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曾锴  苏小玲  俞栩喆 《新中医》2021,53(22):89-92
目的:观察超声透入化痰通络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肩痛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 例缺血性脑卒中后肩痛Ⅰ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 例。观察组给予超声透入化痰通络汤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超声波治疗,2 组均治疗4 周。比较2 组治疗前后肩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肩关节活动度、抑郁程度及睡眠质量;比较2 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 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观察组VAS、HAMD-17、PSQI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2 组上肢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 指数(MBI) 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观察组上肢FMA、MBI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2 组肩关节活动度均较治疗前增大(P<0.01),观察组肩关节活动度大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愈显率为72.00%,高于对照组的48.98%(P<0.05)。结论:超声透入化痰通络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肩痛Ⅰ期疗效明显,可有效减轻患者的肩痛症状,提高其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睡眠质量,改善其情绪。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超声介导药物靶向递送技术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卒中后肩痛的效果。方法:将90例卒中后肩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肌电生物反馈组(肌电组)、超声介导药物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组(联合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予基础康复治疗,肌电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联合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超声介导药物(祛湿止痛液)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共治疗8周。于治疗前、治疗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简化上肢Fugl-Meyer量表(FMA)、量角器分别评价其肩痛、上肢运动功能及肩关节被动活动度。结果:治疗8周后,3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FMA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均较治疗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联合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及肌电组(P0.05),肌电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患者FMA评分及肩关节被动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及肌电组(P0.05);肌电组患者FMA评分及肩关节被动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肌电组、联合组愈显率分别39.29%、65.52%、89.29%。联合组愈显率高于对照组及肌电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电组愈显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介导药物靶向递送技术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可明显减轻卒中后肩痛,改善肩关节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肌内效贴技术治疗卒中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9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8例。两组均用针刺治疗,治疗组加用肌内效贴治疗。结果:两组治疗2周后肩手综合征症状及疼痛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Constant-murley评分都有不同程度改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4周后肩痛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Constant-murley评分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针刺结合肌内效贴治疗卒中后肩痛临床疗效较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治疗脑卒中肩痛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肩痛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症及支持治疗、消除脑水肿、减轻颅内压、改善脑循环、良肢位摆放等)、电针治疗及运动疗法,试验组则在此基础上配合功能性电刺激疗法,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McGill评分、MMT评分、FMA评分、BI评分及肩关节被动活动度的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功能性电刺激能有效改善脑卒中肩痛的强度、肩关节外展肌群肌力、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肩关节活动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在常规疗法基础上采用头皮针结合平衡功能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将92例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2组均采用常规疗法和平衡功能训练进行治疗,观察组加用头皮针治疗,2组疗程均为8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博格平衡量表(BBS)评分、Sheikh躯干控制量表评分、傅格-梅尔氏运动量表(FMMS)评分和肢体肌力评分,统计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观察组89.13%,对照组69.5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BBS评分和Sheikh躯干控制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 0.01),观察组2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1)。2组上、下肢肌力评分均治疗前减少,FMM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观察组上、下肢肌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FMM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头皮针结合平衡功能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可提高临床疗效,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促进平衡功能障碍好转。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温针灸联合穴位按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3月收治的92例缺血性脑卒中后肌痉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每组46例。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方式治疗,其中对照组患者口服巴氯芬片;观察组患者应用中医温针灸联合穴位按摩的治疗方式,研究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肌张力分级评定标准(MAS)、运动量表(FMMS)、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的变化情况。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的MAS、FMMS、BI测评表的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温针灸联合穴位按摩能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肌痉挛的症状,提高患者肌张力、运动能力,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卒中后肩痛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1天训练2次,1次30分钟,1周训练6天,共两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醒脑开窍针刺,1天1次,1周针刺6天,共两周。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后用VAS视觉模拟评分评价肩痛缓解情况,FMA-UE运动功能评分量表上肢部分评分评价患侧上肢活动改善情况以及评价患肩关节的前屈、外展主动活动度。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肩关节疼痛程度均较前显著降低(P<0.01),治疗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肩痛程度缓解更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1),治疗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肩痛程度缓解更明显(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肩关节的主动前屈、外展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1),治疗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肩关节的主动前屈、外展活动度提升更明显(P<0.05)。结论:与常规康复相比,醒脑开窍针刺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可以明显减轻PSSP疼痛程度、提高患肩关节主动...  相似文献   

8.
