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疗法对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疗效情况。方法:选取100例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症患者,依据治疗方法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和观察组(采用针刺结合穴位埋线疗法)各50例。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症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8%高于对照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疗法治疗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症临床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砂半理中汤结合六腑合募配穴针刺对单纯性肥胖症患者体质指数、身心健康影响。方法:研究共计纳入99例单纯性肥胖症患者,均由我院2017年1月~2020年1月收治,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44例)实施常规临床干预,观察组患者(45例)在常规干预基础上给予患者砂半理中汤结合六腑合募配穴针刺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干预前后中医症状(肥胖、浮肿、盗汗、呼吸急促、肢体困重、疲乏无力等)积分变化及患者体质量、体质指数(BMI)、腰围变化、皮下脂肪厚度(右三角肌下缘臂外侧正中点、右肩胛下角、右脐旁、右髂骨前上棘)变化、血脂水平、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满意度评分变化。结果:观察组临床有效率(95.56%)高于对照组(81.81%),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肥胖、浮肿、盗汗、呼吸急促、肢体困重、疲乏无力等中医症状积分、体质量、BMI、腰围、右三角肌下缘臂外侧正中点、右肩胛下角、右脐旁、右髂骨前上棘等皮下脂肪厚度、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GDL-C)等血脂水平、SAS及SDS、SF-36、满意度评分比较,P0.05;干预后各组患者以上指标均得以改善,观察组患者干预后以上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砂半理中汤结合六腑合募配穴针刺可较好提升单纯性肥胖症患者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症状,对患者身心健康具有积极影响,患者心理状态改善,生活质量佳,满意率高,值得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3.
穴位埋线治疗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伴血脂异常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伴血脂异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单纯性肥胖伴血脂异常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穴位埋线组和常规针刺组各30例。穴位埋线组中途脱落1例,最终纳入穴位埋线组29例,常规针刺组30例。穴位埋线组给予穴位埋线疗法治疗,常规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臀围、脐周下脂肪厚度,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以及体重对生活品质的影响量表(IWQOL-Lite)评分。结果:治疗后,2组BMI、腰围、臀围、脐周下脂肪厚度均较治疗前减小(P0.05);穴位埋线组BMI、腰围均小于常规针刺组(P0.05);2组臀围及脐周下脂肪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TC、TG、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穴位埋线组TC、TG、LDL-C水平均低于常规针刺组(P0.05);2组HDL-C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IWQOL-Lite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穴位埋线组IWQOL-Lite评分低于常规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能显著降低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伴血脂异常患者的BMI和血脂水平,缩小其腰、臀围,减少腹内脂肪,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俞募配穴法埋线结合脐周拔罐治疗女性脾虚湿盛型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7例脾虚湿盛型单纯性肥胖症女性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9例采用俞募配穴法埋线结合脐周拔罐疗法,对照组28例采用常规穴位埋线法,2组均每周治疗1次,3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及腰围,并统计疗效。结果 2组治疗后体质量、BMI及腰围均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体质量、BMI及腰围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3.10%,对照组71.4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俞募配穴法埋线结合脐周拔罐疗法是一种有效、快速治疗女性脾虚湿盛型单纯性肥胖症的综合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疗法对腹型单纯性肥胖患者的内脏及皮下脂肪厚度的影响。方法采用半随机单盲法,将120例单纯性肥胖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选择中脘及单侧的天枢、大横、阴陵泉、带脉、丰隆穴进行穴位埋线治疗,对照组治疗手法与观察组相同,但埋线针内不放入羊肠线。每周治疗1次,4次为1个疗程,比较患者治疗前后体重指数、体重、腰围、内脏脂肪、皮下脂肪厚度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体重、BMI、腰围、肾被膜脂肪厚度、脐旁左和脐旁右皮下脂肪厚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脐上皮下脂肪厚度、肝前脂肪厚度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改善腹型单纯性肥胖患者的体重、腰围、BMI有效,并且能减少肾被膜、脐周(脐旁左、脐旁右)的脂肪堆积,促进内脏及皮下脂肪分解。