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观察重复外周磁刺激(rPMS)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影响。 方法 选取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脑卒中患者12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对照组、中枢组、外周组和联合组,每组32例。4组患者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联合组增加非受累侧M1区低频rTMS和患侧上肢Erb点的rPMS治疗,中枢组增加低频rTMS和安慰性rPMS,外周组增加rPMS治疗和安慰性rTMS,对照组给予安慰性rTMS和安慰性rPMS。rPMS和低频rTMS治疗均为每日1次,每次15 min,每周治疗6 d,连续治疗4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评定4组患者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同时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结果 治疗后,4组患者的FMA-UE、WMFT及MBI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中枢和外周组患者治疗后的FMA-UE评分[分别为(37.10±1.99)分、(28.10±3.15)分、(28.21±2.96)分]、WMFT评分[分别为(34.90±2.81)分、(26.87±2.79)分、(26.72±2.63)分]和MBI评分[分别为(69.55±3.67)分、(59.07±3.45)分、(58.90±3.79)分]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且联合组的FMA-UE、WMFT及MBI评分均显著优于中枢组和外周组治疗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rTMS和rPMS均可改善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两种刺激方式联合使用的疗效可能更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经颅磁刺激(TMS)技术评估脑卒中患者瘫痪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患者大脑皮质兴奋性改变,从电生理角度评估患者预后并指导康复治疗。 方法选取早期脑卒中患者46例,根据病灶侧脑区TMS检查结果,将运动诱发电位(MEP)波幅低于50μV的患者归入运动诱发实验阴性组(阴性组),MEP波幅达到或超过50μV的患者则归入运动诱发实验阳性组(阳性组)。2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药物及康复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4周及8周时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定2组患者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同时采用TMS检查2组患者健侧脑区运动皮质静息阈值(RMT)、MEP波幅(Amp)、皮质潜伏期(CL)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等。 结果治疗4周时,阳性组患者上肢FMA评分为(54.99±2.76)分,明显高于治疗前水平(P<0.05),同时亦高于阴性组水平(P<0.05);治疗8周时,阳性组患者上肢FMA评分[(73.11±2.98)分]进一步提高,同时亦显著高于阴性组水平(P<0.05);治疗后2组患者健侧脑区运动皮质RMT均呈渐进性降低趋势,阴性组RMT从(98.35±10.12)%下降至(30.35±7.31)%,下降幅度及下降速度均明显超过阳性组水平(P<0.05);治疗后2组患者Amp均呈渐进性增高趋势,并且阳性组Amp开始增加时间点早于阴性组,但在Amp增加幅度方面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治疗后阴性组CL及CMCT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5),而阳性组CL及CMCT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脑卒中患者健侧脑区运动皮质兴奋性呈动态变化过程,通过TMS分析其MEP特点有助于早期预测及评估脑卒中患者瘫痪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对科学制订康复干预方案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高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康复治疗及体针治疗。研究组采用病灶侧高频、健侧低频的rTMS治疗模式,同时根据r TMS定位的病灶侧M1区进行头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假头针治疗。治疗前后采用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UE)、香港版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量表(FTHUE-HK)及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进行评定。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FMA-UE量表中手评分、总分、FTHUE-HK、BI评分及研究组FMA-UE量表中腕评分均显著增高,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在FMA-UE量表中腕评分、手评分以及FTHUE-HK中明显增高,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高低频rTMS治疗可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尤其在改善手功能及腕功能方面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1 Hz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 4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偏瘫患者被随机分配到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20)。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采用r TMS刺激健侧皮层M1区,对照组给予假刺激。治疗后采用运动诱发电位(MEPs)、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和握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侧MEPs振幅显著升高(P0.001)。治疗组握力和FMA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并至少可持续到治疗结束后1个月。所有患者均能耐受10次治疗,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r TMS刺激健侧皮层M1区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上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期介入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1例,研究过程中每组均脱落1例,最终对照组和试验组各纳入4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予以低频rTMS治疗,对照组予以rTMS假刺激治疗。