张晓丹  赵元琛  周围 《新中医》2019,51(6):291-293
简版:目的:观察在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基础上加用中药熏洗联合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肩痛的疗效。方法:将106例缺血性脑卒中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TENS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熏洗联合针刺治疗。2组疗程均为3周。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1周、2周、3周评价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肩部被动活动时疼痛面谱量化评级(AFS)评分,……  相似文献   

9.
杨金鹏 《光明中医》2022,(15):2794-2797
目的 采用针刺结合肌内效贴治疗颈型颈椎病(CS)并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 2020年8月—2020年10月,30例C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结合肌内效贴治疗,共1周。通过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颈椎关节活动度(ROM)对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医治前,对照组与观察组VAS评分和颈椎ROM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治后,对照组与观察组VAS评分和颈椎ROM均出现显著改善(P <0.05),然而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针刺治疗可以改善CS患者的疼痛强度和颈椎关节活动度,结合肌内效贴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隔药灸联合穴位按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物理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巴氯芬片,治疗组给予隔药灸联合穴位按摩。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运动量表(FMMS)、Barthel指数(BI)评分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MAS、FMMS、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隔药灸联合穴位按摩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后肌痉挛患者的肌张力、肢体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透刺针法联合肌内效贴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卒中后SHSⅠ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30例采用透刺针法联合肌内效贴及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针刺及康复训练。2组均治疗1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上肢Fugl-Meyer(FMA)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的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86.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上肢FMA、ADL评分均升高(P0.05),疼痛VAS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上肢FMA、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疼痛VAS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透刺针法联合肌内效贴治疗卒中后SHS在改善患者上肢运功功能、缓解疼痛、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优于常规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肌内效贴治疗急性腰扭伤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急性腰扭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1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联合肌内效贴治疗,对照组采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和微波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下背痛评分(JOA)和腰椎活动度,并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VAS评分降低,治疗组低于对照组;JOA评分增加,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均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腰椎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角度明显增加,治疗组均大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6%,优于对照组的82.93%(P0.05)。结论针刺联合肌内效贴是急性腰扭伤治疗的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13.
刘爽  刘钧天  李然 《河北中医》2022,(10):1712-1715
目的 观察不同针刺选穴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对照组40例予常规针刺取穴治疗,治疗组40例采用髓海组穴和三肩组穴针刺治疗。2组均治疗28 d后统计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变化情况,比较2组治疗前后肩关节外旋、内旋、外展、后伸及前屈活动角度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2.5%(37/40),对照组总有效率72.5%(29/40),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疼痛VAS均降低(P<0.05),FMA评分及MBI评分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疼痛VAS低于对照组(P<0.05),FMA评分及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肩关节外旋、内旋、外展、后伸及前屈活动角度均增大(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肩关节外旋、内旋、外展、后伸及前屈活动角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相似文献   

14.
