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骆洪道 《四川中医》1993,11(10):28-29
心下痞之名首见于《伤寒论》,《实用中医内科学》以“痞满”列证。心下即胃脘部,痞乃阻塞之意。心下痞是指胃脘部有胀满堵塞感,触之无形而不痛的证候。心下痞主要包括现代医学的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笔者自1989年9月至1992年6月  相似文献   

2.
<正>痞满是指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的病证[1]。它的病名首见于《伤寒论》,如:"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多因起居失调,饮食不化,气郁痰凝,脾胃虚弱,导致脾失健运,升降失常而成[2]。因此,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是本病发生的病机关键。按部位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心下即胃脘部,故心下痞指胃脘部的痞塞、胀满不适感。结合临床可知痞满病发生的病位多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刘桂荣老师认为痞满病的本质是脾胃  相似文献   

3.
痞满辨治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痞满辨治举隅吴永林江苏省江阴市中医院(214400)主题词痞满/中医药疗法痞满是指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不痛,外无胀形而言。仲景《伤寒论》明确指出“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就临床所见,痞满证以慢性胃炎为多,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消化不良、慢性胆囊炎...  相似文献   

4.
何任 《新中医》1991,23(2):18-18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条文中“心下痞”之病证,乃指胃脘部满闷,按之柔软而不痛的证状。多由伤寒表邪未解,误用下法,以致邪气相结,寒热错杂。故仲景有泻心汤之设。临床所见此证甚多,但并不多由表邪误下所致,即所谓内伤杂病之心下痞也。其证有因忧郁气结而致心下痞满,亦常见兼见脘腹  相似文献   

5.
<正>痞满在脾胃病中较为常见,痞满病名首见于《伤寒论》,张仲景创诸泻心汤治疗。此后历代医家也多有论述。痞满包含了现代医学中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等疾病。笔者有幸师从全国名老中医许彭龄,他尤善于治疗脾胃病。认为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不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从症状上看,痞满就是胃脘的部位痞塞不通,其诊断要点是:主症为胃脘痞塞,满闷不适,按之柔软,压之不痛,望无胀形;发病缓慢,时  相似文献   

6.
浅析痞证     
张兴国 《内蒙古中医药》2007,26(5):43-43,57
痞证在很多疾病中都可见到,尤其是以脾胃肠道疾病最为多见,只有加深对痞证的认识,才能针对病证做到恰当治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将对痞证的认识和治疗做如下阐述。1对痞证症状的认识痞证发生的部位多在心下(即胃脘),故常有心下痞或胃痞之称。痞为患者自觉心下有压迫、阻塞感,似有一物,按之濡不软不硬不痛,触诊时腹部一般为软,但有时偶现压痛,腹肌较紧张,正如《伤寒贯珠集》曰:“痞者,满而不实之谓”,《金匮要略》“呕而肠呜,心下痞者”。2对痞证病因病机的认识痞证之成因,多由热邪、寒邪、饮食内停、水饮、痰浊内阻、大肠燥屎、正气亏虚…  相似文献   

7.
胃痞是以胃脘部自觉痞满、外无胀急之形为其主症的病证,临床多见上腹部不适、胀气、饱胀、恶心、呕吐等。《伤寒论》述“但满不痛,此为痞”,《内经》称“痞、满、痞满、痞塞”等。多见于慢性浅表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神经官能症等。笔者在跟师临诊及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宗前人的经验,辨证施治,每获良效,现将治验3则,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痞满是指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不痛的证候。多因起居失调,饮食不化,气郁痰凝,脾胃虚弱,导致脾失健运,升降失常而成。痞满一证,在《内经》中称为“否”、“满”、“否塞”、“否膈”。如《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说:“脏寒生满痞”;《素问·五常政大论篇》说“备化之纪……其病痞”,“卑监之纪……其病留满痞塞”;《至真要大论篇》说“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这些均是指胸膈满闷,心下痞塞的症状而言的。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诸痞候》提出“八痞”、“诸痞”之名,说明引起痞的原因非只一端,概其病机,却…  相似文献   

9.
痞满一词始见于《素问异法方宜论》:"脏寒则生满";《至真要大论》说:"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伤寒论》则明确提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现代则认为痞满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表现以心下痞塞,胃脘部或两胁肋甚至满腹满闷,痞塞不通,触之无形、不痛的一组  相似文献   

10.
丁静茹 《黑龙江中医药》2011,40(5):F0003-F0003
痞一词源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之“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而最早提出痞证的则是东汉的张仲景,其形容之为“但满而不痛者,则为痞”,且《伤寒论》论述痞证条文很多,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不同性质的的痞证,对临床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现将学习《伤寒论》中痞证的辨证施治体会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笔者自拟宁心消痞方治疗心血管疾病兼有痞证,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心痞证含义心血管病不少伴有胃脘部胀满不适、早饱、恶心等痞满证侯,同时一些痞证常有胸闷、胸痛、气短、心悸、心烦、失眠等心血管病症状,故将其称为"心痞证"。前者以心血管疾病为主,以痞满为次,属于"心痞证I型";后者以痞满为主,以心血管病症状为次,属于"心痞证Ⅱ型"。  相似文献   

