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术中内镜检查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术中内镜检查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意义王恩湘许国铭孙振兴术中内镜,即在手术中以内镜为探子对消化道出血病因检查诊断的方法,本文就术中胃镜检查的6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6例病人中,男4例,女2例,年龄15~50岁,平均39岁。6例均为急性消化道出血,以往...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血管畸形是引起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之一。我院1976年至1993年共行内镜检查52047例,检出胃肠道血管畸形123例,内镜检出率为0.24%。其中行胃镜检查39207例,检出血管畸形46例(0.12%);行全大肠镜检查3494例,检出血管畸形49例(1.40%),病变在大肠的分布为:盲肠18%,升结肠15%,横结肠19%,降结肠16%,乙状结肠21%,直肠11%;行乙状结肠镜检查9346例,检出血管畸形28例(0.30%)。在123例胃肠道血管畸形中引起消化道出血46例(37.4%)。根据内镜下形态可将其分为四型。内镜检查为本病的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3.
杨振琴  李建军 《山东医药》1997,37(11):22-22
门脉高压症术后内镜检查的临床意义山东省千佛山医院(250014)杨振琴李建军阮长乐李兆亭近年来,我们对49例门脉高压症术后患者进行了内镜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34例,女15例;年龄17~70岁。均施行过不同术式的门脉手术(见表1...  相似文献   

4.
术中内镜检查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术中内镜,即在手术中以内镜为探子对消化道出血病因检查诊断的方法,本文就术中胃镜检查的6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6例病人中,男4例,女2例,年龄15~50岁,平均39岁。6例均为急性消化道出血,以往有黑粪或血便史22天~17年不等,每次量均20~200g,此次出血发病在3天内,经保守治疗疗效不佳,需手术治疗。6例病人术前常规内镜诊断为:1例胃窦溃疡伴十二指肠球炎(因未见明显的活动性出血灶,考虑有其它部位出血而需要术中内镜)14例常规胃镜检查未见明显的出血灶(其中1例子3年前因克隆病在本院行右半结…  相似文献   

5.
经胃腹腔内镜检查对原因不明腹水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经自然腔道进行腹腔内镜检查对渗出性腹水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23例不明原因渗出性腹水患者经口腔穿胃壁行腹腔内镜检查及病理活检。结果23例中22例获得明确诊断,确诊率95.7%。明确病因诊断22例中,腹腔恶性肿瘤12例(54.6%),结核性腹膜炎8例(36.4%),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1例(4.5%),嗜酸性小肠炎1例(4.5%)。结论经自然腔道腹腔内镜检查及病理活检对原因不明渗出性腹水患者是一种安全、确诊率高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6.
术中内镜在胃肠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术中内镜在胃肠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胃肠手术的患者进行了术中内镜检查,其中25例为剖腹探查,7例为术前明确诊断但术中找不到病灶或难以确定病灶的边缘者。结果:25例剖腹探查术患者24例通过术中内镜明确了诊断,分别为:胃底Dieulafoy病1例,胃溃疡1例,十二指肠平滑肌瘤3例,小肠平滑肉瘤2例,十二指肠水平部Dieulafoy病1例,十二指肠水平部平滑肌瘤2例,回肠淋巴瘤2例,小肠腺瘤性息肉2例,加肠末段溃疡2例,小肠海绵状血管瘤3例,小肠动静脉畸形4例,胰空肠吻合口出血1例。所有32例患者除1例小肠息肉和1例结肠息肉予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术、1例未找到病灶而未予特别处理外,其余28例患者均进行了病变切除。结论:应用术中内镜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病变的检出率,而且能对病变准确定位。术中内镜诊疗术是安全且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内镜检查在消化道探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消化道探查术中使用消化内镜经口或肛门或胃、肠道切口进入消化道,逐段观察消化道寻找病变。结果所有70例经术中内镜检查均能确定病变部位或大部分病例发现新的病变。结论对于诊断不明或定性、定位欠准确或不清楚是否存在多发病灶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应用内镜检查。有重要的作用。减少漏诊和手术的盲目性、从而提高疾病的确诊率及治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7  
目的 比较胶囊内镜与传统小肠俭查方法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总结分析67例胃镜、肠镜检查阴性的消化道出血患者中消化道钡餐、肠系膜动脉造影、推进式小肠镜、胶囊内镜及剖腹探查包括手术中肠镜结果。结果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上、中消化道钡餐检查检出率为17.6%,诊断率为13.8%;肠系膜动脉造影检查检出率和诊断率均为13.4%;推进式小肠镜检查检出率、诊断率为.32%;剖腹探查及术中肠镜检出率和诊断率均为83.3%;胶囊内镜检查检出率为80.6%,诊断率为67.7%结论 胶囊内镜检查对于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和诊断率.明显优于传统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胶囊内镜和双气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探讨其联合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16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和102例不明原因腹痛或腹泻患者,共218例进行内镜检查。其中165例首选胶囊内镜,53例首选双气囊内镜。对胶囊内镜检查阴性或可疑病变者建议双气囊内镜检查,反之亦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小肠疾病的检出率、诊断率以及患者依从性、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1例胶囊内镜和2例双气囊内镜操作失败。51例患者行64次双气囊内镜检查,其中34例经口、4例经肛检查,13例分别接受经口和经肛检查。胶囊内镜对小肠病变的总检出率及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小肠疾病检出率(72.0%和88.0%),均明显高于双气囊内镜(41.2%和60.0%),诊断率也高于后者(51.8%和39.2%)。5例胶囊内镜检查阴性再经双气囊内镜检查者中,1例发现病灶;15例胶囊内镜检查怀疑小肠病变者中,12例经双气囊内镜结合活检病理确诊。而3例双气囊内镜未发现异常者再经胶囊内镜检查发现小肠病变。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检出率高,可作为怀疑小肠疾病,尤其是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双气囊内镜在胶囊内镜检查阴性者中仍可发现部分病灶,并能明确多数胶囊内镜下可疑病变,可作为胶囊内镜检查后的补充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0.
内镜对胆肠内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内镜对胆肠内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1982年1月至2004年3月经内镜检查的24例胆肠内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经手术证实)。结果 24例中经内镜确诊21例,其中在诊治过程的初期内镜误诊3例;内镜未能诊断3例。其他检查:B超检查11例、CT检查5例、X线腹部平片检查7例,无一例确诊;钡餐X线或钡剂灌肠X线检查8例,2例确诊。结论 内镜检查是诊断胆肠内瘘的重要方法。认识胆肠内瘘内镜表现特点可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1.
术中内镜对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术中内镜检查对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我们总结了过去20年间32例常规检查不能明确病因和部位的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术中内镜应用结果。方法是通过手术探查切口插入内镜向口侧至十二指肠向肛侧至回盲瓣进行检查。结果诊断明确率达100%,其中以小肠肿瘤和血管发育不良最为常见。结论术中内镜检查对于不明原因的下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准确性高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不仅可明确出血的部位和原因还能指导选择手术的方式。  相似文献   

