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厚朴温中汤是《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收录方剂。笔者通过整理古代医籍、现代文献,系统考证厚朴温中汤处方来源、组方、主治等历史沿革及研究现状。发现该方最早见于金代名医李东垣所著《内外伤辨惑论》,主治脾胃虚寒,心腹胀满。后世医籍记载主治与原方基本一致;煮散剂与水煎剂的剂量不同但用药比例一致;清代时出现丸剂记载。现代主要用该经典名方治疗胃肠道疾病如胃痛、胃肠炎及功能性消化不良等;药理研究发现其具有抗炎、止痛、调节胃肠道功能等作用;药材粒度及煎煮水量对该方各指标性成分无明显影响。笔者通过全面文献考证,可为经典名方厚朴温中汤的现代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与文献参考。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经典名方的开发与应用备受关注,然而古今差异导致实际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该文以小见大,以厚朴温中汤为例,在文献调研充足的基础上,考察了煮散的粒度、加水量、煎煮时间等关键工艺及样品检测前处理方法。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粒度(2,3~5 mm)的饮片粉末和不同煎煮时间(30,60 min)煎煮后,指标成分浓度整体无显著性差异,但饮片粉末粒度为2 mm及煎煮30 min时所得出膏率均相对较高;煎煮时随着加水量的增加,指标成分浓度和出膏率均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厚朴温中汤物质基准样品检测前采用一定比例的甲醇水溶液作为复溶溶剂,可兼顾方中水溶性成分和脂溶性成分的谱图信息,有助于更全面的展示处方化学成分信息的全貌。同时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煮散经方进行多层次整理归纳,多角度分析煎煮工艺的关键影响因素,提出初步研究建议。以期为厚朴温中汤质量标准的建立和煮散类经典名方的开发研究与临床应用提供一定方向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代谢组学角度研究合煎与单煎厚朴温中汤对脾胃虚寒大鼠的影响,寻找相关潜在生物标志物及其代谢通路,探讨两者异同点,为该经典名方单味药配方颗粒临床替代传统汤剂的可行性分析提供参考。方法:将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厚朴温中汤合煎组和单煎组。正常组灌胃蒸馏水,其他3组每天上午按10 mL·kg-1灌胃给予4℃冷食醋,下午按10 mL·kg-1给予精炼猪油,持续10 d。造模成功后,厚朴温中汤合煎组和单煎组分别按1.8 g·kg-1(按生药量计)给予煎液,每天给药1次,持续7 d。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技术分析尿液中的小分子内源代谢物,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比较正常组、模型组、厚朴温中汤合煎组与单煎组之间差异性代谢物的变化情况,将差异代谢物导入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进行代谢通路的分析。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厚朴温中汤合煎组与单煎组共同调节13个潜在生物标志物,包括磷脂酰胆碱(PC),溶血磷脂酸(LysoPA)和胆酸等,通过影响甘油磷脂代谢、甘油酯代谢、磷脂酰肌醇信号系统、酪氨酸代谢和甾体激素生物合成等代谢通路起到治疗脾胃虚寒的作用。厚朴温中汤合煎组与单煎组均能够使脾胃虚寒大鼠的体质量、胃动素和胃泌素含量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从生化指标来看,厚朴温中汤合煎与单煎效果没有明显差异,但从代谢组学结果来看,合煎比单煎效果稍优,提示厚朴温中汤单煎配方颗粒代替传统汤剂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快速鉴定经典名方厚朴温中汤合煎与单煎的差异成分。方法: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MS)技术对厚朴温中汤10批合煎汤剂与10批单煎复合汤剂进行差异性成分鉴定。结果:以偏最小二乘法(OPLS-DA)分析结果VIP值大于2.5为依据从20批汤剂的差异性成分中共鉴定出41个化学成分。差异性成分多为黄酮类成分,主要来源于陈皮、甘草和木香。结论:厚朴温中汤合煎与单煎化学成分存在较大差异,主要差异性物质为黄酮类成分,文献研究表明部分差异特别显著的成分,例如橙皮苷、川陈皮素等是该方治疗胃肠疾病的有效成分。  相似文献   

5.