摘 要目的:探究肌内效贴联合超短波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合并肩痛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选取 2021 年 2 月至 2022 年 6 月于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临床资料,筛选出其中在治疗期间产生肩关节半脱 位合并肩痛患者,共 80 例,根据治疗方法的差异性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40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肩关节训练和超 短波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肌内效贴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肩关节半脱位情况、疼痛程度、肩关节功能、肩关节 活动度。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肩峰和肱骨头间距(AHI)低于对照组,肩功能评分量表(CMS)评分、肩关节活动 度高于对照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相较于常规疗法,肌 内效贴联合超短波的临床效果更理想,可有效控制肩痛,并较大程度地改善肩关节半脱位情况,促进肩部功能的恢复,进 而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聂文彬  赵宏 《四川中医》2012,(3):109-111
目的:温针经筋刺法治疗卒中后痉痉挛性肩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共纳入6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肩痛患者,温针经筋刺组(治疗组)和常规针刺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温针灸结合经筋刺法配合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配合康复治疗,两组在治疗前后进行VA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测量(ROM)、Barthel指数评分、改良的Ashworth量表评定。结果:两组在疼痛VA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Ashworth分级等方面的评价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温针经筋刺组优于常规针刺组。结论:温针经筋刺法可以有效缓解痉挛性肩痛,缓解肌肉痉挛,增加肩关节活动角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方法,且安全无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针刺、推拿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偏瘫肩痛患者症状及肩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1月—2019年6月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偏瘫肩痛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8例给予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观察组48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推拿、针刺治疗,2组均治疗4周。对比2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肩关节活动度(前屈、后伸、外展、内旋、外旋),比较2组临床疗效、肩手综合征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2组FMA评分和MBI评分均明显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升高更为明显(P均0.05);2组前屈、后伸、外展、内旋、外旋度均明显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升高更为明显(P均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8%(45/48),对照组为79.2%(38/48),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肩手综合征发生率为2.1%(1/48),对照组为12.5%(6/48),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针刺、推拿结合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能够有效缓解偏瘫肩痛患者症状,提高肩关节功能,降低肩手综合征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Frenchay构音障碍评定法比较不同针刺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构音障碍的临床疗效,为治疗脑卒中后构音障碍提供可靠的临床证据。方法将45例缺血性脑卒中后构音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23例。治疗组采用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毫针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治疗20 d后进行疗效评价,采用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BI)评分以及Frenchay构音障碍评价量表作为疗效评价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疗效差异。结果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和BI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和BI评分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构音障碍等级、Frenchay改良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治疗后构音障碍等级、Frenchay改良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是一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构音障碍的有效方法,电针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温针电针配合运动疗法和经皮电神经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stimulation,TENS)治疗缺血性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5月-2019年3月符合入选标准的68例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4例。2组均按指南给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运动疗法和TENS,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温针电针。2组均治疗4周。采用VAS量表评估肩痛程度,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评估上肢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oulder Hand Syndrome Score,SHSS)评估患者感觉、远端水肿及运动情况,采用角度尺测量法测评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内旋、外旋的活动度,采用ELISA法检测hs-CRP、IL-6水平,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t=5.778,P<0.01),上肢Fugl-Meyer运动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0.933、14.493,P值均<0.01);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内旋、外旋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6.251、12.006、29.001、16.008、24.003,P值均<0.01);感觉、远端水肿、运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5.331、5.172、6.221,P值均<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1%(32/34)、对照组为67.7%(23/3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87,P=0.014)。治疗后观察组血清hs-CRP[(10.55±1.72)mg/L比(13.81±2.79)mg/L,t=6.551]、IL-6[(9.31±1.56)μg/L比(11.78±1.90)μg/L,t=7.149]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温针电针配合运动疗法与TENS可改善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的肩痛症状,降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针刺疗法。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肩关节活动度总分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VAS评分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肩手综合征疗效较好,可提高肩关节活动度,减轻痛苦。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低频连续波电针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肩关节疼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根据就诊顺序按1∶1的比例随机分成2组。其中电针组采用电针治疗,膏贴组采用外贴氟比洛芬巴布膏治疗。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纤维肌痛影响问卷调查表(FIQ)、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FMA),对患者疼痛情况进行评分,并结合临床总有效率对治疗结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2周后,两组患者组内比较,VAS评分与FIQ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FMA评分增高(P0.05),但两组组间比较VAS评分、FIQ评分、FMA评分以及总有效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电针是一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肩关节疼痛的有效方法,能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