12.
浅谈《伤寒论》心下痞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所述心下痞,指病者自觉胃脘部痞塞满闷为主要特征的病证。《诸病源候论》曰:“痞者,心下满也。”《伤寒条辨》曰:“痞,言气隔不通而痞塞也。”痞作为临床常见证,反映了一种复杂的病理状态,可见于多种外感内伤疾病之中。《伤寒论》对心下痞证治作了较详细的论述,为后世辨证论治开辟了一条极有价值的途径。1 心下痞的病因病机 心下痞的形成原因纷繁复杂。《杂病源流犀烛》曰:“痞满,脾病也,本由脾气虚及气郁不能运行,心下痞塞填满,故有中气不足,不能运化而成者,有食积而成者,有痰结而成者,有湿热太甚而成者。”《伤寒论》所述心下痞的病因病机可简要归纳为如下。  相似文献   

13.
试谈《金匮要略》、《伤寒论》对痞证的论述朱秀兰甘肃省平凉市人民医院(744000)主题词中医师张仲景痞证/中医病机复方(中医)/治疗应用“痞”即痞塞不通,是指心中、心下,也即胸腹、胃脘部有满闷堵塞不通之感,其临床特点是按之柔软而不硬不痛,是无形之邪,...  相似文献   

14.
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胃痞证2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旋覆代赭汤始载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第七”篇,原文为:“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本方具有调补胃虚、和降胃气、化痰消痞之功,主治胃虚气逆痰阻之胃痞证。胃痞证是以胃脘部痞满不舒、闷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常因饮食、情  相似文献   

15.
四、痞即痞塞不适之征,可谓《伤寒论》痞证特异性的腹证,故以此特征而命名,从某种意义上说,若无“痞”之腹证便不成其痞证了。痞塞部位正在心下,“以剑突下端为顶点,连接两侧乳腺与季肋弓交叉两点之线为一等边三角形”就是心下痞范围。对于腹证“痞”有广、狭二义,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及此将“心下痞”与“心下痞满”互混。应该提出,狭义之痞与痞满在腹诊上有所区别,不应混淆,至少有两点可鉴:一是痞“但满而不痛”,而痞满可伴疼痛;二是痞按之自濡,可无抵抗,  相似文献   

16.
<正> 半夏泻心汤原医圣张仲景为心下痞所设。《伤寒论》曰:“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曰:“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可见,本方主治心下痞满、呕恶、肠鸣下利之证。此证乃脾胃不和,升降失序,寒热错杂,气机痞塞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论痞 ,历代各家注解虽不尽相同 ,但大都释其形成为无形之邪 ,内陷于里 ,结于心下 ,以致中焦脾胃之气升降失常 ,气机阻塞而成 ;临床以心下痞塞 ,但满不痛 ,按之自濡为特点。笔者觉得这种解释似欠妥当 ,认为仲景在半夏泻心汤条文中所说的“但满不痛者 ,此为痞”之“痛”字 ,系“通”的假借字 ,痞证当有疼痛症状。理由如下。1 从语言文字学角度讲《说文》云 :“痞 ,痛也”。明确指出了“痞”是以痛为主症的一种病症。《广韵》亦云痞为腹内结痛。痛和通二字从字的结构上分析均为形声字 ,声符相同 ,形符有异 ,二者属双声叠韵 ,读音完…  相似文献   

18.
论痰痞症治     
痰痞之证,不仅表现为胸膺、胃脘痞满痹塞不舒,胃中嘈杂,呕逆,而且可有胃脘部疼痛(只是未至“石硬”而已),以及便溏便泻.舌覆白腻、垢秽之苔是必见之症。而决不仅仅是“痞者,满而不痛”之谓也。因而中医痞证证治就包括许多胃肠性疾病。  相似文献   

19.
痞证,又称痞满。泛指心下痞塞不通、触之无形不痛的病证。前贤诸家论治痞证,每从寒热错杂、虚实相间的病理入手,多以泻心汤,寒热并用,消补同进。今观《临证指南医案》叶天士治痞证,除继承前人经验外,每参以开肺、益胃、化湿、祛腐之品,方精效切,不落窠臼。  相似文献   

20.
心下痞与胃下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卫东 《河南中医》2003,23(2):63-63
《伤寒论》第 15 1条 :“脉浮而紧 ,而复下之紧反入里 ,则作痞 ,按之自濡 ,但气痞耳。”第 15 4条 :“心下痞 ,按之濡 ,其脉关上浮者 ,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4 9条 :“伤寒五六日 ,呕而发热者 ,柴胡汤证俱 ,而以他药下之 ,柴胡证仍在者 ,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 ,不为逆 ,必蒸蒸而振 ,却发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鞭痛者 ,此为结胸也 ,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不痛者 ,此为痞 ,柴胡不中与之 ,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 :“呕而肠鸣 ,心下痞者 ,半夏泻心汤主之”。综合《伤寒》、《金匮》论痞 ,其病机为 :伤寒误下 ,使脾胃之气受伤 ,在表之邪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