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量表(FMA)上肢部分、Wolf运动功能评价量表(WMFT)、改良Barthel指数(MBI)、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和波幅评价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FMA评分、WMFT评分、MBI评分、MEP波幅和潜伏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FMA、WMFT、MBI评分和MEP波幅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试验组治疗4周后的FMA[(39.20±7.36)分]、WMFT[(54.43±9.28)分]、MBI[(62.18±9.53)分]、MEP波幅[(0.74±0.08)mV]改善较对照组显著(P<0.05)。 结论 急性期介入低频rTMS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CIMT组、rTMS组和联合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CIMT组增加CIMT进行上肢功能训练,rTMS组增加rTMS治疗,联合组患者先接受rTMS治疗,结束后立即进行CIMT训练。每日治疗1次,每周5 d,持续4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治疗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Carroll上肢功能测试(UEFT)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进行康复评定。 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FMA-UE、UEFT、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FMA-UE、UEFT、MBI评分均改善(P<0.05)。与rTMS组治疗后比较,CIMT组及联合组上述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与CIMT组治疗后比较,联合组治疗后FMA-UE[(51.60±1.85)分]、UEFT[(35.60±2.93)分]、MBI评分[(68.75±3.01)分]较为优异(P<0.05)。 结论 CIMT联合rTMS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手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对比外周磁刺激(peripheral magnetic stimulation,PMS)和中枢磁刺激对脑卒中后中重度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共4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参加试验,将所有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4例)、PMS组(13例)和中枢组(1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PMS组在常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循环运动(FES-cycling)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恢复后期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70例脑卒中恢复后期患者(病程3~6个月),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研究期间,最终63例患者完成本研究,其中观察组3例患者脱落,有32例患者完成治疗;对照组4...  相似文献   

9.
张英  廖维靖  郝赤子 《中国康复》2019,34(3):142-145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作业治疗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作业治疗,治疗组在常规作业治疗的同时给予1Hz的rTMS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上肢Fugl-Meyer评分(FMA)、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及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上肢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的FMA、FTHUE-HK评分和MBI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治疗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rTMS联合作业治疗可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诱导下运动想象疗法(MI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运动想象组、联合治疗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运动想象组在此基础上增加MIT治疗,联合治疗组在运动想象组基础上增加rTMS诱导(健侧皮质M1区、1 Hz)。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上肢Fugl-Meyer评定量表(FMA)、香港版偏瘫上肢功能测试(FTHUE-HK)评估3组患者的上肢功能,记录患者的运动诱发电位(MEP)、皮质潜伏期(CL)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 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的上肢FMA评分、FTHUE-HK评分、CL、CM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的上肢FMA、FTHUE-HK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运动想象组和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的CL、CMCT均缩短(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运动想象组和联合治疗组的上述指标均较为优异(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上肢FMA[(43.87±8.04)分]、FTHUE-HK评分[(3.67±1.01)分]、CL[(23.87±2.81)ms]、CMCT[(10.37±1.82)ms]较运动想象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单纯MIT治疗和rTMS诱导下的MIT治疗均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其中以rTMS诱导下的MIT治疗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联合健侧1 Hz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5月至10月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0)、改良组(n=30)和联合组(n=30)。