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不能因血糖水平稍降而减少用药量 夏季人们进食量下降.活动增多.新陈代谢增快,使血糖水平偏低。但不能因此而贸然减药.更不能停药.以免发生病情恶化。确实需要调节药物剂量或品种时.必须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逐步实施。夏季出汗增多。导致尿量减少,尿液浓缩,所测得的尿糖水平常误差较大.只能作为参考。为了能及时了解病情,监测血糖的次数可适当增加.作为调整降糖药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健康必读》2008,(1):38
我是一个42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服药治疗,病情稳定。随着单位和身边的人私家车日益增多,我和妻子也准备加入有车一族,目前正在预备考驾照,但不知道我这样的糖尿病人能开车吗?  相似文献   

3.
王建华 《家庭医学》2007,(22):16-17
张大爷年逾六旬,有十多年的2型糖尿病史。两年前,因口服降糖药效果不佳,改用胰岛素治疗。前不久,因为随旅行社到外地旅游,担心在外注射胰岛素不方便,就擅自把胰岛素给停了,改用口服降糖药。旅游期间,张大爷自觉口渴、多饮、多尿症状加重,全身无力,没有食欲,旅行尚未结束就提前回来了。到家以后,张大爷病情加重,恶心、呕吐、头疼、嗜睡,随即被家人送到医院,医生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经过医院及时救治,张大爷才得以转危为安。  相似文献   

4.
赵宗礼 《大众健康》2011,(12):43-43
啥是“黎明现象”和“黄昏现象”? 如果把一天连续测得的糖尿病人血糖值连接画成图,就会发现:糖尿病人的血糖一天有两个高峰。第一个,从凌晨4点开始,血糖逐渐上升,到早晨7、8点钟升至高峰,这种在黎明发生血糖增高的现象,称为“黎明现象”。第二个血糖高峰,出现在下午4、5点钟,约是黄昏时候,有专家称之为“黄昏现象”。有些病人的“黄昏现象”出现较晚,为睡前高血糖。  相似文献   

5.
一年一度的春节即将来临,许多糖尿病患者却在为"吃"犯愁,既想与家人共享美酒佳肴,又担心引起血糖升高,真是左右为难。其实,只要糖尿病友掌握好下面的饮食原则,照样能过一个健康、快乐的节日。  相似文献   

6.
被糖尿病困扰的你,是不是也开始关注心血管方面的问题了。糖尿病患者突发心脏病猝死者并不少见,尤其可怕的是,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根本不知道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是如影相随的。糖尿病的心血管并发症使糖尿病人患心脑血管事件危险度增加4倍以上,死亡率增加6倍。2型糖尿病所导致的代谢紊乱,几乎涵盖了所有与心血管病有关的危险因素。所以,防治糖尿病的同时,一定要防治心血管病。  相似文献   

7.
《健康必读》2008,(11):36-36
有谁能想到参加了3届奥运会,获得5枚奥运会金牌、6枚奥运会奖牌的美国游泳运动员加里&;#183;霍尔竟是糖尿病患者?当他在奥运村强生主题园,与糖友分享自己的经验:“你可以找到最好的内分泌科医生,找到最优秀的护士,但糖尿病属生活方式病,医生和护士不可能每天监督你的生活,最终还是要靠自己管理。”这就是他诠释的一个糖尿病患者还能夺取金牌的奥秘。加里&;#183;霍尔还提到与病友互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男性不能勃起不仅妨碍性生活,如果是糖尿病患者更要小心患上心脏病。香港中文大学研究发现,27%受访男性糖尿病患者出现性功能障碍,患上冠心病的风险较常人高出58%,更较没有性功能障碍的糖尿病患者高2倍。  相似文献   

9.
吃好早餐益处多。俗话说,“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早餐对身体健康尤为重要,特别是糖尿病患者更要吃好早餐。这对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和活动、预防低血糖、减轻胰岛素抵抗及控制总热量和体重均有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现今糖尿病属多发病和常见病,尤其是中老年朋友中罹患此病的较多.有的人一旦得知自己患了糖尿病,内心就很紧张,甚至会产生恐惧和消极悲观情绪,这完全没有必要.其实糖尿病患者只要及时积极进行治疗,并重视养生保健,照样可以延年益寿,甚至可以成为年逾百岁的长寿老人.下面特列举两个实例以供患有糖尿病的中老年朋友参考.  相似文献   

