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药房》2017,(17):2350-2356
目的:考察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与8种临床常用溶剂的配伍稳定性。方法:参照药品说明书,取注射用丹参多酚酸适量,分别与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复方氯化钠注射液、甘露醇注射液、甘油果糖氯化钠注射液、乳酸钠林格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各250 m L配伍。在室温避光条件下,分别于配伍后0、1、2、4、8 h观察各配伍液的外观,检测其p H、不溶性微粒数、最大吸收波长和最大吸收度,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配伍液中丹酚酸B、迷迭香酸、紫草酸和丹酚酸Y的含量。结果:在上述条件下,各配伍液在8 h内外观和p H均无明显变化,最大吸收波长为284.5~286.0 nm。与甘露醇注射液配伍后,配伍液中粒径≥10μm的微粒数(配伍后1~8 h)和≥25μm的微粒数(配伍后4~8 h)均超出201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范围,最大吸收度变化明显(RSD=9.17%,n=5),且丹酚酸B、迷迭香酸、紫草酸和丹酚酸Y相对百分含量的降幅均超过了10%(RSD分别为14.65%、6.45%、8.97%、12.49%,n=5);与乳酸钠林格注射液配伍后,配伍液中迷迭香酸和紫草酸的相对百分含量变化较大(RSD分别为14.57%、7.28%,n=5);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4~8 h、与甘油果糖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8 h,配伍液中迷迭香酸的相对百分含量均低于90%(RSD分别为6.30%、4.86%,n=5);与甘油果糖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0 h,配伍液中粒径≥25μm的微粒数超出药典标准;其他配伍液中不溶性微粒数均符合药典标准,最大吸收度变化不大(RSD<5%,n=5),且各待测物相对百分含量的变化均未超过10%。结论:临床应避免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与甘露醇注射液、乳酸钠林格注射液和甘油果糖氯化钠注射液配伍使用;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应在4 h内使用;可与0.9%氯化钠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复方氯化钠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以注射用丹参多酚酸(SAFI)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为基础,建立该制剂的生物活性测定方法,并对30批样品进行测定,从而探索一种反映其有效性的新质控方法。方法 以家兔全血为试验系,一定浓度的SAFI与富血小板血浆混合后,采用光学比浊法检测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通过与丹酚酸B对照品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运用斜率比例法计算相对效价,并进行方法学考察验证。结果 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建立的体外抗血小板聚集生物活性测定法符合要求;30批次样品的相对效价均值为0.366 1,RSD为9.43%。结论 SAFI具有较强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所建方法适用于SAFI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测定,对于补充调整SAFI的全面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围绕注射用丹参多酚酸(SAFI)及其水溶酚酸类成分在卒中后抑郁及卒中后意识障碍中的脑保护作用开展了大量药理作用及药理机制的研究。从抗炎、抗氧化、抗细胞凋亡3个方面,对SAFI及其酚酸类成分(包括丹酚酸B、迷迭香酸、丹酚酸C、丹参素、原儿茶酸)在卒中后抑郁和卒中后意识障碍中的脑保护作用及其机制进行总结,以期为SAFI在临床上优化卒中康复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是以唇形科丹参药材为原料,采用现代先进工艺提取、分离其水溶性酚酸类有效成分研制而成的新一代中药注射剂。药理研究表明,丹参多酚酸对缺血性脑损伤具有抗炎、抗氧化应激、神经营养、再生和保护的作用,同时能够减轻心肌缺血损伤和糖尿病肾损伤。在临床上主要用于中风病(轻中度脑梗死)恢复期瘀血阻络证的治疗,近年来也逐步拓展应用到了急性脑梗死、呼吸综合征等方面的治疗。主要对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上市以来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安全性评价加以综述,为进一步开展基础试验提供研究线索,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阿魏酸及丹酚酸B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相互影响,进而探讨阿魏酸和丹参多酚酸联合用药。方法:大鼠随机分为3组:阿魏酸组(0.5 mg·kg-1)、丹参多酚酸组(以丹酚酸B计给药50 mg·kg-1)、阿魏酸与丹参多酚酸联合组(阿魏酸0.5 mg·kg-1、丹参多酚酸以丹酚酸B计给药50 mg·kg-1),尾静脉注射药物,在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样,血浆经乙酸乙酯液液萃取后,采用UPLC测定血浆中丹酚酸B和阿魏酸的药物浓度,分别利用WinNonlin 6.2软件和SPSS软件求算动力学参数和统计学分析。结果:全面考察了线性方程、稳定性、重复性、精密度及回收率等在内的方法学,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分析方法和样品处理方法稳定可靠。经药代动力学及统计软件分析显示单用与联合用药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如半衰期(t1/2)、表观分布容积(Vd)、清除率(CL)、药时曲线下面积(AUC)等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阿魏酸和丹参多酚酸联合用药显著影响药效成分阿魏酸及丹酚酸B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两药联用抑制阿魏酸的分布、加快清除、缩短作用时间;丹酚酸B情况与阿魏酸趋势相同,但影响要小些;通过比较阿魏酸和丹酚酸B的药动学参数,联合用药有导致其生物利用度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中南药学》2019,(12):2149-2153