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改良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联合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联合1 Hz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 of upper extremity, FMA-UE)评估患者偏瘫上肢运动功能,并同时检测患侧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entral motor conduction time, CMCT)。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改良组和联合组的FMA-UE评分由(25.97±5.83)分、(25.47±6.96)分和(26.10±5.29)分提高至(32.77±7.68)分、(38.07±8.16)分和(42.17±7.89)分(P0.001);CMCT由(11.78±0.44)ms、(11.62±0.45)ms和(11.78±0.40)ms缩短至(10.91±0.44)ms、(10.58±0.60)ms和(10.19±0.67)ms(P0.001)。联合组各项指标改善最显著(P0.001)。结论: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可协同提高脑卒中患者患侧大脑皮质兴奋性,促进半球间平衡重建,有助于患侧皮质脊髓束功能修复,进而改善偏瘫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不同频率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梗死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0例患者随机分为0.5Hz组、1Hz组和2Hz组,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基础上对健侧大脑皮质M1区进行不同频率(0.5Hz、1Hz、2Hz)的rTMS治疗,持续治疗20d,于治疗前、治疗第10天及第20天时对各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采用上肢Fugl-Meyer评分法、上肢运动力指数(MI)、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对患者上肢功能进行评定,同时检测各组患侧脑区运动诱发电位(MEP)皮质潜伏期及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结果:①上肢功能变化:治疗后3组上肢功能均明显提高,治疗10d时,0.5Hz组上肢MI评分明显高于2Hz组(P<0.05),1Hz组与其他两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20d时,0.5Hz组各项评分均优于2Hz组(P<0.05),1Hz组上肢MI评分优于2Hz组(P<0.05),0.5Hz组与1Hz组组间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神经电生理学变化:治疗后3组MEP皮质潜伏期及CMCT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治疗10d时,0.5Hz组CMCT明显短于2Hz组(P<0.05);1Hz组与其他两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20d时,0.5Hz组MEP皮质潜伏期明显短于2Hz组(P<0.05),CMCT明显短于1Hz组和2Hz组(P<0.05);1Hz组CMCT较2Hz组缩短明显(P<0.05)。结论:0.5Hz或1Hz的重复经颅磁刺激作用于脑梗死患者健侧半球均可明显提高患侧脑区运动皮质的兴奋性,促进患侧上肢功能的恢复,且0.5Hz的刺激频率对提高患侧运动皮质的兴奋性最有效。  相似文献   

13.
重复经颅磁刺激通过对大脑特定皮质部位重复刺激,可能以半球间抑制、代偿等机制,实现神经可塑性。刺激频率、强度、刺激时长的灵活组合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有不同的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强化核心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84例,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接受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研究组(42例)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强化核心肌力训练治疗。评估两组临床疗效,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关节活动范围、上肢相关评分、日常生活功能、脑卒中神经功能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高于对照组的7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肩关节前屈、肘关节屈曲、肩关节水平内收、肩关节水平外展范围比对照组高,Fugl-Meyer、手臂动作测量评分表(ARAT)、手功能试验(Carroll)评分比对照组高,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9.52%)较对照组(26.19%)低(P<0.05)。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强化核心肌力训练可提高脑卒中后上肢功能,提高关节活动范围,改善上肢关节运动功能,恢复神经功能并提高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运动前区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 = 30)和观察组(n = 30)。两组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给予患侧大脑半球运动前区5 Hz rTMS,共3周。对照组给予伪刺激。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Brunnstrom分期、改良Ashworth量表(MAS)、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Wolf手功能量表进行评价。结果 对照组脱落2例。治疗后,两组FMA-UE、MBI和Wolf手功能量表评分均明显改善(|t| > 3.686, P< 0.01),观察组治疗前后FMA-UE评分和Wolf手功能量表评分差值大于对照组(|t| > 2.119, P< 0.05)。结论 患侧大脑半球运动前区高频rTMS能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和手的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38例脑卒中患者分为rTMS组及对照组,每组119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干预,rTMS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健侧M1区低频(1 Hz)rTMS治疗,对照组则辅以伪磁刺激治疗,2组患者均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结束6周后随访时分别采用Fugl-Meyer平衡量表、Berg平衡量表(BBS)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后rTMS组、对照组患者Fugl-Meyer平衡量表评分[分别为(9.76±2.10)分和(7.75±2.07)分]、BBS评分[分别为(40.22±8.67)分和(29.08±9.92)分]以及MBI评分[分别为(72.12±8.51)分和(65.89±8.76)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rTMS组上述疗效指标结果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用低频rTMS刺激健侧皮质M1区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功功能和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2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4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包含Rood技术、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运动再学习技术、平衡控制训练、协调功能训练、步行和步态训练、作业疗法、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以及针灸。