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为常见的结外淋巴瘤。本文总结我院近16年来资料较完整的28例,以提高X线检查及内镜检查对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认识。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我院自1980年至1996年间,28例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诊断标准:(1)浅表淋巴结无病理性肿大...  相似文献   

2.
胃恶性淋巴瘤内镜下与胃溃疡和胃癌的鉴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恶性淋巴瘤内镜下与胃溃疡和胃癌的鉴别王庆学,沈建婷胃原发性溃疡型恶性淋巴瘤在内镜下,与胃溃疡、胃癌难于鉴别。病理活检也不易与良性淋巴组织增生鉴别。所以多数在手术后经病理检查才明确诊断。本组通过对8例胃恶性淋巴瘤的内镜诊断体会,分析三种疾病各自的形态...  相似文献   

3.
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六例张慧英,钱志尧我院于1987~1994年诊治老年人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6例,占同期住院的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总例数的42.8%,占同期老年人胃原发性肿瘤0.7%。其中,男女各3例,年龄60~71岁。经手术、病理确诊。均符合1961年...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五例庄垂田,郭鹏程我院1984年1月到1995年6月共收治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5例,现报导如下:一、临床资料:1、一般情况:5例中男4例,女1例,年龄40~68岁,平均44.5岁。2、临床症状:上腹疼痛5例,上消化道出血3例,呕吐2例...  相似文献   

5.
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临床和内镜下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林  陈晓宇  戈之铮 《胃肠病学》2003,8(4):215-217
背量:原发性胃B细胞淋巴瘤发生于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密切相关。内镜检查是早期诊断胃MALT淋巴瘤的重要方法。目的:探讨胃MALT淋巴瘤的临床和内镜下表现。方法:分析总结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胃MALT淋巴瘤的20例患者的临床、内镜和病理资料。20例患者中,男10例,女10例,男女比例为1:1,平均发病年龄为55.6岁(21~78岁)。结果:20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均无特异性,上腹疼痛最为常见,其次是饥饿痛、腹胀、恶心、呕吐、黑便等。内镜下表现:病变发生于胃窦部5例,胃体部5例,胃角部1例,贲门部1例,多部位8例:形态表现多样,其中溃疡型10例,弥漫浸润型3例,结节型5例,结节溃疡型2例;内镜活检确诊率较低,仅为5%。20例患者中有12例检测了H.pylori,阳性率为83.3%(10/12)。手术标本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均为B细胞恶性淋巴瘤。结论:胃MALT淋巴瘤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内镜下表现多样,病变范围较大。H.pylori感染率高可能与胃MALT淋巴瘤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 X线与内镜诊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占胃恶性肿瘤的2%~5%,且其病史及临床表现与胃癌、胃溃疡相比缺乏特异性,故临床误诊率很高。我院从1986年~1998年收治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共12例,现总结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12例中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27~62岁,中位年龄36岁。其中上腹痛10例,反酸、嗳气6例,黑便5例,腹胀3例。上腹压痛8例,扪及上腹包块1例。出现症状至就诊时间为11d~13年,平均3年。2.X线与内镜检查:12例中4例行X线钡餐检查,其中肿块型1例,溃疡型3例,均诊断为胃癌。胃镜检查并行粘膜活…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3例报告青岛市市立医院(266011)徐晓妹,郭成业,贾伟丽,邵志洁1991年以来,我们收治了3例胃恶性淋巴瘤患者,现举1例报告如下。患者女,40岁。因腹胀、纳差半个月入院,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肝、脾(-),腹水征阳性。血象...  相似文献   

8.
胃镜在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近一步探讨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发病机制.提高对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胃镜及病理表现的认识,对10年间经胃镜活检诊断为胃恶性淋巴瘤的19例,可疑胃恶性淋巴瘤、低分化癌、未分化癌、溃疡及淋巴组织明显增生的121例病理标本、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复习,最后确认有38例符合胃恶性淋巴瘤的诊断标准。,胃镜下多形性、多灶性、弥漫性、范围广是其特征表现,而组织学上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的特点对确诊本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胃镜在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近一步探讨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发病机制,提高对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胃镜及病理表现的认识,对10年间经胃镜活检诊断为胃恶性淋巴瘤的19例,可疑胃恶性淋巴瘤,低分化癌,未分化癌,溃疡及淋巴组织明显一增生的121例病理标本,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复习,最后确认有38例符合胃恶性淋巴瘤的诊断标准。胃镜下多形性,多灶性,弥漫性,范围广是其特征表现,而组织学上粘膜相关性淋巴组织的特点对确诊本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胃原发恶性淋巴瘤1例窦艳玲中日友好医院消化科北京市100029主题词胃淋巴瘤胃肿瘤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73521病例报告男,25岁.因规律性上腹钝痛、反酸10个月,消瘦、贫血3个月于1995-12-06入院.此期间曾3次内镜检查,内镜前端不能进...  相似文献   