目的建立一测多评法测定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中4种酚酸类成分的含量。方法以丹酚酸B为内参物,建立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Y相对于丹酚酸B的相对校正因子(RCF),比较一测多评法与外标法含量测定结果的差异,评价一测多评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结果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中各指标成分的相对校正因子耐用性良好,一测多评法和外标法测定结果无明显差异。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一测多评含量测定方法准确、简单,可以用于该产品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一测多评法测定丹酚酸A原料药中特定杂质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和丹酚酸C。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Eclipse XDB-C_(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0.2%磷酸–乙腈,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86 nm,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25℃,样品室温度4℃,进样量20μL。以丹酚酸A为内标,建立丹酚酸A原料药中特定杂质(紫草酸、迷迭香酸、丹酚酸B、丹酚酸C)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采用一测多评法和外标法测定丹酚酸A原料药中特定杂质,并比较一测多评法计算值与外标法实测值的差异性。结果丹酚酸A、丹酚酸B、丹酚酸C、迷迭香酸、紫草酸均在0.2~20μg/mL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在线性浓度范围内,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丹酚酸C与丹酚酸A间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1.52、2.09、2.33、1.06。一测多评法计算值与外标法实测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一测多评法可用于丹酚酸A原料中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丹酚酸C的测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对大面积脑梗死的效果。方法 4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对2组患者治疗后的意识状态好转的起效时间及7 d、15 d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实验室指标变化和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意识状态好转的起效时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P<0.05)。结论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对大面积脑梗死有较好的疗效,可作为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一个新的参考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用于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丹参素钠、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的HPLC法,并研究丹参水溶性提取物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大鼠灌胃给予丹参水溶性提取物(丹参素钠78.1 mg·kg-1、迷迭香酸40.4 mg·kg-1、丹酚酸B1.2 g·kg-1)后,眼眶静脉丛取血,经盐酸酸化及乙酸乙酯萃取后采用HPLC测定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结果丹参素钠、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分别在0.4~10.0、0.24~6.00、0.8~10.0 mg·L-1内线性良好,方法回收率均在85%~115%之间,日内、日间精密度良好,稳定性符合要求。主要药动学参数t1/2(ka)分别为0.052、0.172、0.080 h;ρmax分别为1.072、2.290、4.128 mg·L-1;AUCo-t分别为6.674、6.933、8.943 mg·h·L-1。结论丹参素钠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符合单室模型,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符合二室模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同时测定8个厂家74批次丹参片中6种酚酸类成分(丹参素钠、原儿茶醛、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和丹酚酸A)的含量。方法采用UPLC法,色谱柱为Waters BEH C_(18)(100 mm×2.1 mm,1.7μm)。以乙腈(A)-1 mL·L~(-1)磷酸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0~14 min,6%B→23%B;14~20 min,23%B→39%B);柱温:25℃;样品管理器温度:4℃;流速:0.3 mL·min~(-1);检测波长:280 nm。结果丹参素钠、原儿茶醛、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和丹酚酸A的进样量分别在0.203 1~8.125 0,0.020 8~0.832 0,0.087 9~3.516 0,0.085 3~3.412 0,0.125 8~5.034 0和0.125 4~5.015 0μg范围内与色谱峰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n=6)分别为99.2%,99.6%,99.5%,98.7%,99.3%和98.9%,RSD值分别为0.49%,0.79%,0.48%,0.92%,0.40%和0.88%。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经方法学验证简便、快捷、准确、重复性好,可作为丹参片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1.
