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胆碱能性抗炎通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研究证明“胆碱能性抗炎通路(CAP)”能够反馈性监测、调整炎症反应,通过传出迷走神经刺激而释放乙酰胆碱并特异性结合于组织巨噬细胞表面的含α7亚基的烟碱受体,抑制致炎细胞因子释放,且其具有快速、直接、局限调节和整合炎症反应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感染、创伤等外界刺激会引起机体免疫细胞释放炎症因子并导致炎症反应。适度的炎症反应有利于抵抗病原体的侵袭、清除坏死组织、修复损伤和促进康复,是宿主防御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机体自身调节功能失衡,炎症反应失控,则自身破坏远比致病因子直接刺激产生的损伤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3.
4.
针刺抗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 创伤、烧伤、手术等容易导致机体发生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脓毒症、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isfunction syndrome,MODS),甚至死亡.调控过度的炎症反应是防治脓毒症和MODS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的 阐释针刺抗炎的作用及机制. 内容 针刺对多种炎性疾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对脓毒症和MODS亦有一定的防治作用.针刺可通过对免疫细胞、免疫球蛋白、神经递质和细胞因子等的调节,发挥抗炎作用.此外,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胆碱能抗炎通路和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参与了针刺的抗炎机制. 趋向 针刺抗炎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是否还有其他机制参与针刺的抗炎作用还有待阐明.  相似文献   

5.
卡巴胆碱(carbamylchocline,carbachol)是一种胆碱能受体激动剂,其药理作用与乙酰胆碱(Ach)相似,而Ach通过作用于胆碱能受体发挥效应。胆碱能受体可分为M和N两种类型,近年来发现N受体与胆碱能抗炎通路有关。2000年由Borovikova提出的"胆碱能抗炎通路",使人们对胆碱能神经及其递质和受体的作用产生了极大兴趣,对卡巴胆碱  相似文献   

6.
外界刺激(如细菌、创伤、烧伤等)引起致炎因子释放并导致炎症反应,有利于消灭细菌、清除坏死组织、促进修复及伤口的愈合.同时,为了防止过度炎症,机体本身亦产生内源性的抗炎因子和抗炎反应,如果致炎反应和抗炎反应达到平衡则机体处于稳态[1].若致炎因子大量释放,则引起过度炎症反应.相反,抗炎因子大量释放,可导致免疫抑制.以往的研究较多关注体液因素或细胞因子的自分泌和旁分泌对抗炎或促炎介质释放的影响,近年来"神经-内分泌"抗炎通路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其中迷走神经及其递质乙酰胆碱具有重要的作用.现将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严重的慢性并发症,由于近年来DM的发病率逐年上升,DN已成为最常见的继发性肾脏病,在大多数国家,DN已成为终末期肾病(ESRD)的最多见原因之一,但有关DN的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也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虽然糖代谢紊乱及血流动力学障碍是DN的发病基础,但并不是导致DN进展的唯一原因。近年来的研究发现,DM体内多种炎症因子、炎性介质的标志物增高,且DM的许多重要并发症如动脉粥样硬化、肾脏损害都与炎症密切相关,因而有人提出DM是一种糖脂代谢紊乱引起的炎症性疾病。研究发现,DM正常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及临床蛋白尿期急性时相蛋白如C反应蛋白(CRP)、α1-酸性糖蛋白、铜蓝蛋白及唾液酸等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说明DM体内处于慢性炎症状态,同时发现,这些炎性蛋白随着微量白蛋白尿增加而增加,说明慢性炎症与肾脏损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观察比较右美托咪定静脉注射和腹腔注射两种给药方法在急性腹膜炎模型小鼠炎性内脏痛的镇痛及抗炎作用。方法 SPF级健康成年雄性小鼠60只,体重24~28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五组,每组12只:空白对照组(CK组)、急性腹膜炎模型组(VP组)、右美托咪定静脉注射组(DEX-V组)、右美托咪定腹腔注射组(DEX-P组)、右美托咪定+甲基牛扁碱组(DEX-M组)。VP组、DEX-V组、DEX-P组DEX-M组腹腔注射0.9%乙酸溶液0.1 ml/10 g建立急性腹膜炎模型,CK组腹腔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于造模前15 min,VP组、DEX-P组分别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右美托咪定10μg/kg,DEX-V组经尾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10μg/kg,DEX-M组经腹腔注射右美托咪定10μg/kg和α7nACh受体特异性拮抗剂甲基牛扁碱2.4μg/g。观察并记录小鼠急性腹膜炎模型建立后2 h内的镇静情况、扭体反应和内脏痛指数(VPI评分);建模6 h后取材并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和腹膜组织匀浆中IL-6、TNF-α的浓度;取小鼠腹腔注射部位壁层腹膜组织,在光镜下观察其水肿程度和中性粒细胞浸润情况。结果与CK组比较,VP组、DEX-V组、DEX-P组和DEX-M组均出现扭体反应,给药后15、30、45、60、75、90、105、120 min时VPI评分明显升高(P<0.05),血清和腹膜组织匀浆的IL-6和TNF-α浓度均明显升高(P<0.05),腹膜组织出现不同程度水肿及中性粒细胞浸润;与VP组比较,DEX-V组和DEX-P组镇静效果较好,给药后30、45、60、75 min时VPI评分明显降低(P<0.05),血清和腹膜组织匀浆的IL-6和TNF-α浓度均明显降低(P<0.05),腹膜组织水肿减轻、中性粒细胞浸润减少;与DEX-P组比较,DEX-V组腹膜组织匀浆中的IL-6和TNF-α浓度明显升高(P<0.05);DEX-M组镇静情况、给药后45、60、75、90 min时VPI评分、血清和腹膜组织匀浆的IL-6和TNF-α浓度均明显升高(P<0.05),局部腹膜组织水肿明显加重,中性粒细胞浸润增多。结论右美托咪定局部腹腔注射可以有效降低急性腹膜炎小鼠的内脏痛指数,对局部腹膜组织有抗炎作用且效果优于静脉注射,其抗炎机制可能部分与激活a7nACh受体引导的胆碱能抗炎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9.