小承气汤源自《伤寒论》,由大黄(酒洗) 4两、厚朴(炙,去皮) 2两、枳实(大者,炙) 3枚组成,常用于治疗阳明腑实轻证,被收录于《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目前对小承气汤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已有较多研究,但处方历史沿革不清、剂量换算不明,这些都对经典名方小承气汤的临床合理应用及其复方制剂的研发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笔者拟对小承气汤处方历史沿革、药味基原、饮片炮制方法、剂量换算和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明确该复方的历史脉络,为经典名方小承气汤的中医临床运用及其现代科学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半夏厚朴汤是治疗梅核气的经典名方,具有散结行滞、降逆化痰之功。举半夏厚朴汤治疗梅核气痰气互结证之验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厚朴温中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厚朴温中汤(厚朴、陈皮、茯苓、木香、草豆蔻、干姜、甘草、川楝子、元胡)为基本方,辨证治疗慢性胃炎患者60例。结果:总有效率为93.33%。结论:通过中医的辨证分析,采用厚朴温中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HPLC法测定厚朴温中汤不同煎液中和厚朴酚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考察用合煎、分煎方法制备的厚朴温中汤汤剂中和厚朴酚含量的变化.方法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方法,采用Diamonisl C18柱(5μm,200×4.6 mm);流动相为甲醇-水(70∶30);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为294 nm.分析厚朴温中汤合煎液和分煎液样品中和厚朴酚的含量变化.结果 厚朴温中汤分煎液中和...  相似文献   

9.
来源于《伤寒论》或《金匮要略》的方剂剂量折算有多种不同观点且相差悬殊,成为经典名方研发中的难点。当今半夏厚朴汤的临床实际应用剂量与其中1两约折合3 g的观点相近,该文系统评价半夏厚朴汤干预梅核气的有效性可为此种折算方式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Web of Science和Pub Med数据库,搜集半夏厚朴汤干预梅核气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9年4月1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 Man 5. 3软件进行Meta分析。共纳入17项RCT,共计1 57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西药、中成药治疗比较,半夏厚朴汤干预梅核气的有效率[相对危险度(RR)=1. 24,95%置信区间(CI)(1. 18,1. 30),P 0. 000 01],治愈率[RR=1. 76,95%CI(1. 45,2. 15),P 0. 000 01]均优于对照组。当前证据显示,1两约折合3 g折算下的半夏厚朴汤干预梅核气疗效显著;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待开展更多高质量的研究予以验证,但笔者建议此种剂量折算观点应纳入经典名方的研发考虑。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厚朴温中汤联合艾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效果。方法: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两组均给予厚朴温中汤治疗,观察组加用穴位(中脘、神阙、气海)艾灸治疗。结果:3个疗程后两组临床症状及胃黏膜修复均有所改善(P<0.05),观察组胃黏膜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厚朴温中汤联合艾灸治疗CAG对胃黏膜的恢复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经典名方当归饮子首见于宋代《严氏济生方》,全方由当归、白芍、川芎、生地黄、荆芥穗、防风、白蒺藜、何首乌、黄芪、甘草组成,主治血脉不理、内蕴风热所致的疮疥、赤疹??。当归饮子历代文献记载丰富,后世医家将此方广泛运用于各类常见的皮肤疾病中,临床价值毋庸置疑。