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系统评价三种富含胶原蛋白的中药复方对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临床疗效。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中国维普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Science Direct、Research Gate、Springer Link和Taylor and Francis Online资料库中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自建库至2020年8月。在数据库中筛选以富含胶原蛋白的成分为君药的临床常用中药复方治疗OP的研究论文,分别为龟鹿补肾丸(口服液)、龟鹿二仙胶、阿胶黄芪口服液,并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获取文献253篇,最终纳入Meta分析共15篇。所纳入文献通过Jadad评分,得分均不大于2分。分析结果显示三种中药复方单用的疗效明显优于基础治疗[OR=3.40,95% CI (1.77,6.53),P=0.000 2],且其联合基础治疗效果也优于基础治疗[OR=3.63,95%?CI (2.11,6.24),P<0.000 1]。结论 富含胶原蛋白成分的中药复方在治疗中能有效改善OP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加患者的骨密度,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针灸对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治疗作用。方法:检索2015年1月以前中国知网(CNKI)、维普网(VIP)、万方数据库、Pub Med、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采用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相关文献;对纳入的文献采用Jadad评分量表进行评分,并用Cochrane提供的Rev Men 5.2软件制作森林图和漏斗图。结果:共检索到699篇,纳入14篇进行分析。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优于单纯西药口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01);针灸+中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优于常规西药口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结论:针灸或针灸+中药能增强常规口服西药对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效果,但因纳入文献质量低且数量少,需要更多高质量文献去支持。  相似文献   

3.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为骨吸收大于骨形成的高转化型代谢性骨病,其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水平及质量。中医认为本病与肝、脾、肾脏腑亏虚及血瘀等关系密切。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中药复方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效果明显,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骨代谢水平,增加患者的骨密度,同时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笔者就中药复方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进行综述,旨在为中药复方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提供数据支持及指导,为今后中药复方开发及靶向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提供思路。以期指导临床辩证用方,提高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率。  相似文献   

4.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的微观结构破坏为特征,易于导致骨折发生的代谢性骨病,随着近年来老龄化的发展和发病率的上升,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社会问题。骨质疏松在中医称为"骨痹"、"骨萎",利用中药治疗骨质疏松历史悠久,近年来随着骨质疏松发生的机理逐渐明了,诸多研究者发现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的潜力巨大,且临床使用疗效良好。因此本文从古典医籍中治疗骨质疏松的经典中药淫羊藿为入手点,通过文献筛选来总结近年来淫羊藿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基础与临床的研究成果,旨在为临床使用中药治疗骨质疏松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分析单味中药对骨质疏松的影响,探讨应用单味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机理.通过检索1995~2011年间国内外文献及有关实验研究,对单味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总结.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中药多以补益药为主,其治疗作用主要是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改善骨结构等,而这些作用是通过对骨质疏松相关基因的影响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骨质疏松症是以全身骨痛、脊柱变形及易于并发骨折为临床特点的全身代谢性骨病,严重影响着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活水平。随着近年我国老龄化不断加重,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也呈现出增长趋势。目前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以内服药物为主,但均存在着一定的副作用,不利于临床长期使用及推广。近年来临床报道,中医非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及无可比拟的优势。本文基于针灸,埋线,穴位注射,艾灸,推拿及传统健身功法等中医非药物治疗手段,综述近年来中医非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的临床报道及文献研究,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及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为中医非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的临床推广提供参考及借鉴。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灸加加味桂枝茯苓汤内服为主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作用机理。方法将56例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27例)和对照组(29例)。2组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补钙加活性维生素D,双膦酸盐,补充雌激素等)为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针灸(穴取命门穴、肾俞、脾俞、百会、三阴交、足三里等)和中药桂枝茯苓汤加减治疗。均治疗4w为1疗程,2个疗程为1个观察周期,观察2组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疗效显著。结论针灸加中药桂枝茯苓汤内服是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针灸治疗化疗后抑郁的穴位处方规律,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本研究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搜索有关针灸治疗化疗后抑郁的中文文献,并将其整理,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有效文献,从而提取出针灸治疗化疗后抑郁的穴方。结果 共纳入分析文献24篇,文献中涉及43组处方,共涉及穴位51个。结论 针灸治疗化疗后抑郁的核心穴位处方为:心俞、肺俞、肝俞、太冲、内关、膻中。  相似文献   

9.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PMOP)是绝经后妇女的常见病及多发病, 主要因绝经后妇女的卵巢功能减退、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骨生成和骨吸收的代谢失衡。其特征是全身骨量减少和骨组织的微细结构破坏,临床主要表现为骨痛和骨折风险增加。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可以提高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密度,改善其疼痛症状,在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目前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主要分为单味中药的实验研究和复方中药的临床研究。通过对近5年国内外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中药治疗进行相关回顾,在单味中药方面,根据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病机特点和用药频次,主要从骨测量指标、细胞因子变化、基因水平等方面综述了淫羊藿、杜仲、骨碎补3种常用中药的实验研究进展;在复方中药方面,普遍认为肾虚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主要病机,此外与肝脾不足、血瘀痰浊等密切相关,主要论述了补肾法在临床上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中的应用,并探讨未来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通过检索2013年至2018年2月知网、维普、万方、pubmed等数据库中有关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疼痛症(primary osteopototic pain,POPP)的文献,按照中医疗法和作用机理分析总结其临床应用的新进展。结果提示国内外治疗POPP的中医疗法主要集中在中药内服、针灸、推拿、中药熏蒸、中药外敷、中药离子导入、穴位注射、针刀、手法复位和健身气功等10个方面,中医药治疗POPP的研究水平显著提高,且中医与西医互相借鉴、互为补充、相互结合的趋势性越来越明显。认为目前相关研究在研究对象的选择、分组方法、干预措施、指标测量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建议今后逐渐形成规范化的POPP研究指导策略,以期为中医药治疗POPP提供更加有利的循证医学证据,也为今后本病的临床研究设计和治疗方案提供借鉴和思路。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观察长圆针针刺背俞穴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遵循随机分组设计原则设立长圆针治疗组和毫针对照组,两组均结合局部毫针围刺及毫针排刺枕部、项部规律性阿是穴,并进行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97例,治愈率75.26%,总有效率97.94%;对照组97例,治愈率46.39%,总有效率79.38%。两者疗效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长圆针针刺背俞穴结合毫针治疗痤疮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Antiemetic studies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acupuncture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The application of low frequency (10 Hz) electrical current for 5 minutes to an acupuncture needle placed at the P6 (Neiguan) point is as effective as manual needling in the reduction of emetic sequelae in women premedicated with nalbuphine 10 mg for a minor gynaecological operation carried out under a standard anaesthetic. Both were slightly, but not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antiemetic properties of cyclizine 50 mg.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Treatment of low back pain with acupunctur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