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处方源于经典古方生脉散,由红参、麦冬和五味子3味中药组成,主要化学成分为三萜皂苷类、甾体皂苷类、木脂素类、糖类及其他成分。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冠心病劳累型心绞痛及慢性心功能不全等心血管系统疾病。本文就近10年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的化学成分、药材质量评价、产品质量控制方法以及配伍稳定性研究进行综述,为临床上更加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测定注射用丹参多酚酸(SAFI)冲管液的安全剂量。方法 以SAFI为研究对象,以0.9%氯化钠注射液为稀释剂和冲管溶液,建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冲管液中丹参多酚酸(SA)残留,确定冲管液的安全剂量;收集各段冲管液,在冲管液中加入常用配伍药物呋塞米注射液,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冲管安全剂量进行验证;在冲管液中加入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采用不溶性微粒检查法对冲管液安全剂量进行验证。结果 SA溶液和SAFI溶液的波长-吸收曲线一致性较好;SA溶液特征吸收波长为285、338和354 nm,3个波长下浓度-吸收趋势拟合显示线性良好;SAFI 0.9%氯化钠溶液在0~240 min内稳定性较好。静滴过程中所用输液器中剩余的静滴液的容积约为13.3 mL,SAFI冲管速度为40滴/min(2 mL/min)时,SAFI的冲管液安全剂量为32.0 mL,经验证冲管效果符合要求。结论 为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建议SAFI冲管液用剂量应不少于32.0 mL。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在哈尔滨市第二医院神经内三科住院的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患者76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9例,对照组37例,对照组采用抗血小板聚集和脑保护剂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0.13 g,每日1次,60 min内静脉滴注,连续给药14 d。对治疗后患者分别评定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实验室指标包括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空腹血糖、血脂,治疗前及治疗后各检查1次,头CT或MRI、心电图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各检查1次。治疗后随访3个月,观察病情变化,统计TIA转化成脑梗死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内TIA再次发作次数平均为(1.61±0.52)次,3个月内脑梗死发生4例,均留有轻度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发生率为10.26%;对照组治疗后3个月内TIA再次发作次数平均为(3.12±0.49)次,3个月内脑梗死发生11例,均有轻度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其中l例治疗期间发生急性脑梗死后静脉溶栓治疗,治疗后留有严重神经功能缺损表现,脑梗死发生率为29.37%。治疗后观察组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复查实验室指标即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空腹血糖、血脂,无新发异常病例,原指标异常者复查结果较用药前无明显变化。结论 应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观察组显示出良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控制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缓解血管痉挛症状;在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发现明显的肝肾功能异常及其他不良反应,具有良好的用药安全性,丹参多酚酸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缺血性脑卒中是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难治性疾病,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主要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能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近年来围绕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开展了大量研究,对其改善脑部循环、保护神经、抗血栓形成、保护血脑屏障和改善脑功能障碍5方面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该制剂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开发提供新的思路,为临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注射用丹参多酚酸联合疏血通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对照组用疏血通6 mL加0.9%氯化钠250 mL,静脉滴注,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0.13 g加0.9%氯化钠250 mL,静脉滴注,1次/d,两组均治疗14 d,比较两组的临床有效率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79.41%,高于对照组的55.88%,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的(P<0.05);两组血液黏度、血浆黏度和血浆纤维蛋白原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联合疏血通治疗脑梗死能有效控制病情发展,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纳入研究的200例患者均给予常规抗凝[阿司匹林(100~300)mg/d]、降脂(阿托伐他汀20 mg/d)及非丹参类中成药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注射用丹参多酚酸100 mg/d静脉滴注。两组均以14 d为1个疗程,评价患者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情况(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P<0.05)。两组治疗前后比较,NIHSS评分明显降低,ADL评分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NIHSS评分和ADL评分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的恢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基于血管内皮保护的关键药效环节,发现能够反映注射用丹参多酚酸(SAFI)的质量生物标志物(Qbiomarkers),为完善其质量控制评价提供参考。方法 90℃加热处理SAFI 4、18、60 h,得到不同化学质量的SAFI(SAFI4、SAFI18、SAFI60),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分析紫草酸、丹酚酸B、丹酚酸Y、丹参素钠、原儿茶醛、丹酚酸D、迷迭香酸变化趋势。体外培养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End.3),建立氧糖剥夺/复氧(OGD/R)模型,给予SAFI、SAFI4、SAFI18、SAFI60处理18 h,CCK-8法检测细胞相对存活率,试剂盒法检测上清液乳酸脱氢酶(LDH)、NO水平,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率;通过DIA蛋白质组学分析不同化学质量的SAFI给药后产生的差异蛋白,结合药效学及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分析筛选SAFI的Q-biomarkers。结果 与SAFI相比,SAFI4、SAFI18、SAFI60样品中的紫草酸、丹酚酸B和丹酚酸Y含量下降,丹参素钠含量上升,原儿茶醛、丹酚酸D、迷迭香酸变化不明显。药效学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SAFI、SAFI4及SAFI18组细胞相对存活率显著上升、LDH泄漏量显著下降、NO水平显著下降、细胞迁移率显著升高(P<0.05、0.01、0.001) ,对细胞具有显著保护作用;而SAFI60组无明显保护作用。蛋白质组学结果表明,18个差异蛋白的含量随药效学和成分的变化而发生一致性上升或下降,与药效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Kdr、Cxcl12的变量重要性投影值(VIP)皆大于1,尤其Kdr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 (VEGFR2)]与血管内皮功能高度相关,可能是潜在的SAFI的Q-biomarkers。结论 通过不同化学质量的SAFI的内皮保护药效及差异蛋白关联分析发现,VEGFR2可以作为SAFI的Q-biomark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