采用文献计量学研究方法,系统梳理当归饮子的古今文献,考证该方历史源流、病机与方义内涵、药材基原与炮制、药物剂量、煎服方法等关键信息,以期为当归饮子复方制剂的研发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探析弥漫型子宫腺肌病的年龄分布及用药规律差异,以扩宽该病保守性治疗的思路。方法 收集弥漫型子宫腺肌病患者资料535例,处方数564个,中药信息11002条,影像学资料780条,采用Liquorice软件进行复杂网络分析。结果 发病年龄在40-49岁的患者最多,约占总患者人数的45.42%;弥漫型子宫腺肌病患者发病年龄在20-29岁的核心处方为:醋香附、醋延胡索、当归、川芎、白芍、蒲黄;30-39岁的核心处方为:醋香附、醋延胡索、当归、川芎、白芍、蒲黄、盐小茴香、益母草;40-49岁的核心处方为:醋香附、醋延胡索、当归、川芎、蒲黄、白芍、益母草、党参;50-55岁的核心处方为益母草、海螵蛸、党参、蒲黄、茜草、三七粉。结论 40-49岁为弥漫型子宫腺肌病的好发年龄段,且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态势。治疗弥漫型子宫腺肌病应在活血化瘀的基础上,根据年龄症状表现的不同,佐以理气止痛、益气养血之法。寒凝血瘀者散寒祛瘀,热毒瘀结者清热解毒化瘀,以血瘀出血证为主者则应化瘀止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探讨治疗乳腺增生的中药复方授权专利组方的用药规律,为乳腺增生中药复方新药开发及专利申报工作提供思路。方法 以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于2000年至2020年收录的获得授权的乳腺增生中药复方专利为数据来源,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2.3版)进行频次统计、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结果 内服组方纳入133项专利,高频中药有柴胡、夏枯草、当归、郁金、香附;四气以温、寒、微寒、平为主;五味以苦、辛为主;归经以肝、脾、胃为主;常用的药对有柴胡-当归、郁金-柴胡、夏枯草-柴胡等;聚类分析结果可分为6类组合;专利核心药物有柴胡、香附、郁金、白芍、当归、夏枯草、瓜蒌、青皮、丹参。外用组方纳入34项专利,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有冰片、莪术、没药、当归、穿山甲、乳香等;四气、五味与内服组方使用情况相似,归经方面,外用组方使用归心经药比例略高;高频药对有乳香-没药、三棱-莪术、赤芍-当归等;聚类分析结果可分为3类组合;核心药物有赤芍、没药、莪术、当归、乳香、三棱。内服专利组方与经方、验方用药规律相似,验证了中药复方专利较多源自于经方、验方。结论 乳腺增生中药复方专利新药开发可参考古方、经方进行配伍。目前治疗冲任失调型专利较少,可作为重点方向进行研发。  相似文献   

14.
治疗气滞血瘀证中成药组方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治疗气滞血瘀证中成药的用药特点及组方配伍规律。收集2015年版《中国药典》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以下简称《中药成方制剂》)治疗气滞血瘀证的中成药,并利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软件进行组方规律分析。79首中成药包括105个症状,其中痛经、胃痛、心悸、胸闷是气滞血瘀证常见症状;221味中药中,使用频率前3位的是川芎、丹参、当归,药物组合是当归-川芎、丹参-红花、川芎-红花,其中红花-川芎-赤芍-丹参-当归-香附-延胡索是核心药物组合;形成治疗气滞血瘀证的新方1个(小茴香-高良姜-丁香-当归-川芎-益母草)。综上,气滞血瘀证是以疼痛为主要症状,并可因为不同的致病因素,表现出不同的症状群;因此,在临床上治疗气滞血瘀证,以行气活血为基本治法,也注重针对不同病因予以辨证施治;同时,在组方选择中,以行气活血的中药为主,并配以温中散寒的中药,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室性早搏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频发的室性早搏加重心脏负担,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通过分析全国名老中医翁维良教授治疗心肌梗死心肌损伤后室性早搏以及频发室性早搏两则医案,探索翁教授遣方用药的辨证思路,总结归纳翁教授治疗室性早搏的核心处方为:太子参、党参、黄芪、刺五加、白术以益气活血,丹参、赤芍、三棱、莪术以活血化瘀,川芎、延胡索、郁金、陈皮以理气活血,苦参、甘松以稳定心率,同时予麦门冬、玄参、酸枣仁、合欢皮以养阴安神等。从两则医案的分析归纳中可见翁教授在临床治疗中"以通为补,通补兼施,因时制宜,审因辨证"的学术理念。  相似文献   

16.