11.
女性一生中要经历妊娠、哺乳、更年期等特殊生理阶段,体内激素会发生变化。月经周期中也有激素改变.这些都会对血糖产生影响。对广大女性糖尿病患者而言,从自身特点出发,学一点自我保健知识,对于保持血糖长期稳定,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眼下气温寒冷,感冒的人增多。由于感冒容易导致糖尿病人血糖紊乱,糖尿病患者应特别注意预防感冒。 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于正常人,感冒之后,糖尿病患者痰内富含糖分,易成为细菌培养基,进而导致肺部感染。一旦感染细菌和病毒,不仅会影响血糖的控制,连血糖较稳定的人,也可能因为感冒而出现阶段性血糖升高,甚至引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误区一 不定期到医院测血压 糖尿病患者要进行自我监测与管理,首先要观察自己的身体健康情况,如糖尿病的“三多一少”(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体重减少)情况症状、全身乏力与否,还要定期检查心脏的大小、节律,下肢情况,有无浮肿,眼底是否有问题,是否有皮肤溃疡等。  相似文献   

14.
童钟杭 《健康博览》2008,(10):23-23
众所周知,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缺乏是各型糖尿病的基本病理生理。1型糖尿病由于胰岛素绝对缺乏,故应用胰岛素或其类似物已为该病人所接受,妊娠糖尿病患者如应用口服降糖药,有可能致胎儿畸形,故孕妇亦乐于接受胰岛素治疗,而占糖尿病人90%~95%的2型糖尿病何时需要用胰岛素是临床关注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15.
夏季是高血压患者的多事之秋 50岁的张先生患高血压17年,服用降压药后血压控制一直比较平稳。今年入夏后几次量血压都比平时低,自认为天热了血压会自然下降,于是自行停药。3天后突然感觉头晕,恶心,心慌,家人陪他到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就诊。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是一种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疾病。冬天由于气候寒冷,血管收缩,血压会升高一些,夏天气温升高,血管扩张,血压会降低一些。因此,部分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在夏季会比平时有所降低,这些患者就会自作主张停掉或者减少所服用的降压药物。高女士是高血压老病号,一直服用降压药,血压控制的一直比较平稳。今年入夏后,几次量血压都比平时稍低,她认为天热了血压会自然下降,于是自行停了药。3天后突然感觉头晕、恶心、心慌,家人  相似文献   

17.
刘先生是高血压的“老病号”,服用降压药后,血压控制得一直比较平稳。今年入夏后几次量血压都比平时低,他认为天热了血压会自然下降,于是自行停了药。3天后突然感觉头晕、恶心、心慌,家人赶紧陪他到医院就诊。检查后发现,他的收缩压高达170毫米汞柱,经过1周多的调整才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8.
《社区卫生保健》2011,(4):257-257
日本一项研究表明,与血糖或糖化血红蛋白单项测试相比,两者综合测试可更有效预测糖尿病。研究纳A.6241名无糖尿病史受试者,其中男性4670名,女性1571名,年龄24~82岁。经过5年随访,结果表明,空腹血糖值偏高受试人群5年糖尿病发病率为9%,糖化血红蛋白偏高的受试者5年糖尿病发病率为7%,而两项指标均偏高的受试者5年糖尿病发病率达38%,两项综合偏高受试者糖尿病风险比单项偏高者高31.9倍。研究者认为,两项测试结果联合筛查糖尿病,更有助于糖尿病的早发现及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9.
王伟 《现代养生》2011,(7):13-15
俗话说,与其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既然糖尿病可以预防,糖尿病并发症也是能预防的。做好了预防,就可以推迟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甚至使有的患者不发生并发症。在临床上,笔者见过患病逾20年的糖尿病人无任何明显并发症;也见过仅有两年糖尿病史的人,已经因视网膜病变而双目失明。决定预后的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它的并发症。糖尿病从来就不是"独来独往"的孤立疾病,它常和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相伴,其中为首的主要是糖尿病,而肥胖就是它的高危因素。医学界已把肥胖经常伴有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和脑卒中视为是2l世纪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的"死亡五重奏"。可见,抓住糖尿病和伴有的高血压、高血脂治疗,对预防血管神经并发症非常重要。笔者综述下列10条预防措施,仅供糖尿病朋友们参考。  相似文献   

20.
炎热的夏季,老年糖尿病患者比常人更易失水。主要是因为血糖升高可使血浆渗透压增高,产生渗透性利尿作用,引起尿量增加,体液减少。如活动量较平时增大,会使出汗增多,流失更多水分。其次,老年人渴感中枢敏感性减退,可导致饮水量不足,人体处于相对缺水状态。若老年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