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肌内效贴对脑卒中后流涎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9年10月至2021年1月,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流涎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吞咽常规训练和吞咽困难康复护理,试验组加用肌内效贴,共3周。治疗前后采用功能性经口摄食评估量表(FOIS)、洼田饮水试验(WST)和教师流涎量表(TDS)进行评定。结果 试验组脱落1例。治疗后,两组FOIS、TDS和WST评分均改善(|Z| > 2.000, P < 0.05),试验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Z| > 3.045, P < 0.01)。结论 配合肌内效贴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流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肌内效贴结合镜像神经元激活训练对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观察。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存在咽期吞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各20例。每组均进行常规吞咽治疗30min,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另外接受肌内效贴扎治疗,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1组另外接受观察静态食物图片人工音治疗,观察2组接受镜像观察动态吞咽视频声音治疗,每次训练20min,每天1次,每周5d,共持续4周。在治疗前、治疗后分别使用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洼田饮水实验(WST)、进食评估问卷调查(EAT-10)评估患者的吞咽功能,治疗后用WST分级结果进行总有效率比较。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FOIS评分较治疗前均提高(P<0.05),观察2组FOIS评分较对照组、观察1组提高(P<0.05)。治疗后3组WST分级、EAT-10评分均有降低(P<0.05),且观察2组较对照组、观察1组降低更明显(P<0.05)。总有效率比较,观察2组较对照组及观察1组有效率显著提高(P<0.05),观察1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肌内效贴扎治疗的同时,予以镜像观察吞咽相关的动作视频及声音刺激,对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肌内效贴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 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93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47例,对照组46例。2组患者均接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肌内效贴治疗,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3周。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由经专业培训的治疗师于双盲条件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手部肿胀评定和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分别评估2组患者的肩部疼痛程度、手部肿胀程度和上肢运动功能。 结果 治疗3周后,实验组和对照组VAS评分分别为(2.2±0.9)分和(4.3±1.0)分,手部肿胀程度分别为(81.4±10.8)ml和(129.6±6.1)ml,FMA评分分别为(38.9±4.4)分和(35.1±4.9)分,2组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治疗后的VAS评分和手部肿胀程度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肌内效贴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有效地缓解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患肢疼痛,并减轻水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肩关节半脱位后肩痛的疗效。方法:56例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后肩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8例),两组患者均实施常规康复治疗及宣教,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结合肌内效贴干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通过X线测量法测量肩峰与肱骨头间距(AHI)、肩关节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肩痛侧腋神经及肌皮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测定,对两组治疗结果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AHI值、VAS评分、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且检测所有患者肩痛侧腋神经(刺激部位:Erb点;记录部位:三角肌)及肌皮神经(刺激部位:Erb点;记录部位:肱二头肌)后发现两组中某些患者肌皮神经(30例,53.57%)、腋神经(31例,55.36%)波幅明显低于正常值,而潜伏期轻度延长或正常(提示轴索损伤)。两组治疗6周后,治疗组各项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且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肌内效贴在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肩关节半脱位后肩痛早期防治中,具有良好的疗效,其相应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肌内效贴联合肩胛骨强化训练对早期脑卒中后肩痛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早期脑卒中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肩胛骨强化训练,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和肩胛骨强化训练的基础上给予肌内效贴治疗,均治疗4周。治疗前后分别选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肩关节疼痛积分法评定2组肩痛情况,简化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FIM)评定2组上肢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价2组日常生活能力,并且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在VAS评分、肩关节疼痛积分、上肢FIM评分、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与肩胛骨强化训练比较,肌内效贴联合肩胛骨强化训练能更有效缓解早期脑卒中患者肩关节疼痛,提高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治疗脑梗死后咽期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45例脑梗死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与观察组2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吞咽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肌内效贴贴扎治疗,隔日1次,治疗4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藤岛一郎吞咽困难分级量表、洼田饮水试验分级量表(WST)及电诊断AQ值评估患者...  相似文献   

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7):3160-3161
目的研究针灸联合肌内效贴贴扎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在我院诊治的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予以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灸联合肌内效贴贴扎治疗,所有治疗均持续4w,治疗前、治疗4w后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BI)、Fugl-Meyer量表(FMA)、Ashworth量表(MAS)、Clonus分级法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小腿三头肌痉挛程度、踝阵挛评分进行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BI、FMA、MAS、Clonu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组内比较,BI、FMA均较治疗前增高(P0.05),MAS、Clonus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观察组BI、FM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MAS、Clonus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辅以针灸和肌内效贴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可显著改善其运动功能,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肌内效贴联合功能训练对早期脑卒中患者腓肠肌痉挛状态、Fugl-Meyer量表(FMA)评分和10 m步行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早期脑卒中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36例,均给予常规功能训练,联合组还给予肌内效贴。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后3月改良Ashworth量表(MAS)、FMA评分情况、10 m步行时间。结果:治疗前2组MAS评分、FMA评分、10 m步行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月后,联合组的M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2组FMA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5),且联合组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2组10 m步行时间较治疗前均显著缩短(P0.05),且联合组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结论:早期脑卒中患者应用肌内效贴联合功能训练能明显改善其腓肠肌痉挛状态,提高其运动功能,同时能够明显增强其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9.