清胃散最早记载于金元大家李东垣所著《兰室秘藏》,全方由升麻、黄连、当归、地黄、牡丹皮组成,功效为清胃凉血,主治胃有积热、火气上攻而致牙痛,是治疗脾胃病的有效方剂之一,被列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根据《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物质基准的申报资料要求(征求意见稿)》的相关要求,通过系统梳理该处方在历代医家记载中的临床使用情况,确定处方原文出处、剂量、功能主治及相关药材的基原信息等。通过古今文献考证,从处方来源、历史沿革、方义衍变及方中各药味的本草考证方面对清胃散的研究现状进行系统综述及简要分析,为该方临床应用价值的充分发挥及复方制剂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研究中医药治疗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M)的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妇科彩超诊断为子宫腺肌病的患者3768例,处方数8986个,其中中药信息201242条,影像学资料4322条,使用的中药362味,使用复杂网络软件Liquorice系统进行挖掘分析。结果 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中药使用频次 > 2000的中药35味,核心处方复杂网络图中的药物有当归、白芍、川芎、醋延胡索、醋香附、蒲黄、炙甘草、党参,得到3层核心药物加减配伍子网络图。结论 运用复杂网络分析的方法,反映了真实世界中医对子宫腺肌病的诊疗思路及用药规律。治疗AM应在活血化瘀的总前提下,佐以理气止痛,益气补血。寒凝血瘀者温经散寒,热灼血瘀者清热解毒,气滞血瘀者行气活血,正气虚弱者补肾益气。  相似文献   

18.
生脉散始见于金代医家张元素的《医学启源》,由人参片、麦冬、五味子组成,方中人参为君药,大补元气,益肺生津止渴;臣药麦冬甘寒养阴、清热生津、且润肺止咳,人参片、麦冬相伍,其益气之功显著。佐以五味子之酸收、敛阴止汗,配人参则补固正气,伍麦冬则收敛阴津,是治疗气阴两虚的经典方。随着现代医家的深入研究,发现生脉散不仅对心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而且对消化系统疾病、免疫系统与造血系统、休克的治疗中也有着良好的效果。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生活饮食不规律等问题日益严重,导致心血管疾病、老年痴呆、脑梗塞、糖尿病、肝功能障碍等疾病的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且有年轻化趋势,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因此,笔者在查阅大量国内文献的基础上,分别阐述生脉散及其加减方对以上疾病的治疗作用及作用机制,旨在揭示该方对以上疾病作用靶点及作用机制,为更好的治疗以上疾病及拓宽该方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此外,为其他经典名方的研究提供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三化汤来源于《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由厚朴、枳实、大黄、羌活四味中药组成,具有通行气血、调畅气机、通腑开结、开通玄府之功,主治中风病"便溺之阻格",为通腑法治疗中风病的代表方,其功效显著.从中医理论、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三个方面综述了经典名方三化汤治疗缺血性脑中风近年来的研究进展.通过对进展进行总结分析,为三化汤治疗缺血...  相似文献   

20.
左金丸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左金丸是朱丹溪的名方,由黄连和吴茱萸组成,对消化系统具有较广泛的药理作用,还能抑菌、镇痛、抗炎.现代应用非常广泛,尤多用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的疾病,还用于梅核气、不寐和小儿口腔炎等,均有较好疗效.对左金丸进行方义解析,并根据国内近20年左金丸的研究和应用情况,归纳和分析了其在药理作用、临床应用方面的文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