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髌骨成形及髌周去神经化治疗髌股关节炎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年9月至2013年3月收治髌股关节炎患者156例, 其中男62例, 女94例;年龄45~61岁, 平均52岁。临床表现为膝关节反复肿胀、疼痛, 上下楼、蹲下起立时疼痛加重。采用关节镜下髌骨成形及髌周去神经化治疗。手术前后采用Lysholm评分及Kujala评分对疗效进行评估, 并将软骨损伤程度进行分级后评估疗效。结果:术后149例获得随访, 时间10~18个月, 平均(14.8±3.5)个月, 切口均愈合良好, 未见并发症。Lysholm评分由术前73.29±4.48提高到术后80.93±4.21,Kajala评分由术前68.34±6.22提高到术后76.48±6.54,软骨损伤Ⅰ-Ⅲ级者术后疗效较好, 软骨损伤Ⅳ级者疗效较差。结论:关节镜下髌骨成形及髌周去神经化治疗髌股关节炎可明显缓解膝前疼痛, 改善膝关节功能, 提高生活质量, 延缓关节炎进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髌股关节置换术治疗单纯髌股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7月至2017年6月行髌股关节置换术患者35例42膝,女34例,男1例;年龄45~70(55.0±8.2)岁;病程6~36(13.7±2.5)个月。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对患者进行牛津膝关节评分,末次随访时对患者进行手术满意度评估,另摄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及髌骨轴位片,评估有无假体松动,记录患者术后出现的血肿、关节感染等并发症。结果:35例患者42膝随访时间18~65(35.0±7.2)个月,手术时间(56.2±8.7) min。牛津膝关节评分由术前(28.14±0.36)分提高至术后末次随访(37.19±0.4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疼痛项目评分由术前(10.12±0.26)分提高至术后末次随访(15.83±0.30)分,功能项目评分由术前(18.02±0.13)分提高至术后末次随访(21.36±0.2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1例患者双膝术后早期出现伤口线结反应,经清创后好转;另1例术后5周出现伤口周围红肿,经抗生素治疗后好转;1例术后1个月出现股四头肌缝合处撕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联合微骨折术治疗髌股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徐州市中医院骨伤科收治的20例髌股关节炎患者,采用关节镜下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联合微骨折术治疗,其中男9例,女11例;年龄为47~66岁,平均(55.14±7.56)岁。结果 2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平均(8.32±1.92)个月,均无神经血管损伤、切口感染等情况发生。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Lysholm评分和Kujala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联合微骨折术是治疗髌股关节炎的有效保膝治疗方法之一,创伤小、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退变性髌股关节炎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3):2201-2202
[目的]探讨髌骨内推治疗髌股关节炎的临床应用方法及疗效。[方法]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加用髌骨内推手法治疗,然后采用The Western Ontario And Macmaster(WOMAC)评分标准进行效果评分。[结果]采用WOMAC评分,比较治疗前、开始治疗后1.5、3、12个月评分的差异,结果显示:治疗1.5个月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可能是由于髌骨内推手法中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下压髌骨的趋势,导致髌骨骨髓水肿或者下压髌骨导致滑膜水肿,产生副作用,随着水肿的减退,髌骨内推的疗效可以持续到治疗后12个月,并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髌骨内推可手法松解髌股关节外侧支持带,有效地改善髌股关节的对合关系,为临床治疗髌股关节炎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沙磊  沙广钊  王永东 《中国骨伤》2007,20(8):494-494
从2003年1月-2004年5月,我院共为32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进行关节镜下射频汽化治疗,现将手术效果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5072岁,平均62岁;右膝16例,左膝13例,双膝3例。全部病例有疼痛、活动障碍,25例有肿胀、积液、交锁、弹响、打软腿。X线检查可表现出一种改变或多种表现同时出现,包括关节间隙变窄、骨赘形成、骨嵴形成、股骨髁变平、软骨下骨质硬化、成角畸形、囊性变、偶见游离体[1]。24例有MRI资料,多有软骨失去正常的厚度或完全消失,偶有小缺损存在。半月板损伤信号多为Ⅱ度改变。28例有少量关节积液。2治疗方法连续硬膜外麻醉下,仰卧位,使用St  相似文献   

7.