王晨  刘萌  史梅  王峻 《全科护理》2022,(19):2646-2649
介绍肌内效贴的概述、作用机制、消肿治疗、临床应用,为肿胀病人的护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肌内效贴扎技术在脑卒中后偏瘫肩痛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5月在某院诊治的60例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在脑卒中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安慰贴扎治疗,研究组给予肌内效贴扎治疗,两组治疗时间均为1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肩疼痛情况,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评价上肢运动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BI)评价日常生活能力.对比两组疗效、治疗前后疼痛、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FMA评分和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下降,研究组低于对照组;FMA评分和BI评分均升高,研究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内效贴扎技术明显提高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疗效,缓解患肩疼痛,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1.
姜增明   《护理与康复》2018,17(6):59-61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联合压力治疗对脑卒中早期患者手肿胀的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脑卒中早期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均按常规接受良姿位摆放及肢体被动活动治疗,对照组采用压力治疗仪治疗,观察组在压力治疗仪基础上使用肌内效贴。观察时间为2周(14d),采用测量患手肿胀的体积、患手掌指关节活动度和治疗前后患者手的Brunnstrom分级对疗效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治疗后手肿胀程度均有较大改善,但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掌指关节活动度及Brunnstrom分级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内效贴联合压力治疗能更有效治疗脑卒中早期患者手肿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早期应用上肢肌内效贴(KT)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HSP)及上肢功能的疗效。 方法 选取脑卒中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2)和治疗组(n=42),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使用上肢肌内效贴(KT)进行系统训练。治疗4周后(治疗后),统计2组患者的HSP发生情况,并通过肌骨超声(MSUS)检查对脑卒中肩痛类型进行分析。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简式McGill疼痛问卷表对疼痛进行评估,采用简化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评估上肢运动功能,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生活能力。 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出现HSP的患者有22例(52.38%),治疗组出现HSP患者有12例(28.57%),2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骨超声检查发现,治疗组患者中肩手综合征有2例(4.76%)、肩袖损伤3例(7.14%)、肩峰下-三角肌下滑囊积液或滑囊炎3例(7.14%)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McGill、FMA、MBI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McGill、FMA、MB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针对脑卒中患者早期应用上肢肌内效贴,可减少HSP的发生率,改善其肩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对照组、电刺激组及肌电生物反馈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吞咽功能训练,电刺激组及肌电生物反馈组在常规吞咽训练基础上分别给予电刺激或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每周治疗5次,共持续治疗3周.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分别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和标准吞咽功能评估法(SSA)对各组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3组患者分别经3周治疗后,发现其sEMG平均波幅、吞咽时限及SS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肌电生物反馈组及电刺激组sEMG平均波幅[分别为(25.96±2.49) μV和(22.71 ±4.29) μV]、吞咽时限[分别为(1.15±0.11)s和(1.25±0.11)s]及SSA评分[分别为(22.40±3.46)分和(27.39 ±4.58)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肌电生物反馈组上述疗效指标亦显著优于电刺激组(P<0.05).结论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其疗效明显优于电刺激及单纯吞咽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肌内效贴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Ⅰ期肩手综合征(SHS)的疗效。 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89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45例,对照组44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体位摆放、主被动活动和TENS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肌内效贴治疗。肌内效贴贴扎方案每次维持24 h,5次(5 d)为1疗程,疗程间隔2 d,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分别对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VAS)、肿胀程度和运动功能(FMA)进行评估。