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 要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ILI)临床特点,为临床防治DILI提供参考。方法:对上海某医院2017~2018年185例DILI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分析DILI患者的年龄、性别、过敏史和肝病史,可疑药物及其关联性评价,DILI的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临床分型和转归,保肝药物使用情况等临床资料。结果:185例DILI住院患者男女比例1 ∶〖KG-*2〗1.60;60岁以上老年患者占比最高;70例(37.84%)有肝病史。致DILI可疑药物中,中成药及中药饮片116例次(44.96%);西药例次最多的是抗结核药(34例次,13.18%)。可疑药物与肝损伤因果关系的RUCAM量表评价结果以很可能(160例次,62.02%)为主。DILI中肝细胞损伤型(119例,64.32%)比例最高;严重程度分级以1级肝损伤(141例,76.22%)为主。不同年龄性别患者DILI临床分型及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ILI患者两联及以上保肝药物治疗达155例(83.78%),与指南存在较大差异。结论:医务人员需加深对DILI的认识,同时需加大对中药制剂致DILI的宣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
144例药物性肝损伤住院患者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 要 目的:了解长海医院住院患者中药物性肝损伤(DILI)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保肝药临床使用情况。方法:收集该院2016年全年确诊为DILI的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DILI与年龄、性别及药物的相关性,以及患者保肝药联合用药方案及保肝药的使用情况。结果:共收集到144例DILI患者,其中女性多于男性,45~65岁年龄段的患者构成比最高。导致DILI的药物有14类,中草药和中成药占54%,西药占46%。保肝药不合理使用较为明显,尤其是保肝药联合给药方案。结论:针对DILI的治疗,应在指南及循证医学证据的指导下,结合患者病情,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合理使用保肝药。  相似文献   

3.
王静宜  吕明月  殷佳  王信  刘慧  傅春升 《药学研究》2023,42(11):943-948
目的 通过对服用补骨脂及其制剂导致肝损伤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补骨脂及其制剂导致肝损伤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院内数据搜索平台,收集2016年1月—2021年1月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服用补骨脂及补骨脂制剂患者的全部病例,共计37 419例,筛选诊断为补骨脂及其制剂致肝损伤的住院病例,剔除住院时间低于两周,数据严重不全患者,采用SPSS 26.0对入选病例的年龄、性别、用药目的、临床表现、药物治疗转归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采用Cytoscape v3.9.1对入选病例的中药配伍情况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结果 共收集到353例补骨脂及其制剂致肝损伤的病例,其中男性病例191例,女性病例162例,平均年龄63.12岁,患者50岁以上占比为78.47%。用药目的主要包括促进骨生长(69例),抗炎(63例),抗肿瘤(83例),增强免疫(53例),神经保护(2例),心血管系统(49例),其他(31例)。使用药物为中药盐补骨脂298例,占比为84.41%;使用含补骨脂制剂共55人,占比为15.58%。患者经治疗后好转352例,无效1例。中药配伍中与盐补骨脂关联度较高的前六位是黄芪、甘草、当归、生地黄、制五味子、盐小茴香。使用频率较高的前三位保肝中药是黄芪、甘草、制五味子,保肝西药为注射液用还原型谷胱甘肽、乳果糖口服溶液、注射用谷胱甘肽。结论 患者服用补骨脂期间应按规定的剂量,临床上应加强对中老年患者用药时的肝功能监测,注重补骨脂的质量监控,从中药配伍炮制方面寻找更有效的减毒方法。  相似文献   

4.
王倩  方英立  张莉  许懿  徐建江 《中国药事》2017,31(2):197-200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药物治疗中的作用。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DILI患者治疗,分析药物和肝损伤的相关性,协助医师优化药物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全面的药学监护。结果:医师采纳临床药师建议,患者肝功能好转,本周期化疗顺利完成。结论:临床药师参与药学监护有助于临床合理用药,提高患者依从性,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朱樱  王萍  尹桃 《中国药师》2014,(10):1702-1704
摘 要 目的: 通过分析药物性肝损伤(DILI)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医务工作者对该疾病的认识与重视。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某三甲综合医院住院部2013~2014年诊断为DILI合并乙肝的患者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30例DILI合并乙肝病例,男性多于女性,以中老年患者居多。患者常出现乏力、纳差、皮肤巩膜黄染、厌油、恶心、腹胀等症状。重度肝损占80.0%,中、轻度肝损分别占16.7%、3.3%。肝损伤类型混合型(13例)居多,其次为肝细胞型(10例)、胆汁淤积型(7例)。结论: DILI合并乙肝在中老年男性中易发,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肝损伤以重度为主,往往表现为混合型肝损伤。  相似文献   