胫骨结节移位和软骨下骨钻孔治疗髌股关节炎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胫骨结节移位和软骨下骨钻孔术治疗髌股骨关节炎临床疗效。方法对55人57个膝关节术前常规拍摄双膝站立位正侧片及30°、60°屈曲的轴心片,采用日本腰野分类法。其中髌骨关节狭窄型30例,消失型22例,软骨下骨磨损型5例,髌骨外移57例。全部病例行胫骨结节抬高,平均抬高1.5cm以及行胫骨结节内移,平均内移0.6cm,同时行磨损软骨下骨钻孔术,孔直径0.2cm,间距0.4cm。结果随访时间平均5年,结果54人术后平均半年后症状明显改善,1人术后2年疼痛加重。全部病例参考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记录,总分为40分,术前平均12.4分,术后平均27.7分。结论髌股骨关节炎的主要症状是疼痛,是由异常应力引起的,只有纠正髌股关节排列紊乱消除异常应力,才能解除症状。对于国人中常见的狭窄外移型的髌股骨关节炎,胫骨结节抬高内移手术是比较可靠、值得推荐的。关节软骨自身修复能力很差,软骨下骨钻孔术是比较简单有效的方法,可促进软骨的修复。2种手术方法的结合其疗效是相加的,最终有利于髌股骨关节炎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膝骨性关节炎关节镜下微骨折技术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膝骨性关节炎关节镜下微骨折技术临床效果。方法应用关节镜手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86例,对软骨破坏裸露区应用磨削后打孔的微骨折技术处理。结果86例均获随访,时间12~16(14.8&#177;0.6)个月,显效54例,有效20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86.0%。在术后8个月随访时显效的患者中,末次随访时有3例显示为无效、4例显示为有效。结论关节镜下微骨折技术是一种简便、实用、疗效显著的可行性技术。  相似文献   

9.
<正>2011年3月~2013年6月,我科采用关节镜下清理术治疗3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近期疗效满意。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30例,男11例,女19例,年龄45~69岁。病程6个月~10年。临床症状:关节疼痛,肿胀明显,行走功能障碍,打软腿,下蹲起立时症状加重。X线示骨赘增生,MRI示半月板损伤、关节软骨破坏或关节内有游离体。  相似文献   

10.
关节镜辅助下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习惯性髌骨脱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余振阳  蔡谞  谷旺 《中国骨伤》2017,30(4):295-299
目的 :观察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治疗习惯性髌骨脱位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4年12月25例习惯性髌骨脱位患者在关节镜辅助下行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15例;平均年龄18.4岁(15~25岁);术前有运动外伤史15例,慢性损伤史7例,无明显诱因3例;左膝11例,右膝14例;脱位次数3~10次。术后进行相应的功能锻炼。依据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Kujala评分、Insall评定法以及髌骨恐惧试验、髌骨研磨试验对术后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2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4.8个月。术后所有患者切口愈合良好,无感染、再脱位等相关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患者膝关节活动度(122.60±5.42)°,高于术前的(105.40±5.93)°;Lysholm评分91.44±5.53,高于术前的64.12±7.49;Kujala评分92.44±2.69,高于术前的57.88±5.10;Insall评定法评定优19例,良5例,可1例。结论:关节镜辅助下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习惯性髌骨脱位疗效确切,有助于临床症状的缓解和膝关节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髌骨内推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对老年髌股关节炎患者症状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髌股关节炎患者在膝关节伸直状态下,对髌骨进行内推,髌骨活动后,进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对患者治疗前和后的IKDC评分、膝关节非负重状态下的屈曲度进行比较。所有的患者内推前和6个月后进行了膝关节的正侧位片检查。结果2010年10月至2011年12月,符合髌股关节炎诊断的患者168例共203个关节,患者都进行了髌骨内推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所有的患者都得到了最短6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10±2.5)个月。治疗前、后IKDC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1月后IKDC评分高于6月后。膝关节非负重状态下屈曲度检查显示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X-ray膝关节侧位片显示Insall-Salvati指数治疗后没有显著改变( P>0.05)。结论髌骨内推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能够显著改善髌股关节炎的症状和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内侧髌股韧带重建联合外侧支持带松解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3月至2013年6月在关节镜下进行内侧髌股韧带重建联合外侧支持带松解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15例,男5例,女10例;年龄14~32岁,平均19.4岁;髌骨脱位2次及以上.术前常规行X线、CT、MR检查了解髌股关节及内侧髌股韧带情况,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69.85±11.52,术中镜下查看髌股对合关系及髌骨运动轨迹.术中使用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内侧髌股韧带同时关节镜下外侧支持带松解.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7.6个月,患者无再发髌骨脱位及半脱位,伸直位及屈曲30°位恐惧试验和髌骨外移试验均为阴性,术后12个月患者完全恢复正常活动,膝关节无主观不适,术后Lysholm评分92.60±5.75,较术前提高.结论:关节镜下内侧髌股韧带重建联合外侧支持带松解手术能有效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缓解症状,重建髌骨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髌股关节置换术治疗单纯髌股关节骨关节炎的疗效和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4年12月,采用髌股关节置换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8例单纯髌股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资料,男3例,女15例;年龄46~74岁,平均54岁;术前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为44~63分,平均(53.28±5.71)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为4~7分,平均(5.33±0.99)分。