12.
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诊断价值的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背景:对于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GIB),胶囊内镜是一种有价值的诊断方法。但迄今为止,该技术在OGIB诊断中应用的研究多限于小样本病例。目的:评价胶囊内镜对OGIB的诊断价值,确定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阴性预测值和总诊断率。方法:2002年5月-2005年1月,对连续选取的91例OGIB患者行胶囊内镜检查94次,对胶囊排出时间,再检查,治疗,再出血,依从性和并发症等情况进行随访观察。结果:胶囊内镜检查的阳性率为74.7%,疑诊率为11.0%,阴性率为14.3%。其诊断OGIB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阳性,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6%、88.9%和80.0%,总诊断率为93.8%。检查过程中仅1例(1.1%)患者发生胶囊滞留,后经手术取出并证实为克罗恩病所致的肠腔狭窄。结论:胶囊内镜对于OGIB是一种有效而安全的检查手段,迟早行胶囊内镜检查可使患者早日明确诊断并得到及时治疗,从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术中紧急内镜检查对消化道出血,尤其是小肠部位病变具有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我院近年共行术中紧急内镜检查56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男48例,女8例,年龄19~76岁,平均45岁。术中紧急胃镜检查24例均为消化道出血,病史3d~3年,出血量300~2000ml;紧急肠镜检查32例,其中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4例———需术中定性,28例为早癌、类癌、息肉恶变等———需术中定位。2.仪器及消毒:使用OlympusGIF-P20,XQ20胃镜,CF30I肠镜,充分冲洗镜身和活检管道,2%戊二醛浸泡15~20min,再用…  相似文献   

14.
1 568例手术后胃的临床、内镜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我院1974年至1996年间经内镜检出的1568例手术后胃的临床、内镜和病理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和总结,现报道如下。一、一般资料:1568例手术后胃占我院同期内镜检查人数的3.22%(1568/48765例)。其中男1316例,女252例,男女之比为5.22:1。年龄16~77岁,平均47.75岁。手术原因:胃十二指肠溃疡等良性疾病1113例,占70.98%;胃癌414例,占26.40%;记录不详59例,占3.76%。手术方式:毕氏Ⅰ式349例;毕式Ⅱ式1104例;全胃切除29例;胃修补…  相似文献   