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探讨不同针灸疗法对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04例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症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患者选取治疗方法不同进行分组,其中49例患者选取单纯针刺治疗,作为对照组,55例患者选取针刺结合穴位埋线治疗,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79.59%(39/49),观察组有效率为96.36%(53/55),两组相比差异显著(χ2=7.14,P0.05)。结论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症患者采用针刺结合穴位埋线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不同证型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采用穴位埋线疗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症不同证型的临床疗效,以分析此疗法对何种证型疗效最佳.方法:将137例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为脾虚湿阻组(30例)、胃热湿阻组(30例)、肝郁气滞组(27例)、脾肾两虚组(26例)、阴虚内热组(24例),均予穴位埋线治疗,主穴取梁门、中脘、天枢、气海、丰隆,配穴随证取穴,1周治疗1次,4周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在治疗前后分别记录体重、体质量指数(BMI)、三围及症状体征的变化情况.结果:5组患者体重、BMI、腰围、髋围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脾虚湿阻、胃热湿阻、肝郁气滞、脾肾两虚和阴虚内热5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3.3%、93.3%、48.2%、69.2%和41.7%.5组疗效从高到低顺次为胃热湿阻组、脾虚湿阻组、脾肾两虚组、肝郁气滞组和阴虚内热组.结论:穴位埋线疗法对单纯性肥胖症胃热湿阻型疗效最为显著,对阴虚内热型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减肥八穴"穴位埋线结合健脾祛湿推拿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症(脾虚湿盛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单纯性肥胖症(脾虚湿盛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健脾祛湿推拿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减肥八穴"穴位埋线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20%,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治愈率为12.5%,总有效率为57.5%;治疗组肥胖指标(体质量、腰围、BMI、TC、TG、FBG)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皮下淤血、硬结等不良反应少。结论:"减肥八穴"穴位埋线结合健脾祛湿推拿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症(脾虚湿盛型)的有较好的疗效,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六腑合募配穴针刺配合自拟瘦身汤对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症伴葡萄糖耐量异常(IGT)患者内脏脂肪和胰岛内分泌系统的影响。方法将83例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症伴IGT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给予运动和饮食干预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六腑合募配穴针刺配合自拟瘦身汤治疗,疗程均为8周。记录2组治疗前后标准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腰围、糖脂代谢指标、内脏脂肪和胰岛内分泌系统指标的变化,并统计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单纯性肥胖症及IGT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标准体质量、BMI、腰围,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清瘦素、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观察组治疗后以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腹腔脂肪厚度、肝前脂肪厚度、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皮下脂肪厚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观察组治疗后以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六腑合募配穴针刺配合自拟瘦身汤可显著改善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症伴IGT患者BMI、体质量与腰围、改善糖脂代谢异常、其机制可能与其减低内脏脂肪,调节胰岛内分泌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不同频次穴位埋线对脾虚湿阻型超重/肥胖受试者的减重效果。方法:将126例脾虚湿阻型超重/肥胖受试者随机分为间隔2周组(63例,脱落13例)和间隔3周组(63例,脱落11例、剔除1例)。两组分别予每2周1次、每3周1次穴位埋线治疗,均取穴中脘、水分、气海、关元,双侧章门、天枢、梁门、大横、腹结、脾俞、阴陵泉,均治疗4次。观察两组受试者治疗前后及治疗后2个月随访体质量指数(BMI)、体质量、腰围、臀围、腰臀比、肥胖度、脂肪百分率(F%)、皮褶厚度。结果:治疗后及随访时,两组患者BMI、体质量、腰围、臀围、腰臀比、肥胖度、F%、皮褶厚度均较治疗前减少(P<0.001,P<0.01),间隔2周组BMI、体质量、肥胖度、F%、皮褶厚度减少值大于间隔3周组(P<0.05,P<0.01,P<0.001)。结论:每2周1次穴位埋线对脾虚湿阻型超重/肥胖受试者减重效果优于每3周1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