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VAS评分、手部肿胀程度和FMA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治疗后的VAS评分、手部肿胀程度分别为(2.9±0.8)分和(77.8±4.6)mL与对照组治疗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治疗方案和TENS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肌内效贴对脑卒中后SHS I期患者进行干预,可显著改善其疼痛程度、肿胀程度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初步观察下肢肌内效贴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肌内效贴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进行生理消耗指数(PCI)评估、起立和行走计时测试(TUGT)、10m最快步行速度(10mMWS)测试以及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L)评分。 结果治疗周后,2组患者的PCI、TUGT、10mMWS以及FMA-L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PCI、TUGT、10mMWS以及FMA-L评分分别为0.46±0.10、(16.57±3.61)S、(0.81±0.14)m/s和(28.40±2.86)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下肢肌内效贴治疗可进一步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恢复,可作为一种康复手段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肌内效贴(KT)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选取2000年1月1日至2019年10月1日发表的关于KT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由2名研究者独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不同肌内效贴贴扎方式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手肿胀程度、肩痛、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分为对照组、A组、B组、C组,每组15例。4组患者均予以康复训练和常规药物治疗,A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手部爪形+腕部I形+肩部I形贴扎,B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手部爪形+腕部I形+肩部Y形贴扎,C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手部爪形+腕部I形+肩部Y形+肩部I形贴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排水法计算患者双手体积差,用远红外热成像仪测量患者双手温度差,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Fugl-Meyer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肩痛、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结果 治疗前,4组患者双手体积差、双手温度差、VAS、FMA、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4组患者治疗后双手体积差、双手温度差、VAS、FMA、MBI评分均有所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组、B组、C组双手体积差、双手温度差、VAS评分减少、FMA评分增加(P<0.05)。C组治疗后FMA评分[(27.69±6.91)分]高于对照组[(12.87±3.04)分]、A组[(20.57±6.16)分]、B组[(18.64±5.73)分](P<0.05)。4组治疗后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康复训练和肌内效贴均可有效减小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双手体积差和双手温度差,减轻患肩痛,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在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手部爪形+腕部I形+肩部Y形+肩部I形贴扎还可提高患者患侧的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疗法(MIT)联合肌内效贴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纳入92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1例)、MIT组(31例)和联合组(30例)。对照组仅行常规康复训练,以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任务导向性训练为主,每次治疗40 min;MIT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MIT治疗,治...  相似文献   

19.
马艳  李进华  乔娜  孙瑞 《中国康复》2016,31(4):264-266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疗法联合物理因子治疗Bell麻痹的疗效。方法:Bell麻痹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6例,2组均采用超短波及超声波等物理因子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肌内效贴扎术治疗。治疗前后运用简易面神经功能评分法、瞬目反射及面神经传导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简易面神经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平均治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2组患侧瞬目反射R1,R2潜伏时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5),且观察组更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侧面神经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肌内效贴疗法联合物理因子治疗Bell麻痹可增加疗效,加速面神经恢复,缩短治愈时间,适宜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治疗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放疗后上肢肿胀的疗效。 方法选取乳腺癌根治术接受放疗后出现上肢淋巴水肿的患者6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2组均采用常规手法康复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行肌内效贴贴扎,对照组接受相同形状和颜色的无弹性肌内效贴贴扎,共治疗3周。治疗前、治疗3周后(治疗后),采用上肢周径测量法、上肢功能评定量表(DASH)、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100(WHOQOL-100)对2组患者的淋巴水肿程度、上肢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价。 结果2组患者淋巴水肿的程度及DASH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常规手法康复基础上辅以肌内效贴治疗,能进一步减轻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改善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