11.
38例胃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内镜活检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发性胃非霍奇金淋巴瘤(primary gastric non-Hodgkin's lymphoma,PGNHL),占胃肠道淋巴瘤的40%~50%,近几年发病有上升趋势.内镜活检是胃恶性淋巴瘤的早期也是唯一的诊断方法,因此研究其内镜活检病理特征,提高内镜活检的诊断率,对胃淋巴瘤的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结直肠恶性淋巴瘤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胃肠道是结外恶性淋巴瘤最常侵犯的部位,原发性结直肠恶性淋巴瘤是指以结直肠为首发病变的淋巴瘤,诊断标准为:(1)全身无病理性浅表淋巴结肿大。(2)胸片提示无纵隔淋巴结肿大。(3)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正常。(4)手术时证实病变局限于结直肠及引流区域淋巴结。(5)肝脾正常。我所自1977年1月至1996年9月收治19例经内镜、手术、病理活检及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证实为原发性结直肠恶性淋巴瘤患者,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9例患者中,男13例,女6例,年龄25~66岁,平均44.5+9.6岁。主要临床表现:腹痛13…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胃淋巴瘤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们分析了25例原发性胃淋巴瘤,其中占胃恶性肿瘤的1.55%,占淋巴瘤总数的12.6%。原发性胃淋巴瘤X线诊断的阳性率为30.4%。内镜肉眼诊断的阳性率为20%,通过内镜活检的阳性率为72%。25例中18例进行了手术治疗,其中2例先剖腹探查,后放疗化疗,待肿瘤缩小至原来-半时再行第二次手术根治,1例术后胃标本病理检查中原淋巴瘤细胞消失。原发性胃淋巴瘤的组织学诊断应与假性淋巴瘤、低分化腺瘤相鉴别。我们统计原发性胃淋巴瘤的5年存活率为54.28%,如及早手术或术后辅以放疗或(和)化疗,5年的生存率可达72%。  相似文献   

14.
许加刚  薛淑英 《山东医药》2009,49(49):101-101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临床少见,早期症状隐匿、诊断困难、临床误诊率高,其疗效、预后与胃癌有较大差别。1978—2008年,我院收治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30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原发性胃淋巴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原发性胃淋巴瘤、胃MALT淋巴瘤的关系.方法经内镜、手术诊断的胃淋巴瘤患者29例,其中男19例,女10例;年龄30岁~75岁,中位数年龄525岁.胃窦部13例,胃体部9例,贲门部2例.凹陷溃疡型9例,蕈样隆起型8例,结节型12例.胃粘膜标本切片,采用HE及WarthinStary染色后观察组织中有无Hp感染.结果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29例,胃粘膜组织中发现Hp感染24例,阳性率828%.其中胃MALT淋巴瘤8例,Hp感染7例,阳性率875%.明显高于同期胃良性病变Hp阳性率46%(P<001).29例中11例进行了术后随访,3例仍存在Hp感染,阳性率273%.结论Hp感染在原发性胃淋巴瘤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对 3 2例胃原发性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及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  3 2例恶性淋巴瘤原发于胃底 3例 ,胃体 7例 ,胃角 8例 ,胃窦14例。全部病例做免疫组化染色 ,证实B细胞性淋巴瘤 3 1例 (96 9% ) ,T细胞性淋巴瘤 1例 (3 1% )。另外 ,对11例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和 6例胃未分化癌进行了对比电镜观察 ,发现二者的超微结构有明显的差异。结论 绝大多数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为B细胞来源 ;免疫组化和超微结构观察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肠淋巴瘤与克罗恩病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珍  徐肇敏  吕瑛 《胃肠病学》2007,12(5):267-269
背景:原发性肠淋巴瘤的发病率较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为其他胃肠道疾病,特别是与克罗恩病(CD)的鉴别诊断较困难。目的:通过分析原发性肠淋巴瘤和CD患者的临床资料,提高原发性肠淋巴瘤与CD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原发性肠淋巴瘤和CD患者的临床特点、内镜表现和病理检查结果。结果:原发性肠淋巴瘤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0岁,CD为35岁。5例(12.2%)CD发生肛周病变,4例(9.8%)内瘘,3例(7.3%)有肠外表现,但仅1例(5.9%)原发性肠淋巴瘤曾有肛瘘。内镜下原发性肠淋巴瘤以回盲部受累多见(41.7%),CD以小肠和结肠均受累多见(48,8%);原发性肠淋巴瘤以肿块型较多见(41.7%),CD则主要表现为溃疡和铺路石样改变,其中18例伴肠腔狭窄,4例瘘管形成。B细胞性原发性肠淋巴瘤13例,T细胞性4例。12例CD表现为非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结论:临床上原发性肠淋巴瘤与CD的鉴别诊断较困难,需综合各种检查手段,特别是内镜检查和内镜下对病变部位多点取活检,以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临床及内镜表现。方法分析总结22例患者临床、胃镜及病理。结果22例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上腹痛最常见(22/22),其次为上消化道出血(16/22)、反酸嗳气(6/22)等。胃镜表现:病变发生2个以上部位多见(10/22),其次为胃体(6/22)、胃窦(3/22)等;病变直径多大于2cm(占17/22);病变形态以溃疡型多见(11/22),其次为弥漫浸润型(7/22);胃镜活检加免疫组化确诊率为63.63%(14/22);Hp阳性检出率86.36%(19/22)。结论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其镜下形态多种多样,其中累及2个以上部位者多见,病变范围较大。胃镜活检加免疫组化病理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手段,Hp感染与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附18例临床分析)杨天赐,吴文乔,施至乾,孙木泉,陈宝英,刘其樱1980年2月至1992年6月,我院内镜室在16536例次的胃镜检查及4912例次的结肠镜检查中,经内镜下或/及术后活体组织检查确诊为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简称...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内镜下原发性胃淋巴瘤的形态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内镜对胃淋巴瘤的诊断率.方法:收集近两年我院通过胃镜活检确诊的原发性胃淋巴瘤51例及内镜拟诊的"胃淋巴瘤"27例,比较其内镜特点,并采用Mann- Whitney U秩和检验进行比较.结果:51例确诊的原发性胃淋巴瘤以溃疡型33例(65%)和结节型12(23.5%)为主.27例拟诊组患者以结节型13例(48%)和黏膜粗大型10例(37%)为主,内镜下病变形态有显著性差异(P<0.001).而在病变的蠕动性及活检质地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胃淋巴瘤的内镜下形态具有多型性,提高对其内镜下表现的认识并结合多取及深取活检对原发性胃淋巴瘤的术前确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