6.
摘 要 目的: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对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转归建立人工神经网络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 Artificial Nerual Network,BP ANN)预测模型,预测DILI患者的临床转归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平均影响值(mean impact value,MIV)评价。方法:收集某三甲医院全部科室2014年6月1日~2017年6月1日以“药物性肝损害”、“药物性肝损伤”、“药物性肝炎”、“药物性肝病”、“药物性肝衰竭”、“药物性肝硬化”其中之一为主要诊断的266例住院患者资料。符合纳排标准的,对其临床各项指标与转归情况之间的关联性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筛选出具有相关性的指标将其作为输入神经元,将转归情况作为输出神经元,构建BP ANN模型。模型构建训练完毕后,从2017年7月1日起收集70例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DILI住院患者进行临床转归预测,并监测其实际转归情况,将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进行对比。进一步用已经训练好的BP ANN预测模型对有相关性的指标即影响因素进行MIV评价,分析各影响因素对于DILI影响的重要性大小。结果:266例住院患者中,最终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有190例。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共有17项指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有相关性。预测结果显示70例患者中有64例的预测转归与实际转归相符,模型预测的符合率为91.43%。经BP ANN分析,根据MIV值,直接胆红素首次异常值、血清白蛋白含量、γ 谷氨酰转肽酶首次异常值、体重指数、天冬氨酸转氨酶首次异常值是对DILI患者临床转归影响最大的5个相关指标。结论: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预测药物性肝损伤临床转归符合率较高,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转归大部分趋于痊愈或好转。  相似文献   

7.
牛晓强 《海峡药学》2022,34(1):181-183
目的 探讨何首乌及其制剂相关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某院收治的何首乌及其制剂相关药物性肝损伤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纳入分析的患者共15例,男7例(46.7%),女8例(53.3%),年龄28~74岁,平均(52.87±11.59)岁.单用何首乌制剂者4例(26.7...  相似文献   

8.
王晶  彭芳辰 《中国药师》2016,(12):2318-2320
摘 要 目的:分析1例使用补肺活血胶囊后出现严重肝损害的个案,以提醒临床医师安全使用传统中药(TCM)。方法: 临床药师参与1例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的治疗过程,结合《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RUCAM量表及文献对该药物与DILI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该患者很可能为补肺活血胶囊导致的DILI,该药成分之一补骨脂可导致不同程度的ALT、AKP及国际化标准比值(INR)升高,以及肝脏组织病理的改变。结论:临床医师和药师应关注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加大监测力度,同时向公众普及安全用药知识,确保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9.
许莉莉  田月洁  苏凤云  谢彦军  李霞 《药学研究》2022,41(8):554-556,560
目的 分析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特点和高风险因素,探讨医疗机构DILI 监测路径的建立。方法 对山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中2013年-2018年7月31日年5 066例和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6-2017年可疑DILI患者的181份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患者年龄以40-59岁患者居多;涉及药品中抗感染类药物占比最大;患者的体重、潜伏期、药品种类和原患疾病是发生严重DILI的影响因素。结论 根据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特点和影响因素,探讨建立医疗机构药物性肝损伤的监测路径,有利于降低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摘 要 目的: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高压蒸法炮制何首乌工艺,并与传统炮制工艺进行比较。方法: 以蒸制温度、蒸制时间和干燥温度作为考察因素,以多糖含量、二苯乙烯苷含量和两指标归一化值作为评价指标,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考察了各个因素对高压法炮制工艺何首乌中多糖和二苯乙烯苷含量的影响,并比较高压蒸法炮制品与传统炮制品中多糖和二苯乙烯苷含量的差异。结果:高压蒸法炮制何首乌的最佳工艺为:蒸制温度为125.4 ℃、蒸制时间为3.1 h、干燥温度为52 ℃。优化的高压蒸法炮制的何首乌中多糖和二苯乙烯苷含量分别为传统炮制法的1.24和5.26倍。结论:利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高压法炮制何首乌,方法简便,预测性良好。  相似文献   