术前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资料严格把握手术指征,其中11例采用AVON髌股关节假体(Stryker公司),7例采用Gender Solutions髌股关节假体(Zimmer公司)。术后第1天患膝即开始行主动和被动功能康复锻炼。结果 18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04个月,平均63.98个月。VAS,术后1个月(1.17±0.79)分(范围,0~3 分),术后3个月(0.72±0.67)分(范围,0~2 分),术后9个月疼痛基本消失;HSS,术后1个月(70.06±6.33)分(范围,61~80分),术后3个月(86.06±5.12)分(范围,77~95分),术后9个月(91.39±4.83)分(范围,82~97分),末次随访(92.06±4.05)分(范围,84~97分),其中优15例、良3例,优良率100%,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患者主观满意率94.4%(17/18)。1例患者术后2年再次出现上下楼梯时膝前疼痛,给予非甾体类抗炎药和适当减少活动后症状缓解。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髌骨脱位、假体松动等并发症。结论 髌股关节置术后疗效与手术适应证、假体设计、手术技巧等因素密切相关,在选用合适的髌股关节假体、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掌握好手术技巧及积极术后康复功能锻炼等基础上,采用髌股关节置换术治疗单纯髌股关节骨关节炎可以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胫骨高位截骨术联合关节镜治疗老年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8年10月行胫骨高位截骨术联合关节镜治疗的老年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患者61例,其中男17例,女44例;年龄60~83(67.87±6.45)岁。术前及术后12个月采用下肢力线比率(weight bearing line,WBL),股胫角(femora-tibial angle,FTA)评估下肢力线情况;术前及术后1、3、12个月采用视觉模拟疼痛(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6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9(14.27±4.69)个月;下肢力线比率由术前的(14.79±5.61)%提高至术后12个月的(59.33±7.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94,P0.05);股胫角由术前的(182.14±2.19)°提高至术后12个月的(171.54±3.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27,P0.05)。VAS评分由术前的6.14±2.21分别降至术后1、3、12个月的3.64±0.92、2.02±0.63、0.93±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8.24,P0.001);HSS评分由术前的49.66±13.79分别提高至术后1、3、12个月的58.39±9.26、71.82±6.06、82.71±6.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6.45,P0.001)。3例患者术中出现对侧骨皮质断裂,调整力线后固定,术后12个月截骨区愈合良好;4例手术切口愈合缓慢,分别在术后3~4周愈合。结论:胫骨高位截骨术联合关节镜可以有效调整老年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下肢力线,改善膝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5.
张中兴  许峰  杨小龙 《中国骨伤》2018,31(7):684-688
髌股关节炎是最常见的膝关节疾病之一,目前髌股关节炎的诊治尚无明确的临床共识,保守治疗仅对于早期、单一的疾病阶段有一定的价值,随着对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进步和手术技术的改进,微创和关节置换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可选择的治疗方案越来越多,早期曾采用的胫骨结节截骨、髌骨切除等技术目前已少见临床应用。根据疾病的发展阶段,并结合患者的年龄、经济能力、术后膝关节功能要求等因素综合考虑,关节镜下的软组织平衡和去神经化对于软骨损伤Ⅰ-Ⅲ级的老年患者是较为合适的术式,而软骨损伤Ⅳ级的老年患者,关节置换的效果更理想,早期争论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是否存在过度医疗,随着假体设计的改进,髌股关节置换术满足了单一髌股关节退变的置换需求。由于软骨移植技术的手术难度大,加之髌股关节的解剖特性,目前髌股关节炎的软骨移植应用报道较少,但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软骨移植技术将会是改善临床症状、降低医疗费用、推迟关节置换时间的一种很好的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减少髌骨厚度对膝关节置换术后髌股关节功能的影响。 方法收集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间在作者本院行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122病例资料,分为常规髌骨打磨组与减少髌骨厚度组,术后随访2年。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术前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HSS评分)、髌骨评分(Feller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复查X线观察髌骨倾斜角、合适角。 结果术前两组一般资料无差异性,术前的HSS评分及Fell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术后半年、术后1年及术后2年HSS评分、Feller评分、疼痛评分(VAS)及膝关节活动度经过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显示两组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别与时间点间存在交互作用,减少髌骨厚度组及常规髌骨打磨组在除术后1月外的其余术后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X线的髌骨倾斜角及合适角的对比无差异性。 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可明显改善膝关节功能,如适当减少髌骨厚度,减轻髌股关节压力,较常规髌骨打磨更有利于改善髌股关节功能。但减少髌骨厚度的远期疗效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7.
沙磊  沙广钊  王永东 《中国骨伤》2006,19(8):494-494
从2003年1月-2004年5月,我院共为32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进行关节镜下射频汽化治疗,现将手术效果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50~72岁,平均62岁;右膝16例,左膝13例,双膝3例。全部病例有疼痛、活动障碍,25例有肿胀、积液、交锁、弹响、打软腿。X线检查可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