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病理状态、病理生理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其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为全面认识这一疾病过程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椎间盘退变是引起椎间盘突出的主要原因,与椎间盘退变相关的炎性因子很多,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前列腺素等.中医药治疗椎间盘退变类疾病应用较为广泛,并取得良好疗效,对其治疗机制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因此,本文针对中医药治疗椎间盘退变中炎性因子的相关作用机制进行总结,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在突出腰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观察促炎因子白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抗炎因子白介素(IL)-4在退变椎间盘组织内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收集30例单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及10例经前路松解手术的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的髓核组织,术前患者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均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23例行MRI检查的患者,根据Schneiderman分级评定椎间盘退变程度,术后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髓核组织中IL-6、TNF-α和IL-4的含量。结果退变髓核中IL-6的含量(11.2±7.5)ng/L较对照组(6.4±0.8)ng/L高(P<0.01)、TNF-α的含量(186.8±86.0)ng/L亦较对照组(122.3±23.5)ng/L高(P<0.05);IL-4的表达仅存在于TNF-α表达较高的髓核组织中;IL-6及TNF-α的同时表达与ODI评分高低正相关(IL-6:B=0.481,β=0.229,P<0.05;TNF-α:B=6.945E-2,β=0.522,P<0.01);椎间盘退变MRI分级与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的高低无明显相关。结论促炎因子TNF-α与IL-6的表达增高为椎间盘退变的重要原因,亦为临床症状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表达的不平衡亦可能为椎间盘退变进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肝内抗炎与致炎反应变化及其与内毒素肝损伤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内毒素致肝损伤过程中肝内致炎与抗炎反应的变化规律及其作用,为深入阐明内毒素肝损伤的发病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于尾静脉注入不同剂量内毒素(E.coli 026:B6)复制内毒素血症或休克模型。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肝组织内TNFα、IL-4、IL-10含量,并分析其与肝损害的关系。结果 注射LPS后1h,低剂量和高剂量肝组织内致炎介质TNFα、IL-6水平即显著增高,其中IL-6在注射LPS后3h达峰值,至8h仍显著高于对照组。高剂量组肝内TNFα、IL-6水平明显高于剂量组。抗炎细胞因子IL-4、IL-10水平在注射LPS后1h虽均无明显变化,但至3h,两组肝内IL-4、IL-10水平都显著升高,并在8h仍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高剂量组肝内L-4,IL-10水平也明显高于低剂量组。地内致炎和抗炎介质变化与肝组织结构受损、肝功能障碍呈一致性改变。结论 内毒素致肝损伤过程中,肝内相继发生致炎与抗炎反应, 两者相互作用失衡是导致内毒素肝损伤的重要机制。因此,在内毒素肝损伤的防治中应考虑到局部抗炎与致炎反应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13.
