌关系密切.分析大肠息肉的临床特点、内镜下表现及病理类型,对于大肠息肉的诊治、大肠息肉癌变的早期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收集我科近2年来结肠镜下发现的118例老年人大肠息肉的临床资料,并与146例中青年患者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大肠腺瘤性息肉癌变因素的探讨——附245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回顾性的总结分析了我院245例大肠腺瘤性息肉的内镜诊断和病理特点,旨在探讨大肠腺瘤癌变过程的相关因素,以提高大肠癌的早期诊断率。临床资料我院1978年~1996年间进行肠镜检查6807例,检出息肉629例,检出率9.24%。其中腺瘤性息肉245例,检出率3.60%。245例腺癌性息肉中,男167例,女78例。男女之比2.14:1。年龄8~81岁,平均44S岁。临床表现以便血或粘液血便为主,占53.88%(132例)。息肉分布:直肠102例(4。63%),乙状结肠79例(3.24%),降结肠19例(.76%),横结肠20例(.16%),升结肠及盲肠17例(.94%)…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肠黑变病的致病因素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1年6月经结肠镜和病理检查确诊的35例大肠黑变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内镜及病理特点。结果 35例患者中,有慢性便秘症状者28例,服用泻药者32例,合并增生性息肉3例,合并管状腺瘤1例,合并直肠腺癌1例。结论大肠黑变病病因与长期服用泻药及慢性便秘有关,并与大肠腺瘤和大肠癌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分布、病理分型以及高频电切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56例患者结肠息肉采用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治疗,观察其分布情况、病理分型、疗效及并发症。结果有效切除率为100%,左半结肠占72.66%右半结肠9.76%横结肠17.58%,腺瘤性息肉占49.6%,术中及术后24 h内出血率3.12.%,手术24 h后出血率0.78%,穿孔发生率0.39%,单发者一年随访复发率16.00%,多发者半年复发率23.66%。结论大肠息肉发生以左半结肠为主,病理分型主要为腺瘤,高频电切除大肠息肉安全、可靠、有效,如术中或术后发生出血,则应积极进行内镜下治疗,该方法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3.
用S-100蛋白质抗体对31例正常大肠粘膜,54例大肠腺瘤和7例早期大肠癌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发现大肠腺瘤和早期大肠癌组织树状细胞较正常大肠粘膜明显增多。大肠腺瘤组织内DC和淋巴细胞相伴浸润,在绒毛状腺瘤及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局部癌变的腺瘤DC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结肠镜表现特点及治疗。方法对951例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结肠镜特点、镜下治疗、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951例大肠息肉:①临床表现无特异性;②肠镜表现位置以左半结肠居多,占79.2%,病检腺瘤性息肉占59.1%,其中癌变55例,癌变率为5.8%,内镜下完全切除33例(60%),不完全切除及可凝完全切除12例(30%)。结论结肠镜检查是诊断大肠息肉的最好方法,治疗大肠息肉的最佳手段,减少大肠息肉癌变的最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老年人大肠息肉的治疗效果,并对其临床病理特征、适应证、并发症等进行讨论.方法 2003年10月至2008年10月共完成老年人大肠息肉EMR手术277例,共计413枚.对切除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术后定期内镜随访1~60月,以评价切除效果,记录术中及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及处理情况.结果 413枚息肉中393枚经首次或再次EMR治疗病变完整清除,治愈率为95.2%;15枚(占3.6%,15例患者)术后病理示浸润癌再追加外科开腹手术.术中出血16例(5.8%),均内镜下止血成功;术后迟发出血5例(1.8%),其中3例经内镜下止血成功,2例经输血及内科保守治疗后出血停止.无穿孔、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病理结果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腺瘤癌变分别占25.7%(106/413),19.1%(79/413),50.4%(208/413),4.8%(20/413),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腺瘤性息肉的比例逐渐升高(P<0.01).随访期间所有病例均无复发.结论 EMR是一种安全和微创的内镜治疗手段,对老年人大肠息肉治疗的效果优于传统的内镜下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老年及老年前期大肠息肉的疗效,并对其临床病理特征、适应证及并发症等进行探讨.方法:2003-10/2008-10我院消化内科内镜中心老年及非老年大肠息肉EMR手术561例766处病变,对切除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术后定期内镜随访1-60 mo,以评价切除效果,记录术中及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及处理情况.结果:766处病变总治愈率96.3%;21处病变(2.7%,21例)术后病理示浸润癌再追加外科开腹手术.术中出血23例(4.1%),均内镜下止血成功:术后迟发出血10例(1.8%):7例经内镜下止血成功,3例经输血及内科保守治疗后出血停止;无穿孔、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病理结果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腺瘤癌变分别占29.0%,21.1%,45.7%,4.2%,随着年龄的增加,腺瘤性息肉的比例逐渐升(P<0.01).随访期间所有病例均无复发.结论:EMR是一种安全、微创的内镜治疗手段,对老年及老年前期大肠息肉治疗的效果优于传统的内镜下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大肠腺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大肠腺瘤的诊断及外科处理方法。方法 对我院1995~2002年行外科手术治疗的295例大肠腺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直肠镜下直肠腺瘤局部切除76例,剖腹行肠壁楔形及肠段切除187例,肠段及系膜的根治性切除32例。结论 大肠腺瘤作为癌前病变,一经发现均应完整切除,手术治疗可明显减少复发及恶变,是大肠腺瘤的最彻底治疗。  相似文献   