11.
摘 要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和检测抗感染药相关肝损伤风险信号,为防治抗感染药相关肝损伤提供参考。方法:调取2009~2013年解放军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中心数据库中抗感染药相关肝损伤报告,对患者的年龄、性别、引发ADR的药物类别与品种进行分析,并通过比例报告比法、报告比值比法、英国药品和保健产品管理局的综合标准法和贝叶斯可信区间递进神经网络法4种数据挖掘方法检测抗感染药相关肝损伤风险信号。结果:67 145例ADR报告中,共涉及1 699例肝损伤报告,其中抗感染药相关肝损伤为572例。引发ADR频次最高的前3类抗感染药分别为抗结核药、头孢菌素类药和抗真菌药。通过4种数据挖掘方法检测,抗结核药和抗真菌药等15种药物生成肝损伤的阳性信号。结论:抗结核药和抗真菌药可能是引发抗感染药相关肝损伤的主要药物。临床医务人员应提高对抗感染药相关肝损伤的认识,并加强防范。  相似文献   

12.
摘 要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药物性肝损伤提供参考。 方法:收集2007~2016年本院152例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的住院病例,对用药史、临床表现与分型、肝功能检查值、治疗和转归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评价药物与肝损伤的因果关系。 结果: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前5位药品分别是:中草药及中成药、抗菌药物、非甾体抗炎药、抗肿瘤药和调血脂药;给药途径以口服为主。仅62.5%的患者存在明显临床症状,表现为食欲不振、乏力、腹痛、皮肤巩膜黄染、恶心等非特异性症状;肝损伤以肝细胞型最为常见(57.9%)。肝功能检查值异常,以ALT升高最多见(占87.5%)。药物性肝损伤患者预后较好,治愈和好转率达96.7%。94.7%的病例因果关系为极可能和很可能。 结论: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种类繁多,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因此临床医生在使用药物治疗时务必提高安全用药意识,注意药品不良反应尤其是药物性肝损伤,及早预防和诊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揭示炆法炮制特点,并从蒽醌糖苷类成分的变化探讨炆何首乌饮片的减毒效果。方法 采用HPLC进行何首乌药材、炆何首乌饮片、制何首乌饮片的指纹图谱及含量测定研究,并通过SPSS 19.0软件对含量测定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同时采用LC-MS分析何首乌炆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情况。结果 首次发现何首乌经过炆制会出现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决明酮-8-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8-O-丙二酰-吡喃葡萄糖苷、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4个蒽醌糖苷类成分的显著性消失。结合制何首乌实验数据,推测由于制何首乌炮制时间较短,结合蒽醌只是部分水解成游离蒽醌,但炆制时间过长,使得蒽醌糖苷类成分糖苷键断裂,因此结合蒽醌与总蒽醌的比值从89.4%减少到51.9%,存在化学成分显著性变化。结论 何首乌经炆制,使得结合蒽醌水解为游离蒽醌,从而使毒性更低。  相似文献   

14.
孙静  李家斌  叶英 《安徽医药》2016,37(3):272-275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病因构成、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方法 根据Roussel Uclaf因果关系评估(RUCAM)量表纳入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住院治疗的205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引起DILI的前三位药物为:中药92例(44.87%)、抗结核药41例(20.00%)、抗菌药物14例(6.82%)。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以肝细胞损伤型DILI最常见,共126例(61.46%),胆汁淤积型67例(32.68%),混合型12例((5.85%)。205例患者中,190例达到治愈或好转,有效率为92.68%,其中肝衰竭型预后最差。结论 本组患者因中药引起的DILI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抗结核药及抗菌药物,绝大部分DILI患者临床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5.
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orum Thunb.是常用滋补中药,广泛应用于临床和保健产品,但是近年来不时出现何首乌及其制品致肝损伤的报道,引起关注。通过整理分析关于生首乌和制首乌的国内外相关报道,从生首乌和制首乌致肝毒性的物质基础(水提物、醇提物、二苯乙烯苷、蒽醌类化合物和没食子酸等)归纳总结其致肝毒性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发现生首乌和制首乌的混淆以及长期高剂量给药可能是致肝损伤的主要原因。在不同病理动物和细胞模型中总结分析何首乌化学成分,发现其化学成分的结构以及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致肝损伤的原因之一。此外,何首乌引起的肝损伤是特征性的肝损伤,个体的体质差异也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探讨制首乌肝毒性的机制。方法 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中医药整合药理学研究平台(TCMIP v2.0)收集制首乌的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获取肝损伤相关的靶点。用Venny图筛选获得两者的共同靶标后,利用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并且利用R语言进行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利用体内实验进一步验证何首乌不同炮制品的肝毒性。结果 分别获取制首乌活性成分30个,肝毒性相关靶点527个,制首乌活性成分与肝损伤的共同靶点48个,包括JUN、MAPK1、CYP3A4等。KEGG通路分析筛选了135条相关信号通路,显示非酒精性脂肪肝通路和TNF信号通路等可能在制首乌肝毒性中起关键作用。体内实验表明,炮制后的何首乌肝毒性有效减轻,以九蒸九晒法效果最好。结论 制首乌肝毒性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协同作用的特点,九蒸九晒法制首乌引起肝毒性的程度最轻。  相似文献   