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rTMS。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由2名通过专业培训的康复医生于双盲条件下对2组患者进行步行功能评估和步态分析(包括步行速度、患侧步幅、患侧下肢支撑期百分比、患侧下肢摆动期百分比、患侧髋关节、膝关节以及踝关节的关节活动范围)。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各项指标均较组内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治疗后除患侧步幅[(48.35±8.20)cm]与对照组治疗后[(47.10±8.45)c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速度及步行周期百分比,增大下肢主要关节活动范围,提高患者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双侧对称运动训练(BI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的脑卒中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为rTMS组、BIT组和联合组,每组20例。3组均予常规康复,rTMS组增加健侧1 Hz rTMS,BIT组增加BIT,联合组增加健侧1Hz rTMS和BIT,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Carroll上肢功能测试(UEFT)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3组FMA-UE、WMFT、UEFT和MBI评分均显著提高(|t|> 5.052, P <0.001),联合组各项评分最高(F> 9.834, P <0.001)。结论 低频rTMS和BIT均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联合应用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35例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分为磁刺激组、肌电反馈组及观察组,每组4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干预(包括主动训练、被动训练及抗阻训练等),磁刺激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低频rTMS治疗,肌电反馈组辅以肌电生物反馈训练,观察组则辅以rTMS及肌电生物反馈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检测3组患者皮质潜伏期、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同时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上肢部分及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对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磁刺激组、肌电反馈组及观察组皮质潜伏期、CMCT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观察组皮质潜伏期[(23.5±1.1)ms]、CMCT[(11.2±0.8)ms]亦较磁刺激组、肌电反馈组明显缩短(P<0.05)。治疗后3组患者上肢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并且观察组上肢FMA评分[(39.8±6.3)分]亦显著高于磁刺激组、肌电反馈组水平(P<0.05),肌电反馈组上肢FMA评分[(33.8±6.7)分]亦显著高于磁刺激组水平(P<0.05)。治疗后3组患者偏瘫侧腕屈肌MAS评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腕屈肌MAS评级亦显著优于磁刺激组及肌电反馈组水平(P<0.05)。 结论 在常规干预基础上辅以rTMS或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均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受损功能,如rTMS与肌电生物反馈训练联用则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提高康复疗效,有利于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全面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10Hz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镜像治疗(MT)对男性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选取45例男性首次脑卒中住院慢性期患者(病程3~6个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B组及C组,每组15例,在治疗过程中B组有1例患者脱落。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A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60min MT治疗;B组患者则先给予患侧M1区高频(10Hz)rTMS治疗,再辅以MT治疗;C组则先进行MT治疗,再给予患侧M1区高频rTMS治疗。以上治疗每天1次,每周治疗5d,共持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检测各组患者患侧拇短展肌运动诱发电位(MEP)皮质潜伏期、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及上肢运动功能指标,包括上肢Fugl-Meyer评分(FMA)、上肢运动力指数(MI)及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分级等。 结果 治疗4周后,3组患者MEP皮质潜伏期和CMCT均比治疗前明显缩短(P<0.05),其中B组患者MEP皮质潜伏期较A组明显缩短,CMCT较A组、C组均明显缩短。治疗4周后3组患者上肢FMA、MI评分和FTHUE-HK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其中B组患者上肢FMA评分明显优于A组和C组(P<0.05),FTHUE-HK分级明显优于A组(P<0.05)。 结论 单纯MT或10Hz rTMS联合MT治疗均可改善脑卒中慢性期患者大脑运动皮质兴奋性和上肢运动功能,并以rTMS治疗结束后辅以MT的联合干预方案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