18.
大肠腺瘤作为一种癌前病变已经得到公认。多数医生在大肠镜检查发现息肉时会即时应用高频电将息肉切除。但对已经切下的息肉是否癌变肉眼是判断不了的。而当内镜医师得到“息肉癌变”的病理报告时将面临一个很难的选择 ,即该病人是否已经达到根治目的抑或需要补做根治手术 ?对此不同的医生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对过去 2 0年内镜切除的大肠早期癌变息肉病例作一总结 ,以期探讨内镜切除癌变息肉后的最佳处理方式及内镜随访的重要性。1 资料与方法1 1 息肉切除 全部病例均为我院 1976~ 1996年的住院或门诊病例。当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时…  相似文献   

19.
大肠癌及各类大肠息肉流式细胞DNA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其中腺瘤性息肉与大肠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我们应用流式细胞计对不同病理类型的大肠息肉组织细胞DNA进行定量分析,以探讨各类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伴轻度及重度异型增生者与大肠癌组织细胞DNA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生物学特性,为临床正确处理各类型息肉提供理论依据。一、材料和方法1材料来源:65例标本均为内镜下活检组织,其中正常大肠黏膜6例,炎性息肉10例,增生性息肉7例,腺瘤性息肉10例,腺瘤性息肉伴轻度异型增生10例,伴中重度异型增生12例,大肠癌10例。2方法:标本经10%甲醛溶液固定,石蜡包裹切片,常…  相似文献   

20.
本文回顾性调查了:(1)大肠远侧腺瘤是否标志着同存大肠近侧息肉以及危险性;(2)随年龄增加是否有大肠腺瘤从左侧向右侧分布的右移倾向。结果:大肠镜检查并且病理诊断确切者374例,分成腺瘤297例,炎性息肉77例。大肠远侧腺瘤的262例中,有69例(26.3%)同存大肠近侧腺瘤,大肠远侧炎性息肉的70例中只有5例同存大肠近侧腺瘤(7.0%),二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故与炎性息肉相比,大肠远侧有腺瘤者同存大肠近侧腺瘤的危险性高6.4倍(95%可信限2.5~14.8)。脾曲以上有大肠腺瘤者(109例)与脾曲以上无腺瘤者(193例)相比,平均年龄大7岁(57.8±12.2比51.7±16.2,P<0.01),说明随年龄增加大肠腺瘤有右移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