15.
内镜超声与仿真CT检查在胃癌分期诊断中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内镜超声和仿真CT检查对胃癌患者术前分期的准确性。方法24例胃癌患者,术前行内镜超声及仿真CT检查,并与术后病理对照,以评价内镜超声与仿真CT检查在胃癌分期中的诊断价值。结果内镜超声对胃癌T、N、M分期的敏感性是:87.5%(21/24);79.2%(19/24);57.1%(4/7)。仿真CT对T、N、M分期的敏感性是:79.2%(19/24);70.8%(17/24);100.0%(7/7)。结论内镜超声检查对胃癌侵犯的深度和局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有更为显著的诊断价值,仿真CT对于远处转移的判断是有利的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16.
15例十二指肠Brunner腺瘤的诊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十二指肠Brunner腺瘤的临床特征和诊治进展。方法总结分析15例十二指肠Brunner腺瘤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清学检测、X线钡餐造影、普通内镜、超声内镜检查和治疗结果。将部分接受超声内镜检查者的诊断结果与术后组织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15例患者中有症状和体征者8例,其中伴发溃疡4例(溃疡并发穿孔2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4例。所有患者血清学检查无异常;接受X线钡餐造影6例,内镜检查13例。诊断十二指肠Brunner腺瘤仅2例;超声内镜检查8例,均诊断为十二指肠Brunner腺瘤。15例患者中采用外科手术治疗7例,内镜摘除治疗8例,术前超声内镜检查结果与术后组织病理学诊断一致。结论十二指肠Brunner腺瘤是一种良性肿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超声内镜检查对该病的诊治有一定价值,外科于术或内镜下摘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胃部手术后内镜检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20年来,我院共行胃镜检查32252例次,其中胃部手术后患者内镜检查1032例,发现胃肠吻合口和残胃有多种病变,现分析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病例中,男896例,女136例,年龄17~85岁。临床症状:腹痛736例(71.32%),呕吐155例(15.20%),呕血33例(3.20%),黑便105例(10.17%),消瘦117例(11.33%)。术前诊断:胃、十二指肠溃疡720例(69.76%),胃癌263例(25.48%),上消化道出血20例(1.93%),胃血管性疾病8例(0.77%),…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癌(GC)的诊断方法和手术治疗.方法本文对1968-08/1998-05经手术治疗的240例胃癌进行了回顾性研究.诊断方法包括临床症状、钡餐检查、纤维内镜检查和病理学诊断.手术方法计有根治性切除、姑息性切除、姑息性手术、仅限于剖腹探查和切取活检.结果临床症状最多的是胃部不适、上腹疼痛、消瘦和食欲不振,体征最多的是上腹压痛.在化验检查中,34.5%血红蛋白过低、粪潜血阳性者居多(56.2%)、血型分布中以A型居多(34.6%).纤维内镜的诊断符合率(92.0%)高于钡餐检查(83.6%),差异无显著性(x2=3.40,P>0.05).病变部位分布于鲁窦者最多(55.4%),在胃癌分期中早期胃癌仅有6例(2.5%)绝大多数为进展期.手术切除率为85.5%(206/240),其中根治性切除率为63.6%(131/206),姑息性切除率为36.4%(75/206).治疗结果:近期治愈120例(50.0%),好转或有效78例(32.5%),无效29例(12.1%),恶化8例(3.3%),死亡5例(2.1%),治愈好转率为82.5%结论在胃癌的检查中,纤维内镜检查的诊断符合率最高;在胃癌的治疗中,手术治疗的治愈好转率最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初步探讨在不损伤黏膜层的情况下,腹腔镜内镜联合胃小间质剥除术的可行性。 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10月对15例胃小间质瘤患者在腹腔镜术中进行内镜检查,进行定位和黏膜下注射,然后在腹腔镜下行不损伤黏膜层的剥除术,回顾性总结分析这15例治疗效果。 结果 15例小间质瘤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因术中并发症中转开腹。手术时间(53.4±15.8)min,术中出血(19.7±13.3)ml。所有患者均未放置胃管,术后流质饮食时间(1.6±0.5)d,术后住院时间(3.3±0.6)d;术后所有标本假包膜完整,病理均为胃间质瘤,其中12例极低危险度,2例低危险度,1例中危险度。 结论 腹腔镜内镜联合胃小间质瘤剥除术短期治疗效果满意,并且术后康复快,符合微创外科和快速康复理念,是胃小间质瘤治疗的一个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胃的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腹腔内镜检查对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20例经胃NOTES腹腔内镜检查及病理活检确诊为结核性腹膜炎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并进行性分析总结。结果20例患者经胃NOETS腹腔内镜检查及病理活检后明确诊断为结核性腹膜炎。内镜检查结果为4型:(1)粟粒型:内镜表现为腹水、腹膜散在分布白色粟粒状结节;(2)粘连型:内镜表现腹膜增厚,腹膜与网膜、肠管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粘连;(3)干酪型:内镜表现壁层溃疡及淡黄色于酪样物质;(4)混合型:内镜表现为同时存在2种或3种类型。其他各项实验室及特殊检查的阳性例数分别为血红蛋白下降10例,红细胞沉降率增快16例,C反应蛋白升高13例,CA125升高18例,胸片异常8例,腹部彩超异常2例,腹部CT异常7例,结核菌素实验阳性9例,结肠镜检查阳性1例,20例结核抗体、腹水培养、腹水细菌学检查、胃镜检查均阴性。结论经胃NOTES腹腔内镜检查及病理活检是确诊结核性腹膜炎非常有效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