河马(Hippo)信号通路最初作为一种抑制果蝇组织生长的通路被发现,主要由MST1/2、LATS1/2和Yap/TAZ三种激酶级联组成。随着研究的进展,在哺乳动物中Hippo信号通路的同源基因也得到了证实,并且在控制器官大小和其他生理功能当中也发挥着关键的作用。Hippo信号通路主要通过调控Yap的核移位发生相应的作用。当Hippo信号通路的上游激酶失活时,Yap/TAZ被去磷酸化并且能够作为转录共激活因子进入细胞核,与相应的转录因子结合发挥作用。既往Hippo-Yap信号通路研究主要集中于细胞命运、新陈代谢、肿瘤发生和免疫系统等方面。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以及肝脏疾病的发生率逐步升高,Hippo信号通路在肝脏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的相关研究取得一定的进展。笔者从多种临床常见相关肝脏疾病(胆汁淤积性肝损伤、肝缺血再灌注损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酒精性肝病、对乙酰氨基酚诱导肝损伤、肝纤维化以及肝癌)阐述Hippo-Yap信号通路在其中所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背景 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作为先天防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识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而发挥重要的固有免疫功能,同时也能触发树突状细胞的成熟而调节获得性免疫.TLRs通过募集细胞内不同的信号分子及其他调控通路控制炎性反应的类型、程度及持续时间. 目的 通过详细阐述TLRs的信号转导通路及其对炎性因子的调控进而对其有更深一步的理解,为合理调控炎性反应提供新思路. 内容 全面阐述TLRs的信号转导通路及其对炎性因子的调控.趋向 TLRs与感染性炎性反应已有较多研究,但与非感染性炎性反应的关系还不明确,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骨质疏松症正成为影响老年人健康的老年疾病之一,主要原因是骨吸收大于骨形成,成骨细胞数量减少和活性下降。目前研究重点主要通过调节骨合成代谢的信号传导通路,抑制破骨细胞骨吸收,降低骨转换以达到减少骨量丢失。本文总结了骨代谢相关调控通路,包括MAPK信号转导途径、Notch信号通路、Wnt/-catenin信号途径、BMPs信号通路、PPAR-r信号通路、TGF-信号通路和Hedgehog信号转导途径。多个信号通路相互交叉,共同参与通路中相关因子的调节,通过激活或抑制一些关键环节的细胞因子,在骨代谢过程中发挥了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与围术期镇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NSAIDs)越来越多地用于围术期镇痛以减少阿片类药的副作用.NSAIDs药物通过抑制环氧化酶而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达到镇痛的目的 .此综述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NSAIDs药物用于围术期镇痛:①短小手术后镇痛;②停用PCA以后镇痛;③辅助阿片类药物用于中等和大手术后镇痛;④抗炎效应;⑤超前镇痛.NSAIDs药物主要的副作用是胃肠道反应、出血以及目前关注较多的心血管问题,但短时间用于术后镇痛是很安全的.随着越来越多的选择性或特异性环氧化酶.2抑制剂的研制,NSAIDs药物将为病人带来更安全更有效的围术期多模式镇痛.  相似文献   

17.
膝骨关节炎是骨关节炎中最常见的类型。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随着人们对膝骨关节炎发病机制不断深入的研究,相关炎性因子的作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膝骨关节炎主要促炎性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8等。促炎性因子使软骨代谢发生紊乱出现炎症,并通过核转录因子-κB、MAPK信号通路调控炎症因子上调破坏软骨代谢,在膝骨关节炎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抗炎性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4和白细胞介素-10,通过抑制免疫活性抑制促炎性因子的释放,起到保护关节软骨的作用。今后,应进一步研究炎性因子以及多因子之间的关联机制对膝骨关节炎发病的影响,为治疗膝骨关节炎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18.
重症急性胰腺炎是一种预后凶险的疾病,常导致全身炎性介质反应综合征及多器官功能衰竭.重症急性胰腺炎全身炎性介质反应的基础是由许多细胞因子通过细胞信号通路介导构成的复杂的炎性介质反应网络.本文通过综合分析和归纳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文献,就细胞信号通路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中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发生多由骨吸收大于骨形成导致骨稳态失衡所引起,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已逐渐发展成为困扰50岁以上人群的常见慢性代谢性骨病。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骨骼相关细胞增殖、分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激活其核心蛋白β-catenin,上调骨形态发生蛋白-2、骨保护素及下调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的表达,进而促进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和抑制破骨细胞活性,达到促进骨形成和抑制骨吸收的目的,在骨骼靶向重建及骨稳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药可通过激活Wnt/β-catenin通路影响相关因子表达防治OP,但其分子机制研究尚未完全阐明。笔者旨在探讨Wnt/β-catenin通路在OP发病中的分子机制及综述中医药介导Wnt/β-catenin信号通路防治OP的研究成果,为中医药防治OP提供依据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目前,椎间盘退行性疾病(disc degeneration disease,DDD)已成为临床上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指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IVD)在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下引起的老化、退化等一系列生理、病理过程,被认为是DDD的基本病理过程,是引发患者腰痛的主要原因,因此修复IDD是治疗DDD的重点。IDD过程中伴随着炎症介质的产生、炎症相关信号通路的活化以及氧化应激的发生。褪黑素作为一种吲哚类激素,具有显著的抗炎及抗氧化作用,近年来受到研究者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褪黑素对IVD具有保护作用,对治疗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也有一定的作用,其有望成为IDD修复的治疗药物。笔者拟对褪黑素在椎间盘退变修复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及IDD的早期药物干预和修复治疗策略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