17.
《中国乡村医药》2014,(18):18-18
1.超剂量、长期连续用药;2.生何首乌较之制何首乌可能更易导致肝损伤;3.有服用何首乌及其成方制剂引起肝损伤个人史的患者;4.同时使用其他可导致肝损伤的药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系统评价甘草酸二铵制剂治疗药物性肝损害(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Sinomed、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公开发表的研究,纳入甘草酸二铵制剂治疗DILI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检索时间从建库到2018年2月,采用Rev Man 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24项RCTs,合计2 11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甘草酸二铵制剂组的治疗有效率更高,RR=1.20,[95% CI(1.12,1.28),P<0.000 1]。肝功能指标ALT、AST水平显著下降,WMD(ALT)=-20.01,[95% CI(-29.00,-11.02),P<0.000 1];WMD(AST)=-64.36,[95% CI(-92.77,-35.96),P<0.000 1]。且甘草酸二铵组的TBIL和ALT指标复常时间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但2组在降低TBIL、ALB、GGT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甘草酸二铵制剂能够有效治疗DILI,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其他保肝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何鑫  刘丽华  马红玲  张莉  李昕  张明香 《中国药师》2015,(12):2107-2109
摘 要 目的: 探讨临床药师对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开展临床药学监护的方法。方法: 详细介绍临床药师参与3例典型药物性肝损伤病例的治疗过程及分析。结果: 病例1提示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应警惕新的可能导致药物性肝损的药物并及时发现并采取合理诊治;病例2提示发生药物性肝损伤时,临床药师可利用TDM判断致肝损害的药物;病例3提示应关注特殊患者的肝功能,对于肝功能异常的患者,应避免使用肝毒性的药物或选用肝毒性较小的药物。结论:临床药师应多途径、多环节参与药物性肝损伤的药学实践,关注新的可能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提供TDM监测,为诊断药物性肝损伤提供客观依据;关注患者的肝肾功能,为患者提供更佳的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20.
何首乌及其制剂相关肝损害国内文献回顾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调查何首乌及其制剂相关肝损害的临床特征和发生原因以提供预防措施。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摘数据库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文献数据库,收集1996年至2009年国内文献报道的与何首乌及其制剂相关药物性肝损害病例,对患者的一般情况、用药情况、肝损害的临床表现、预后和转归进行调查分析。结果:何首乌及其制剂相关肝损害病例共35例,其中男20例,女15例,平均年龄(36.2±13.7)岁。单用何首乌中成药14例,单用何首乌饮片18例,两者兼用3例,在使用何首乌饮片的患者中用生首乌6例,制首乌2例,其余不详。35例患者中有18例再次给药后又发生肝损害,3例表现出家族性发病倾向。用药后肝损害发生时间:最短3~6d,最长>3个月,多数1~4周,临床主要表现为黄疸和肝功能异常。有肝功能检测记录的病例如下:31例患者ALT值为102~4584U/L,平均值为1153.1U/L;25例患者AST值为61.5~1937U/L,平均值为657.4U/L;29例患者TBil平均值为134.9μmol/L;23例患者DBil平均值为97.9μmol/L。症状较轻者停药后自愈,大部分患者经保肝治疗治愈,其中好转2例,治愈33例。结论:生首乌与制首乌及其制剂可引起肝损害。临床用药前应了解患者个人及家族用药史,严格剂量,用药时应监测患者肝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